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日)门仓贵史 页数:193 译者:袁淼
Tag标签:无
前言
“穷忙族”的问题曾经有个青年诗人名叫石川啄木,在他的诗歌集《一捧沙》中,有这样的句子“工作啊工作,生活依据无乐,两手常见空空”。这首诗发表于1910年,明治时代行将终结。 当时23岁的啄木已经成家,在东京朝日新闻社担任校对,每天从早到晚辛苦工作,但每月到手的工资马上就花光了,因此总是陷于手头拮据的尴尬境地。 他当时还撰写一些小说和评论,收入却依然无法补足亏空,债台累累,朋友也因此离他而去。在贫病交加之中,啄木26岁就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据说他临死前最大的愿望竟然只是希望吃到一颗草莓。 明治时代的日本,已经废除了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在理论上百姓已经得到了平等,但是国民的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很多人因为贫穷而过早地死去。关于当时贫富差距的数字,已经找不到正确的统计数字,但从各种其他的渠道,我们依然可以推测出当时贫苦阶层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更,日本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期(1950年代-1970年代),人们的收入所得急速上升,贫富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低收入人群的整体力量在大幅攀升,成为具有购买能力的中产阶级。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诞生出“一亿总中流”*1这样的词语。石川啄木吟诵的那首诗也变作古老时代的记号,逐渐在富裕人们的记忆中远去了。 但是,到了21世纪的现在,石川啄木的这首诗,又成为反映现实的镜子重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随着贫富差距一点一点拉开,在低收入人群中形成了叫做“穷忙族”的崭新社会阶层。 本书将用各种统计数字,为读者呈现出“穷忙族”的浮生绘,还将刊载对处于“穷忙”境地、生活困苦人们的采访实况。 衷心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透过统计数字,了解“穷忙族”的生活状态、直面“穷忙族”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穷忙族”的理解。
内容概要
“穷忙族”不是某个人的私人问题,甚至不是某一群人的问题。有悖于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穷忙族”似乎无力抗争他们面对的现实。置身其中,无论是曾经的企业高管,还是如今的高技术人才,无论是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年轻人,还是一路奋斗而来的中年人,没有谁该为自己的不幸受到指责。我们或许会意外地发现,“点儿背”有时候真的要怨一下社会。 《穷忙族》能带给你的帮助,是它试图告诉我们一些影响更深远,意义更重大的事情,从而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反思各自的生活和境遇—— 反思它为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反思我们为何忙碌而不快乐。 反思我们究竟“穷”在哪里。 反思我们为何而”忙”。 反思我们的无奈,也反思未来真正可以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
门仓贵史(AKASHI KADOKURA),经济学家。1971年出生于神奈川县,庆应义塾大学经济系毕业,主修总体经济学。毕业后进入横滨银行智囊团综合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之后受命服务于财团法人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东南亚经济研究所。2002年转任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担任经济调查部主任一职;2005年7月开始,转任BRICs(金砖四国)研究所的代表。专长领域为日美经济、亚洲经济、BRICs经济、地下经济。着有许多经济相关著作。
书籍目录
编者序序言 第一章 我们之中的“1/4”——谁是真正的“穷忙族” 第二章 “穷忙”的阴霾——中年危机下的“穷忙”阴影 第三章 正在消逝的美好——终身雇佣制土崩瓦解 第四章 那条连绵不绝的求职长队——年轻“穷忙族”的窘境 第五章 自由经济是福是祸?——穷忙族困局的反思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我们之中的“1/4”——谁是真正的“穷忙族” 日本的劳动者中,每4人就有1人处于“穷忙”境地“完全体会不到恢复景气的幸福感觉……”“每天依然过着如此穷困的生活,哪里有什么景气恢复之说啊!”现在,日本社会终于走出了泡沫经济破裂后漫长的黑暗隧道,迈上了经济复苏、通货紧缩逐步缓和的发展之路,但依然有很多人没有社会经济正在好转的真实感受。这些人,往往是低收入人群。在贫富差距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日本近年也出现了被叫做“穷忙族”的社会阶层。“穷忙族”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呢?“穷忙族”是挥洒汗水拼命工作,然而生活却始终维持在最低生活标准线上的一群人。“穷忙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90年的美国。日语直接翻译过来即为“工作着的贫困户”。在资本主义制度最为彻底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之一——贫富差距也出现并扩大开来,“穷忙族”开始急剧增长。在日本,小泉内阁极力追随美国,在民营化的过程中,随着收入差距的逐渐拉开,“穷忙族”也越来越多。最初阶段日本究竟有多少“穷忙族”,让我们来看一下统计数字。这里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来界定年收入多少才被归为“穷忙族”,而只是以在东京23区生活的最低生活保障(2004年度年消费194.7万日元)为基准,如果在工作状态下年收入不满200万日元者即被归入“穷忙族”。根据厚生劳动省“工资构造基本统计调查”的数据显示,基准工资年收入为达到200万日元的人数(基准工资包含加班费和奖金),在2005年男女合计达到了546 860人。这个数字占到全体劳动者的25%。也就是说在日本,每4人中就有1人属于“穷忙族”。男女分开来看,在2005年,男性“穷忙”人口达到了2176580人,女性则是3284280人。“穷忙族”的构成中女性比男性所占的比例大得多,这是由于很多已婚女性为贴补家用,闲暇时兼职打零工的缘故。但是,增长趋势最为明显的不是女性“穷忙族”而是男性“穷忙族”。2001~2005年间,女性“穷忙族”增加了236 090人,而男性“穷忙族”则增加了339 730人。男性“穷忙族”的比率,从2001年的122%增加到2005年的14.4%(见图1-1)。刚刚就职的大学毕业生和退休以后再次加入社会就职的高龄就职者,这两类人群年收入未满200万日元的比例是很高的,这不足为奇。可是在年富力强,处于一生中收入最多阶段的三四十岁的人中,却有不少属于不折不扣的“穷忙族”。我们再来看“工资构造基本统计调查”,30~34岁男性“穷忙族”的比率,从2001年的6.0%上升到了2005年的9.4%(见图1-2)。最可怕的是,基准年收入每年不足100万日元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年收入不足100万日元,生活处于最低标准以下,可以说简直无法生活。男性“穷忙族”中,基准年收入不足100万日元的从2001年的20350人(占劳动者总数的0.13%)上升到2005年的35860人(占0.23%)。为何“穷忙族”会增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日本的“穷忙族”在增加呢?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企业中正社员正社员是企业为其缴纳各种保险金的正式社员,基本上是终身雇佣制,退休后生活会很有保障。——译者注的数量在减少,而派遣社员、契约社员相对于终身雇用的正社员,契约社员是合同制员工,企业不为其缴纳各种保险金。因为需要自己缴纳各种保险金,其工资相对正社员来说要高一些,但是地位没有正社员高。——译者注、嘱托社员嘱托社员属于短期契约工,一般是企业对那些有专业特长的人进行高薪、短期的雇用(如所有的职业运动员都可以算嘱托社员)。一些大公司因为对外国人的实力不摸底,所以更愿意采用这种雇佣形式。嘱托社员的起始工资会比一般新人社员高很多,但对公司来讲,他们很愿意这样做。虽然他们付出的工资较高,但比起培养一个同样水平的人所花费的费用要少得多。而且,万一不合适也可以随时解雇。根据厚生劳动省的“每月勤务统计调查”,兼职劳动者占全体劳动者的比率从1990年开始逐步上升,到了现在,例如规模在5名工作人员以上的事务所,4个人中就有1人是兼职。在2002年总务省的“就业构造基本调查”中,年收入未满200万日元的人群中,兼职占到了93.2%,小时工占到了87.3%,派遣社员占到46.2%,契约社员、嘱托社员占到42.4%,可见非正社员中“穷忙族”的比率是很高的。正社员和非正社员,退休前的总收入可谓天壤之别。根据2005年的“工资构造基本统计调查”,对于大学毕业的男性来说,退休前的总收入(22~60岁)为207亿日元。退休以后还会取得巨额退休金。但是标准的兼职劳动者退休前的总收入(18~60岁)为46 929 959日元。是大学毕业正社员退休前总收入的22.7%。而且,这部分人群在退休之后不能取得退休金。因此可以看出,非正社员的退休前总收入仅为正社员的1/5。因此在越来越多的非正社员人群中,“穷忙族”也在大量地产生。另外,看似生活稳定的正社员也并非无忧无虑。在一些举步维艰的中小企业或个体经营者中,也有很多正社员的收入跟“穷忙族”无甚差别,而且过着跟“穷忙族”同样水准的生活。2002年的“就业构造基本调查”显示,正社员中的10.1%,也就是说每10人中就有1人年收入未满200万日元。即使日本经济在逐步复苏,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也存在巨大的业绩差。在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中,正社员的人工费也必须严格控制,否则将难以保证经营的正常运转。人的一生中,会遇见很多疾病、事故等无法预知的情况。一般人们会以防万一,将收入的一部分投入到各种保险之中。但是,收入处于最底端的“穷忙族”们,却不可能为各种人生的突发事件作好充足的准备。“穷忙族”所有的收入全部用于日常生活支出,存款为0,如果家族中有人突发疾病进入医院,将陷入极度贫困的状态。因此,“穷忙族”的贫困状态与自我意识无关,这就是残酷无情的现实。一旦成为“穷忙族”,就仿佛瞬间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且凭自己的力量很难挽救自己。接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在增加“穷忙族”中,特别是收入水平较低的一部分人群,将会获得国家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援助。根据厚生省的“福祉行政报告例”,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泡沫经济时代,接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和个人在逐渐减少,但是进入90年代后,又开始逐步增加。2000年以后,接受最低生活保障援助的家庭和个人呈急速上升趋势,截至2006年6月,接受最低生活保障援助的家庭达到106.6万个,个人达到150.1万人。在这里简单说明一下日本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生活保障是日本根据其宪法第25条“所有的国民,都有权利拥有健康的、文明的满足最低标准的生活”,为保障国民的生存权制定的一项制度。在衣食住方面不能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国民,根据宪法,可以获得国家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援助。当然,这项生活保障会消耗掉纳税人上缴的高昂税金,因此并不是谁都可以轻易获得。要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援助,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接受生活保障援助的家庭的所有收入和资产都处于使用状态。(2)有劳动能力的人,正在从事与能力相应的劳动。在以上条件之下,收入却依然不能满足最低生活保障的,可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援助。现在的最低生活保障包括:生活援助、教育援助、住宅援助、医疗援助、护理援助、生产援助、职业援助和祭葬援助。那么,最低生活援助保障究竟能提供多少援助金呢?以2004年的标准家庭为例(丈夫33岁,妻子29岁,孩子4岁),东京都区部每月支付给接受保障援助的家庭162170日元,地方郡部支付125690日元。如果是老龄单身者的话,东京都区部每月支付80820日元,地方郡部支付62640日元,这就是最低生活费标准。最低生活保障费,是以厚生劳动大臣指定的最低生活费标准为基点,家庭实际收入与之相比较,如果没有达到最低生活费标准的,可以领取。领取数目为最低生活费标准减去收入的差额部分。日本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回到根本的话题,日本的收入差距确实在扩大吗?就像“一亿总中流”这个词所表示的,日本社会以前是个平等的社会,但是2006年有不少人开始意识到收入差距在扩大。根据政府的官方说法,收入差距并不能仅凭统计数据获得最终确认。在一定意义上,收入差距并不是大的社会问题。确实,根据显示经济整体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用来描述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收入完全平等的情况下为0,随着收入不平等的程度系数逐渐增大,接近1),日本的收入差距并不像我们所意识到的那么严重。根据总务省的“家计调查”显示,甚至近年来基尼系数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后记
本书以日本社会日渐严重的“穷忙族”问题为核心,综合了各种统计数据以及对实际生活中“穷忙族”的纪实采访,对“穷忙族”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20世纪50—70年代,奇迹般的经济快速增长使日本成为亚洲最为富裕的国家,但现在,有不少日本人却陷入了“穷忙族”的境地。读者朋友,您读了这本书以后有什么感想呢?也许一些非正社员看了本书,会想“跟我生活境遇一样的人竟然有这么多”,看到有这么多同阶层的战友,会生出坚强的生活决心。一些正社员看了本书,或许会觉得“世界上还有赚这么少的人啊,但是,我是正社员,跟这本书没什么关系”。各色人等,他们的感想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作为笔者的我想提醒那些还不是“穷忙族”的人们,对待“穷忙族”绝不可隔岸观火。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你可以穷、可以忙,但绝对不可以穷忙”,这就是一个讲求高速度、高回报社会给予人们的警示。如果你对此警示置之不理,那么很快你就将被这个社会踢出去。 ——《三联生活周刊》穷是技术性的,忙是社会性的,穷忙是世界性的……穷忙族一点都不像职场问题,更像是社会问题。能否找到生机,有时候并不只是穷忙族自己所能决定的事情。 ——《新周刊》“我身边的‘穷忙族,很多,他们大多兼了好几份差事,不仅每天过得忙碌,更是迷茫,永远觉得自己只是在过‘日子’,而不是在‘生活’。 ——《中国青年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越来越多的白领用这段话形容自己的生活。疲于奔命的忙碌使他们损失了生活的热情,忘记了理想的色彩,感到前途茫茫,不知路在何方。 ——天涯社区网友留言
编辑推荐
插图:编者序人有病,天知否若干年前,我曾经蹲在北京海淀的某个书店的展架下边,翻看一本名叫《人有病,天知否》的书,书里写的是1949年之后的中国文坛,算是一家之言。那时候,我还没有工作,但是不愁吃喝,父母每个月给的生活费足够打发读书、生活之需。一个有闲情了解中国文坛陈年旧事的穷学生,对未来,除了憧憬,一无所有。今天,当我撰写这篇编者序的时候,我的收入已经大体可以应付自己的生活所需了。不再是父母的负担,对年轻人来说是迈上社会的第一步。但是,这小小的一步却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快乐,长时间的收支勉强平衡带来的,仅仅是对没有积蓄的担忧,和日复一日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所以,当我第一次听说“穷忙族”这个词的时候,似乎是找到了对自己生活十分贴切的一种描述,仿佛真的“找到组织”了。让我意外的是,在讨论书稿的时候,我的领导也认定了自己是“铁杆”的“穷忙族”。孩子还小,未来的开支无法预估;老人身体欠佳,如何照顾成为了重要的家庭任务;工作更是五味杂陈,难以尽数。这样看来,她的人生也并不比我好到哪里。当然,是否真的贫困或许不是我们关注的话题,但是忙碌和疲惫却是大家共有的体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既不用担心一餐一饭,却仍然需要算计着工资过日子,而为工资奔忙的过程占据了我们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我们有各自的生活要面对,有各自的麻烦要解决,用一句老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迷茫、无望、疲惫……几乎所有类似的词语,都比美好、希望、充实这类积极向上的词汇更能唤起时下都市人的共鸣。或许正因如此,我和我的领导才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感受到类似的情绪和心境。 在编辑《穷忙族》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自己已经和心理上的“穷忙”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斗争。随着叙述的深入,本书作者深刻揭示了“穷忙族”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这不是某个人的私人问题,甚至不是某一群人的问题。有悖于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穷忙族”似乎无力抗争他们面对的现实。置身其中,无论是曾经的企业高管,还是如今的高技术人才,无论是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年轻人,还是一路奋斗而来的中年人,没有谁该为自己的不幸受到指责。我们或许会意外的发现,“点儿背”有时候真的要怨一下社会。我的一些朋友看过了书稿,都告诉我,这本书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更让人失望的是,它并没有告诉读者,怎样才能摆脱“穷忙族”的境遇。我不禁哑然,这真的不是我能从容面对的问题。如果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在这里有些牵强的话,那么真的要急于断定,别人的故事与我们全然无关吗?且不说阅读本身是在帮助我们反思自我和身边的环境,仅就彼此关系而言,也没有几个国家比一衣带水的日本,与我们的联系更直接了,更不要说当今的世界早已是“寰球同此凉热”。写到这里,我想告诉那些急于改善自身境遇的“穷忙族”读者,专心攻读一个学位,或者努力开拓一份事业之前,少不了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规划,而这正是《穷忙族》能带给你的帮助。尽管书中没有职业规划,没有热点专业推荐,但是它试图告诉我们一些影响更深远,意义更重大的事情,从而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反思各自的生活和境遇——反思它为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反思我们为何忙碌而不快乐。反思我们究竟“穷”在哪里,为何而“忙”。反思我们的无奈,也反思未来真正可以努力的方向。中国人是敬天的,无论是否信鬼神,但凡有所感慨,总免不了一句“天啊”的惊叹。当忙碌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主旋律时,当迷茫、疲惫、烦躁不时袭来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了那个慵懒的下午,在书店看到的那句话——人有病,天知否?
名人推荐
每个人生下来就不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现状努力地生活。本书针对穷忙族的现象做了最深入、客观的分析与探讨,被誉为探讨“穷忙族”现象最精辟、完整的专著。“我身边的‘穷忙族’很多,他们大多兼了好几份差事,不仅每天过得忙碌,更是迷茫,永远觉得自己只是在过‘日子’,而不是在‘生活’。”……“穷忙”是事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论及前途,她仍然一筹莫展。——《中国青年报》穷是技术性的,忙是社会性的,穷忙是世界性的……穷忙族一点都不像职场问题,更像是社会问题。能否找到生机,有时候并不只是穷忙族自己所能决定的事情。 ——《新周刊》“你可以穷、可以忙,但绝对不可以穷忙”,这就是一个讲求高速度、高回报社会给予人们的警示。如果你对此警示置之不理,那么很快你就将被这个社会踢出去。——《三联生活周刊》“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越来越多的白领用这段话形容自己的生活。疲于奔命的忙碌使他们损失了生活的热情,忘记了理想的色彩,感到前途茫茫,不知路在何方。——天涯社区网友留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