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中信 作者:李翔 页数:260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 60年的历史对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漫长,但对生活在这个国家中的某个具体的人而言,这是超过了他整个生命的3/4的时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2岁)。或许后世的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另有阐述,但是对在这60年历史中生活过,并且正生活在这延续的历史中的人,这60年的重要性无论怎样阐释也不为过。 这是他们的历史,这个国家是他们个人的情感交织之地。因而,试图告诉他们在这60年中,有哪些地标是如此重要,必须被选人这本描述地标的书中,又想避免非难,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就好像在目前的这场金融危机中,让一个经济学家准确地指出市场之底将在何时呈现一样。总会有一些人失望地发现某些选择和论述同他们的个人观点分歧得厉害。为了请求这些情感可能遭到冒犯的人们的宽恕,我想尽量清晰地阐述我个人在考虑这个问题时的思路。 总体而言,我希望能够通过60个地标的选择来勾画出这个国家60年的成长轨迹。在我的设想中,这就像一个拼图游戏。你要用60个地标来拼出一个完整的国家的图像。只是这个拼图游戏不是平面的和物理的,而是时间的和线性的——历史正是如此,只能线性发展。 我选择了南京总统府作为开端。南京总统府凝聚着很多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历史,它还是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办公场所,因此,尽管1949年发生了很多非常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有很多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点,我仍然选择将南京总统府作为一个开启共和国历史的起点地标,它的一端连接着过去,一端连接着即将开始的共和国历史。
内容概要
本书选取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风雨兼程中形成的60个深具历史社会意义的地标,回顾了这些历史记号凝固、升华的过程,勾画出共和国蜿蜒前进的足迹,以及坎坷中仍昂首奋进的历程。
作者简介
李翔,《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
书籍目录
前言 地标和一个国家的生长第一部分 风云时代 南京总统府:旧去的时代 鸭绿江:战争后的战争 拉萨1951:和平解放西藏 一江山岛之战 山西长治:农业合作化之始 河南遂平县:卫星与公社之始 徐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庐山1959:中国向“左” 大庆:能源之渴 第一汽车制造厂:共和国的车轮 铁西变迁 沉浮南京西路 长安街:规划之争 罗布泊:核之地 兰考:焦裕禄的县城 红旗渠:人工天河 南京长江大桥 三门峡大坝和它孤独的反抗者 陈永贵的大寨:标本农村 北大荒:“你说你想要一场革命” 石河子:年轻的城 攀枝花的生长 珍宝岛的战争记忆 钓鱼台国宾馆:陌生的国宾基辛格 刘庄破冰:缔造新世界的远见 1976:唐山平了 天安门:风的起源第二部分 开放年代 凤阳小岗:变革之声 蛇口先行 中英街起落 汉正街:天下第一街变迁 白天鹅酒店 风云大邱庄 南街乌托邦 华西常青 昆山开放:答案在风中飘 柳市风云 横店三变 “地王”国贸 浦东开发 苏州工业园:学习新加坡好榜样 卖光诸城 中关村:中国硅谷的努力 上海证券交易所 义乌:世界的超级市场 秀水街:商业鸟巢第三部分 大国新局 大连软件园:软件中国造 上海新天地 保卫平遥 798:从工厂到艺术区 江村和中国农民的生活 鳌的亚洲之声 阿拉善:商人与沙 崇明移民 平昌直选:云中的民主 太湖治水:发展之殇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之城 青藏铁路:高原的铁路之梦 汶川:中国之痛 新建筑,新未来 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1952年10月25日,毛泽东离开北京,用了一周时间视察黄河。他视察的地段是山东、河南境内黄河决口泛滥最多、危害最大的河段。毛泽东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话,“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信奉“人定胜天”原则的建国之父相信没有任何事情是意志坚决的人所不能做到的,如果没有做到,那只能是人本身发生了问题。 也是在1952年,中国从前苏联请来水利专家,协助中国规划黄河治理。新华社记者,后来成为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的朱幼棣在《后望书》中写道:“遗憾的是前苏联专家多为水工专家,主要是搞水利工程的,他们都擅长修建坚固的水坝,但对整个河流的治理并不擅长。当时,苏联专家随手一指,对随同的中国同行说:‘三门峡是个难得的好坝址!’中国水利专家也频频点头认同。” 朱幼棣主张从一个不会引发争议的角度来判断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利弊。他的一个标准是,三门峡水利工程毁掉了三门峡景观,“没有人说三门峡是黄河上最壮观的奇景,是最好的旅游景区。除了云集的水利专家,对如此重大的工程考察时,其他学科专家竞无一席之地……三门峡景观完全可以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1954年1月,以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科洛略夫为首的超过百人的专家团,用了数月时间沿黄河进行勘查。科洛略夫最终认定,三门峡是在黄河上建坝的最佳场所。4月份,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水利部黄河规划委员会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这一报告随后被国家计委和建委联名呈报给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共领导人。接下来这一报告先后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治理黄河的迫切心情让他们已经完全被这份报告描述的前景吸引。 这一年的7月18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代表国务院作《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报告》。朱幼棣在他关于三门峡的文章中描述这次报告说:“按照规划,黄河洪水灾害完全可以避免。一座三门峡水库就可以把设想中的黄河最大洪水量由37000秒立方减至8000秒立方。而8000秒立方的流量是可以经过山东境内狭窄的河道安然人海的……而且,由于黄河泥沙已经被三门峡水库和三门峡以上一系列干流和支流的水库所拦截,下游的河水将变清,河身将被清水不断刷深,河槽将更加稳固。” 设想中的三门峡大坝简直万般如意。邓子恢在会议上说:“这不能不叫人想起早在周朝就有人说过的一句话,‘俟水之清,人寿几何’。但是现在我们不需要几百年,只需要几十年,就可以看到水土保持工作在整个黄河区域生效,并且只要6年,在三门峡水库完成之后,就可以看到黄河下游的河水基本变清。我们在座的各位代表和全国人民,不用多久就可以在黄河下游看到几千年来人民梦想的这一天——看到黄河清!” 崭新的国家,似乎一切都是崭新的。人们享受着命运的垂青,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这份规划报告被全国人大通过,科洛略夫成为三门峡水利枢纽设计总工程师。 但是,在1955年6月,由周恩来主持,水利部在北京饭店召开的专家会议上,这项万众期待的工程却遇到了它的反对派。那是两名孤独的反对者: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和水电总局技术员温善章。温善章提出改修低坝,而黄万里则是全盘反对。 黄万里是黄炎培之子,他早年的志向在于桥梁工程,正像那一年代期待建设国家的很多青年一样。1932年,21岁的黄万里从唐山交通大学铁路桥梁工程专业毕业,到江杭铁路工地上做工程师助手,却目睹了两次特大洪水:1931年长江汉水泛滥,仅湖北云梦一县,就有7万人被洪水冲走;1933年黄河特大水灾,大堤决口十几处。黄万里旋即放弃了铁路工程专业,转学水利——一种说法是,他听说黄河是最难治理的,便立志学水利治理黄河,赴美留学之后,先后获得康奈尔大学硕士和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 黄万里当着周恩来的面说:“你们说‘圣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 黄万里随后向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提出《对于黄河三门峡水库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这份意见后来发表于《中国水利》杂志1957年第8期。“四千年的治河经验使得中国先贤千年以前就在世界上最早地归纳出了四种防洪方法:沟洫或拦河蓄水,堤工堵水,柬水浚深治河,缺口疏水。另外,近40年来,中外学者融合德国人治河的理论和经验,又积累了不少新知识。忽视这些知识,认为有了坝就可以解决下游防洪问题,是不妥当的。” 黄万里的反对意见集中在两点。首先,在三门峡修建大坝,水流在库区变缓,黄河本来在三峡潼关一段就是淤积段,水库蓄水拦沙会加剧黄河淤积,从而造成渭河入黄河口因为淤积而被抬高,威胁八百里秦川和西岸的安全,下游的洪灾被转移到中游;其次,指望黄河水清是违反客观规律的,黄河本身就是含沙量很大的河流,“出库的清水将产生可怖的急速冲刷,防止它要费很大的力量”。 “总之,‘有坝万事足,无泥一河清’的设计思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坝的功用只不过是调节流率,从而替治河创造优良的条件,绝不能认为有了坝就可以治好河。”三门峡筑坝后,下游的洪水危害将移到上游,出库清水将危害下游堤防。 三门峡水利工程已经无可避免,黄万里在反对的同时也提出了补救之策,即三门峡大坝一定要能刷沙出库,为日后泥沙大量淤积预作准备。 接下来,在1957年6月10日至24日的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上,黄万里再次舌战群儒。讨论会上分成三派,拦洪蓄沙的高坝派、拦洪排沙的低坝派和只有黄万里一人的反上派(反对上三门峡工程)。 高坝派主张立即建三门峡大坝,拦洪蓄沙,清水出库,并反对减少库容,主张建360米大坝。 低坝派也是少数派,以温善章为代表,主张拦洪排沙。他们希望保护耕地,减少库容,降低蓄水线(335米或330米、320米)。 黄万里则属于孤立派,他后来回忆说,当时出席会议者“大多同意苏联专家的设计,只有笔者一人根本反对修此坝,并指出此坝修后将淤没田地,造成城市惨状。争辩7天无效后笔者退而提出:若一定要修此坝,则建议勿堵塞6个排水洞。以便将来可以设闸排沙。此点全体同意通过。但施工时,苏联专家坚持按原设计把六个底孔都堵死了。”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这些底孔又以每个l000万元的代价打开。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这里,你能看到60年中最独特的中国印记。 ——创作指导委员会
编辑推荐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为献给建国60周年而创作,一套共三本,分别为编年纪事、成长地标和风雨人物,全面客观地展示了建国60年间的历史风云和亿万人命运坎坷,大处可揽国家民族之命运,小处可见社会民生之心态,鲜活而充满趣味。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对于中国来说,却是充满了风云变幻和时代变迁的60年。在这段岁月里,个人的命运随着共和国的历史车轮而跌宕前进。每一年,都有数不清的故事和抹不掉的记忆。岁月令山河巨变,每个人心中都装了一段60年的回忆。但在历史的长河中,60年终不过一瞬,却每一刻都跟每个人息息相关。过去60年,中国完成了从没落到崛起的巨变,其变在人、地和事。本系列丛书立意于此,以人物、地标、编年三个角度记录共和国60年历程,在点式的记录中,梳理出一个国家的成长路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