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拉斯·特维德  页数:294  译者:董裕平  
Tag标签:无  

前言

  经济周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数百年来,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总是出现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更迭,如此循环往复。尽管人们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经济周期的原因,企图克服周期的一再重演,但时至今日,它似乎仍然是个无法根治的痼疾。这正是拉斯·特维德在本书中所展示的主题。  我们看到,从1991年4月至2001年3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120个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上最长的扩张期。就在这个黄金增长期中,美国经济不仅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中置身事外,而且市场一片欣欣向荣,到处充满了乐观情绪,华尔街的金融家们甚至借用格林童话

内容概要

  经济永远都在成长、衰退和危机之间循环往复,让我们常常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失望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东山再起。对于经济周期的循环,我们该如何理解和预测呢?  为了解开经济循环的奥秘,本书作者深入分析了300年来西方国家经济循环的事实和经济学家的各派理论,揭示了经济周期的特征和规律,让我们了解到周期是推动创造性毁灭和经济增长以及复兴的关键力量,而在对经济循环的正确理解下,我们可以预测经济波动,并由此规避风险,因应形势。  本书进一步详尽地解释了房地产、股票、债券、黄金、汇率、大宗商品期货、收藏品等资产市场的

作者简介

  拉斯·特维德(Las Tvede),拥有工程硕士学位和国际商业学士学位。担任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员、基金经理人和投资银行家长达11年,而后于20世纪90年代转进电信与软件产业,创办数家高科技公司。2005年初,担任瑞士避险基金ProValue公司的总合伙人及基金经理人,并为CarryQuote金融信息公司共同创办人之一。拉斯·特维德曾出版数本有关一般经济学、营销、电信和交易的书籍,包括畅销书《金融心理学》,目前已被译为多国语言。现居瑞士楚格。

书籍目录

译者序序言第一篇 发现经济周期——繁荣与崩溃第1章 密西西比泡沫第2章 现金支付危局第3章 经济危机——商业的苦恼第4章 1837年美国经济危机第5章 繁荣的终结第6章 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第二篇 经济周期的规律第7章 又到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了吗第8章 究竟什么是经济周期第9章 商业萧条与货币稳定第10章 病入膏肓的经济第11章 大萧条第12章 创新与经济周期第13章 有关货币的问题第三篇 经济周期的隐藏决定力量第14章 经济周期的图景第15章 三种周期模式第

章节摘录

  第1章 密西西比泡沫  他站在那里,手里紧紧握着一把剑。即将要出现的是让人恐惧的一幕,他就要和一个23岁的年轻人进行一场决斗。这个年轻人名叫约翰·威尔逊,是这个镇上一个大家族的子弟。就在此刻,威尔逊的马车来了,除非威尔逊突然改变主意取消这场决斗,否则决斗已经无法避免。约翰·劳为什么要接受这样的一场决斗呢?他为什么要冒失去如此年轻生命的危险呢?他真的很愚蠢吗?实际上,他只要原谅自己,就可以退出决斗,绕开这个麻烦,或者只要离开伦敦一段日子,所有事情也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忘却了。然而,约翰·劳不是那样的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西方媒体曾经颂扬凯恩斯拯救了资本主义,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再一次让不少人淡忘了经济周期。然而,2007年开始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引发一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何去何从?我相信,阅读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从理论与历史的维度厘清当前危机的性质,更有助于我们分析情势的演变和探寻应对之策。  ——黄范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执行董事、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  市场经济变化多端,唯一不变的就是其变化的周期性。经济学家们研究它,政治家们试图熨平它,而企业家们如果不能善于利用它来做大自己的企

编辑推荐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作者深入分析了300年来西方国家经济循环的事实和经济学家的各派理论,揭示了经济周期的特征和规律,让我们了解到周期是推动创造性毁灭和经济增长以及复兴的关键力量,而在对经济循环的正确理解下,我们可以预测经济波动,并由此规避风险,因应形势。静止,增长,信心,兴奋,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经济总是逃不开繁荣到萧条的周期,繁荣与危机的循环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在经济萧条时,获得股票、债券、房地产的投资高收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5条)

 
 

  •   很好的一本经济学科普读物
  •   搞活动时一次性屯了很多书
  •   正版图书 发货快 正版图书 发货快
  •     经济危机始于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信用经济时代。18世纪,约翰劳为了解决法国的财政问题,提出以贵金属和土地为抵押来发行纸币的天才设想,但是在实践中却演变成了密西西比泡沫。
      
      19世纪的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和经济周期展开研究,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桑顿指出经济周期与货币存在内在联系;萨伊则总结出著名的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历史上的房地产泡沫并不罕见,1837年危机之前,芝加哥的土地价格曾经在三年以内上升64倍。1837年7月,杰克逊总统签署法令禁止用纸币进行房地产投机,同时另一项政策是将政府的财政盈余从纽约各银行取出分配给各个州,从而形成了货币紧缩,并进一步造成经济衰退。(问题是,这是否是对此前银行林立、信贷过度扩张的一次修正呢?)
      
      经济周期的大致分类:基钦周期(3-4年)、朱格拉周期(9到10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50-60年)。
      
      费雪指出经济周期的关键在于信贷,而熊彼特则认为“创造性破坏”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原因,凯恩斯基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主张积极的财政政策。
      
      明斯基认为,金融部门是资本主义不能稳定的主要根源,因为刺激这个特殊部门的要素很多,并不只是技术与市场利率,所有刺激因素都能导致不确定性并进而导致经济周期。
      
      
      **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应用
      互联网泡沫包含了标准经济周期理论的多个要素:
      首先,它是前一次周期之后10年达到的资本支出周期顶峰(朱格拉),它是由新的科技创新(斯皮索夫)和创新蜂聚(熊彼特)触发的,对真实经济周期(普雷斯科特)也是有影响的。
      在这个过程中,存货周期也有影响,因为公司为了满足需求而增加库存(梅茨勒),为抢占市场而造成了欺骗性的定价行为,导致了严重的过度投资(穆勒)。
      在互联网泡沫形成过程中,货币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利率上升的太慢(罗伯逊),由于金融投资的回报在一段时间内远远超过了利率水平,自然利率远远高于实际利率(维克塞尔)。
      尽管很难把过度投资和消费不足严格区分开来,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考虑后者的影响。在互联网泡沫中,数量巨大的纸币财富被生产出来了,但只是分布在相对集中的少数企业和投资人手中。这些财富绝大多数被储蓄起来形成新的投资,而并没有花在最终产品上,因此需求跟不上供给(霍布森)。
      在互联网泡沫的最后阶段,繁荣导致了严重的瓶颈与资本短缺,特别是当雇员要求一个更高的回报组合(熊彼特),而资金供给者已经达到了极限(霍特里)时。并且在最后阶段,自有资本的流动提高了利率,这使得投资的利润减少而且资本更加稀缺(卡塞尔)。一旦趋势最终逆转,上述绝大部分因素的最终作用会颠倒过来。
      另外,大量开辟新业务的人员被解雇,他们看到自己的账面财富(以期权形式存在)化为乌有,这就导致了在产能刚刚达到顶峰时出现了需求的减少。(福斯特)
      
      
      *金融市场的问题
      上涨的股价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这些人把股价一步步推得更高——因为有情绪加速器的作用(马歇尔、庇古)。很显然,存在很多动物精神(凯恩斯),而且上涨的资产价格造成了抵押物价值的增加,于是信贷(货币)流通速度也加快了(冯.米塞斯、冯.哈耶克、熊彼特、明斯基、金德尔伯格)。上涨的资产价格也刺激了抵押效应,高资产价格催生了更多的生意,这对资产价格又有好处(伯南克)。当然还存在情绪加速器明显加强的情形,因为趋势在自我增强。(卡尼曼、席勒)
      
      *周期的主要驱动力
      如果用一台机器来象征经济,那么“货币”、“资产”、“房地产建造”、“资本性支出”、“存货”就是它的五个活塞。
      
      某一个特定的经济周期可能是由房地产、资本性支出或是存货方面的变动(或这些因素的任意组合)所支配的,也可能是与短期与长期利率急剧上升有关,或者也许不是这样的情况,它还可能涉及显著的财富损失,最终也有可能导致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的产生。
      
      经济周期在货币方面的周期驱动力是利息支付,在经济方面的周期驱动力是资产价格、房地产建造、资本性支出和存货投资。
  •      结合最近读的《伟大的博弈》,《投资最重要的事情》和这本《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并《史上最伟大的交易》,谈一下感想。
       经济周期是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按照本书及另外两本提供的数据来看在近300年的经济史中几乎是每隔十年有一次经济波动,正如《投资最重要的事情》中谈到:世界具有周期性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参与。机械化的东西可以直线运动,时间不断向前推移,得到足够动力的机器也可以不断前进。但是历史、经济领域的进程涉及到人的,当人参与进来的时候,结果就有了可变性和周期性。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人是情绪化并且善变的,缺乏稳定性和客观性。
       作为经济周期之母的房地产市场,同样也面临周期波动。而当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值规模接近100万亿人民币,是GDP的2倍。美国的房地产市值规模接近70万亿人民币,是GDP的0.7。从另外三方面讲,首先中国的经济体与美国是无法比较的,无论从体量还是市场的健康程度;其次跟日本也是没法比的,日本经历了房地长泡沫后历经20年还没恢复过来;最后一点就是党不是万能的。
       一切违背自然规律的东西最后会受到更严厉和残酷的惩罚,包括当下的畸形市场,当然了遭殃的更多是普通老百姓。先知三日,富贵十年,如何利用好周期经济,在顺势积蓄力量,在逆势来临之前提前做空闷声发财一直是世界上那些不为人知的教父大佬们在做的事情。
  •     1是这本,文笔引人入胜;对周期的剖析深刻,一看就是业内人士。2是搞华尔街火箭科学的布莱克所写,用无套利均衡来找找量化投资机会还行,他非要过渡到宏观经济波动上来,不免张冠李戴。对于理解经济周期而言,2可以说只会误导。
  •     首先说明我不是经济专业的,所以相关知识背景有些欠缺。我说这书还行是针对我自己而言的。书开始叙述了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周期的观念、产生原因以及影响因素认识的历史进程,接着谈到经济周期五个大的驱动力和中央银行在平稳经济周期中面临的挑战,最后讲了一些主要市场的周期情况。其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很多,而本书以经济周期的认识为主线将他们串起来,如果背景资料了解的少的可能会被这些人名和他们提出的一些专业概念搞晕,总觉得飘在上面而不能总体把握书的脉络。后面影响因素的描述也很专业,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总体而言,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了解经济周期发展历史是一本不错的教课书,而对于其他专业的想要对经济周期简单了解的,此书略深,如果确实感兴趣,不妨以此为纲在对里面提到的人和事和名词进行详细的扩展阅读,应该会有不错的收获。
  •     走在经济衰退的拐点之前
      
      文╱程思明
      
      
      直到看完这本书,我才渐渐地明白:这本旨在阐述经济周期的著作并非像其书名《逃不开的经济周期》那样带有历史宿命论的味道。但我们也必须要知道,经济周期由长期于受到金融市场和政府的行为非理性的制约,以致于时至今日,它似乎仍然是个无法根治的痼疾,阻挠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本书的作者只是试图通过建立一种模型构架,去让读者更为清晰地看到经济周期的背后规律,而这种周期性规律显然无法被打破。
      
      这本书的作者拉斯·特维德,是一位成功的金融衍生品投机客、基金经理和投资银行家。早在1996年,他就曾与人合作创立了一家名为The Fantastic Corporation的宽带因特网公司,此后,也还担任瑞士避险基金ProValue公司的总合伙人及基金经理人,并为CarryQuote金融信息公司共同创办人之一。长期以来的投资经验,也为这本建立在历史性回顾的经济学著作更提供了一些实战型的发挥余地。
      
      在今天这样一个日趋复杂的经济形式之下,作为新时期发展中的中国,又当如何跳出国经济周期的轮回支配,避免“经济危机”的产生,仍是一道永不过时的考题。而对于广大的理性经济人和投资者来讲,他们则更关心的是如趋利避害,平稳度过经济萎缩所带来的负面效用。有关以上两点,我们都可以在这本四年后重新再版的著作中找寻到答案。
      
      实际上,尽管作者在书中深入分析了300年来西方国家经济循环的事实和经济学家的各派理论,让我们了解到周期是推动创造性毁灭和经济增长以及复兴的关键力量,但他这样做的目的也并非只是教条似的纵览了那些成就得失,反而是在向我们探索各派经济理论与模型,帮我们揭开经济循环的真相。最为重要的是,除了前三篇的历史回顾和第四篇对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力和央行的调控作用的表达之外,作者在章末也还向读者进一步详尽地解释了房地产、股票、债券、黄金、汇率、大宗商品期货、收藏品等资产市场的特性,揭示了经济循环中各类资产的阶段表现及互动影响,帮助投资者更为精确地掌握市场脉动,顺应经济趋势,并在在经济萧条时捕捉市场机会,从而获得高收益。
      
      就行业和领域而言,拉斯•特维德近期在接受《钱经》杂志的采访时就已经表示,他看好的未来巨大的投资机会有以下三个主题:(1)亚洲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买力;(2)全球范围内老龄化人口的增加;(3)在IT、生物科技、新材料方向的创新。其实,这种分析应当说完全建立在回顾与预测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这两种模式其实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对于未来的预测而言,作者在并未脱离市场的运行规律,而是凭借着多年的投资经验为我们构筑了一种数理模型。而这反倒与那种“不是目前的预期与将来的事件相符合,而是未来的事件由目前的预期所塑造”所谓的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承认市场参与者的认知缺陷与生俱来,但也恰恰是利用这种缺陷认知建立起市场周期性的双向联系。
      
      而在书中,作者所罗列的人的16种非理性心理,也正揭示出市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无法撇开人的存在,而心理活动实际上也能影响到经济的周期。实际上,类似的观点表述在作者之前所写的那本《投资心理学》中,就已经表达的十分清楚。这与此前一度把经济周期现象解释为“创新理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相比,内因论所揭示的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实际上更加符合现代经济的投资理念。
      
      当代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认为,标准的周期是持续时间为九年左右的“尤格拉周期”。这是第一个被确定的周期。然而,对一个像作者这样敏锐的投资商人来讲,其不仅仅把投资局限于一张小小的波线图上,更主要在于,作者厘清了各种数据指标与资产波动的关系,避免他所构建的这种预测模型因不符合市场的而陷入“纸上谈兵”的弊端。
      
      这本书的再版,对于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而言,无疑为今后宏观经济的发展走势起到指引的效应。但由于全书历史回顾的东西较多,一些分析也过于繁琐,这对于那些急于想得到答案的读者来讲,势必会产生一种不耐烦的情绪。然而,如果想要二者兼得,不妨可以采取倒读的方式,同样也可以达到学习的效果。
      
      
  •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序言里有句话:“我看到如此多的老练商人,因为不懂得经济衰退而变得身无分文”…其实身无分文还不是最严重的,还记得《泰坦尼克号》里的那位“高富帅”吗?露丝说他在1929年的“大萧条”中吞枪自杀了…在我看来,这些是命数,也是变数。
      我想,对于一个只会在报纸杂志上看所谓“理财专栏”的人来说,经济周期太玄了…对于我这样一个读了七年金融学专业的人来说,自认为对于经济周期初窥门径有所领悟也是读到第六年的时候的事情了……对于一个不了解经济运转方式的人来说,《逃》堪称一本通俗和学术并举、文字和内涵齐飞的好书。
      笔者以为,这本书可以粗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十八章,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介绍了经济周期的发展和与之并进的理论研究。
      第二部分,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总结归纳了已有的经济周期理论,初步展开后文,起一个衔接的作用。
      第三部分,从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九章,分别从房地产、收藏品、贵金属、商品期货、债券股票与基金、外汇的角度描绘了它们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这一部分显然是作者自行研究的成果。作者作为一位在西方经济学领域内颇有成就的人物,学术水平毋庸置疑。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这书最精华的部分。
      
      第一部分的内容很有老外写经济学书籍的风格,在讲述信用货币发展和它带来的经济周期的同时,时不时穿插讲点八卦掌故,比如凯恩斯同学娶了漂亮的芭蕾舞演员呀,熊彼特同学是维也纳出名的“情场鬼见愁”呀,约翰劳同学相貌英俊、富甲一方、阅女无数呀,当然了,也不全是花边新闻,比如我就头一次知道亚当斯密同学写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著书立说,而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囧,啧啧,瞧人家这境界)…
      顺便说一下读书感受:书里写到了很多在西方经济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上面写了三位的八卦花边,都属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大卫李嘉图是成功的股票经纪人,亨利桑顿是富二代兼银行家,萨伊同学是个牛掰的商人,帕累托是铁路工程师,朱格拉和魁奈是医生,瓦尔拉斯的父亲是经济学家,他本人的本职工作是工程师……纵观历史,推动知识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其实主要是一群有钱有闲的人,有钱有闲了才能不用吃了这顿想下顿,才能去思考一些和柴米油盐距离远一些的东西。而中国人似乎最推崇的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实际上,也仅仅是励志故事而已。这样的故事通常只发生在社会阶层尚未固化的和平年代和乱世之中…如今的中国,就我个人观察,城市居民的社会阶层基本已经固化,农村居民阶层正在固化。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中国,寒门子弟的励志故事只会越来越少……扯远了。
      本书认为经济周期的出现和信用货币的发展密切相关,书里很多章节用了很多笔墨描写信用货币如何出现,造成了什么现象,这样的现象构成了经济周期。到了后面几章已经写到了经济学中运用的最前沿数理方法,从相对简单的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到我完全看不懂的系统动力学、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用以计算和分析经济周期。如果你读到这些内容觉得读不懂,不要着急,即使学经济的人,能都读懂的也属于凤毛麟角…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算是开始了本书的作者原创部分,这部分书里用的统计方法和原则很有意思,值得好好研究一下。不知道是不是我孤陋寡闻,反正我是头一次见。作者分行业介绍了经济周期。
      
      第一项是周期之母-房地产市场。
      就我个人而言,我知道房地产市场对于经济极其重要,但是我并不理解有多么重要,因为缺乏一个有数据支撑的理性认识,在这方面,本书用简单的计算告诉了读者房地产对于经济有多么的重要!!!
      ---全球可变价格资产的总额高达GDP的400%~500%。还应该注意到,这个数字是2004年的。
      ---注意到全球可变资产总额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房地产基础上的,这一点很重要。典型的情况是,房地产大约占全部可变价格资产的一半。
      ---多数意见认为财富效应占总资产价格变化的4%。
      ---设想一种繁荣的全球经济,资产价格突破了其正常的估值范围(GDP的400%~500%),在一段时间内上涨到GDP的600%,而后其调头下跌了1/3,跌幅等于GDP的200%。这样打的损失对消费会有什么影响呢?如果我们接受了4%的财富效应值,那就意味着GDP实际增长将损失200%×4%=8%。
      …………
      其中财富效应值的大小在这套估算方法里非常关键,搬到中国来用时取值得好好斟酌一下!作者取的值可以算是全球的值,或者说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值,在中国,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个值肯定比欧美低…
      作者比较了房地产市场和存货市场、资本性支出对于经济冲击的影响,可以看到,由于房地产市场基数大,其波动的绝对数值高,引致的财富效应对于GDP的影响值很大。而且,房地产价格本身不但有上述影响,还会对房地产建造市场产生影响,而建造市场本身又有财富效应对GDP的影响…类似于一个递缩数列,其影响是递缩数列的和…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有多重放大效应的市场,总额绝对值大,放大效应也大,因此其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巨大。
      在P274-276作者用IMF的论文试图证明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后果比股市萧条要严重得多。其实依我看,作者的证明方法似乎麻烦了不少。就用作者在上面用的方法就可以这一点:无论是欧美、日本还是中国,股市总市值对于GDP称为“证券化率”,这个值在非常极端的泡沫时期也很难超过150%,在最恐怖的熊市里也难跌穿50%,因此就用这个值就可以计算出来,从股市大牛市到熊市,股市会造成GDP有4%的损失,这还是非常极端的估计,实际值只会比它小,这和房地产市场变动带来的动辄百分之十几的损失比起来显然只是个“小巫”。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了,在1991到2001年之间,日本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价格分别下跌了22%、54%、41%,对应的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为1.1%,2002年都降到了0.1%。这还是在日本政府大额举债刺激经济的情况下发生的……你能想象一下如果中国发生了类似事件,政府举债恐怕只会比日本更疯狂……
      1933年,美国霍默霍伊特的研究表明房地产存在一个18-20年的周期,这是一个行动缓慢但振幅巨大的周期。霍伊特指出,房地产周期的下跌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泡沫也在这个阶段破裂消退,房地产活动位于趋势水平下方的最短时间不少于10年,最长达到了26年,在他所研究的103年中,房地产周期高峰和股票与商品市场高峰并没有非常直接的联系,但是每一次房地产危机则与整体经济的恶化是一致的。霍伊特的这些结论和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互相参照。在我看来,商品/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宏观经济走在不同的周期轨道上,但是两者存在一个嵌套关系,一个房地产/宏观经济周期里会嵌套多个股票/商品周期,当房地产走在下跌通道的时候,股票/商品也会走进下跌通道,反之却不然。其原因就在于前面几个段落讲过的房地产基数大振幅也大,还有正向的反馈来放大波动。这种观点与书中第29章内容暗合。霍伊特先生所发现的20年周期在经济学中称为“库兹涅茨周期”,如果用这个观点来分析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你会发现,中国的房价还远远没有见顶……如果你结合波浪理论,你会发现中国房价处在一波疯狂上扬的趋势初期,这波上扬在很多城市会比前些年的上扬更加汹涌和令人惊骇。(北上广深这类城市不会疯狂上扬了,但是依旧会缓慢上扬。我估计郑州呀贵阳呀这类二线省会城市会涨幅惊人。这也是为什么别人问我“房价还会不会涨?”这类问题时我总是会告诉他“肯定会涨”的原因。但是我需要说明“肯定会涨”不意味着所有城市都会涨,前些年涨幅过大的城市会回调打回原形的,鄂尔多斯就是一个这样的城市,而且鄂尔多斯暴露得早,肯定不是最后一个,接下来几年里会有越来越多的“鄂尔多斯”出现的。)
      霍伊特先生的研究还记录了公寓、家庭住房、酒店、写字楼租金与价格在房地产波动中变化的前后顺序,这方面我是一点研究都没有,就不插嘴了,记下来权作为一个资料留验。
      
      第二项作者写了收藏品投资的周期现象,确切一些的话,特指艺术品。笔者认为这一部分值得记录的内容有:
      1,最负盛名的艺术品指数---梅摩艺术品指数、艺术品市场研究指数、Kusine公司指数和Gabrius指数。
      2,2003年全球个人金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人数达到830万,这些人控制的资产总额达到31万亿美元。---与之对应的,根据招商银行与贝恩咨询公司联合发布了《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可投资资产 1 千万人民币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士数量约 60 万人,共持有可投资资产18万亿人民币。
      3,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艺术品投资泡沫中,拍得顶级艺术品的人最终结果---要么锒铛入狱,要么亏损破产……---顶级艺术品不能碰(想碰也碰不着,囧)。
      4,根据纽约大学教授梅建平与迈克尔摩西的研究,中低价位的艺术品属于利润率最高的收藏品类别,当艺术品市场处于上涨阶段时,中低价位的艺术品增值最快,而在市场反转阶段,它们跳水也是最快的…(类似于A股中的垃圾股们)…
      5,从投资组合的角度,艺术品和金融资产之间的统计相关性非常有限。
      6,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英国的股市都下挫了6%,而梅摩艺术品指数攀升了12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股市增长了7%,英国没有增长,同期的艺术市场涨幅30%。朝鲜战争期间,美国股市上涨了67%,艺术品市场上窜了108%。越战期间,美国股市下挫了27%,艺术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08%。---在中国做艺术品价格指数编制也许是一项非常不错有前途的职业!!!
      7,艺术品市场蓬勃发展出现在全球高净值人士财富告诉增长的时候---换句话说,中国目前就处在这个阶段。
      8,艺术品市场和其他投资品一样,也会有很多不理性的现象。
      9,艺术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有高度的相关性,其原因在于房地产是很多高净值人士财富来源。---在中国尤其如此。
      10,英国、日本与美国艺术品市场往往滞后股票市场一到四个季度。
      
      第三项是贵金属周期。笔者认为这一部分值得记录的内容有:
      1,80%的钻石原石交易在安特卫普的四个钻石交易所里完成。---这是个典型的卡特尔组织。
      2,贵金属、钻石、艺术品市场是典型的需求驱动型市场,主要反映了私人财富的变化,这些市场规模太小,不足以对经济周期构成影响。
      3,货币环境通过房地产价格及它所驱动的财富效应,间接驱动艺术品、贵金属和钻石市场,所以称房地产是“周期之母”是不无道理的。
      4,贵金属市场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周期相关度更高,钻石50%的交易在美国完成。
      
      第四项是商品期货。笔者认为这一部分值得记录的内容有:
      1,现货溢价是商品期货市场上做多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商品期货的价格高点与股市相比,会出现得稍微吃一些。---原文如此。
      2,股市和期货都存在“肥尾”问题,股市的肥尾偏左,期货肥尾偏右。也就是说,股市里“黑天鹅”事件更多导致下跌,商品期货则是导致上涨。
      3,在以往的41年里,统计分析认为投资商品期货比投资一系列商品的生产企业所获得的收益要高得多。
      
      
      最后,到了文章结尾的地方,又一次想起了文章最开始的一句话---《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序言:“我看到如此多的老练商人,因为不懂得经济衰退而变得身无分文”…我想说:“我看到了未来在不长的几年里,一些热爱探究经济周期规律的人,从打工者而变得富裕自立。”
      你看懂了吗?
      
  •     这个模型来源于第19章的周期的主要驱动力,这一模型很简单,虽然不够严谨,但是足以说明问题;介绍略过,直接数字计算:
      
      1、首先计算可变资产总额,它主要包括住宅房地产、商业性房地产,债券,股票,黄金和收藏品。
      住宅房地产约占GDP的350%(2010年汇丰数据),商业性房地产没找到数据,按照书上的比例(25%住宅房地产),大约90%GDP。债券为23万亿,占GDP50%。股票总市值22.4万亿,占GDP50%。黄金和收藏品不详,因为比例非常小,此处计算省去。
      上面相加后得出可变资产价格总额:540% GDP。
      从上面数据中也可以看成,股市跌一半,小事一桩;而如果房价跌一半,血流成河。
      
      2、房屋建筑市场价值,大约占GDP 12%。(书上提到了中国市场,说2004年中国的这一比例很低,大约3%到4%,不到10年,就已经12%了,而且这一数字只会低估)
      
      3、资本性支出。这一数据找不到,但是可以估计一下,大多数经济体占10%GDP,新兴国家要高得多,就利用政府投资来代替,48%GDP。
      
      4、存货。只有上市公司的数据,根据工业总产值比例,假设上市公司占全社会的34%存货。则总存货余额为10万亿,约占GDP 22%。
      
      财富效应都假设为4%,实际上不同情景也会变化。这里保持常量也不影响要说明的问题。
      数据,都有了,现在就要开始假设中国在滞涨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几种悲惨情景:
      1、1948年国民党遇到的;
      2、1991年日本房产崩盘遇到的;
      3、2008年美国房产崩盘遇到的。
      
      情景1,政府信用基本完全失去作用,印刷出的钱后面加好多零也没人要,政府投资降为0(资本性支下跌了GDP的48%),可变资产价格跌去90%(下跌了GDP的490%),房地产建筑停工(下跌了GDP的12%),存货少了90%订单(下跌了GDP的20%)。
      GDP总损失=48%+490%*4%+12%+20%=99.6%。
      下跌99.6%GDP当然不大可能,但是说明了这一情景对经济影响非常糟,当然这一情景目前也基本不可能,放在这里只是做个计算对比。
      
      情景2,日本式崩盘。政府投资依然占大头,但是由于外汇减少和民众的不满,政府印钱受到了限值,政府投资30%GDP(资本性支出下跌GDP的18%),可变资产价格跌去了60%(下跌了GDP的324%),房地产建筑半停工(下跌了GDP的6%),存货订单少了一半(下跌了GDP的10%)。
      GDP总损失=18%+324%*4%+6%+10%=47%。
      下跌了47%的GDP,如果用未来中国失落的15年来消化,每年跌3%还是可以承受的,只不过老百姓受苦了,但是也没啥好可怜的。
      
      情景3,美国式崩盘。政府投资依然占大头,但是由于外汇减少和民众的不满,政府印钱受到了限值,政府投资30%GDP(资本性支出下跌GDP的18%),可变资产价格跌去了30%(下跌了GDP的162%),房地产建筑1/3停工(下跌了GDP的4%),存货订单少了1/3(下跌了GDP的7%)。
      GDP总损失=18%+162%*4%+4%+7%=35%。
      下跌了35%的GDP,如果用未来中国失落的10年来消化,每年跌3.5%还是可以承受的,只不过老百姓受苦了,但是也没啥好可怜的。
      但是美国式崩盘,美国GDP损失也不会有中国这么大,这是因为经济结构差异造成的。
      
      具体的数字不必过分纠结,这只是用来了解未来出现灾难性情景时,是通过哪些方面,经济开始萧条和衰落。鉴于经济周期性的内生性,遇到其中一个情景也不奇怪。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政府支出是GDP高增长的主力(一半功劳),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将来GDP大溃败也很有可能来源于此。
      
      政府的资本性支出占GDP 50%,其中的代价就是大量的地方债(地方政府从来都是只借不还的,摘自谢国忠《忠告》)和银行业总负债118,000,000,000,000元(118万亿,05年才36万亿)。而这些投资很多是都是低效的或者面子工程(这也是凯恩斯理论的一个优势,即使钱被浪费了,也能促进就业),虽然捅鸡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按照这种规模,再继续个几年,通胀想遮也很难。而且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也非常明显,会扼杀很多小微企业,即使GDP在稳定增加(换句话说,政府可以利用支出控制GDP,但是控制不了消费和出口),但是和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渐行渐远。
      
      政府巨额支出的另一个后果是产能过剩,知道过剩后还得继续投资使产能更过剩,这样恶性循环是没办法的,只能投这些行业,美国高新技术也买不到,也没有新大陆(钓鱼岛和南海问题来得很及时,可以把政府支出转到军事上,不过政治风险极大,搞不好。。。。。。)。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另一种主流方法就更简单了,也是知名经济学家的首选:
      GDP=政府投资+消费+出口,
      他们得出了如下结论:
      1、摩根大通:未来几年中国GDP增速将维持在6%至7%
      2、林毅夫驳中国崩溃论:未来20年GDP增速将持续8%
      3、世行调降中国全年GDP预期 未来20年增速或仅为5%
      
      我的理解是:消费在其中无关紧要,政府可以通过隐形通胀把钱从大众手里拿到,然后再很潇洒地花掉。
      出口这东西很难控制,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和厂房成本的上涨,政府想转嫁到外国消费者头上,这基本很难。外国消费者会选择从其他地方进口。
      
      ***********
      相关数据
      ***********
      1、http://www.docin.com/p-134006909.html 住宅房地产总市值
      2、http://www.p5w.net/news/gncj/201211/t4601487.htm 债券总市值
      3、http://money.163.com/12/1227/20/8JOQCJA600253B0H.html 股票总市值
      4、http://www.askci.com/news/201202/01/145719_08.shtml 房地产投资
      5、http://business.sohu.com/20110819/n316764130.shtml 政府投资
      6、http://stock.jrj.com.cn/2012/04/18011712805211.shtml 上市公司存货总额
      7、http://bank.hexun.com/2012-10-29/147319019.html 2012中国银行业总负债
      8、http://news.hexun.com/2012-09-25/146244073.html 摩根大通
      9、http://business.sohu.com/20111201/n327492087.shtml 林毅夫
      10、http://news.hexun.com/2012-04-12/140327348.html 世界银行
      11、http://www.21fd.cn/a/shuangyuyuedu/2010/0809/470.html 1948年国民党真心整顿经济为何反加速崩溃
  •     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流水账,不知所云...................
  •     不得不说拉斯·特维德这本《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是这几年来看过的对货币、资产、房地产以及周期讲得最透彻的一本书。它是任何一个期待在交易投资领域大展身手的玩家不容错过的指南。
      
      不仅仅应该把本书随身携带,反复咀嚼其中记录的历史和哲理,还应该是睡前枕边,在远离市场心绪平静的时候激发我们头脑对当下所处的经济阶段和投资环境反思的触动器。
      
      拉斯·特维德曾是一名衍生金融商品的交易员、基金经理、合伙人,而且还在上个世纪末的IT科技浪潮中创办了数家科技公司,后来成为瑞士避险基金合伙人(www.provalue.ch)。
      
      他以货币管理为主线,在书中再现线了与货币相关经济学理论、思想发展至今的整个历史过程,除了清晰的理论脉络、内容介绍和逻辑发展历程,包括许多生动的金融实务界的许多重要的投资故事也让理论的发展更有趣味、值得反复咀嚼而不觉枯燥。
      
      特别是作者重点讨论了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和管理工具,政策和市场货币行为的传播方式和渠道,以及对各种资产的影响逻辑。在书后更为细节的讨论各种资产的时候,特别厘清了各种数据指标与资产波动的关系。
      
      加上对经济周期的深入研究,可以让很多投资者清晰的看到身在市场何处,能够更有效率的配置资产。所以无论是入门还是已经娴熟有余投资者,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一种思考框架。
  •     作为一个长期接受工程科学严格训练的人。学习经济学,常常觉得,经济学太“软”,这种软科学,很难仅仅通过数学工具,或者一些理论理解清其表面掩盖下的复杂图像。但是本书却是别具一格地,通过历史,通过事件,通过人物,通过学派为我们这些门外汉描绘出经济学大致复杂图像。几十位重要的经济学人物贯穿在从1700年至今的300多年的波澜壮阔的经济史,读本书的同时你也会感受到这些大家们的智慧的碰撞。
      
      如果要挑出本书的一个缺点,就是本书涉及的范畴太大,所以有些内容难免写的非常浅显。
      
      再说两句题外话,作为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一个右派,信仰自由经济的人。以史为鉴,因为“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中国现在的经济问题,只有以“右派小政府”为平台,给予民众资源和权力,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这样才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更本途径。
  •     截至目前为止所读过的经济周期的论述仅限于标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当中给出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以及一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知识。这本书是豆邻推荐的,本想系统的补充下经济周期的知识,但是无奈,这本书也很零散,且写得非常让人迷惑不解,结果读者群居然非常热捧的做笔记。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当论述一个问题的时候,“经济周期”这个词显得非常笼统。我们可观测的经济周期实际是由若干具体指标随时间序列波动而得到的综合结果。如果作者不具体指明,是房地产价格,还是黄金价格,还是股票指数,或者GDP,我根本不知道在那一段论述中它具体指的哪一个数据。
      
      历史会重演,但对实践没有帮助。
      从时候看,荷兰郁金香狂热和07年A股的疯狂本质都是格林斯潘笔下的“irrational exuberant”的很好表现。但是得知这一点对实践并没有任何指导作用。赵丹阳在07年的时候股市达到3500点就清仓了。当你处于历史高位3500点的时候,你觉得市场会因为非理性走向疯狂的6000点,还是调整方向?历史学家永远没法预测未来,虽然他们总在说历史会重演,因为他们都是书呆子。
      
      
      怎么判断拐点?
      在我刚开始接触经济的时候,很幼稚的以为可以通过理论计算经济周期,并借此低位介入,高位出手。这也估计是很多人认为研究经济周期的目的。但是,现实情形是,经济不是按照非常稳定的时间循环周期运转的。简而言之,一年365天的周期不会改变,但是一个存货周期或者房地产周期的时间拐点,却存在不小的方差。这一点一切价格波动的K线图都能够清晰看出,它们的拐点存在一定周期,但是很难从时间序列上进行预测。
      
      这也是为什么很怀疑报纸上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经济学家说,今年二季度经济数据将出现拐点,CPI将在一季度回升这类预言。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有何计量模型作为依据?还是仅凭历史走势猜的?
      
      
      有的人煞有介事的列出经济周期每个阶段的策略,哪种资产价格会上升,哪种股票价格会表现好。
      
      你自己去玩玩股票、债券就知道了,按照你自己的理论和想法去做,然后看收益。首先,阶段和阶段之间怎么划分,用什么数据临界值? 告诉我目前国内经济位于经济周期的哪个位置?
      
      
      特别了解了下作者的简历,在google上得知曾经做过provalue,因为是对冲基金很难知道其业绩。后来又不做了,改做carryquote这个移动金融数据终端。
      
      证明策略有效性的唯一方式就是对比自己操作的净值曲线和市场曲线,如果长期较为稳定的超越市场收益才能证明其正确。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是这样做的。对本书不满的另一点在于,他根本没给出交易策略和交易细节,也给不出交易成绩。
      
      这样来论述经济周期,讲讲故事,吹吹牛。既不能像研究著作那样清晰定义并讨论周期,也不能给出完整的交易策略和细节。与国内那群中文系编的理财书又有多大区别?
      
      嗯,有一点区别,它居然卖42块。
      
      如果你有读到比较清晰完整的关于经济周期叙述的书,请私信我,我不需要故事,需要数据和图表,需要清晰定义的概念和指标。
      
      
      
      
  •     关于经济周期,这本书综合历史上各种流派、学者的观点,给出了很多解释。从内容上来讲,本书写的有些杂,扯到的内容非常多。不到300页的书,竟然划分出27章,有些内容难免写的非常浅显。但总的来讲,仍旧值得一读。
      
      在第17章,趋势与心理中,作者罗列了人的16中非理性心理,简单摘抄如下:
      
      1、代表性效应:我们往往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趋势会继续下去。
      
      2、错误共识效应:我们往往高估与我们所见略同者的人数。
      
      3、后悔理论:我们试图避免可证实我们已经犯错的行为。
      
      4、定锚/框架:我们的决策受到似乎暗示正确答案的信息的影响。
      
      5、同化误差:我们会误解接受到的信息,以为该信息认同我们所做的事。
      
      6、选择性暴露:我们只让自己暴露在似乎认同我们行为与太俗的信息之下。
      
      7、心理区隔:我们把现象区分为不同的隔间,并试着把每个隔间而非整体最适化。
      
      8、选择性认知:我们曲解信息,好让其认同我们的行为与态度。
      
      9、过度自信行为:我们高估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10、后见之明偏误:我们高估自己原先预测过去一连串事件后果的可能性。
      
      11、确认偏误:我们的结论不当地偏向我们想要相信的事。
      
      12、适度性态度:我们培养出与我们熟识的人相同的态度。
      
      13、社会比较:面对一个我们觉得难以理解的主题,我们以他人的行为作为信息的来源。
      
      14、认知不协调:我们试图回避或扭曲表明我们的假设错误的证据,我们也会避免强调这类不协调的行为。
      
      15、自我防卫功能:我们调适自己的态度,好让其似乎认同我们所做的决策。
      
      16、展望理论:我们有一种不理性的倾向,比较愿意赌亏损而不是获利,这意味着我们持有亏损头寸的时间长于持有获利头寸的时间。
      
  •     书中很详细的根据历史发展叙述了几次经济的大崩溃,并且进行了解剖分析。书中涉及许多伟大的经济学家,结合他们的理论、成就,详细地向读者展现了历史,让读者更好的了解历史的发展,也对经济逐步深入地了解。语言生动活泼,通熟易懂。推荐~~
  •     在1873年的美国,有一个叫古尔德的家伙。曾经操纵过黄金。
      
      
      那时候的黄金属于硬通货,当时的大部分的欧洲国家是采用的金本位制。由于黄金是采用美元进行交易的,所以当黄金价格上涨,那么就意味着美元的国际价格下跌。(美元汇率的下跌)。
      
      由于存在这样的逻辑关系,而当时古尔德持有大量的铁路股票,他想通过美元的汇率的下跌,刺激美国的通货膨胀,于是可以减轻他持有的铁路公司的债务负担。由于美元和黄金的这种关系,他采取了一个难以置信的计划,买进黄金,借以打压美元的汇率。
      
      
      首先他通过一些人脉关系和当时的总统格兰特接触上,并且通过公开聚会让公众知道他可以和总统说上话。同时和一个叫戈尔宾的人相互协作,而这个叫戈尔宾的人是可以影响格兰特的黄金政策的人。
      
      于是古尔德开始疯狂的买进黄金,从141美元推升到146美元。同时他开始在市场联合了一部分交易商,一起做多。同时不断的发出谣言,说金价将飙升至1000美元。果然金价迅速的突破了146美元。而一但突破,古尔德就不再买入了,等待价格进一步推升。
      
      果然格兰特对黄金价格大幅升高非常不满,于是写了一封警告信给戈尔宾。古尔德知道这个消息后,就马上开始卖出。同时他避开了那些和他一起做多的交易商。不但避开,而且还鼓励别人继续买进。
      
      一个上午的时间全部卖光,那价格依然在疯狂的上升。他一卖光,就马上开始做空。在中午12点零七分,金价刚冲过了165美元的时候,财政部发表了动用储备黄金卖出黄金的通告。据估计,古尔德在接下来的14分钟的时间里赚了150万美元。这14分钟金价从165美元下跌到了133美元。于是所以做多者的浮赢一扫而空。
      
      
      后来古尔德成了华尔街最让人厌恶的家伙。很多人形容他,“除了一堆衣服和一双眼睛,便一无所剩”。
      
      --------------------------------
      
      
      PS.我想起530的时候,我曾认识一个在东莞做压铸的人,他的确是在530的前一天准确的抛出了所有的获利丰厚的股票。他暗自不无得意给我说,他和黄埔海关的某位高官是亲戚,他这个亲戚提前告知了他消息。
      
      可是像我们大众小散所熟悉的,当时在4月23日左右,财政部有辟谣的,说不会加印花税的。
      
      
      具体很难讲这个事情的真实性。但是类似于古尔德这样的操纵者,在目前中国A股的市场里一定不在少数。金融市场的生态和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一样。有鲨鱼也有寄居蟹。这个我相信。
      
  •      个人读比较专业的书籍第一遍总是匆匆而过,不做过多停留。如果是好书,第二遍细细琢磨。
       总体来说,读过此书,至少会建立一个经济周期的概念。牛市、熊市是经济规律,不能心存幻想。对于一个经济周期中,各种资产如股市,债券,黄金,收藏品,房地产等的表现本书有具体讲述。若能真正的吸收,相信对个人的投资行为还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理论知识要与个人实践活动结合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譬如,用周期论的理论如何解释中国30年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周期也只有18年啊!
       不管怎样,相信随着阅读的增多,实践的积累,会对经济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会建立一个正确的个人投资判断体系。keep hungry!key foolish!
  •     //2011-10-12 16:18
      
      当我在这个寒冷的下午坐在公司六楼餐厅里,看到这本书的最后一章--第27章<经济周期和市场循环>的时候,我的耳边响起了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第二章,伴随着安详有力的乐曲,作者娓娓道来这最后所有的周期循环. 我微笑的内流满面.
      
      2009年11月22日当我在南山出城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隐隐的感觉到了这本书的力量. 可惜第一次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好多东西不理解好多人名也记不住,当时觉得本书好深奥,就放回了家里的书架上. 2年过去了,随着我的各方面专业知识越来越充实,终于可以拿起来重读一遍了.
      
      这本书带着我从1700年的古欧洲一直遍历了300多年的经济史,访问了对经济周期做出贡献的无数陌生人,他们短暂的生命在这条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各自长短不同的印记. 让我突然明白了牛顿所说过的:"我看的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真不容易呀,无数前人毕生的努力,在当今来说也许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或一个公式也或许连名字都没有.
      
      我很庆幸能看到这本关于经济周期的书,许多代人前仆后继的研究和作者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是一本讲述经济周期的书,让我们明白了,世界经济无论多烂,股市跌得多惨,都不用害怕,一切只是在这个周期里的一环. 你抓住了吗?
      
      //10-12 16:41
      
  •     经济发展史中重要人物及事件:
      1700 年约翰.劳推销“国家要繁荣,就要发行货币”的理念,1716年才被奥尔良采纳,1720年因货币发行过剩,泡沫破灭
      1723 亚当。斯密出生,其代表作《国富论》
      1802亨利。桑顿出版了<大不列颠的票据信用>
      1803让.巴蒂斯特.萨伊在亚当之前提出的问题基础上做了概括和澄清,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概论>,其中有闻名遐迩的萨伊定律
      1837年美国经济危机
      1848年,巴奇霍特引用他人的话描述了经济繁荣-萧条的不同阶段:
      静止-增长-信心-兴旺-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再次进入静止而告终
      1909年,罗杰.沃德.巴布森对历史的经济危机进行概括,总结出经济周期,出版了<货币累积的商业晴雨表>,着重强调货币利率是决定金融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
      1911欧文.费雪出版了<货币购买力>,书中把西蒙.纽科姆提出的货币流量与存量差别的公式加以通俗化:MV=PQ
      1930年拉格纳。弗里开创了“计量经济学”
      1936年约翰.梅德森.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此书有划时代的意义,史上称之为凯恩斯经济理论。
      1939年,保罗。萨缪尔森设计出了将凯恩斯主义的乘数与古典经济学的加速原理进行整合的理论框架,后来被成为新古典综合理论的起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发现心里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周期,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有助于解释经济与金融不稳定性的常见偏误。最引人注目的有16种想象:
       代表性效应:我们往往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趋势会继续下去
       错误共识效应:我们往往高估与我们所见略同者的人数
       后悔理论:我们试图避免可证实我们已经犯错的行为
       定苗/框架:我们的决策收到似乎暗示正确答案的信息的影响
       选择性暴露:我们只让自己暴露在似乎认为同我们行为与态度的信息之下
       心理区隔:我们把现象区分为不同的隔间,并试着把每个隔间而非整体最适化
       选择性认知:我们曲解信息,好让其认同我们的行为与态度
       过度自信行为:我们高估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 后见之明偏误:我们高估自己原先预测过去一连串时间后果的可能性
       确认偏误:我们的结论不当地偏向我们想要相信的事
       适应性态度:我们培养出与我们熟识的人相同的态度
       社会比较:面对一个我们觉得难以理解的主题,我们以他人的行为作为信息的来源
       认知不协调:我们试图回避或扭曲表明我们的假设错误的证据,我们也会避免强调这类不协调的行为
       自我防卫功能:我们调适自己的态度,好让其似乎认同我们所做的决策
       展望理论:我们有一种不理性的倾向,比较愿意独亏损而不是赌获利,这意味着我们持有亏损头寸的时间长于持有获利头寸的时间。
      
      这些现象在股市、期货交易中常见,大卫.李嘉图这方面做的相对较好,所以他的座右铭至今为止被众多经济人所采纳,那就是:截止亏损,让盈利奔跑
      ~~~~~~~~
      经济周期之母: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周期中不同房地产领域的交替:
      更低利率,更多信贷带动公寓、单个家庭住宅的开发;随着消费者支出上升,零售业房地产、全套服务酒店、住宅房地产、停车场、市区中心办公楼迎来商机;接着商业活动的上升带动商业用地价格;当房地产出现瓶颈时,可关注研发用房、仓储用房、市郊办公楼
      
      投资者在房地产、商品期货、艺术品收藏中交替投资,而不是趋于一致。回望中国房地产发展已有20年,一般周期为18年,差不多进入调整周期;从09年开始游资开始轮番炒商品期货;有些投资者从去年已开始关注、投资艺术品市场。
      
      收藏品投资:
      商业周期次序 对收藏品的影响
      更低的利率,更多信贷 提高资产价格:
       债券价格提高
       股票价格提高
      消费者增加开销 住宅房地产价格提高
      
      利润和就业增加 消费者财富净值提高
      
      出现瓶颈 收藏品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上升
       经济周期中驱动收藏品市场的因素
      
      
      债券、股票与基金:
      
      开始表现好的股票 商业周期的次序 开始表现不佳的股票
      金融类 利率下降,信贷扩张 稳定的消费类
      可选消费类
       消费者支出增加 公用事业类
      信息技术类 利润和就业增加
      
      资源类 出现瓶颈 可选消费类
      
      稳定的消费类 通货膨胀加重; 金融类、工业类
       利率上升 信息技术类
      
      公用事业类 经济放缓 资源类
       股票市场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
  •     所有重要经济周期的理论都谈到了,对经济周期的分类都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我做了不少笔记呢。我要多读几遍。
      
      所有重要经济周期的理论都谈到了,对经济周期的分类都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我做了不少笔记呢。我要多读几遍。
      
      所有重要经济周期的理论都谈到了,对经济周期的分类都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我做了不少笔记呢。我要多读几遍。
  •     这本书前面一大半都是在说经济周期的发现历程,简单扫一下就ok了,后边几章是重点。
      
      记得美林曾经出过一个报告《投资时钟》,说的也是经济周期的循环,完全是归纳法得出的结论。这本是用推理得出的结论,结论是一致的——板块循环,股票期货牛市依次,等等。
      
      但由于是推理,所以可以提前思考一些问题,比如由于0库存的风行和通讯技术与期货市场的发展,5年的存货周期即使还存在,也将大大减弱。这种趋势将以何种形式影响投资?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的最后几章是有思考的价值的,即使只是用于打发时间……
  •     作为比较学术的读物,作者那些历史人物和故事的描述让它浅显有趣很多。 除了对经济周期的介绍,还有其它基本理论概念、形式各异的图表和经济学思维方式贯穿其中。加上作者是有多年经验的交易员,他的视角和观点很有启发性。
      现在正在读英文版,文字也比较简单轻快。
  •      300多年来人类对于经济周期的探索,恰恰也正是宏观经济学诞生发展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里,看到的是人类对规律的孜孜以求,更是不可消弭的经济波动。一句话评价本书,绝对好书,配合宏观经济学学习再好不过,同时培养财商。本书前三篇是对经济周期也即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历史叙述,第四篇总结了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力和央行的调控作用,第五篇是总结迄今为止的经济周期认识和资产品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友情提示:不要仅仅阅读网上的电子版,缺少最精彩精炼的第五篇。
       原创,转自在下的三真阁,更多读书记录——100多篇书摘及20多篇详细读书笔记,请访问三真阁“读万卷书”——http://www.szgblog.com/books
       《三真阁》链接:http://www.szgblog.com/archives/710,转载请保留。
      
       人类非理性和生产时滞无法消除,经济周期也就无法消除。在我们尚无法深入探究人类大脑皮层下面亿万次运算规律的时候,通过统计学规律来找到一种非理性的共性表现,也许就是最好的科学研究方法了,起码可以为投资者和政治家决策提供依据,虽然每次妄图提供调控都可能只是在造就更大的泡沫和崩溃。
       无论是作为职业投资人,还是作为大时代里一介小民,认识这样一个风暴的存在都将受益无穷。在我看来,经济周期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财富在分配过程,每一次重复都融合了无数“博傻”的悲喜剧,那些最聪明的和最傻的投资者,都在情绪和财富诱惑的漩涡里失去了理智,粉身不恤。这次也许是股票,下次也许是房地产,又或是收藏品、珠宝贵金属……
       不要忘记的是,在认识不足的时候,如果严格的去执行所谓的指标,其效果或许还不如人类大脑基于正确逻辑的模糊运算,也许这就是巴菲特看低经济学的原因,拘泥于那些数字,忘记了人性,或许会是更大的灾难。以经济周期为纲去理解宏观经济学,以内在逻辑为纲去理解领先指标,如果忘记了这个纲去寻求经济学和统计数字(尤其是中国的统计数字)的细枝末节,只会是舍本逐末,这些事,让经济学家去做吧。
      
       合上书卷,我试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
       1、有哪些最根本的元素是真正的经济增长原动力?又有哪些是泡沫?
       2、衍生品花样翻新,信息和统计技术不断提高,投资者对经济周期的认识不断加深,全球化加深,政治格局变化,调控手段不断提升,这些会给经济周期带来些什么变化?
       3、中国经济发展在弥补失落的几十年后,也已经开始进入经济周期循环,目前在哪个阶段?又有什么独特的特点?
       4、作为职业投资人与把握个体财富,我们又该如何参与周期与直面通胀?简单的顺应大局或是了解交易对手、积极博弈?
      
       非科班出身,没有数据,没有研究,只有逻辑空想,纸上谈兵,欢迎讨论。
       1、借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终端的消费总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支出(物品与劳务)、资本性支出(企业设备支出和存货变动、个人住房支出)、政府购买(不包含转移支付)、净出口。以全世界的总体经济经济而言,出口只是经济转移。
       考察最长期的经济增长因素,企业存货变动是随着个人消费需求变动的,政府购买力来源于税收和财政赤字(也就是借债),都不能算是独立的稳定经济增长。企业设备支出成本实际也会转嫁到个人消费支出上,部分企业投资损失则直接体现在社会投资和经济总量的损失中了。因此,我以为,经济增长的最长期原动力只有个人消费(含住房),也就是个体消费量×个体数量,人类历史若干年的真实经济增长也就是人口红利和消费升级。
       从中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会包含产业革命引发的企业设备支出和产业转移引发的净出口,以及战争、地震等特殊因素造成的毁灭性重建。
       从短期看,企业存货支出变动只会起到助长波动的作用,而政府购买支出的调控作用也很微弱,尤其是长期高负债运营的政府。还有一个因素,是萧条时期消费者储蓄和社会资本积累的加速释放,也是在助长波动幅度,而不是实际的经济增长。
       而通货膨胀和资产品升值带来的虚假购买力提升,以及低利率和通货膨胀预期造成的消费量提升,只能算是泡沫,以货币计价的表面经济增量,泡沫有多大,破灭时就会有多大的空洞需要去弥补。
       对了,有一点不能忘记,所谓增量,有时候也会成为负值,就是减量,比如人口红利,在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时代,就会成为减量。
       2、既然经济周期的本质是由于群体非理性与企业生产决策到生产直接的时滞,任何因素,不能改变这两者,就无法改变经济周期。目前在整个社会里,对非理性因素的有足够认识的人群,还远远无法达到影响经济行为的多数份额,那么,大部分企业迫于竞争压力,就必须在怀疑泡沫的同时继续加大投入,政治群体就必须迫于就业压力和(工会)薪酬要求,在泡沫来临时不能马上采取措施承认实际经济增长动力的衰减,并且在泡沫破灭时通过“调控”来维持泡沫或是吹起另外一个新泡沫来填平大坑,直到有一天无力回天,如日本消失的十年。
       全球化在加强全球不同经济体周期的互动,更多的参与者认识到经济周期可以促发更多的人早一点清醒并退出“吹泡泡”的疯狂,衍生品和调控手段的加强,其实只是使得经济周期波动变得更隐蔽,实际上维持和加剧了经济泡沫。
       对于部分经济增长动力强劲的新兴经济体,如果能够在实质经济增长的早期,通过调控压低经济增长的速度,避免泡沫的产生,也许可以降低泡沫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强度(幅度和/或时间),但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经济周期波动的洗礼,如果政府缺乏经验,而民众未曾经历经济周期的洗劫(不是轻描淡写的洗礼),非理性人群更加庞大,实际上助长了经济波动,但是通常会是来得快去得快,过去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正是这一体现。
       3、我以为,中国过去的发展动力,包括战后重建(还有人为灾难)、人口红利、消费升级、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战后重建早已完成;随着人口老龄化,如果不改变生育政策,人口红利基本已经享用殆尽;由于研发能力基础尚待补足,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虽尚有空间,暂时也后续乏力;城市人口的消费升级目前有赖于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效果,随着城市化水平和收入的提高,非城市人口的消费升级具有较大的空间。
       因此,感觉当前的经济增长,确定的动力主要就依赖于城市化;如果教育和医疗体制改革到位,城市人口消费会向休闲旅游和高级服务业等更高层面演变,会对消费的品质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此外就是国内的地区性产业转移(沿海向内陆地区),部分领域的产业升级和国际间产业转移。
       此外,企业规模化、机制改变和管理效率提高,会提升生产效率,降低部分消费品价格,但不会创造真正的经济增量,只是可以确保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部分产业出口优势,以及将这部分消费中释放的消费能力转移到其他领域。
       感觉当前中国已经开始显现经济增长乏力的迹象,导致部分产业资本开始追逐资产品,资产品(股市和房市)泡沫初步产生,由于国际(主要是美国次贷危机)市场的影响,2007年严重的收藏品、贵金属和商品泡沫已经大部分消退。
       毫无疑问,美国刚刚以衍生品泡沫(也是房地产泡沫)的形式完成了最新一轮的房地产周期。而对于中国,综合以上经济分析,以及过去若干年的市场波动,我认为中国目前处于18年房地产周期(库兹涅茨周期)的前二分之一段后期,经历了第一次4.5年存货周期(基钦周期)后的低谷,正在9年资本性支出周期(朱格拉周期)的由扩张早期开始进入扩张后期的时点,低利率复苏措施发挥效力,存货开始减少,通货膨胀开始抬头,企业正在进行低端技术水平上的盲目产能扩张,央行已经有所警觉,开始提供利率水平。当物价逐步受到控制之后,央行将开始放松警惕,而企业在欣欣向荣的市场环境中开始头脑发热,继续不断扩大产能,或是盲目并购,也许3、4年以后就会迎来第一次资本性支出周期之后的产业低谷,低端产能扩张导致的大量沉没成本和信贷压力或拖垮一批企业,让中国体验到第一次发自自身的经济危机。但愿中国独一无二的强力调控能力,能够让这次低谷来得更晚一些。
       (我的投资和经济经历还很短暂,对过去曾经发生的波动印象太浅,欢迎有朋友讨论批评指正)。
       4、无论作为职业还是个人,关注投资机会,应该着眼于长期经济增长与中短期经济波动。所谓价值投资,应该包括以合适价格分享长期经济增长(而不是已经透支长期增长)和抓住价格与价值背离的机会。如果有胆量有能力在“博傻”大潮里冲浪,那就必须保持清醒,分析交易对手和投资退出周期,控制自己,在泡沫破裂前一刻逃离深渊。
       关于具体资产品组合,尚未有深刻认识,只是觉得不可简单照搬过去那些统计规律,还是要配合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特点和宏观政策。我猜测,随着央行加息逐渐提高,债券投资价值逐步到位;加息后期,股票将开始新一轮上涨;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趋于停滞,而二三线城市和大规模城市化地区房地产还会有明显上涨,中期看没有大的回调压力,直到十多年后,房地产周期后期带来的巨大泡沫破裂。(纯属纸上谈兵,不构成投资建议)
      
  •     在线阅读:http://www.ebusinessreview.cn/c/book_detail-layoutId-38-id-71.html
      作者的目的更在于让读者知道,对经济循环的理解如何运用于预测经济波动,因此本书更详尽地研究并解释了房地产、股票、债券、黄金、白银、钻石、汇率、大宗商品期货、艺术品和收藏品等资产市场的特性,揭示经济周期中各类资产的阶段表现及互动影响,让我们更精确地把握市场脉搏,在最佳时点获得最高投资收益。
      
      
  •     这本书我去年先读电子,后邮购。大概读过4次了。
      周期。。。是兴衰的循环。世间万物都有周期
      古人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乱大治。富不过三。。。
      其实都会是周期现象。
      经济周期帮助宏观理解一些经济现象
      
  •     经济学家喜欢寻找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似乎有规律地交替着,于是经济学家把这看似存在的规律命名为“经济周期”,意味着经济会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以及再繁荣的步骤。果真存在某种周期,那么我们就可以找到周期背后的决定因素,并通过恰当的政策来延长繁荣期、缩短衰退期、避免萧条期,果真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逐步进入到一个持续的繁荣时代。如同美国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许多学者所乐观的断言一样;我们也看到现在中国的许多学者正同样乐观地预见这样一个时代。
      
      但是,现在美国次贷危机最终动摇了实体经济,并给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带来了经济衰退,是否会出现经济大萧条,现在还无法判断,但一次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已经在所难免。原先对持续繁荣保持高度乐观的学者们突然没有了声音。倒是特维德的著作《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用书名给出了一种无奈但真实的表达。既然经济周期可能逃不开,那么我们又怎样能够逃避危机呢?当然,特维德用这样一个书名,并非意味着其宿命论的观点。实际上,作为一个富有经验且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经济工作者,特维德对经济周期应该具有极为深刻的认知,同时伴随着的,当然也有对经济学解决经济周期问题乏力的更为深切的感受。
      
      所谓“逃不开的经济周期”,实际上意味着,即便我们能找到似乎有规律的经济周期变化,也可能对其无可奈何。这就如同崇尚各种K线技术或者波浪理论的分析师,花无穷多的精力描绘股价波动的图形一样,结果却发现波动年年有,图形各不同,试图去用某一类图形统一解释股价的波动,只能使这种理论缺乏预见力。面对今年的A股市场波动,数浪头只能当做一种有趣的游戏,玩儿还行,要真通过数浪头来投资,那注定血本无归。对股价的变化不能依赖某些图形,对经济的变化就更不能依赖某些周期规律了。尽管仍然有很多学者,尤其是崇尚技术分析路线的学者,坚持认为这波峰和波谷之间蕴含了某种具有一般规律的图形,但至少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图形真的就让我们理解了经济的变化路径。在我看来,与其称呼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周期”,还不如像现在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所老老实实写的那样,称之为“经济波动”更为妥当。
      
      称“经济波动”,可以避免更多的人着迷于寻找某种周期性的规律。我们需要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理解波动的原因上来。特维德在其书中,详细地归纳了经济学迄今为止对经济波动的各种见解,尽管该书在翻译过程中省略了一些具体材料(现在呈现给读者的应该是一个简化版),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出经济学家对揭示经济波动之谜的努力。和一般的学者所采取的思考起点一样,特维德也从早期的三大泡沫说起,特别是约翰·劳的故事再次被提及,尽管一些学者并不认同早期的三大泡沫一定称得上泡沫。然后特维德开始讲故事一般,逐渐给我们展示一幅幅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场景,并在每幅场景下还给出了经济学家的解释。
      
      但是我们从中体会到什么呢?在书中第44页的一个标题极具幽默色彩——“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经济学家所给出的正常理由似乎都最后印证了这句带有讽刺意味的论断。看看该书的第27章,特维德归纳了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各种解释。无论是货币加速器,还是存货加速器、资本加速器、抵押加速器,甚至是情绪加速器,都在强调一点,那就是所有加速经济增长(繁荣)的原因最终都可能把经济体推向危机的深渊。看到这里,读者似乎有个疑惑:难道经济体只知道加速、不知道减速?这一点大可放心。早期凯恩斯主义者就已经想到,当经济过热的时候,通过政府紧缩性政策来降温;当经济衰退的时候,通过政府扩张性政策来刺激,这就是所谓反周期的或者斟酌使用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早期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如果政府能够进行总需求管理,那么经济周期就能够被熨平了,我们就可以始终处于一个繁荣且不过热的时代。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凯恩斯主义者并没有熨平经济周期,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个流派淡出主流经济学阵营。与凯恩斯主义相反,一些经济学家走向另一个极端,把经济波动看成是经济体的正常现象,当经济走向繁荣时,自由市场会自动以衰退的形式来降温;当经济走向萧条时,市场又会自我复苏。经济周期本来就不存在,也就无所谓反周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问题在于,为什么会出现经济波动呢?这是因为技术在不断进步,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引发投资热潮,从而引发经济的上升势头;而当新技术逐渐变老,市场还在等待更新的技术出现,投资的热潮就会逐步消退,从而引发经济的下滑势头。技术在持续的进步着,经济也就跟随着波动,但整体的经济实力也不知不觉中稳步提升了。美国80年代开始摆脱低迷状态,进入到一个有史以来最繁荣的时期,就是得益于对自由市场的充分信任。而作为理论支撑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年轻学子热捧的对象。这种理论一开始就把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理念置入宏观经济模型,从而彻底地把凯恩斯主义的影响驱逐。如果不是本次危机,继代表人物普雷斯科特和基德兰德之后,另一个代表人物巴罗也要站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领奖台上吧!
      
      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克鲁格曼作为胜利者的姿态。克鲁格曼,连同曼昆、斯蒂格利茨等,被冠名为新凯恩斯主义者,一直和实际经济周期经济学家进行持续的争论,尽管这种争论和早期的凯恩斯主义基本上毫无关系。新凯恩斯主义者看到了什么呢?现实当中的市场都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残缺,比如厂商的垄断势力;比如价格不能灵活调整;比如降低工资非常困难;比如买卖双方对同样物品的了解程度不同等等。如果市场本来就是残缺的,又怎么能够自发地有效地及时地调节经济?接下来的道理就非常简单了,如果市场失灵,当然需要政府的干预。只是新凯恩斯主义眼中的政府干预除了采取总需求管理政策以外,还要致力于治愈市场的缺陷,让市场真正健康起来,这一点是和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完全不同的。
      
      看到这,读者似乎更糊涂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如果不足以防范经济危机,那么新凯恩斯主义就一定能够熨平经济波动吗?特维德所总结的影响经济波动的几个主要因素中,如果人们相信自己能够充分认识到经济波动的前因后果,或者说能够识别经济的周期性规律,那么货币因素是无法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弗里德曼早就说过,货币因素只会影响通货膨胀,与其每天学格林斯潘那样绞尽脑汁来玩利率,还不如守着一个固定规则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格林斯潘的确要对本次危机负一定的责任。玩利率玩了半天,也无助于经济波动的熨平啊。再看存货、投资和抵押三个因素,看起来这三个因素似乎也是经济波动的加速器,问题是如果企业是能够有充分预见力的,知道决策的前因后果,那么就不会盲目投资,也就不会有盲目的存货波动;同样,如果家庭有这方面的能力,抵押也不成为问题。存货、投资和抵押不过是企业和家庭决策的结果而已。
      
      要想使得企业和家庭具有充分的预见力,一个办法就是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确定起来。很可惜,芝加哥学派的老祖宗奈特教授早就强调,世界是不确定的,我们甚至对很多事情完全无知;伟大的哈耶克也反复声明,每个人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天才学者西蒙更是把我们的理性也看作是有限的。诸如此类的说法无非是提醒人们,现实当中,每个企业和家庭其实都不可能具有充分的预见力,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我们经常无法判断所面临的处境;而我们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又使得自己在决策时不得不依赖各种直觉、经验和情绪化的冲动。结果,我们几乎都是在盲人摸象,有时候摸对了,有时候摸错了。对过去的经验总结能够让我们尽可能避免犯重复的错误,但无法让我们避免犯新的错误。这就是经济波动的根源,这也是我们无法逃避危机的根源。
      
      果真如此,我们面对经济波动,真的无能为力吗?其实也不尽然。和1929年大危机相比,我们现在应对危机的能力和知识已经强大很多。学习毕竟还是能够提高认知能力的,也能够帮助我们学会克制。但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无论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还是新凯恩斯主义,恐怕都无法回避不确定性和理性局限两个最基本的事实。未来属于它们。
      
      作者: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08-12-8/HTML_26CNUTKRICTP.html
  •   哈哈,看完了刚想算算中国的情况~ 赞!
  •   我刚想买书,你们都算完了!
  •   如此强力推荐 那要认真学习一下
  •   谢谢你的书评。我也认为这本书写的很差。
  •   趋势心理
    我们考虑这样一种情境:股票市场已经持续上涨了一段时间,而且已到了人们因此而情绪激动的时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经常在评论中引用这样的话:"看到朋友投机致富的时候,没有什么比这更能扰乱人的安宁与心智了。"用科学术语来讲,这种情况就是后见之明偏误与后悔理论。随着市场的上涨,我们(错误地)相信在上涨发生之前自己实际上知道市场会上涨。于是我们会产生强烈的后悔感,并且会试图纠正我们察觉到的错误,从而在市场价格稍有一点回调的时候就买进股票。
    上涨的价格很快就会吸引技术分析师,他们以图形为基础的分析将会给出买进的建议。
    随着股价的进一步上涨,代表性效应开始发挥作用。按照这种效应,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新近的趋势代表了我们所看到的未来情形。于是我们倾向于买进更多的股票。
    在牛市继续上涨之后,获得高额收益的投资者会越来越多。有些人常常把通过股市投资获得的利润全部再投资到这个牛市中来。社会心理学家根据赌场的一种普遍现象,把这种情形称为“用庄家的钱玩”。那些整晚赌博赢了很多钱的人会继续玩下去,直到把赢的钱又输掉为止,因为他们并没有觉得那些是实际的钱——只不过是"庄家的钱"。他们在心理上把近期的收益与其余的财富区分开来,把这些收益放在一个心理区隔中继续用来赌博。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不能逃脱媒体的关注,媒体在报道时大都预先受情绪所支配,从而似乎把牛市合理化了。来自金融分析师的报告支持了媒体的这种行为,然而这些分析师(在利益团体的重压之下)提供的买进建议要比卖出建议多得多。在此情况下,适应性态度、认知不协调、同化误差、选择性暴露、选择性认知、确认偏误以及社会比较等效应可能全部都在起作用。
    等到牛市发展成为金融泡沫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警告信号。然而,错误共识效应将会给许多人留下错误的印象,即认为与实际情况相比,有更多的人同意其有关牛市的估计。
    在金融泡沫的最后一个阶段,许多技术老练的投资者将会在市场上做空。但选择确切的转折时点非常困难,而且做空的一方可能会被迫购回其原来的头寸,因为市场经常会继续上涨,以至于超出预期的水平。于是在价格上涨过程中,这种情况会创造最后一次戏剧性的加速——仅仅是在市场达到最终的高点之前。
  •   写的真好,比我看了2遍思路清晰多了:)
    不过想具体请教一下对于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您有什么看法。因为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是结合了一些自己的疑问(90-00净出口这块,00-10,固定投资包括房地产这块)那下一个十年的投资在哪里,或者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可能的动力或可能的长期的泡沫在哪里?关于你评论中提到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和消费升级,其中是否蕴含着这种机会?
    恳请您有空的话,能否交流一下~~~~
    不好意思,我说话比较没条理
  •   逃不开的危机是动力也是压力!
  •   人性的缪误让我们可以承受世界的繁荣 却不想承受它的萧条
    从人类控制了货币那一天开始 不确定性和理性局限就一直存在
    政府干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能改变某一特定经济活动
    但这种干预本身也在形成或者说延迟下一个周期到来
    把货币作为一种经济动力 那就沉溺在经济周期的跌荡中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