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构筑竞争

出版时间:2007-6  出版社:中信  作者:藤本隆宏  页数:23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日本汽车产业为何强盛,即便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痛苦的经济衰退,仍能在步入2 1世纪的今天,以丰田汽车为代表而独步天下?作者以汽车产业国际比较权威的身份,在本书中揭开这个迷题:日本汽车企业虽然在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等“表层竞争力”上,并不比欧美汽车企业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在现场制造的企业组织能力、产品结构的研发与生产能力等“深层竞争力”方面,日本汽车企业却一直具有雄厚的优势,为欧美企业所不能企及。  本书还站在国际比较的视角上,探讨在美国和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番激烈的贸易摩擦中,日本的汽车企业如

作者简介

作者:(日)藤本隆宏 译者:许经明 李兆华 等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序 源于制造现场的产业论第1章 汽车产业领域内的竞争本质第2章 什么是能力构筑竞争 1.什么是能力构筑竞爭 2.进化的企业体系 3.基本设计概念的竞争第3章 为什么日本汽车企业很强盛 1.日本汽车产业真的很强吗 2.汽车和日本企业的适配性第4章 产品制造组织能力的解剖学 1.产品制造组织能力的源泉 2.日本式生产体系的特征第5章 能力构筑的发展历程——20世纪后半叶的汽车产业 1.汽车产业的黎明时期(20世纪30年代) 2.生产体系开始趋于合理化(20世纪40年代后期) 3.巩固轿车生产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 4.汽车化时代与批量生产工厂(20世纪60年代) 5.出口扩大与国际竞争力的表面化(20世纪70年代) 6.国际化与车辆技术的精练化(20世纪80年代)第6章 创发性能力构筑理论 1.“创发”的想法 2.日本式生产体系的诞生 3.组织进化的本质第7章 纷争——作为配角的贸易摩擦 1.纷争和协调的意义 2.贸易摩擦的作用 3.贸易摩擦的政治博弈格局 4.贸易摩擦的类型——私下和解、诉讼与政府谈判 5.1980年的汽车贸易摩擦 6.美国政府不断升级的要求及其最终目的第8章 协调——补充竞争的合作网络 1.竞爭和协调的历史与现状 2.围绕竞爭、纷争和协调的三个假说 3.“全球化垄断假说”的批判 4.多层次合作网络和能力构筑竞争 5.国际性合并与合作的趋势 6.如何正确地利用竞爭、纷争和协调第9章 欧美的反追赶与日本的调整 1.欧美企业对日本的“反追赶” 2.“系统净化”的历程 3.能力积累过剩与过度设计问题 4.设计简单化及其效果 5.过度设计的产生机制第10章 持续的能力构筑竞争 1.现在仍在继续的能力构筑竞爭 2.21世纪的汽车产品架构 3.21世纪的汽车生产体系 4.能力构筑竞爭的界限与通往平衡型体系的道路结束语 对过于直率的竞争进行重新评价后记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能力构筑竞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从新的角度阐释日本制造业强盛的原因,很受启发
  •   毕竟是作者多年来的研究作品,写的非常好,与其说是对丰田了解了不如说是明了了各种生产要素在构筑能力上的关系。作者喜欢对比美国和日本,从中找出这两个国家在生产上的不同,以及分析这些差异所造成的能力上的强弱,文中也能看出作者多次深入到企业中去观察,而且把日本企业的历史都参照出来,把故事的来龙去脉都说的很清楚,让我们能更立体的去体会整个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再去理解作者所得到的分析。已经作者对能力的一些个人看法等。我觉得,我要是日本人就不去写这本书,这为美国汽车企业了解日本汽车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了经验。
  •   本书的作者藤本隆宏是有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学者,出身哈佛,就职于东京大学,而且与产业界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他对丰田生产方式,以及以此为代表的日本制造管理方式,有深入的研究。他对汽车产业的竞争表象后的深层次原因有与众不同的思考和贴身考察,可谓提供了真正的洞察力。
  •   好书!特别是设计信息创造与传递转化论与对创发性理论的阐述对我启发很大!
  •     作者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谈日本汽车业的竞争力的,磨合式的制造业基础造就了以丰田和本田为主的日本汽车竞争者,加上日本人的工作态度和上进心,美国和欧洲在80年代后期开始认识到日本汽车同行的效率,然后开始向日本同行学习日本的生产以及管理方法。但是还是没有追上日本的高效率,21世纪的前半世纪,看来汽车业日本会继续领先。如果是喜欢管理学以及汽车制造管理者看看获益不浅,但是普通汽车爱好者这本书不看也罢。
  •     EEO书评人 焦建 连绵数周的有关美国底特律的汽车业是否应该得到拯救的新闻,已经无法吸引人们的眼球,而眼下的底特律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也无暇顾及提高和发展。本周传出的丰田几十年来第一次亏损的消息,看起来似乎让日本汽车产业繁荣打了折扣。但在眼下如此艰巨的时势之下,一时的成败并不说明问题,美国汽车业沉疴已久是真,而日本汽车业已经大幅衰退的判断,则仍然显得可疑——跟人一样,所有问题的解决,肯定都源于内心的强大。
      即使是仅仅从表面上看起来,美国汽车业的衰落和日本汽车业的依旧繁荣也是一组无比充满魅力的对比。研究这其间的兴衰得失教训,可以给后来者如正在蓬勃发展中的中国汽车产业一些有益的知识——汽车是一个如此复杂的集群型产品,它所需要的高投入和整体性规划,让只习惯于利用廉价劳动力就能取得胜利的中国式发展模式失去了效用。为了在根本上提高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水平,研究日本的案例,因此显得十分必要。
      曾经参与国际汽车计划项目的藤本隆宏教授浸淫于汽车产业比较研究已经有近三十年时间。而这本花费近十年时间写作的《能力构筑竞争——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何强盛》正是一本对其综合归纳其研究的充满现场感的厚重著作。它以横纵两条线索分别挖掘了日本汽车产业能够持续保持独特竞争力的原因,以及日美两国汽车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各自成败的历史进程。它是一本宏观似的研究日本汽车产业整体经验而非个别个案的著作。它避免了因为过于沉湎于对一家企业过分细致的观察,从而导致的“划拉到篮子里的都是菜”般的将所有细节都当成的经验吸收,正是整体式的研究通过对比得出了更加普适也更加正确的结论。
      美国人早就对这样的问题充满了兴趣。但各自文化的不同使得美国人在研究日本汽车产业时,仅仅得出了一个“丰田模式”。相对于藤本的研究,这仅仅是一个如此泛化的“大眼渔网”,它在捕捉到了一些真实的形势的同时,更多的细节性的问题被网眼所忽略掉了。因此,这只是一种局部的真实并非整体上的真实——即使是这些粗浅的研究,也已经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提高了美国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实力。但跟日本比较起来,这还远远不够。而正是日本因为一直在进行中的创发性的“能力构筑竞争”,使其保持了持续的竞争实力。这种能力的获得由在良好的组织框架条件下对无数具体选择做出的正确决定形成,因此,即使是局内人也无法在一开始就明确知道结果——美国因此放松了警惕,它们持续落后了。
      所谓“能力构筑竞争”,是本书所构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含义通过对产品竞争实力的划分来得出——产品的竞争实力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表层的在市场中出售时候的是否可以顺畅的卖出的实力,一个则是深层的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企业制造实力,这种实力来自采用一系列的方式更好的提高产品质量和制造速度等等。这种实力往往不为消费者所见,并且拥有了它在也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企业的成功,但它却是基业长青的必要条件。正是对这种暗含的实力进行的默默竞争使得日本的汽车企业保持了持久的活力。
      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只是把上述能力的划分作为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结。究竟如何进行“能力构筑竞争”,这是本书要着重回答的另外一个问题。在本书中提出的另外一个概念则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竞争。在藤本看来,产品=信息+材料,这样一个概念使得广义上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并没有什么不同。而日本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专注于制造业的优势,汽车业正是一个日本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产业。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之外,日本汽车业持续的能力构筑来源于将汽车生产变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是一个尽量追求完美的统一体,日本汽车业竞争实力的根本来源是——它把每一辆汽车从开发到生产到销售再到开发中间的所有环节都紧密的连接成了一个彼此完美互动的过程。这看起来简单,但事实上这中间可能存在着无数的细节需要考虑,除了一个彼此合作良好的整体以外,没有任何人可以掌握这样一个过程,而更多的细节,可以在详细阅读本书中找到答案。
      日本汽车产业的辉煌有着明确的起点:它们一开始也吸收了福特的流水线经验以及斯隆式的完美模型生产规则——制造中肯定有一个完美的动作所在,找到了这样一个模型之后,工人不需要主动性,他们只需要按照标准尽量的完成生产就可以了。但日本的不同或者说幸运之处在于——跟日本的接受外来文化迅速的特征有关,日本汽车业也是消化吸收的产物,它因此可以进行优缺点的扬弃。最初有着纺织业和飞机制造业背景的汽车制造业保留了它们的特点——组织的细腻以及保留着产品开发中的主管制。另外,因为日本汽车起步时候的低起点也使得生产线必须有更高的灵活性——它必须要么能够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更多的车型,要么能够以一种零件在更多车型中得到使用,在这些过程中,每一个工人都不可能是固定的缺乏活力的个体,他们必须有灵活性以便处理多种情况,而正是这使得每个人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他们不断的寻找着新的问题解决方案,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正是决策权和主动性的下方,自下而上的改进使得丰田式的“持续改善”(kezan)及“精益生产”(lean)变得可能。
      美国式的试图寻找一种万能的模式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显得如此不可取,而这也是迷信的来源之一。事实上,日本汽车业这种“创发性的能力构筑竞争”并非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即使是它的受益者们也未必完全说得清楚其中的全部所以然。而在这种意义上说,任何一种寻找简化模式的尝试应该让位于培养起日本汽车企业似的全员参与改进的制造文化,如何在制造现场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氛围,才是更值得人们考虑的问题。
      即使是单从前一个作者着重描述的方面来讲,这就是一本十分成功的著作。你应该会在阅读中不得不赞叹日本学者研究的细腻,而正是源自这种细腻的观察能力,使得研究者对日本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些独特经验给出了如抽丝剥茧般的定义。正是这些成功的定义和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的产业框架让本书给出了一个汽车产业“应该如此”的理论模型——日本汽车业虽然仍然存在着战略不清晰过度设计以及太过于易受汇率变化原因使出口波动等缺陷,但与美国相较,仍然显得成熟和正确了许多。而在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成功也使其拥有了更多的适用范围——任何一个想要获得良好的体系提高效率的组织管理者,都应该读读此书。
      而假如能够结合中国的本土管理实践经验来阅读此书,也许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中国的企业组织管理水平依然处于一个比较低端的水平,简而言之,就是认为通过管理者的优良管理水平就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而在我看来,管理者水平的提高依然只是一个企业获得根本竞争实力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我们原本的经验总是暗含了这样一个假设:有一个良好的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建构一个合适的组织使企业发展中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虽然在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发展中有着这样的认识已经是一个进步,但放到更长的历史时间时间范围里来看,这肯定是一个过分乐观的预期。举例来说,良好的组织管理水平就并不能取代设备在制造业中的地位,极端点来说,人际关系再融洽的街道社区企业的生产能力就往往比不上纳粹监视下的集中营制造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是两个并不相同的领域,如何在良好的组织框架之下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使整个企业处处细节问题上处理合作能力的提高,这不仅仅是中国汽车制造业应该学习的经验,也将是在今后几十年时间里中国产业升级的基本助推因素之一。
      
      相关阅读:
      《底特律的没落》,梅纳德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斯隆著,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丰田汽车:精益模式的实践》,杰弗瑞莱克著,台湾商周出版社,2005年版。
      《漫画日本》,李元馥著,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     《能力构筑竞争: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何强盛》这本书深入地剖析了日本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所渗透的竞争力精髓。
      
      我觉得重点有几方面:
      
      第一,作者提出的“产品=设计信息+介质”核心理论其实不仅适用于汽车这样的制造业,而应当同时适用于更多更广泛的行业,比如时下炙手可热的互联网、电信等;
      
      第二,日本汽车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汽车作为一种产品的基本设计理念是不变的,而这种通过培养消费者看不见的深层竞争力来对抗同质化的表层竞争,其实颇有深意;
      
      第三,西方专家研究日本汽车工业往往只注重其精益(lean)生产流程,却往往忽视了日本企业组织能力的系统性及其与经济大环境的互动;
      
      第四,作者将企业的“能力”分解为表层竞争力(消费者感知)、深层竞争力(组织效率)和企业进化能力(学习能力),是一种崭新的视角,值得参考借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