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百题问答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作者:王雪农 等 著  页数:221  

前言

  1987年,一个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中国长城有着特殊情结的英国青年威廉来到中国。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把长城的研究和保护视为自己的事业。20多年来,他从对长城满怀憧憬、精力充沛的西方小伙,变成了一个对长城感受颇深、成熟稳健的中年绅士。同时,长城上15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奔波,使他成为一位对中国长城颇有研究的学者。这本名为《万里长城百题问答》的书中他所提出有关长城的100个问题,足以说明这一点。  威廉先生是站在外国人的角度上提出这些问题的,但这些问题同样也是很多中国人想了解的。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际涵括了中国长城的方方面面;它既是人们普遍感兴趣的知识问题,同时也是长城研究中的学术问题,甚至有些还是研究者过去也很少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威廉先生的老朋友和一个老一代的中国长城研究者,我觉着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威廉先生与长城结缘的故事生动有趣,读后令人印象深刻,让人感佩。他对待理想和事业的态度和精神,对当代年轻的中国人也不乏启迪。  王雪农先生是原山海关长城博物馆馆长,从事了多年的长城研究及长城的管理工作,他对威廉先生提出的问题作了深入浅出、通俗活泼的回答。  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外国学者和一个中国学者的长城对话。这种对话是值得倾听和推荐给大家的。因为这是有利于人们对中国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华文物瑰宝的了解和保护的。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中外人士关注中国长城,参与到中国长城的研究和保护中来。  罗哲文  2009年6月6日

内容概要

  关于“长城”,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造访长城,更多的问题会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长城到底有多长?为什么各地长城的形态各不相同?宇航员在太空遨游时能用肉眼看到长城吗?长城是否测量过?各地的百姓是否仍在拆长城砖石?等等。  《万里长城百题问答》一书囊括人们自然而然提出的各种与长城相关的问题,并予以准确地回答。为了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两位作者——中国学者王雪农和来自英国的长城学者威廉·林赛通力合作,融合各自的经验和知识,包括学术研究、现场勘察以及各自参与的长城保护行动和宣传展览工作,把这一切编织起来,讲述长城丰富多彩的故事。每道问答都足以展示万里长城令人为之感兴趣的一个方面;通读全书,便能较全面地了解长城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  《万里长城百题问答》文字通俗、生动,没有深奥的学术行话,令人耳目一新;所用照片、地图、图表以及素描插图,为《万里长城百题问答》平添魅力。既是百科全书式的长城知识读物,又是不可或缺的长城旅游指南——欲知长城,不可不读此书;读此书,必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及其答案。

书籍目录

序言 罗哲文引子 通往长城之跆威廉·林赛一 长城的概念中国和世界地图上标注的这条长城是否准确地囊括了长城的全部?中国历史上修筑的长城总共有几条?中国的长城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修筑长城?长城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修长城的时间前后跨越了多少年?历代长城是否都是首尾相连、延续不断的?说长城是一道长长的大墙对吗?中国各时期长城修筑的方式相同吗?同一朝代、同一条长城在不同的地域,修筑的方式一样吗?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把长城称为“万里长城”——这个称呼揭示了什么?西方人何时开始使用“The Great Wall”(伟大的墙)或类似称呼?能不能给长城下一个定义?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修筑,用来抵御蒙古人的军事工事,这种说法对吗?刚刚拆掉诸侯国长城的秦始皇,为什么又萌生修一条万里长城的念头?中国历代王朝修筑长城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是什么?二 长城的作用中国封建王朝更替,新王朝往往是怎样对待前朝修建的那些长城的?长城在军事中的作用具体都表现在哪些方面?1449年强悍的蒙古骑兵是如何在居庸关前碰壁的?1584年山海关保卫战守军是怎样依靠长城雄关击退来犯之敌的?“楚方城屈完退敌”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长城心理战战例吗?明代蒙古俺答汗与中原王朝休兵和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550年长城古北口的失守是长城防守失败的战例吗?长城是什么时期停止修筑的?为什么?配合长城防御的其他绥靖政策,如和亲、贸易、册封等,是否有典型的故事?中国历史上只是汉族王朝修筑长城吗?汉代“河西长城”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三 长城的修筑各朝代长城的修筑由哪些部门管理设计和规划?当年修长城是否有统一的设计图纸?是否保留有这方面的记载?修筑长城主要用的是哪些建筑材料?它们从哪取得?修长城的人力资源如何组成?有人说长城修筑者大部分是犯人和强行抓来的民工,对吗?工程量巨大的长城修建中使用了哪些施工设备?现代重修长城时与前相同吗?修长城的后勤保障当时是怎样做的?修长城用的石材当时是怎样开采的?修长城用的青砖当时是怎样烧造的?夯土长城是怎样修筑的?沙漠地带红柳长城和芦苇长城是如何修筑的?有没有关于修筑长城的原始文献遗存下来?它们是些什么形式?古代修长城的方法与现在使用的方法有没有相似之处?又有何不同?在当时的条件下,山海关“老龙头”海中长城是怎样建造而成的?长城关口名称的由来?长城的传说故事都有哪些内容?每修完一段长城,修城民工就会被活埋以填充长城墙体——这种说法是真实的吗?四 长城的结构长城墙体的结构和形式都一致吗?什么是长城“垛口”?什么是长城“宇墙”?什么是长城“障墙”?“障墙”的作用是什么?长城上“望孔”和“射孔”有何不同?供长城守军上下长城的“马道”为什么宽窄不一、形式多样?长城上排水的吐水嘴为何都修在里侧?是否可利用吐水嘴判断长城的里面和外面?长城上的墙台为什么还称作“马面”?它的功能作用是什么?明长城空心敌台的结构是什么?它在长城防守方面有什么作用?同是长城组成部分的烽火台和敌台有何不同?它们之间如何区分?长城周边的老百姓把长城空心敌台按箭窗的多少称作几眼楼,当年这三眼楼、四眼楼、五 眼楼、九眼楼等的建设是根据什么决定的?长城敌台顶部铺房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今天遗留下来的不多?长城是阻挡敌人进入的,但为什么又要在上面开设城门?长城怎样穿越河流,又有着什么样的特殊形式?长城线上的关、口、峪之类有何不同?它们只是称呼上的不同吗?长城线上的堡、营、寨有什么不同?明长城著名关隘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的关城结构相同吗?各自都有些什么特点?五 长城的防守万里长城是怎样防守和管理的?长城的修筑及防守之间有没有关系?其利弊是什么?明代是始终重视长城防务的朝代,其防务的总体分布是怎样的?长城以外就是敌人的土地吗?长城是不是当时的国境线?历史上国家对长城守军采取的是怎样的管理方式?当年长城守军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的?长城作为军事防御体系是如何侦察,如何得到敌人来犯的情报的?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主要是通过什么形式传送情报的?又有哪些传递信号的规定?历代长城防守武器种类有什么改变?意味着什么?古代的弓箭是怎么制作的?又是怎样使用的?能爆炸的石雷在400年前明长城防守中就大量使用了吗?最早的管状火器——铳,曾广泛应用于明代长城的防守吗?长城的进犯者一般以什么方法进攻长城?进攻的密度和规模一般有多大?明代对守城士兵训练和武器使用、将领的战略战术运用有何要求?六 长城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统一中国、建造中国第一道万里长城的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汉武帝是在什么情况下建造的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道万里长城?汉代张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样开辟中国第一条通向西方的贸易之路的?在位时修筑长城、开凿大运河的隋炀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与长城有缘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为什么不修长城?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在长城修筑史上有着什么样的建树和贡献?长城宁远之战的胜利者袁崇焕是怎么死的?满清军队是如何实现由山海关进入中原的这个梦想的?七 长城的描述和评价司马迁是第一位把长城记录在著作中的历史学家吗?有哪些中国诗人把长城写入他们的诗篇之中?首次用文字描述长城的西方人是谁?最早标出长城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是什么时代绘制的?什么人绘制的?谁是全程探险长城第一人?在月球上和太空中遨游时,肉眼真的能看见长城吗?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吗?中国人常说的“钢铁长城”指什么?所谓“绿色长城”是什么?长城在中国人和西方人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有什么不同?八 长城的现状和保扩长城的现状如何?申请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自然力对长城造成的破坏有哪些表现?人类活动对长城造成破坏的表现有哪些?旅游对长城造成了哪些破坏及影响?交通对长城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长城的保护与一般文物保护有何不同?更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当前关于长城保护的法规有哪些?什么是长城普查?为什么要搞长城普查?长城未来的命运将会是怎样的?鸣谢 威廉·林赛

章节摘录

  历代长城是否都是首尾相连、延续不断的?  在这个问题上,从长城的概念和战略意图角度上说,长城都应该是首尾相连、延续不断的。不然的话,它怎么能阻遏来犯者的长驱直人、有效捍卫国土安全呢?因而,不管哪个朝代,只要是修筑长城,都是把长城设计成有始有终,连绵不断,而且是体系完整,不给来犯之敌留下空子和顺利进出的可能。从这一点上说,历代长城都是首尾相连、延续不断的。  但从实际上看,中国历代修筑的长城、即便是体系最完备的明代长城也不可能做到墙体从头至尾始终相连。这样的现实,其实是长城的修筑理念和实际条件所决定的。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早期阶段,就确立了一条修筑长城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因地形,用险制塞”。这条早在秦朝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和无数囚徒修万里长城时就遵循执行的原则,完全是从长城的功能和修筑的实际出发的。但这样的理念,同时也决定了长城这道长墙不可能绝对首尾相连、绝对没有中间的断开之处。  “因地形,用险制塞”,就是要合理地利用经过地区的地理形势,控制住险要的地段,利用好天然的险阻,实行事半功倍、切实有效的设防。从这样的理念出发,长城及附属设施通常是重点修筑在敌人容易攻击和来往频繁的地点和地段。而难以逾越的高山峻岭及大江大河,除长城修筑最完善最下功夫的明代之外,一般是利用其难以跨越的特点,把它作为长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长城共同执行阻遏敌人的设防作用,但就不一定在这样的地段修筑长城了,只是用长城将其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有效阻遏来犯之敌的防线就可以了。从这个严格意义的角度上讲,历代长城的人工长墙并不是首尾相连的,但它们却是延续不断的。这就是中国长城的一个独特之处。  说长城是一道长长的大墙对吗?中国各时期长城修筑的方式相同吗?  所谓长城就是一道长长的高墙,从文字概念出发似乎没有错,不是距离很长的城墙,怎么能叫做“长城”呢?但是,长城不仅仅是一道长长的大墙,其实它还包含着其它的形式结构,各时期长城修筑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自长城诞生在中华大地那一日起,它就是一个多形式、多功能的连续性军事防御体系。  最早的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长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长城,是在商周时期城邑城墙、城城相连的边境列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长城从一开始,自然就把城郭、城墙、城门、城上建筑、烽火台等建筑因素统统纳入进来,组成它多形式、多功能、连续性军事防御体系的特点。考古发现,在诸侯国长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秦代万里长城,依然是这样的,依然是一个包含有多种建筑因素的、只是更为庞大的连续性军事防御体系。  我们从今天保存最完好的一段秦代万里长城——内蒙古自治区固原县九分子秦长城看。在这里,我们可见到由青色片麻岩砌筑的长城墙体随山就势,在同样是青色的山峦上蜿蜒前行。这时的长城不但是一堵就地取材、连续不断的长墙,而且在长城内侧相对较高的地段或山头上,建有同样为石块砌筑的烽火台,烽火台附近还分布有石砌的建筑基址。在一些重要、容易受到攻击的要害部位,还修筑有与长城相连、被称作“障”的小型关口。能总揽全局的地段附近,还建有比“障”规模更大、可供长城守军居住的城址。  这个时期的长城墙体,是以黏土为建材的夯土墙和块石砌筑的石砌墙为主,山岭地区还见有劈去偏坡而形成的所谓“劈山墙”等。总之,这个时期的长城还比较简陋,它主要是发挥阻挡游牧民族骑兵集团冲击的作用,这时的长城可以说尚处在中国长城的幼年时期。  汉代长城是中国古代跨度最长的一道长城。这道长达10000多公里的“超级长城”,跨越了中国的整个北方地区,北境延伸到今天的蒙古国境内,东段到达中国和朝鲜的界河鸭绿江之外。南于它的中段和西段都建设在茫茫无际的戈壁沙漠地带,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汉代长城的形式及功能作用比秦代更为丰富,某些地段的结构形式甚至脱离了连续性长墙的基本形式。  汉代中段、西段的长城,由于建在沙漠里,缺乏筑城需要的土石一类建筑材料,特别是往往数百公里不见人烟,因而没条件也没必要修筑连续不断的高大墙体。因此这里长城的许多地段是以守望相助的烽火台和屯兵驻军的障坞城堡形式出现的。敦煌汉玉门关以西经罗布泊、孔雀河畔延伸到新疆库尔勒一带的汉长城,就都是这样以烽火台形式绵延不筑墙的地段。  这样的长城虽然脱离了一般长城连续长墙的构造形式,但更加印证了长城是“多形式、多功能的连续性军事防御体系”的说法了。汉代长城城墙的修筑方式与秦代基本相同,但其西部地区因环境的特殊性,还建有红柳条或芦苇夹沙筑造、有沙漠地区特色的长城。  明代长城是长城建筑史上的高峰及成熟时期。东西长达8851.8公里的明代长城,是一道由城墙、山险、壕堑、关隘、城堡、烽火台等建筑有机组成的严密军事防御体系。这个防御体系科学合理,形式完备,功能齐全。仅以长城主体的城墙来说,这时的城墙高大坚固,墙体结构上有供人马上下城之用的“马道”、“磴道”,墙体上筑有作战用的“墙台”和作战居住两用的“敌台”,墙顶外侧建有“垛口墙”,内侧筑有“宇墙”等等;从建筑材料的差异上看,这时的城墙墙体既有过去旧有的夯土墙、石砌墙,又有了明朝中期后新兴起的、坚固齐整的砖包墙。明长城石砌墙所用的石块大多经过加工修整,石块与石块间还用白灰勾缝。这时的明代长城抵御自然和人为破坏的能力空前加强,质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长城的连续性军事防御体系特点也就更加突出和完善了。由此可知,长城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不是一道简单的长墙,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着的、规模宏大、形式丰富、功能完备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  同一朝代、同一条长城在不同的地域,修筑的方式一样吗?  从历史文献记载上看,同一时代、同一条长城在不同的地域,修筑的方式是不同的。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结论是决定于修长城的理念和环境及条件的差异。中国历代修长城都遵循着一条原则:这就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来制定修筑计划,所需用的建材要就地选取。以汉长城和明长城为例。这两条长城都东西长达8000公里以上,跨越了中国北方的若干个地理区域。虽然长城的走向都在北纬40度至50度的区域之间,但这个区域内就存在着东北地区的山林平原地带,河北、北京北部的燕山山地,内蒙古的干旱草原,晋陕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北部、新疆塔里木地区的沙漠地带等等。在这些条件及环境不同的区域里,长城的修筑方式是五花八门的,也是各有特点的。比如山地的长城汉代主要是选取山上的自然块石垒砌,明代除砖砌长城(砖包墙)外则多采用经过整修加工过的石料砌筑,但这些石料也是采自长城所在山上的。草原及黄土高原地带的长城,主要是用夯土的方式修筑,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地带,还利用黄土丘陵的偏坡,把山坡的下脚削去,形成类似一面山崖的“劈山墙”。这种利用自然地貌、省工省料修筑的人工屏障,都是中国长城的一部分。西北部沙漠地带的长城则更是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沙漠地带既没有山地的块石,也缺少平原或黄土地带的黏土,仅有的是遍地沙砾和一些耐旱的芦苇和红柳丛。在这个地区修筑的长城,是用沙砾夹杂着芦苇及红柳的枝条修筑而成的。新疆和河西地区的汉代长城建筑,有的还是用预先做好的土坯砌筑而成的。除此之外,文献记载中的历代长城,还存在着山险墙(天然或经过简单整修、与长城紧密结合、状似高墙的山休部分)、木栅墙或木板墙等形式。以上虽然例举的是汉、明两条万里长城,但即便是其它朝代修筑的短距离长城,也不是用一种方式修筑的。这也是巾国长城的个性和特点。

编辑推荐

  对于长城,从外国人的视角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西方人何时开始称长城“伟大的墙”(The Great Wall)?在月球上和太空中遨游时,用肉眼能看见长城吗?明朝将领戚继光在长城修筑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各地老百姓是否仍然在拆长城砖石?长城未来的命运将会怎样?等等。《万里长城百题问答》选择和归纳了有代表性的100个长城问题。王雪农先生和英国学者威廉·林赛通力合作为读者答疑解惑。通读全书,便能较全面地了解长城历史与现实的方方面面。《万里长城百题问答》文字通俗、生动活泼,加上配有高质量的图片、地图、图表,以及素描的插图,令读者观后耳目一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万里长城百题问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