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作者:魏秀堂 著 页数:400
内容概要
看老魏笔走龙蛇,台湾的风土人情历历在目,宝岛的山川景物尽收眼底;听老魏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又可进入厚重的历史隧道。他广征博引,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论理,鞭辟入里,议论风生;状物,绘声绘色,兴趣盎然……更可喜的是,他不是堆砌资料,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理,以自己的识见取舍资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抽丝剥茧,升华为自己的结论。比如对台湾的民间信仰、民俗祭祀的寻根,都很有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在谈到台胞的移民文化特征时,作者认为,台湾同胞的祖根意识和原乡意识发展成为包容更加广泛的民族意识,这才是本质。又认为台湾的移民社会是大陆传统社会的连续和延伸,台湾同胞那强烈的祖先崇拜、叶落归根的观念尤其突出。 在差不多30年当中,老魏接触过大量台湾同胞,无论是生活在祖国大陆的,还是在岛内的,对他们无不怀着骨肉深情。他对台胞的至情至爱,这《我看台胞》就是明证。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台湾同胞的深情;笔端所及,进发出他对台湾同胞感同身受的理解。非如此,老魏不会在书中对我们的台湾同胞作出那么多的肯定,对他们的命运和苦痛寄予那么深的同情,对他们身上的劣根性批评得那么有理有据,对他们的苦恼那么地忧心忡忡,对台湾的未来又抱着那样光明的期许。 突出写人,是《我看台胞》的一个特色。
作者简介
魏秀堂,1940年9月生于山东省临朐县一个农民家庭, 1955年离开家乡赴省城济南求学,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 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之后一直从事对外和对台报道。最 初当过几年翻译,1973年起改做编辑、记者。担任过《中 国建设》(现名《今日中国》)杂志中文编辑部副主任、 主任,是大陆首批赴台采访的记者之一。1992年起享受政 府特殊津贴。1993调任《台声》杂志总编辑。高级记者。 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胁会理事。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 协会。1997年起任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总编室主任兼 编委等。2000年退休。2001至2002年奉派在朝鲜外文出版 社任专家,回国前被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授予二级友谊勋章。 事迹和简介刊于十几种名人录等辞书。多年来,除写过大 量通讯报道外,也发表过报告文学和翻译作品,还出版过 专著《在希望的土地上》、 《澳门面面观》、 《两岸交流 纪事》、 《话说台湾人》;与他人合著的有《扎根在这片 土地上》、 《黄河万里行》、 《首批犬陆记者台湾纪行》、 《澳门风物》、 《解读台湾》等。
书籍目录
序引言/13一 守望传统/17台南犹如一部书/20社会传统,源自大陆/24民间信仰,一脉相传/30民俗祭祀,代代相沿/37佛教道教,大陆传入/46两岸艺术,同根同源/51家乡情结,历史久远/59对大陆印象越来越好/69二 爱国精神/79殖民统治下的不幸遭遇/81不愿作亡国奴的人们/87台胞抗日的先行者/94台胞的真正心声/99历史的见证人/1 O了向祖国致敬/1 1 7爱国保土新一代/1 26“生命勇者”/1 32国族认同的困境/1 3 5三 勤劳致富/139从米店伙计到塑胶大王/140从山中走来的箱包巨头/144勤劳使他从无到有/148富豪们的发家起始/151“爱拼才会赢”/1 59四 敬业守责/162两岸记者“拼发稿”/163紧追不舍的采访/165联合报系所见/172女老总的风采/175五精明创业/179祖传的生意经/18 1性格中最为真实的一面/182台商潮中大智慧/187高清愿的谋略和智慧/198“经营之神”美誉探源/202用智慧换来千亿资产/208弃政从商焦仁和/212……六 追求时尚七 热情有礼
章节摘录
从历史的研究中发现,台湾汉人的村落居民的构成,祖籍是一个重要的界限。在处于经常发生械斗的情况下,不同籍的居民是很难混居的。经常发生的,则是不同祖籍的乡人之间的械斗。这样的大规模械斗发生之后,也往往引起各人群的大举迁徙。这样又使台湾在祖籍人群的分布上更趋于集中。经过时间的累积,台湾的这个移民社会才逐渐本地化,丢弃了原来的祖籍分类意识,而逐渐培养出新的地缘团体。大约在1 860年以后,几乎再也没有大规模的、以祖籍人群为分类单位的械斗事件了。到了清末时期,台湾汉人的社会意识已经逐渐抛弃祖籍观念,而以现居的群落组织为其主要生活单位。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村落的寺庙神和宗族组织担任着最重要的整合角色。 按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很少有人丢下祖先的牌位和坟墓而远离家乡,即使在生活困窘的时候,也是家中只有一个男人到海外去谋生,而较少举家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多移民来到台湾后只打算停留一段时间,一旦赚够了钱就返回家乡置地建房。一些人在台湾买下了田产并住了下来,也还是和家乡保持着联系(这种联系到日本占领时期被迫中断,因为日本殖民当局要台湾人忘掉自己的祖国)。当他们初来台湾的时候,大都和自己的亲族或同乡一起结伴,到达之后住在同一个地点,并且以他们的姓氏给村庄命名。所以在台湾,很多村庄里都住着一个大姓。这就是台湾开发初期同族聚居盛行的来源。这些不同祖籍人群大都供奉着他们特有的神祗,并以他们的庙宇为团结的象征。比如,漳州人多供奉开漳圣王,泉州人多供奉观音佛祖,同安人多供奉保生大帝,安溪人多供奉清水祖师,客家人多供奉三山国王。以这些寺庙神的信仰为基础,台湾的汉人社会发展成了村落或超村落的社会组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其他还有相当多的可能性,如方言、祖籍地缘、宗教信仰、宗族关系等也会成为群体意识的认同标准。以亲属团体--宗族来说,同一宗族的成员往往集中于一个乡镇,又加上械斗事件的频繁发生,同一祖籍地的移民也会有集中居住的情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