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者:娟子 页数:226
内容概要
本书主持人娟子从采访过的近200名嘉宾中精选出20位,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在京外国人和海外中国人的各类故事。在《双城故事》中,不仅有娟子的采访手记和现场采访的精彩节选,还配上了大量嘉宾的生活图片和采访录音,向读者呈现出的是20个真实鲜活、图文并茂的“双城故事”。故事主人翁有公众人物也有老百姓,事情也有大有小,反映出当代中外文化之间的交融碰撞,也再次印证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larry
King的一句话“Every-Body Has A Story”——每个人都有故事。
本书适用于希望提高英语水平的广大英语爱好者。
作者简介
娟子,英文播音名、Jellicle,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外语台主持人,2004年留学英国,作为一名学生记者,亲历过在异国文化环境下生活的酸甜苦辣。主持过《双城故事-A
Tale of Two Cities》、《游游吧-Travel Bar》、《传承-Pass on
Heritage》,采访过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中外嘉宾多达200余位。
书籍目录
序
前言
给你一个A
——采访新英格兰乐团指挥家Benjamin Zander
谁说女子不如男
——采访“花旦”创始人Caroline Watson
大卫的中国音乐剧之梦21
——访麦金喀什公司David Lightbody
“中国通”的十条“生存法则”
——采访“中国通”咨询公司总裁Colin Friedman
T恤上的北京印象
——采访创可贴T恤创始人Dominic Johnson-Hill
和布鲁斯一样年轻
——采访苏格兰籍主持人Bruce Conndly
“得道者”魏德汉
——采访俄罗斯汉学家Bronislav Vinogrodsky
北京西班牙一角
——采访塞万提斯学院北京分院院长Inma Gonzales Puy
身体力行中庸之道
——采访道学(或拳道)爱好者美国人Paul Ryan
I Heart Beijing我爱北京
——采访顽皮猴子剧社创始人Elyse Ribbons
把酒吧文化带到北京的美国人
——采访Squoia Cafe的主人Frank Siegel
中国当代艺术的传播者
——采访东八时区书店老板Robert Bernell
现代舞?梦想?北京
——采访北京现代舞团国际协调员Alison
Less Is More,葛思澈育儿记
——采访全职“奶爸”美国人葛思澈
你不孤单,You Are Not Mone
——采访International Newcomer Network主席Susan Grant
说唱中国
——采访“胡同串子”波兰男孩Viktor
精灵古怪李霁霞
——采访法国相声话剧演员李霁霞
铅华洗净,爱如璞玉
——采访走过50年跨国婚姻的杨米拉夫妇
张艺谋的非洲铁杆粉丝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贝宁留学生Dorothee Dognon
Better Travel Than Die:在过客的悠闲之光
——采访过客酒吧主人海燕
章节摘录
在采访英国伦敦的“绅士”David Ligritbody之前,我和其他一些做音乐剧的人有过粗浅的交流。回想起来,方知David Lightbody对音乐剧事业很热诚,而且是态度更加严谨。 那是2007年11月,被誉为第一部原创的中文音乐剧《蝴蝶夫人》正在北京掀起宣传热潮,我采访了Daivd Ljghtbody。毕业于伦敦商学院的他因为观看了《窈窕淑女》这部音乐剧,决定改行从事音乐剧方面的工作。采访过众多外国嘉宾以后,我发现在国外,专业和以后投身的事业并不一定完全相符,西方人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大家可以想见这位绅士的气质,没错,他的声音很有磁性,说着文化人的伦敦英语,让我觉得自己仿佛在采访BBC4 arts and ideas栏目中的嘉宾。他有双孩子般的眼睛,说到音乐剧时眼神一直是微笑着的。 早在2000年的时候,David就来过北京,并有机会感受音乐剧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一次在中央音乐学院,他迷失在教学楼空旷的楼道里,忽然被一种悠长凄美的音乐所吸引,闻声寻去,他发现原来是学生在拉中国的传统乐器——二胡。David说那次经历和一部好的音乐剧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一样的——直人心灵的感动。 回忆对David的采访,令我感动的不是他对音乐剧的热忱,而是他对这份事业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严谨态度和耐心。大约10年前我们就开始谈音乐剧,可是好像直到现在,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也不成气候。 David说,“我的老板麦卡托什2002年的时候第一次把英语版的《悲惨世界》带到上海大剧院,上演了三周。以后很多其他音乐剧票房也还行,但是相对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甚至是日本的标准来说,还有差距。我觉得音乐剧市场的建立不是一日之功,日本用了25年,伦敦西区这样的市场用了至少30年。” 在我采访Daivd时,他刚来北京几个月,代表著名的音乐剧公司麦卡托什来中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完善的、专业的音乐剧市场。而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是用中文来演世界级的音乐剧。 而为什么要让像麦卡托什这样的外国演出公司来帮助中国人用中文演音乐剧呢?而不是中国人自己做中文版的《悲惨世界》呢?说到底,无论什么语言,终极目标是赢取观众。音乐剧是一种高成本的艺术,票价一高,自然曲高和寡。但是如果能让演出持续很长时间,每一场次的成本和票价就会降低。而如何让我们的音乐剧像《悲惨世界》一样20年不衰,每场观众爆满,这里面有我们还不曾掌握的市场宣传策划技巧,需要我们虚心向西方大的演出公司学习。 任何一部音乐剧的灵魂都是它的故事,好的剧本才能成就好的音乐剧,而在传播的过程中,只有用观众最熟知的语言才能让故事打动观众。不仅如此,在演出国排练自己的音乐剧,也是降低音乐剧高昂票价的一种出路o David代表他的老板麦卡托什在中国与中演公司合作,计划成立Sino—UK musical company。在这个实体下,他们有着长达15年的合作计划,第一步是用中文来演世界级的音乐剧,第二步是拥有中国自己原创的中文音乐剧,而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专业音乐剧市场体系。David说“We are not interested ln whatthey call the Hit and Run job.Our final goal is to establish a sus—tainable,professional and well—trained musical market here in Chi—na.”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著名的伦敦西区在1980年之前根本没有音乐剧,《猫》在首演时还要担心票房收入。但是经过20多年健康的发展,音乐剧在伦敦焕发出勃勃生机。听西方媒体经常讨论“whether drama is going to die”,而事实上在我们做采访的头一年,音乐剧在伦敦创下了最好的票房纪录。 所以David对音乐剧在中国发展的态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做任何大事业都要注重根基的建立,少些浮躁和炒作。 而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多少资本值得炒作。因为就音乐剧基础教育这一块,我们需要做的就太多了。2006年夏天,我采访了在北京举行的一个音乐剧夏令营,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聚集北京,从一位自美国回来的老师那里接受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熏陶。从来自武汉的学生和老师那里得知,学校关于音乐剧的教材和师资都很缺乏,于是慕名来北京接受音乐剧的洗礼。而在北京,David仍然感到了工作上的巨大挑战。他说由于现在在北京还没有Audition的传统,所以很难招募到合适的演员。Audition就是面向公众彩排,从而挑选合适的角色扮演着。David说在伦敦,只要一公布彩排的通知,就会从社会各界吸引到上千份的CV(个人简历),但是在这里,还没有建立起和人才有效的沟通渠道。 从“双城故事”一年的采访中,我能看到北京舞台艺术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慢慢在发展,比如说Beijing Actors’Workshop,Beijing English Theater和Beijing rriodern dance cotnpany.这些独立于艺术学院的民间文艺团体会帮助我们培养出更多元化的音乐剧人才。 David对音乐剧显然是热爱的,从他讲述他喜爱的音乐剧插曲的神态,你会欣慰有这么一位把音乐剧作为生命的外国朋友来帮助我们普及这种艺术。期待David所代表的麦卡托什公司能和中国音乐剧同仁们一起,让音乐剧悄然无声地在某一天进入普通观众的生活中。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