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者:余文畴,卢金友 著 页数:260 字数:31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长江出南津关峡口以后,进入中下游平原,流经鄂、湘、赣、皖、苏、沪六省(直辖市)注入东海。中下游平原的面积为12.6万km,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城市林立、经济发达,是我国的精华地带。中下游河道是沟通我国腹地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岸线寸土寸金。整治好中下游平原河段,保障防洪安全、航道畅通,在两岸城乡一体化,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中,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中下游堤防已全面整修加固,上游一系列水库正在兴建,三峡水库即将全面发挥作用,以防洪为中心的治江三阶段任务已基本完成。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江委)的老主任林一山同志及时提出要加强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治理,将中下游河道建设成为河势合理、河床窄深、安全稳定的黄金水道。实施的途径一个是沙市至武穴刷深河道二个是武穴以下河道堵支并汉,形成相对稳定的单一河槽。这是林老的未竟事业,是对长江委的嘱托。 在林老的领导下,长江委历来非常重视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崩岸与防护,20世纪70-90年代曾经召开过5届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经验交流会,我都参与并主持了第三、第四、第五届护岸会议。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机理的研究,包括崩岸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对崩岸研究的现状与护岸工程技术的发展,崩岸与防治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崩岸与河道平面变形的关系及河势控制,崩岸形态分类及影响因素的宏观分析等,并重点就崩岸机理中的水流泥沙运行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以及特殊形态——“口袋型”崩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是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的研究与实践,在根据护岸工程类型、材料、结构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抛石护岸机理的研究成果和新材料护岸的试验成果,并全面提出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设计的方法和指标,最后又总结了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的经验,并展望发展前景。 本书可供河流研究学者、河道整治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余文畴(1940- ),男,江西景德镇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河流泥沙、河床演变、河道规划和整治工程研究。
书籍目录
序前言绪论1 冲积平原河流崩岸的基本概念 1.1 冲积平原河流的河漫滩与河岸 1.2 河流崩岸现象与河道平面变形的关系 1.3 崩岸发生的实质——近岸水流泥沙运动与河床相互作用的结果 1.4 崩岸对于河床演变过程的反作用 1.5 小结2 长江中下游崩岸与防治研究问题 2.1 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及其影响 2.2 崩岸与防治研究综述 2.3 长江中下游崩岸与防治综合研究 2.4 小结3 长江中下游河道平面变形规律 3.1 长江中下游不同河型的平面变形 3.2 各类河型中不同河段的平面形态 3.3 平面形态与河势控制的关系 3.4 小结 4 长江中下游崩岸分类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崩岸形态分类 4.2 崩岸影响因素的宏观分析 4.3 崩岸影响因素层次分析 4.4 小结5 长江河道崩岸机理研究 5.1 河型成因、河道形态与平面变形之间的关系 5.2 河道崩岸的主导因素——水流泥沙运动条件 5.3 河道崩岸的制约因素——河床边界的抗冲性 5.4 崩岸在水文年内周期性的变化 5.5 长江中下游崩岸的特殊形态——“口袋型”崩窝的成因研究 5.6 崩岸过程中岸坡稳定性分析 5.7 崩岸预报分析研究 5.8 小结6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概况 6.1 护岸工程实施概况 6.2 护岸工程在防洪、河势控制和河道整治中的作用 7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类型及布置 7.1 护岸工程类型 7.2 护岸工程结构及材料 7.3 护岸工程布置8 护岸工程技术研究 8.1 抛石护岸工程 8.2 丁坝(矶头)水流结构和局部冲刷研究 8.3 新材料护岸试验研究 8.4 小颗粒材料护岸试验研究 8.5 柴排护岸工程 8.6 三峡工程二期导流明渠防护工程试验研究9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设计 9.1 水上护坡工程 9.2 水下护脚工程 9.3 丁坝、顺坝护岸工程 9.4 崩窝整治设计10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实践及主要经验 10.1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实践 10.2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经验 10.3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展望结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 冲积平原河流崩岸的基本概念 1.1 冲积平原河流的河漫滩与河岸 平原河流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堆积作用阶段;二是冲积作用阶段。就长江下游而言,全新世以来均为下沉地带,河谷内受长江巨量泥沙的充分堆积作用,堆积物包括早期的砂卵石沉积和后期在广阔河谷内的中细砂沉积,以至粉、黏土等细颗粒沉积;通过长期的堆积作用,在堆积的三角洲上逐渐形成许多汊河,在远离泥沙输移带的湖泊则形成湖相沉积。这就是第一阶段。在全新世晚期(距今约4000年)至秦汉时期前,长江下游仍以堆积作用为主。此后,长江下游逐步转变为以冲积作用为主的过程,也就是进入了第二阶段。有汊河的存在,就开始有河流的冲积作用。应该说,汊河的发育发展、平面摆动、淤积归并以及河床内有细颗粒沉积形成的河漫滩相,都可作为河道形成与发育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在这个阶段中,汊河的数量逐渐减少而形成一些主要支汊,河漫滩逐渐淤高和扩大,主要支汊河床的冲刷作用不断加强,于是河流在冲积作用中开始了塑造自己河型的演变过程。随着冲积作用的增强,加之人类开发利用,如堵塞穴口、塞支强干、围垦滩地、兴建堤垸等,河流的造床过程就被限制在河床束窄的边界范围内,河流的径流和泥沙的输移运动也被限制在该范围内而加速了河型的塑造过程。此后,在一定的来水来沙与边界条件下,逐步形成各长河段不同类型的河道形态和江湖关系形态。还需要指出的是,各长河段不同河型的河道平面形态都是由河漫滩构成河道轮廓的。 关于河漫滩的概念,地貌学是这样定义的:河漫滩是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在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地带,是河流在堆积和造床过程中先由粗颗粒泥沙堆积继而由垂向细颗粒泥沙堆积而形成的。
编辑推荐
《长江河道崩岸与护岸》可供河流研究学者、河道整治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