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作者:陈李波 页数:183
Tag标签:无
前言
城市,从它产生起,就是社会的主宰。如果说,在中世纪,城市只不过是大一点的乡镇,那么,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就远远地与乡镇拉开距离,不仅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体,而且成为时代文明的代表。也许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重视的是城市的功能。城市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人们奔向城市,是冲着这些中心去的。其目的不外是实现自己或政治、或经济、或文化、或教育的某种美好愿望。也许只是在20世纪中期,才有少数的学者关注到城市的审美功能,开始从美学的角度研究城市。美国著名的美学家阿诺德·柏林特教授20世纪中期出版的《环境美学》①设两章专谈城市美学问题,其一为“建立城市生态的审美范式”,其二为“培植一种城市美学”。阿诺德·柏林特教授在谈这两个问题时用的词是“建立”、“培植”,说明即使在20世纪中期,“城市美学”也仍然在襁褓之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对城市的评价尺度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只看重城市的实用功能,诸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等,也看重城市的审美功能。从某个地方归来,游览了几座城市,首先会说,这座城市美还是不美,有魅力还是没有魅力。有些小城市,说实在话,其政治、经济等实用功能谈不上有多重要,只是因为它美,便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是云南的丽江城、湖南的凤凰城。这样的城市,欧洲很多,笔者去年访问过德国的魏玛城,它过去是魏玛公国的首府,德国著名的文豪歌德、席勒均在这座小城生活过,现在此城还保留着他们的旧居。现代建筑与设计的发源地一著名的包豪斯学院也在这座小城。小城给我的感觉如何?美极了!自然山水、人文历史均美。这座小城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18世纪的风貌,虽然建筑大部分是旧的,然而却丝毫没有破旧感,显然是精心维修过的。城里的建筑色彩斑斓,风格独具。街道、广场铺的全是小方石,有些地段像棋盘格,有些地段像葵花芯,可以想象当年贵族骑着高头大马在这街上走过的马蹄声。郊外是大片的树林、河流、草地,裹着这座精美的城市。这里没有喧哗,没有嘈杂,静谧、神秘,晚霞中,坐在旧王宫前的广场上,望着长长的教堂的倒影,神游历史,发不尽思古之幽情!就传统的城市功能来说,魏玛可能一样也说不上,既不是政治经济中心,也不是文化教育中心。著名的包豪斯学校早就停办,原校址已成为供人们参观的名胜了。但是,这城市确实很美,很有魅力,也很有活力。当今城市的评价尺度,的确是比较地看重审美了,但是,除了像魏玛、丽江、凤凰这样的城市外,我并不主张建设一座纯为审美服务的城市,正如我也不主张建设一座纯实用功能的城市一样。我一直认为,城市的实用功能与它的审美功能是可以统一的。政治中心、工商都会这样功能性很强的城市,其实也可以建设成非常美丽的城市。
内容概要
诗人纳乔姆·希克梅曾经深情说道:“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母亲的脸庞和城市的面貌。”可见城市在市民心目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市民而言,城市堪称为他们魂牵梦绕的家园——胡同生活的点滴、街头小巷里漫步的闲情雅致,抑或市郊踏青时的欢声笑语……所有这些都真实地诠释出市民真挚的情感与体验。然而现今,城市却又出现诸多不和谐之音:为了城市发展,承载情感与历史印记的老房子被无情拆除,城市的自然山水也因有碍交通可肆意铲平。试问,在如此情形之下,城市除了经济价值之外,还能留下些什么? 本书从自然、历史、家园与个性这四个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美学问题入手,通过详尽论证,辅以丰富的图片,剖析现今城市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寻找现今城市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的应对之策,重塑城市与人类间和谐。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城市规划、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及从事城市理论研究的人士阅读、收藏。
作者简介
陈李波,1977年9月10日生,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建筑学硕士,哲学博士(环境美学方向),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历史城市与建筑修复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副主任,湖北省美学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建筑(城市、景观)设计及其理论、环境(城市、建筑)美学等。出版译著、教材各一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与会议论文集上发表文章20余篇。
书籍目录
序绪论 一、城市:人类希望之所 二、城市:人类“沮丧”之地 三、重导和谐:对城市的美学思考第一章 城市环境与自然 一、自然自身的独特价值 1.中国传统的自然价值观 2.西方现代的自然价值观 二、城市环境与自然的和谐 1.和谐的动因:具有互补性的差异 2.和谐的机制:“天人合一”与“生态和谐” 3.和谐的达成: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 三、城市建设如何善待自然 1.让自然在城市中自然地生长 2.将城市打造成山水园林城市第二章 城市环境与历史 一、城市景观:人类文明的积淀 1.地域习俗的景观化 2.时代主题的景观化 3.政治规范的景观化 4.艺术风格的景观化 二、城市魅力在历史语境中得以张扬 1.典与雅 2.古与今 3.观与思 三、城市建设如何善待历史 1.历史感与现代感的统一 2.物态性保护与情境再造的统一第三章 城市环境与市民家园 一、家:市民情感维系的场所 1.家自身的特性:市民情感维系的基质 2.市民的痕迹:市民情感维系的途径 二、熟悉与亲切:市民生活在自己的城市之中 1.市民之环境:城市视作家园的前提 2.城市之生活:城市视作家园的基质 3.熟悉与亲切:对城市这一家园的审美欣赏 三、城市建设如何善待自己的家园 1.高扬“居住”这一城市生活的最高理念 2.尊重市民情感:市民才是城市的主人 3.提高市民的家园意识:对城市如同自己的家那样呵护第四章 城市环境与个性 一、城市个性之美 二、城市个性缺失的症结 1.对“现代体系”的盲目崇拜 2.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复制与雷同 3.个性定位的盲从与错位 ……结语附录 多学科视野下的城市环境研究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城市环境与自然城市是以人工手段改造自然环境较为彻底的地方。城市从其诞生伊始就是以改造自然与控制自然为其目的,这种思路一直贯穿在中外城市建设之中,并且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推向极致。为了城市建设与发展,原先在城市中的河流湖泊被我们无情地填平,以便换取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宝贵的建设用地;为了获取工业发展的矿产资源,我们宁愿将城市中郁郁葱葱的山林夷为平地,以便换取城市经济上的发展和人民物质上的富裕。在这种城市土地无节制地扩张之中,人们最终远离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加上城市工业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日益恶化,进而导致了城市环境与自然之间的冲突。目前城市环境与自然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自然在城市建设中“节节败退”自然在城市的盲目扩张中,与城市接壤的界域在缩小;而位于城市之中的区域在不断地被蚕食。
后记
现今信息化时代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城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而对城市环境以及城市景观的审美欣赏也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也成为笔者近些年来所主要关注的课题。同时,本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源自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可以说是较为完整地表达了本人近年来对城市美学思考的主要成果与感受。作为建筑学硕士(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和哲学博士(环境美学方向),笔者的学科交叉的特点为城市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平台,并且现今博士后研究方向——“历史城市与建筑修复工程”也为所从事的城市美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拓展空间。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笔者对城市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学习和工作期间也相继发表与城市美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译著以及主持和参与实践工程,并且在所在院系开设了《建筑与文化专题》、《城市与建筑美学》等研究生选修课程。所有这些都为本书后续写作、扩充与完善提供着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当然,该书主要是从建筑学以及哲学美学研究的角度探索城市问题,书中的不少看法主要是从理论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和论证,可能对于城市建设的实践上尚需进一步深入,有些提法可能不那么妥当,恳请专家们和读者批评指正。如果本书中的某些观点和看法能够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研究提到一点作用,笔者就感到十分欣慰了。本书的写作承蒙许多专家和朋友的热情帮助。作为笔者的博士指导教师,陈望衡教授为笔者的博士论文以及该书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并鼓励我将其付梓出版欣然赐序。而我的同事、朋友以及我指导的学生不辞辛苦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也要感谢我所在的院系领导对本书出版的全力支持。还要感谢中国电力出版社的王娜与王倩两位编辑,正是她们的努力促成本书的出版,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与理解。在此,谨向上面所提及的所有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参考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中吸收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和材料,并且在“参考文献”和“注释”中一一注明,专此一并致以谢忱。
编辑推荐
《城市美学四题》为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