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国电力 作者:玛努拉·奥尔特 页数:36 译者:王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个性鲜明的书。 我们自小接受的都是“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教育,所以看到有关“大小二便”且印刷精美的书时,在莞尔一笑之余,免不了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可仔细一想,我们不由得又会钦佩那些作者来。 因为透彻人生,所以洒脱;因为洒脱,所以敢于“惊世骇俗”。 “大小二便”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从婴儿直到老弱,我们始终关注着它。在人类的成长史中,它始终代表着健康与约束,即良好的生活习惯。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觉得这类题材“惊世骇俗”,而是觉得这类作品个性鲜明了。 《尿尿》的主人公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他对自己和他人尿尿的方式、地点非常感兴趣,虽然他自己没有意识到,但这已经显示出他对性别和成长的意识。 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是把它作为童书的内容,还是很不一般的啊。 为了达到这不一般的效果,画家玛努拉•奥尔特照例为小男孩和他的伙伴们进行了她的传统造型——每一个孩子都是桀骜不驯的样子。他们,不论男女,不论大小,都是尖牙利齿,头发根根直竖。在某些特殊时刻,他们会翻白眼,甚至五官都错位。 他们虽然造型与可爱完全不沾边,而且所做的试验有时也很龌龊。但他们却又是在为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而认真努力。作者就是用这种反差营造出了滑稽效果。 作者这样创作,显然又是在暗示我们,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孩子们常常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个样子。 此外,书中的画面背景自然都是与厕所有关的,这些地方五花八门,有的显然是非正规地点,正是这些非正规地点,凸现出这群孩子的调皮和热情。 所有这些,包括大人的关注,为本书共同构筑了幽默的效果。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视角和奥尔特的其它几本不同。那三本书的视角基本保持不变,这本书的视角则因内容的需要而不断地变化着。 当画家想让我们更好地看清小家伙们的勾当时,她索性“爬”到天花板上往下俯视;当小家伙做的事不算太出格时,她就基本保持平行。 除此以外,令她颇费笔墨的地方是在公共厕所。当小男孩被允许第一次单独使用公共厕所时,画家为他特地退后许多,从远处略高的地方描绘他,使得厕所的空间格外的空旷,小男孩显得格外弱小,加上他惶惑得四处乱转的眼神,使他一改平时的“嚣张”,显得惹人怜爱许多。等到他好奇地观察小便池时,作者又返回高处,使得小孩子的脑袋正处在便池上方,和便池的大小对比了一下,再次营造出滑稽的效果。当孩子解决了难题,坐到便池上的时候,画家又改为平视角,使得我们可以细细观看小家伙历尽千辛万苦解决问题后的轻松与得意,我们好笑之余,不免要钦佩孩子的努力与智慧,同时赞叹画家的一片苦心。 到最后,孩子出现在公共厕所门口时,画家又采用了仰视的角度,此时她的视角代表着孩子的妈妈爸爸,他们很可能正蹲在地上,充满爱抚地看着自己长大的孩子呢。这种时刻,即使孩子做得还不够好又有什么关系呢? 总而言之,《尿尿》的整体效果既简单又丰富,作者兼画家奥尔特既好奇又好笑地偷偷观察着每一个孩子,记录下他们的成长和成人的骄傲。它蕴含了她对每一个孩子的关注。
作者简介
玛努拉·奥尔特,生于1970年,摄影师,拥有设计专业硕士学位。曾在美因河畔的奥芬巴赫设计学院学习插画,重点是儿童图书的插图。2004年她因《真正的男子汉》一书而荣获“奥尔登堡青少年儿童图书奖”。目前她与丈夫、儿子就生活在奥芬巴赫。
媒体关注与评论
漫谈奥尔特的创作特色文/河马 玛努拉·奥尔特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的图画书创作者。这四部作品充分展示出她的个性。 这种个性首先体现在内容上,她喜爱选择他人没有想到或不愿触及的题材。这四部作品是分别围绕尿尿、打架、男女性别差异和身高而讲的。这样的内容,在我们看来颇有些另类。究其原因,与其说她是为了惊世骇俗,不如说是为了想表达出自己对传统看法的不同思考。她的作品是为引发人思考和启迪而创作的。 她的创作技法也相当与众不同。奥尔特的作品特征鲜明,能让人一眼就认出来。 大部分的童书,色彩鲜艳,线条清晰柔和,造型整齐,画面显得相当干净细致。但这四本书却不给读者带来这样的印象。它们都是用丙稀创作的,每一幅画面都是在深色的底色上逐层覆盖上浅色,颜色相当厚重,色彩厚薄不均,从近处看,显得相当粗糙,但是拿远一些看,画面就显得和谐统一,质感强,给人以强烈的存在感。在描绘背景时,奥尔特不求精细,只求表现出当时的气氛即可。在描绘人物时,她也没有使用精细封闭的轮廓线,而是在勾勒出人物大致轮廓后,使用色块和阴影使人物变得丰满、立体,而且更加充满动感与活力。 从整体上看,她的作品色彩厚重,很少使用纯度高的色彩,尤其是画面的背景,更是偏向于黯淡,暗示出她想表达的主题并非画面的表面体现得那么简单。 除此以外,奥尔特笔下的人物更是特征鲜明——完全是非传统的造型! 她笔下的男孩子一律大头小眼、土豆鼻子,牙齿稀疏,身穿球鞋、T恤、肥大的牛仔裤。当情绪激动时,嘴巴的表情最惊人。她笔下的大多数女孩子,也是非温顺的典型。虽然衣着略微可爱些,但是观察她们的发型和表情,就会发现,女孩子也经常是桀骜不逊的。这些孩子的造型虽然算不上可爱,但是却有难以描述的感染力,让我们更能理解他们非同一般的言行。也许,超乎常规的造型更有助于让我们理解超乎常规的内涵。 总之,奥尔特用她的画笔不仅为我们展现出自己的个性,更为我们展示出儿童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从而引发大人们去思索自己的盲点与误区。 还给孩子们一个自然的世界 文/王星 《尿尿》——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从先从它的书名、封面和寥寥数语的简介开始的。但这简单的信息却给予了我无限想象的空间。首先是书的标题:尿尿——这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字,这种直白和率真的表达却给人一种惊讶、意外和震动。其次是封面上的那个看起来似乎乖巧的小男孩和他那双瞪大的、率真和好奇的眼睛。而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内容简介仅有一句话:“通过一个小男孩尿尿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成年人禁忌的话题。” 在无限的想象中终于等到了样书。这本荣获德国最美的图画书大奖的精装图画书真是当之无愧。它那生动活泼的色彩和极富表达力、幽默的图画语言让人在翻阅之中忍不住发笑,但掩卷之后却又会陷入一种惆怅和不安之中。这个故事从一个小男孩的角度讲述了自从自己不再使用尿布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和大小便有关的经历——当他还是一个小娃娃的时候用尿不湿。后来长大了,要去厕所大小便。但在家里,他不允许站着撒尿,尽管他是个男孩子。可在购物商城里却可以站着尿尿,因为那里的马桶没有家里干净。在外面,他必须要让妈妈陪着上女厕所,如果要大便还得在马桶上要垫上卫生纸——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学会妈妈和其他大人们的所有规矩。图画书的故事以他最终被允许独立上男厕所为结尾——他坐在垫满卫生纸的小便池上说:“我相信,妈妈教的一切我都做到了。我已经长大了。”这最后一个画面让人难以忘怀——它先让人发笑,继而又让人想哭。 《尿尿》这个标题最为言简意赅、最为直接明了、最为自然朴素地表达了一个人最为基本的生理需求之一。这也是我们呀呀学语的孩子们最初掌握的用来表达自己需求的几个重要的基本词语之一。我们作为一个生物体,“吃喝拉撒睡”是我们生命中五个最为必需的生理需求。但随着文明的进化,不知什么时候,其中的“拉”和“撒”成为我们文明人的禁忌话题。祖先把这个禁忌传给了我们,我们又把这个禁忌传给了我们的孩子。同时,我们还给这个禁忌的话题赋予了各种繁杂的程序和规矩。这本图画书却让我们在一个孩子天真无邪的叙述中,看到了那幼小心灵深处所承受的那份不应该承受的沉重。 2006年,《柏林报》登载了一篇有关童书近年来就上述所谓“不雅话题”为主题连续登上大雅之堂的出版新动向。这篇报道先讲叙述了一则有关屎壳郎的故事。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小城,有人为屎壳郎建造了一座纪念碑。这是因为屎壳郎让澳洲大陆成功地摆脱了一场“牛粪灾”。如同这座纪念碑,在欧洲的童书中,上面谈到的、自古以来的忌讳话题也越来越受少儿插图画家和作家们的青睐。“当宝宝们第一次从尿布里脱离出来,他们就有了走一条自己的路的需求。但当他们不久能够自己看到灌木丛时,却发现许多事情是应该在关上的门后才能做的。”(法兰克福汇报,2005年10月19日,《忙碌着的人们——关于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忌讳话题为主题的童书恰恰表现了孩子们在这方面的困惑。书中的故事能够减轻他们的压抑,让成人和孩子直面这一话题。 英国动物学家的《一本关于“必须做”和“要做”的书》,介绍各种动物粪便的知识和动物处理自己和其它动物的排泄物的不同策略。同时还让成年人从童书里学到东西。 瑞典女作家的《象这样的大粪》详细列举了有关人与动物粪便的知识。她通过粪肠和熟香肠的图片指出了鸟粪的不同变种,并且介绍了巨大的圆状的象粪和堆状的牛粪。同时书里还描述了在非洲用干燥的粪便所建造的屋子以及用鹿粪造成的摩天大厦。正是通过为对粪便的详细的讲解,让人在阅读中没有了恶心的感觉。 而德国作家舒尔登在他的童书《屁》——这个有趣的故事里中扮演一个放响屁的维护者。主人公海克欧总是被响屁折磨着,他从来不敢在公开场合放屁。“因为在公开场合放响屁是不应该的,并且会干扰到别人。” 当然,在这类图书中最值得关注、也最具代表性的就要说是《尿尿》(电力出版社出版即将出版)和2006年德国著名画家、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获得者埃布鲁赫的作品《是谁嗯嗯在我头上》(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这两本图画书了。后者通过一只小鼹鼠寻找是谁在它头上大便的故事巧妙地介绍各种动物粪便的知识。 德国童书评论家瑞乐在谈到以上所及的童书选题时,特别是图画书《尿尿》时说道:“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尿布一下子没了,摇篮没了,象泡在浴缸一样舒适的双层地板也没了。成年人站在一旁神秘地、担忧地、不停地问:‘要不要便便?’为什么成人总这么问呢?为什么当孩子自己便便时,总是会被中断呢?而响屁究竟看起来是什么样的呢?人们能抓得住它么?为什么在家最好不要站着尿尿,而在百货公司却千万别坐着尿呢?还有呢,女孩子们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多有意思、多么富有想象力的话题呀!孩子们总是停不下来,絮絮叨叨描述所有这一类东西。也许那是因为他们本能地察觉道,每当他们通常可信的父母在涉及到排泄物这样的话题时马上就会陷入到摇摆不定当中,然后用几个同义词毫无意义掩饰‘这些东西’。或者当孩子们问及父母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转移到别的话题上去。......《尿尿》和《象这样的大粪》这样的书恰到好处地为孩子们补充了这一空缺,回答了孩子们的以上问题,就好象孩子们的讨论一样,充满了热切的好奇和喜悦。”(南德意志报,2006年2月3号)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尿尿》中那个小男孩胖乎乎的脸和脸上的表情:诧异却有点知错,骄傲却有点难为情——他的表情能够让每个爸爸、妈妈;让每个老师和成年人心动和反思吗?我们能够还给孩子们一个自然的世界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