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作者:郭书田 编 页数:1114
前言
我国农业伴随新中国60年发展走过了光辉历程。作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的农业,作为有着13亿人口大国的农业,作为面临激烈国际竞争的农业,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始终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一)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亿万农民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巨大成果,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创造性探索。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决策。十七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指出,要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这是中央从全局出发,立足于我国国情,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新任务,顺势而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入贯彻和实践,是新形势下“三农"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制定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概要
本书由90余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等单位的农业专家、学者共同编著。内容包括:引论,农业帝国的工业化尝试;上篇,制度变革;中篇,经济增长;下篇,社会发展;共41章。该书还汇编有新中国农村60年变革回顾、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新中国农业60年大事记、新中国60年农业部机构沿革及领导人名录、新中国60年“三农”模范人物名录等5个附录。编著者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新中国成立60年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运用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从当代农业60年的长历史视角,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了“三农”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三农”的历史经验,是一部非常实用和值得珍藏的农书、史书和辞书。
书籍目录
引论 农业帝国的工业化尝试 第一章 辉煌的农业文明与帝国的日渐衰落 第一节 世界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第二节 悠久绵长的农业文明史 第三节 辉煌的农业文明成就 第四节 博大精深的农业思想 第五节 帝国日渐衰落的农业 第二章 世界工业化背景下中国的工业化 第一节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 第二节 中国的工业化实践 第三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之路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化以及农业的贡献 第一节 中国工业化进程概述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 第四节 农业对我国工业化的贡献 第五节 对我国工业化存在问题的反思 第六节 结语上篇 制度变革 第四章 农村制度变革的成就 第一节 土地改革与农业生产的恢复 第二节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生产发展 第三节 人民公社与农业的曲折发展 第四节 改革开放与农业农村发展 第五节 统筹城乡与农村全面发展 第五章 国家的农业政策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观和农业政策 第三节 协调发展观与农业保护政策 第四节 2003年以来的支农政策 第五节 金融危机背景下拉动内需中的惠农政策 第六节 新中国六十年来农业政策的总结及展望 第六章 土地制度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与土地制度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时期的土地制度 第三节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第四节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土地制度的不断探索 第七章 农业经济组织 第一节 新中国初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节 人民公社的起落 第三节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国农业发展的制度平台 第四节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第五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八章 农业投入体制 第一节 农业资金的投入 第二节 农业投入的作用和效益 第三节 农业投入的问题和建议 第九章 农产品流通体系 第一节 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原因和过程 第二节 统购统销政策的内容及执行过程 第三节 统购统销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四节 统购统销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第五节 改革开放后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演进回顾 第六节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第七节 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对策 第十章 农村金融 第一节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发展农村金融的构想 第十一章 乡镇企业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由来 第二节 国家为什么要发展乡镇企业 第三节 农民为什么要发展乡镇企业 第四节 乡镇企业发展时的外部环境 第五节 乡镇企业发展的曲折道路 第六节 国家对乡镇企业的呵护和扶持 第七节 乡镇企业在发展和管理上的创新 第八节 乡镇企业与时俱进 …… 第十二章 农民工 第十三章 乡村政治制度 第十四章 农业法制建设 第十五章 农村行政管理体制中篇 经济增长(上部) 第十六章 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第十七章 经济作物 第十八章 园艺作物 第十九章 林业 第二十章 畜牧业 第二十一章 渔业 第二十二章 农垦企业 第二十三章 农产品加工业中篇 经济增长(下部) 第二十四章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第二十五章 农业机械化 第二十六章 农田水利建设 第二十七章 农村电气化 第二十八章 农业技术现代化 第二十九章 农业信息化 第三十章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 第三十一章 农业气象 第三十二章 农村庭院经济 第三十三章 农业对外科技合作 第三十四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 第三十五章 农业利用外资下篇 社会发展 第三十六章 农村教育 第三十七章 农村文化 第三十八章 农村的扶贫开发 第三十九章 农民收入与生活质量 第四十章 农村社会保障 第四十一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语 总结历史经验,改变二元结构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一)黄河流域农业起源 北方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带属于春季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因此种植作物以抗旱耐贫瘠的粟为主。中国的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在我国古代传说系统中,继制作网罟和末耜、教民农作的是神农氏。《庄子·盗跖》记载说:“神农之氏……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神农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人物,被尊为农业的始祖。据《尔雅·释诂》所解:“神,治也。”“神农”二字也可以解释为“治田”,即对农业的治理。先民们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培养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农业这一时期的特点。在黄河流域极其附近地区发掘了多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遗址中发现许多谷物遗迹和数量众多的动物骨骼。斐李岗文化(开封地区文管会等,1978),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层,在河南中部地区。所发现的石器有扁平椭圆形铲、扁平长方形铲、扁圆体双面刃斧等。有的遗址中出现炭化粟粒,还有牛、羊、猪、狗等动物骨骼。磁山文化(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1981),遗址距今7000~8000年。在此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粮食作物的遗存,经检验为粟。并发现有猪、狗等家养动物。在该遗址中发现的石器有:磨盘、磨棒、铲、镰、斧、凿、锤和敲砸器等。石器的制作以打制后经过砥磨光者最多,多数还保留着打击时留下的疤痕,如斧、铲、镰等;另一种是琢制的,如石磨盘和石棒等;还有打制的石器,如石锤。这些石器都是从事农业耕作与粮食加工的农具(阎万英,1992)。中国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有黍和粟的遗存的,据报道有49处(游修龄,2008)。黄河流域起源的主要农作物有:1.粟 粟的种植很早,而且面积很广。在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新郑斐李岗遗址、山东滕县北新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等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都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粟粒和粟壳。2.黍 又称黄米。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东至黑龙江,西至新疆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多处黍的遗迹。目前,经过科学鉴定且年代最早的黍粒,是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一期文化层中出土的炭化黍粒,经过“C检验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3.麻古代的麻指的是大麻,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纤维作物和使用作物。甘肃东乡林家遗址曾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大麻籽,说明作为食用的大麻种植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二)长江流域农业起源 长江流域以南多是遍布沼泽的水乡,作物以性喜高温的水稻为主。以1976年发现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为典型代表。河姆渡文化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炭化稻谷、稻壳、稻秆等,其中堆积最厚的达1米多深,有的遗址中还发现有稻谷壳粒。有关稻谷遗存保存数量之多和保存之好,都是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少有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经鉴定属于栽培稻的籼亚种晚稻型水稻。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中,以兽骨制造的竟达600多件,占生产工具的70%以上。
后记
新中国60年对中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来说,经历了满目疮痍、艰难曲折、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如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神农之魂、大地长歌”,“三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光辉篇章。民以食为天,“苍生俱饱暖”。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尤其中国的农民栉风沐雨,攻坚克难,奋斗不息,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6%左右的淡水,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出壮丽的诗篇,创造了世界的奇迹!鉴于以上原因,对“三农”做出贡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金盾出版社提出要把新中国60年来“三农”可歌可泣的奋斗史、发展史、辉煌成就作为“三农”的史书、辞书记载下来,编写一部长书。这事经与中国农业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同志们商量后,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的农民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编写这样一部长书,承前启后,具有重大意义,很有必要,也很珍贵。经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老教授、老专家、老领导联系,大家积极响应,热情承担任务。该书由农业部原政策法规司司长郭书田任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老科协会长唐运新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经系主任冯开文任副主编。农业部老部长何康同志亲自担任该书编委会主任并题写书名。《神农之魂大地长歌》一书提纲出来之后,送到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同志手中,他表示大力支持,并在提纲上作了批示。送到柯炳生校长手中,他对提纲作了认真修改,并与瞿振元书记同任编委会副主任。原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石元春同志打电话支持并任编委会第一副主任。对该书的编写出版,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田淑兰、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会长叶文虎等20多位老领导、院士都表示支持。本书41章,170万字,涉及新中国60年“三农”的方方面面,97位老、中、青作者参加了本书的编著。其中,有资深教授或学科带头人和司局级老领导55位(离退休30位、在职25位),在书稿编写进程中全面发挥了骨干作用;有18位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受到了锻炼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将产生积极影响。
编辑推荐
《神农之魂大地长歌: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当代农业(1949-2009)》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