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作者:黄世敬,俊维良 主编 页数:478
前言
中药是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使用得当可以防病治病,反之则危害身体健康。一般认为,中药大多来源于生药材,不良反应小,安全系数大,因此中药的毒性往往被忽视。但是,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日趋增多,全国各地因服用中药或中成药发生中毒,甚至死亡的事故不断发生。当然,这与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文献对中药毒性的记载有不少缺漏和错误有关。现代实验研究证明,不少中药确实具有一定的毒性。反过来说,充分利用其治疗作用,对防治疾病又是非常有益的,只要合理配伍,不仅能减少不良反应,而且还可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因此,为了正确认识与合理使用中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学在防病治病中的独特作用,我们收集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实际,编成《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手册》一书,供广大读者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参考。中药的合理应用,减少或杜绝中药的不良反应,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中医药行业的信誉。有毒无毒是中药性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药不良反应的标志。中药中毒等不良反应,对人体健康危害都是十分严重的,必须正确对待。因用量过大,未经炮制或未按规范炮制、未按医嘱服药甚至自行盲目服药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掌握中药性能,了解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对合理安全使用中药,及时做好中药中毒及不良反应的解救,对指导临床用药都是十分重要的。
内容概要
本书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精心编著。全书分总论和各论,总论介绍中药的性能与配伍禁忌、合理应用法则、不良反应与药害等基本知识,各论阐述常用的524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配伍应用、不良反应及中毒解救方法。其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实用性强,对临床用药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可供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及中药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黄世敬,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药研发中心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参与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4项,主持或参与其他各级各类课题10多项。主编及编写医学专著6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翁维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优势病种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科技部中医(973)专家组成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健学会理事,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功能学会常委,北京疑难病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编委。获政府特殊津贴。主编医学专著10多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书籍目录
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性能与配伍禁忌 第二章 中药的正确应用 第三章 中药的不良反应 第四章 中药的药害各论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二章 祛风湿药 第三章 温里药 第四章 芳香化湿药 第五章 渗湿利尿药 第六章 泻下药 第七章 涌吐药 第八章 清热药 第九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章 理气药 第十一章 活血祛瘀药 第十二章 止血药 第十三章 补益药 第十四章 芳香开窍药 第十五章 安神药 第十六章 平肝熄风药 第十七章 固涩药 第十八章 消导药 第十九章 驱虫药 第二十章 外用药
章节摘录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本类药物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如外感热病,高热烦渴,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五类,即: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证候。并且这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应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寒凉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概述】石膏,甘、辛,大寒。归肺、胃经。其基本功效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常用量15~60克,先煎;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编辑推荐
《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手册》由金盾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