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作者:董汉良 页数:299
Tag标签:无
前言
临证时,总有人问:“你们中医治病真神!切切脉,望望舌,就能知道病之所在。你们是如何诊病的?”中医诊病之方法,就是中医诊断法。诊断疾病是治病之首要。清代喻昌在《寓意草》中说:“治病必先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眩。”说明只有认识疾病,明确诊断,才能对症下药,立竿见影;否则如盲人夜行,杂药乱投,药不对症,则将雪上加霜。然而,学习中医诊断法并非易事。就中医文献来说,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中医诊断学专著所存甚少,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诊断学专著更不多见。鉴于广大热爱中医药学的读者渴望能看到一本简明易懂、实用性强的中医诊断学专著,笔者遴选有代表性的中医诊断学资料,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诊断心得,于1996年编著出版《中医诊断入门》,以利读者登堂入室,探索中医奥秘,发扬中医特色,发掘祖国医学宝库。 《中医诊断入门》在全国发行十多年来十分畅销,重印10次,印数达12.7万册,并在台湾文光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各地读者,尤其是中西医工作者关爱此书,提出了许多宝贵、可行的建议和意见,为此进行修订。
内容概要
简要介绍了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的特色及学习方法;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学传统诊断方法、中医诊断的方法、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断方法、西医常见病症的辨证方法等知识。其内容通俗易懂,科学实用,深入浅出,切合临床实际,特别适合初学中医者、中医爱好者和中西医基层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述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一)整体观念(二)四诊合参(三)认病识证(四)标本传变三、中医诊断的特色与优点(一)深入浅出,简便易行(二)内涵外延,开拓诊断(三)无病治证,防治为先四、中医诊断的学习方法(二)综合分析法(二)提纲挈领法(三)承先启后法(四)背诵歌诀法第二章 中医学传统诊断方法一、四诊(一)望诊(二)闻诊(三)问诊(四)切诊二、辨证(一)八纲辨证(二)六经辨证(三)四层(卫气营血)辨证(四)三焦辨证(五)脏腑辨证(六)病因辨证(七)气血津液辨证(八)方剂辨证第三章 中医诊断的特殊方法一、腹诊(一)中国中医腹诊(二)日本汉方医腹诊二、指甲诊断法(一)指甲诊病的方法(二)疾病符号的分布(三)血气符号的主病三、耳郭诊断法(一)耳郭诊断原理(二)耳郭形色主病四、察目诊断法(一)从眼周围观察胸腹部的病变(二)从眼周围观察脊背的病变(三)从眼的大小观察气血、魂魄(四)瞳孔变化主病五、掌纹诊断法(一)生命线主病(二)智慧线主病(三)感情线主病(四)健康线主病第四章 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断方法一、内科病证(一)感冒(二)咳嗽(三)喘证(四)哮证(五)痰饮(六)肺痈(七)呕血(八)咯血(九)便血(十)尿血(十一)不寐(十二)遗精(十三)中风(十四)眩晕(十五)痹证(十六)胃痛(十七)呕吐(十八)泄泻(十九)痢疾(二十)便秘(二十一)黄疸(二十二)水肿(二十三)积聚(二十四)鼓胀(二十五)消渴(二十六)遗尿(二十七)头痛(二十八)腰痛(二十九)肠痈(三十)郁证二、妇产科病证(一)月经不调(二)痛经(三)经闭(四)崩漏(五)断经前后诸证(六)带下(七)恶阻(八)妊娠腹痛(九)胎动不安(十)妊娠水肿(十一)产后腹痛(十二)恶露不下(十三)恶露不绝(十四)产后缺乳(十五)不孕(十六)子宫脱垂三、儿科病证(一)鹅口疮(二)肺炎喘嗽(三)顿咳(四)风疹(五)水痘一(六)小儿夏季热(七)小儿暑温(八)痄腮(九)惊风(十)疳证(十一)泄泻(十二)小儿遗尿(十三)五迟五软四、其他病证(一)肿瘤(二)乳蛾(三)牙痛(四)时行赤眼(五)鼻渊(六)乳痈(七)痔疮第五章 西医常见病症的辨证方法第六章 中医诊断常识简介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概述 我国医学目前主要有中医、西医。中医又称祖国医学或中国传统医学,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古老、最系统、最完善的医学,至今长盛不衰。毛泽东曾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有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几千年来的中医典籍真可谓汗牛充栋,独特的医学理论产生特有的诊断方法,并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在我国,尤其是广阔的农村,中医治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人们所信赖,其显著的治疗效果为海内外所瞩目。 学习中医,首先要学习中医如何看病的理论和方法。看病即医生用特有的方法来诊察病人,从而认识疾病,故又称识病。要治好病,必须认识疾病,然后才能在许多药物中根据病症对症下药;如果不认识疾病,就茫无头绪,药不对症了。识病,用中医学的概念来说,就是诊断疾病。要学习中医诊断学,就须先了解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概况、诊断的基本原则、诊断的特色与优点,并解决学习的方法。掌握了中医诊断方法,然后登堂入室,在实践中逐渐成为中医界的主人——中医工作者。这不仅可以治病救人,还可为自身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服务。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最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记载。《周礼·天官》中说:“以五气、五声、五色日氐((目氐)即视,观察)其死生。”即通过观察病人的五气(鼻嗅的闻诊)、五声(耳听的闻诊)、五色(望诊)的变化,来判断其死生预后。
编辑推荐
本书在全国发行十多年来十分畅销,重印10次,印数达127万册,并在台湾文光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各地读者,尤其是中西医工作者关爱此书,提出了许多宝贵、可行的建议和意见,为此进行修订。在基本保持原来特色的基础上,为满足广大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的医务工作者学习中医诊断学的需要,特增加了西医常见病症的辨证方法,即辨病与辨证并举的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法;同时,增补了中医诊断常识简介。经过修订,使其更加通俗易懂,科学实用,深入浅出,切合临床,特别适合初学中医者、中医爱好者和中西医基层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