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

出版时间:2004-6  出版社:金盾  作者:崔金杰  页数:207  字数:13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是中国棉业发展取得辉煌成绩的历史时期,特别是20世纪的后20年,我国棉花生产取得新的进展,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棉花科技也取得新的突破,许多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棉花病虫害一直是影响我国棉花发展的重要因素,常年造成棉花损失15%。20%,棉花病虫的识别与防治是保障我国棉业安全的重要环节。要想使广大棉农迅速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就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高新技术普及化,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易于被棉农掌握。本书采用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方式,介绍了棉花上常见的23种病害、35种虫害的分布与危害、识别要点、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介绍了生产上常见的5种缺素症状及药害的识别、补救措施,对田间24种病虫天敌的识别要点和保护利用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全书配备彩色照片200余幅,便于广大读者对照识别棉花病虫和天敌。  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12位学者和专业工作者合作完成,全书的彩色照片均由马奇祥先生提供,编写人员多数为中青年专家,他们不仅写出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还注入了新的风格。  由于水平和经验所限,本书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病虫的防治是棉花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识别棉花病虫害是有效防治棉花病虫害的重要前提。    本书以原色图谱与文字说明结合的形式形象地介绍了棉花常见的23种病害、35种虫害和常见的6种缺素、药害的诊断方法及对田间24种天敌的识别方法。全书配备彩色照片200余幅,读者通过看图文字介绍,能够准确地诊断棉花病虫害及识别天敌的种类。在病虫害防治部分,着重介绍了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读者通过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而掌握防治的最佳时期,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技术。本书适合广大棉农生产实践中及时识别病原体或所造成的症状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也适合广大农业科研和教学人员、棉花生产技术推广人员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一、病害诊断(防治)  1.棉苗立枯病  2.棉苗炭疽病  3.棉花白霉病  4.棉苗红腐病  5.棉苗疫病  6.棉苗猝倒病  7.棉花角斑病  8.棉花黑斑病  9.棉芭茎枯病  10.棉花褐斑病  11.棉钤疫病  12.棉铃黑果病  13.棉铃红腐病  14.棉铃红腐病  15.棉铃灰霉病  16.棉铃软腐病  17.棉铃曲霉病  18.棉花锈病  19.棉花根结线虫病  20.棉花黑根腐病  21.棉花黄萎病  22.棉花枯萎病  23.棉花红叶茎枯病  24.棉花缺氮症  25.棉花缺磷症  26.棉花缺钾症  27.棉花缺硼症  28.棉花缺镁症  29.棉花除草剂药害   ……二、虫害诊断  1.棉铃虫  2.红铃虫  3.棉叶螨  4.地老虎  5.棉蚜……三、害虫天敌的识别

章节摘录

  棉花病虫害诊断  一 病害诊断  1.棉苗立枯病  棉苗立枯病俗称烂根病、黑根病,是世界性棉花病害。我国各棉区均有发生,在黄河流域棉区发生危害严重。以危害棉苗为主,常造成缺苗断垄,重病年份大量死苗,甚至毁种,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种子萌动尚未出土前,造成烂种、烂芽。棉苗受害后,在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大,产生凹陷内缩,凹陷部因失水过多而成缢缩状变细,后变成黑褐色并腐烂,病斑部位比炭疽病的低,严重时病苗枯死或萎倒。成株期受害后,叶上产生褐色斑点,后脱落穿孔。现蕾开花期的棉株也能发病,多雨年份茎受害后,在茎基部形成黑褐色病斑,表皮破烂后,露出条条木质纤维,严重的茎折断而死,茎的发病部位有时形成瘤状肿起。  2.棉苗炭疽病  棉苗炭疽病是世界性病害之一,在我国各主要棉区都有发生。在长江流域发生比较普遍,是南方棉区苗病中的主要病害,苗期和铃期受害较重。棉苗受害轻的影响生长,严重的成片死苗,棉铃受害引起烂铃。  棉籽发芽后受侵染,可在土中腐烂。子叶上病斑黄褐色,边缘红褐色,上面有橘红色粘性物质,即病菌分生孢子。幼茎基部发病后产生红褐色梭形条斑,后扩大变褐,略凹陷,病斑上有橘红色粘性物,可使幼苗枯死,群众叫它烂根病。

编辑推荐

  本书采用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方式,介绍了棉花上常见的23种病害、35种虫害的分布与危害、识别要点、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介绍了生产上常见的5种缺素症状及药害的识别、补救措施,对田间24种病虫天敌的识别要点和保护利用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全书配备彩色照片200余幅,便于广大读者对照识别棉花病虫和天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棉花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