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李秀磊,王洪波 主编 页数:155 字数:142000
内容概要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汇集了两届数字广播发展交流会的思想精华,内容涉及数字广播发展状况、技术创新、市场与运营、内容产品与产业链构建、实践与应用等。书中既有对数字广播发展背景、现状、前景等内容的宏观探讨,也有对运营模式、内容建设等内容的微观思考。内容力求简明、准确、实用。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各地学者、专家和从业者的交流,进而促进数字广播更好地发展。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数字广播的发展
学界与业界携手合作促进数字广播的发展
数字广播在我国的发展
数字广播成为北京传媒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数字广播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分析
DAB的发展机遇
第二部分 数字广播战略分析
广播媒介与新媒介的资源融合
复合媒介环境下的数字广播发展机遇
数字广播产业链的构建
第三部分 数字广播市场与运营
DAB数字多媒体广播商业推广模式分析
数字广播的运营初探
推送式广播服务——数字音频广播的最新应用
数字广播新媒体运营
数据服务内容的整合与展现
第四部分 数字广播技术创新
数字广播媒介样式的创新
——研发1039新媒体机的启示
DAB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在北京的发展
DAB数据广播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建设
——研发1039新媒体机的技术路线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数字广播发展历程
第五部分 数字广播的应用
DAB技术在上海的应用与发展
DAB技术在广东的推广与再思考
发展中的大连数字广播(DAB)
安徽省DAB数字广播运营情况简介
打造驶入南海的方舟——从“1062车主宝典”
探索广播的媒介融合与发展
湖南DAB发展现状及思考
上海文广DAB业务及产品介绍
章节摘录
一、新媒介环境下媒介资源融合的特点 在数字技术普及传媒领域之后,特别是以网络、手机、移动接收为代表的新媒介诞生并发展以来,媒介的资源融合,在环境、主体、方式、意义等诸多方面均与传统媒介环境下的资源融合有了本质的改变与不同,体现在如下方面:(一)不同媒介的介质同一性 在以往的媒介环境下,纸张、电波、电子是相互不可替代的异介质,不同媒体间彼此不拥有其他传播渠道和终端呈现方式,也因此享有各自相对忠诚且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不同媒介间竞争是主体,而合作则受到介质局限,大多为散落的、项目式的。然而,数字技术广泛普及后的今天,任何文字、图片、声音、影像,都可以经过数字技术处理,通过数字化传输,进入到数字化终端。因而,在新媒介中,以往不同介质的报纸、广播、电视,其介质边缘由此变得模糊,正在向新媒介同一介质、不同内容形式的概念转变。(二)媒介终端的高度兼容性 数字化的今天,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可以阅文字、看图片、听音乐、观天下事。终端的高度兼容性使传统媒介各守一方的传播格局发生根本变化。传统媒介各具特色的信息传播和呈现形态的特质在新媒介中转化成为"大家都可以拥有的多元方式之一"。终端的兼容性改变了人们的接收习惯,强制异质媒介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资源融合的环境中,包括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新媒介相互之间,都需要在技术、信息、人才、资本等多方面进行彼此的资源融合。在数字化终端的高度兼容性面前,不同媒介的概念正在向经营不同的传播平台的概念转变。(三)媒介传播的延展性、替代性 目前乃至今后,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介和新媒介间仍会拥有彼此不同和相同的受众群体。但是,新媒介的跨媒介、跨地域传播,它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它的一次投人后每次传播的零成本,使它在传播范围、内容影响力、市场运营成本方面的优势远远超出广播等传统媒介。仅就传播力来说,新媒介对广播媒介的意义从"弥补广播稍纵即逝的不足"发展到"拓展广播的受众"。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为例,北京台八套开路广播覆盖全北京地区,市场占有率从2004年至今保持在67.4%~70%之间,北京地区日到达率为350万至450万人之间,其中中青年受众和老年受众各占一半,而依托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建立的北京广播网,2007年到2008年日点击流量在650万次左右,70%为来自北京以外包括境外的网民,而另外的30%则是网民兼传统广播的听众;但是,他们基本改变了传统终端和同步接收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新媒体传播的替代性无可避免地呈现出来,其传播力甚至会远远超出原传播母体。比如人民网,其母体《人民日报》的全国发行量只在200多万份,而其网络的日点击流量已超过1亿次,网民中一部分用户就是原报纸受众。这种现象提出的理论问题是: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资源融合渗透重组时,原信息形态平移得越多,影响力相互抵消得越大,母体受到的消损也越大;而原信息资源形态转化得越充分,资源延展性和传播影响力的扩大则越充分。当新媒介经营模式建立并显现潜力时,传统媒介经营主体是继续渗透,还是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可以有足够的决策空间。(四)信息资源的存储性和处理、转化功能 新媒介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存储空间弥补了广播和其他传统媒介稍纵即逝的缺憾。声音可以后置,可以"复闻"。新媒介信息存储的时空无限性,不仅创造了海量信息,还依靠检索、超链接、下载等技术创新改变了信息获取的习惯;同时,每个信息使用者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再创造者,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将之前异质而如今不同类型的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符号等整合处理,孵化和衍生出信息多元形态与内容产品。传统广播媒介因此可以有一个产品多元转化平台,同时通过它与数字化其他平台对接,进人多媒体发展时代。比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日常嘉宾访谈节目已经有部分节目制作成网台共用音视频节目,周上网视频访谈节目120小时,并根据新媒介点击规律剪辑为5~10分钟的简短信息内容。目前外语广播、爱家广播已经全频率网上办台,提供适合网上传播的各种形态的信息。节目的采编播人员可以将节目背后的个人感受、故事或其他个人资源开发为博客、播客、论坛等上传网络;必要时,网上信息可以再整合进入DAB、数字电视等其他平台。因此,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资源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在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之间,新兴媒体是资源融合的主体,传统媒体对新兴媒体有无可摆脱的依附性。抓住机遇与新媒介进行资源融合是数字化时代的最佳选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