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华夏 作者:玉昆子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阴阳五行里的奥秘》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作者玉昆子围绕着阴阳五行展开,论述了阴阳五行的起源、发展、与人体的关系、与中国文化渊源等的联系,集中阐述了“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他倡导人们要顺四时,遵天道,科学养生。这是一本从文化的角度谈论养生的著作,同时也是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佳读本。
作者简介
玉昆子道长,生于全真龙门派武道家庭,俗名韩超。
六岁起,跟随祖父著名武术家铁臂沱南侠韩其昌先生系统地学习了梅花桩拳、少林拳、杨式太极拳及形意拳,至今已有三十余年(道教全真派内分文道和武道,梅花桩拳隶属于全真龙门派,即武道)。
玉昆子道长在练功三十余年中,非常重视武学中“道”的深刻内涵(以前属于龙门派永字辈居士),现成为龙门派道士并任北京市武术协会梅花桩拳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梅花桩拳派第十八代掌门人,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授予武术六段称号,还曾担任过海南省武警边防部队武术教练。
玉昆子道长酷爱古琴艺术,现今正在挖掘整理古琴、瑟、箫、木鱼、磬等乐器组合的道教题材的曲目,并成立了玉昆子道家音乐五人组,担任组长。近年来玉昆子道长在武道与古琴艺术方面广收门徒,志在弘扬道家精神,把道家文化推向世界。
书籍目录
玉昆子道长简介
前言
第1章 阴阳五行的源流与发展
第2章 五德终始学说
第3章 五行配伍学说
第4章 五行配伍学与人体的关系
第5章 阴阳学与精气神
第6章 子午流注与一天的作息之道
第7章 古人的四时养生观与四时行功加减论
第8章 道家的饮食与养生135
第9章 五志与养生及古人的修德文化
第10章 音律的起源及与人的关系
第11章 道家和儒家的祭祀观念及孔子的鬼神言论
第12章 五行与华夏民族人文始祖
第13章 道教尊神里的五老与五星
第14章 五岳的由来及职能
第15章 五方与人及六兽的关系
第16章 占星术的发展及星象与人的关系
第17章 “天人合一”思想的嬗变与评价
第18章 五脏与五神
第19章 《黄庭经》体内真神之说
第20章 《黄庭经》与存思法
第21章 浅议识神与元神的关系
第22章 五行与术数学及在民间的应用
第23章 从天时、地利、人和及占卜观时运
第24章 五燕真君妙应课
第25章 五燕真香谱妙用法则
第26章 五燕真香图
附录 白玉蟾真人讲《道法九要》
章节摘录
阴阳五行里的奥秘前言面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 远古时的先人们便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理论揭示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探寻与顺应大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古人将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与天地间的各种运化功能联系对应,从而得出了人体是宇宙缩影的结论。《孔子家语?五帝》说:“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人为天地之所生,那么当然也不能脱离这“五行”的理论模式了,所以先秦人又云:“人感十而生,天五行,地五行,合为十也。”他们认为人自生来就是与五行相关的。《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人生于天地间,与天气相通,又本于五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生命观由此而生。 由于生存环境影响生存状态,一切时令、气候、地域、饮食及情感刺激,无不与人的生理变化息息相关,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在其生长发展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自然界与人体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到了汉代,古人通过阴阳、五行学说进行归类,并用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来说明万事万物及人体各种机能在变化与相关过程中的滋生和抑制关系,这种思想与现代科学中很多学科的精神是相吻合的,比如,在《阴阳应象大论》中黄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奚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之,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的回答分别以东、南、中央、西、北为纲领,以五行、五味、五脏、五色、五声、五音、五变、五窍、五志等一一配合归纳,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模式性,以至于人们能据此很容易地排列成表而予以格式化的表示。 古人把“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哲学追求,这种追求是自觉的,是“人”主动走向与“天”的契合。然而今天,我们虽也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其动机是出于人对自然的索取。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人力的有限。而天的力量在某些时候却是无法抗拒的,如洪水、海啸、地震等足以把人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营毁于一旦。此情此景,人类何以自处?于是,我们被迫收敛,寻求某种与自然的亲和,以期获得尽可能大的物质利益和自我生存空间。这种本质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天人合一”是极度不可取的,越来越背离了人类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致使我们只有在物化的世界空间里来寻求我们自己的那份狭小的精神追求了。人是有意识的高级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是精神活动统帅生命活动。现代人类已经在广阔的领域里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客观的自然界使之为人类服务。然而,人类却还没有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自身的肉体与精神,使之朝着更高级、更美好的境域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它的内容包括:把“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万物,劝导人对自然要友善,要尊崇,要泛爱众生;要节俭,从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要做到合理开发,不违时,《礼记?祭文》指出,“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的赐予和恩惠,达到天人协调。《孟子?梁惠王上》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正是由于传统道德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致使现今的我们必须注重汲取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由于古时生产力低下,人类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对于自然界发生的种种现象不甚理解,因此就出现了对“神”的信仰崇拜,实际上这个“神”就是自然力量的曲折反映,早期的人们在这种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是束手无策的,很少有理性,只有崇拜。此时的天人合一,表现为人对天的绝对服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以周代商的巨大变革,“神”的绝对权威逐步丧失,人们逐步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西周初年,周公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天命转移论:天命是以人德之有无为转移的。到西周末年,随着奴隶制的衰落,在《诗经》中出现了大胆的怨天思想,春秋时期又出现了“民为神主”的思想。 自从东汉道祖张道陵创立道教以来,其宗旨就是建立在远古的敬天祭祖的思想之上的,并以尊道贵德、异骨同亲作为传教的宗旨,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以克已修持把握自身的命运,以精神磨练使之朝着更高级、更美好的境域发展,从而达到长生久视。有人对长生久视的思想不甚理解,因为人是不可能不死的,能活一百多岁都难,怎能长生。这是对长生久视的误解。《道德经》里说“道”是“天长地久”的,与天地同在的,但从没有说过人的躯体是可以“天长地久”的。老子曰:“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是无始无终的,是无形的,是形而上的;而人的躯体是父母所生的,是有形的,是形而下的。因此,人的躯体总是要衰老会终了的,这也是“道”,更是天意。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样东西是“天长地久”的,那就是人的精神,或者称为道性。精神是能量,凝聚不散,可与外部大自然的能量相聚相合,古人的长生久视思想即指此。 我认为精神等同于能量,能量是无形的,如何来证明精神就能等同于能量呢?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脑神经有病变的人,即西医讲的神经病患者,发起病来力大无比,四五个强壮男子都按不住,请问这个精神病人的超人力量来自哪里?我认为他是因病打破了神经系统的束缚(其中也包括识神的束缚)所产生的力量而造成的上述现象。 我祖父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老太太在火灶旁纺线,火灶里蹦出一颗火星,引燃了老太太身旁的棉花,老太太发现后,在情急之下,迅速地搬起身旁的磨盘将火压灭,事后老太太再想移开磨盘则难以如愿。那老太太搬动磨盘之力是何力啊?我认为是她情急之下,脑子里没有进行任何的分析比较,也就是在没有任何想法的情况下,身体所发出的本能之力,而后来她无法再挪动磨盘,是因为火灭了,不着急了,她的大脑就会用意识来测量,会考虑磨盘是不是很重?我能搬动吗?就会对她搬动的物体产生障碍,导致老太太不能再发挥出先天的力量。如果我们运用精神修练法来加以修练,冲破后天识神的束缚,也就是在精神正常,能用心意控制的状态下,拥有的超自然能量--用在外则是人们所说的内功,用在内则是成仙得道的基础。平时练武,练的就是精神的外放与内收。长此以往,使我们的精神能产生出巨大的能量,从而使我们的身体使之不尽,用之不完,最终天人合一,与天地同在,使我们的人生能够完美地画上一个句号。 ……
编辑推荐
“阴阳者,承天地之和,形万物之殊。” --《淮南子·本 经训》 古人认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外延的、主动的、刚性的、方的、山南水北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型的、抑制的、内敛的、被动的、柔性的、圆形的、山北水南都属于“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