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奥巴马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麦克莱兰  译者:杨书泳  
Tag标签:无  

前言

六点一刻,格兰特公园哈钦森球场的大门猛然敞开,而这时离预定时间还有一个小时。聚集在金属栅栏外的人群一刻也不愿多等。这六万名奥巴马支持者有幸通过网上抽簦拿到了票。他们一路小跑,像裸奔一样酣畅淋漓,穿过垒球场,直奔灯光舞台,希望占个靠前的位置。这场2008年奥巴马总统竞选的最后集会人潮汹涌,仅容立足。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很年轻。人潮填满了下凹的广场,小如桌布大如床单的美国国旗满目皆是,一副旗开得胜的场面。上一次美国政治的权力更迭也是在他们脚下这同一块土地上上演的。1968年民主党全国大会上的骚乱使得新政联盟化为乌有,随之而来的是长达四十年的保守派反击。然而在今晚结束的时候,那场反击带来的炮灰将烟消云散。那时,芝加哥代表了分歧和分裂,它展现了继内战之后,这个国家最愤怒的派别之争。今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格兰特公园,然而这一次,它展现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正是这个人选择了它。四年前,在他人生第二重要的夜晚,他宦告:“没有所谓自由的美国或者保守的美国——世间只存在一个美利坚合众国。”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这是一个转折性的夜晚。”一位26岁的芝加哥人说。“奥巴马将会成为第一个出生于‘后婴儿潮时代’的总统。他让我们把六十年代扔到身后。什么比尔·艾尔斯,什么种族问题,我都不在意。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呢,比如说经济,还有替代能源。”    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好几个苏丹的“迷失青年”,都瘦瘦高高,身长六尺,就像那位有着一半非洲血统的候选人,一起站在球场内野的泥地上。一位爱尔兰裔的移民穿着一件像是褪了色的T恤,上面写着:“巴拉克·奥巴马竞选伊利诺伊州议员第13选区1996年”。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件竞选纪念品——这件T恤产自“都市服装”。每过几分钟,这位年轻的爱尔兰裔就查看一下他的黑莓手机。他的父亲在都柏林的电视机前给他发短信,告诉他票数统计情况。    没有人比芝加哥的非洲裔美国人更能心怀满足地期待奥巴马的胜利了,是他们将奥巴马推上高位。23年前,奥巴马来到这座城市,举目无亲,甚至对于自己在芝加哥黑人社区的地位也是一片茫然。但是他将它最贫困的居民组织了起来,通过成为《哈佛法学评论》的主编,让自己的照片登上了《喷气机》杂志(从该杂志的办公室里可以俯瞰格兰特公园),然后回到芝加哥南边区,与它最漂亮、最有成就的一位女儿喜结连理,还在州参议院中代表他的黑人同胞。一路走来,许多人质疑,他究竟是真正的黑人,还是只是因为生错了种族,披着黑人皮肤却怀着一颗白人的心。但是现在,距奥巴马赢得地球上最有权力的职位只有数小时之遥,他们热切地希望将他,还有他的胜利,作为他们自己的胜利。贵宾帐篷里坐着杰西·杰克逊和奥普拉·温弗莉。他们基本上和奥巴马一样,代表了胸怀大志的非裔美国人在芝加哥可以取得的辉煌。像奥巴马一样,他们也是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来到了芝加哥,之后闻名世界。  站在人群中的还有龙尼·威克斯,常被称为“龙尼喔一喔”,是里格利球场的“长板凳常客”。他把小熊队队服上的字改成了“奥巴马08”,还把他惯用的体育场口号给改了。    “奥巴马!喔!奥巴马!喔!奥巴马!喔!”他气喘吁吁,把原旬里面的“小熊队”一律改作“奥巴马”。    “我今年67了,”威克斯说道,“奥巴马就像杰基·罗宾逊一样。罗宾逊是个美国黑人,但他在那个年代拿到了做职业棒球手的机会。奥巴马,他拿到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下凹草地的三面林立着摩天大楼,楼里亮着灯的窗户就是城市居民的星光。CNA保险集团大楼就是一面以灯光显现的星条旗。一块块大如巨幅广告牌的屏幕闪现着CNN!的多色选举地图。每当一个州变成蓝色,现场就响起一阵欢呼。(公园外面的人群与公园里面的人群相比毫不见少。那些没有抽到票的人沿着密歇根大街站了一溜,像“感恩而死”乐队的粉丝一样,寻求奇迹的一票。“谁需要客人陪同?”“我要一位。我不是黄牛。”)当俄亥俄州把票投给了奥巴马,现场响亮的欢呼毫不逊色于芝加哥熊队触地得分的时候,就在南边几个街区之外的士兵体育场中响起的欢呼声。从数字上而言,俄亥俄州并不能决定选举的胜负,但这却是人人都领会到了选举结果的那一刻,因为2004年大选,让约翰·克里大栽跟头的,正是俄亥俄州。    中部时间十点整,选举结果正式公布。奥巴马的拥趸们倒数着迎来了西岸计票的结束:  “10——9——8——7——6——5——4——3——2——1。”    留在人们心中的不是那一刻带来的欢呼,而是泪水。杰西·杰克逊看着他的同伴,眼睛红了。杰克逊在种族隔离的南卡罗来纳州长大,随后搬到种族隔离更为严重的芝加哥,在黑人完全没有胜算的时代,角逐同样的职位。奥普拉·温弗莉头靠在一位陌生人的肩上。她在密西西比州出生,十五岁就怀了孕。帐篷外的草地上,阿米·西普也哭了。她刚给她父亲打电话,但是没有打通,于是就不打了。她父亲在芝加哥南边庆祝奥巴马胜利。    “这意味着改变,”这位30岁的女人说道,“意味着平等的机会。不管你是什么肤色,你都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没有限制。”    当奥巴马最终出现,做胜选演说时,他的第一句话是“你好,芝加哥!”他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这既是他对这座城市的问候,也是对这座城市的感谢。奥巴马是位不同凡响的政治家,但是如果当年他没有来到芝加哥,他就不会站在台上,准备好向全世界讲话。夏威夷,他出生的地方,更为多样;加利福尼亚,他上大学的地方,更为宽容;纽约更为国际;马萨诸塞更为圆滑。但是只有在芝加哥,一个黑人才可能成为美国的总统。他的政坛之路始于数英里之外的南边区,美国最大的黑人社区。在其他任何地方,都绝无可能。

内容概要

本书为奥巴马青年时代的传记,记叙了美国总统奥巴马自哈佛大学毕业后,自最初从事芝加哥社区组织工作到最后竞选美国参议员的过程。书中不仅展示了奥巴马的才干和雄心,他在芝加哥政坛中经历的浮沉、意气风发和落寞失意,更揭示了一个黑人成为美国总统如何可能以及芝加哥这座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爱德华•麦克莱兰(Edward McClelland) 译者:杨书泳  爱德华•麦克莱兰(Edward McClelland),住在芝加哥。出版的专著包括《第三岸:北美五大湖的水手、脱衣舞娘、渔民、民间歌手、长发欧及布威画家以及夭佑女王的君主主义者》和《睹马人:赛道人生》。曾任《芝加哥读者》特约撰稿人,文章曾在《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沙龙》、《石板》、《国家》等刊物上发表。目前正在写作关于“锈带”(RustBdt)历史的书,将由Bloomsbury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前言“你好,芝加哥!” 第一章奥盖德花园 第二章哈罗德 第三章石棉事件 第四章“投票!”计划 第五章青年律师 第六章海德公园 第七章首次竞选 第八章州议会参议员奥巴马 第九章败选 第十章“我立马就把你踹飞了” 第十一章“你有权力造就一个美国参议员” 第十二章教父 第十三章奥巴马琼浆 后记后种族政治的发祥地 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因为奥巴马没有受过宗教教育,也没有在非洲裔美国人的社区居住过,对于教堂在黑人生活中的作用,他只是一知半解。他从书上了解到,黑人教会在民权运功中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典型的黑人教会给它的教民们提供社会服务,其中包括食物、衣服、住房协助,还有政治引导。他见到那些牧师就是非裔美国人的拉比,关注这些沮丧人们的世后得救,也关注他们的现世发展。因为一些年老牧师的嫉妒,奥巴马一直犹豫,没有入教,但是随着他在南边区的时间越来越多,他越来越意识到入教的重要性。 奥巴马决心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组织者,为了缓和与牧师的关系而皈依基督,这点听来讽刺。奥巴马的所有时间都用来和教徒交往,也看到了教会是怎样提高社区状态的。“社区发展计划”每一次会议都是以祈祷开始,又以祈祷结束的。一段时间之后,奥巴马开始有了信仰。 之前,奥巴马和阿尔文•洛夫牧师有过几次长谈,讨论自己的精神信仰。他像他母亲一样,相信上帝,但是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宗教这个模式。 “我也祈祷,”他告诉洛夫,“但是还没到承认接受耶稣基督就是我的救世主那个程度。” 洛夫希望奥巴马成为他教会的教民,但是看到奥巴马加入了三一联合基督教会,他也并没感到奇怪。三一联合基督教堂在卡拉麦特高速公路的东侧,不在“社区发展计划”的服务范围之内。加入“社区发展计划”区域内的一家教会,可能就会引起其他教会牧师的不满。另外,在传道上,三一联合基督教堂的牧师小杰里迈亚•A.赖特比奥巴马平常接触的浸信会和神的教会的牧师更具视野,更有思想。浸信会和神的教会起源于南方的福音布道。赖特来自费城,懂希腊文和拉丁文,在芝加哥大学神学院修读过,他的母亲是数学博士。赖特在草坪上摆出“解放南非”的字样,对男女同性恋也一样接受。这在北边区的白人教会很普遍,但是在大多数黑人教会都很传统,布道的时候还有《使徒书信》里面的一段教诲:“妇人们,遵从你们的丈夫。” 三一教会提供财务管理课程,对酗酒的教友提供辅导,为打算离婚的教友提供咨询服务——这些项目都很好地展示了教会可以如何服务社区。对奥巴马的背景和抱负而言,这都颇具吸引力。对于受过良好教育、力争上游的人来说——威廉•爱德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把这些人称为黑人社区中“有才能的十分之一”——这就是一块磁铁。作为公理会教派分支,联合基督教会在社会阶梯中通常都处于高位。三一联合基督教会的成员在其他芝加哥黑人的眼里是“很中产、很稳定”的。奥巴马太冷静、太理智,看到“真葡萄树圣洁教堂”或者“真爱传教浸信教堂”,要觉得很有归属感,那是不可能的。

后记

奥巴马在民主党预选的胜利让他成为了政治名人。这样一个很有可能成为美国唯一一位黑人参议员的人第二天就受到了CNN和今日秀的访问。《纽约客》、《新共和》以及《华尔街日报》的写手纷纷飞到芝加哥写出最初一批谄媚奉承的人物简介,在晨报上看见自己的文章之后肯定又都纷纷琢磨,我当时都想什么了?(纽豪斯新闻社称奥巴马“高大、清新且优雅”。竞选团队的工作人员为了这个描述不断烦扰他。)    当初卡罗尔·莫斯利·布朗赢得预选胜利之后也获得了同样的关注,但是这时人们感觉奥巴马可能不仅仅是全白的议事厅中一张具有象征意义的黑人面孔。在将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非洲裔美国人想要获得实权,始终有一道障碍,而奥巴马很有可能成为最终跨越这道障碍的人。从宪法的制定开始,到内战,到吉姆·克劳法的时代,到民权运动,到自人向外迁移,种族一直是美国政治当中一个持久的问题。也许奥巴马可以同时改变这种局面。    “奥巴马有潜质成为继亚伯拉罕·林肯之后,伊利诺伊州派到华盛顿的最重要的政治人物。”《芝加哥太阳时报》的马克·布朗如是写道。    这句话说得很恰当,而且说它恰当并不仅仅是因为这句话最终成真了。林肯的伊利诺伊州是一个分裂的州,一半是从肯塔基和田纳西移民而来的南方人,一半是通过伊利运河和北美五大湖来到此地的扬基人。这两群人争论奴隶制度的时间比美国其他地方的人早了一代人的时间,这里在1824年就通过公民投票禁止买卖或奴役人类。奥巴马成为总统之前,一位黑人市长领导着他的芝加哥,向怀有敌意的白人证明自己不会将这座城市变成美国中西部的津巴布韦。芝加哥成为了一座多元文化的大都市,被自人和黑人平等享有。    奥巴马相信民主党的预选将会决定选举,结果和他的想法分毫不差。共和党预选的得胜者杰克·瑞安被迫退出竞选,原因和布莱尔·赫尔的如出一辙:离婚档案的披露令人难堪。瑞安的前妻是电影《星际旅行:航海家号》的演员耶里·瑞安,他试图强迫妻子在性爱俱乐部的陌生人面前发生关系。当年,《芝加哥论坛报》又一次发布了奥巴马对手的婚姻秘密。    大选没有了对手,奥巴马可以全力争取成为明星了。他的竞选团队游说约翰·克里的工作人员,好让奥巴马能在民主党全国大会这样一个黄金机会发表演讲。由于在两场芝加哥选举盛事里见识过奥巴马对听众的控制能力,克里答应让奥巴马发表基调演讲。在波士顿,奥巴马发表了自1896年威廉·詹宁斯·布赖恩的《金色十字架》之后最伟大的初次演说,向整个美国介绍了那个冬季和秋季他在伊利诺伊四处宣扬的海纳百川以及共同责任的理念。如奥巴马的一位演说教练后来说的:“他走上台的时候,还是一位州议会参议员,他走下台的时候,就俨然是美国的下一位总统了。”    伊利诺伊州共和党意识到奥巴马所向披靡,决定提名保守派代言人--艾伦·凯斯充当牺牲品。凯斯曾经两次竞选总统,能够涉足奥巴5的聚光灯下,兴奋不已。他利用人们的关注,谴责同性恋是“自私的享乐主义者”,声称耶稣基督是永远不会给奥巴马投票的(这点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耶稣不是伊利诺伊州的登记选民)。    “这样的创新在伊利诺伊州已有先例。”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的专栏作家阿米蒂·什莱斯写道。两位候选人都没有采取特别争取黑人选民的竞选行程,也就意味着伊利诺伊“再次成为种族转变出现的地点”。“2004年的大戏也许会在林肯之地上演”。她加了一句。    这是一场肤色无关紧要的竞赛,竞赛的胜者是一位对白人选民有着前所未有的吸引力的黑人候选人。伊利诺伊州成为后种族政治的诞生地,这对奥巴马而言一点也不意外。在他最初的芝加哥岁月里,他就意识到,自己的第二故乡是解决美国种族以及其他问题的完美训练场。巴拉克,奥巴马在大移民后的几十年才来到芝加哥,但是对于一位有着政治抱负的年轻黑人,这仍是他的应许之地。

编辑推荐

《青年奥巴马》是政治报道的杰作,它剥去了无畏、T恤以及鼓舞人心的演说,以图创造一部扣人心弦、可读性极高的报道,记述地方政治是如何塑造出一位国家领袖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青年奥巴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