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叶海林 页数:374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国家积贫积弱生死存亡系于一线的时候,很少会有人讨论民富抑或国强哪一个应当成为民族复兴的优先目标。在那种情况下,国权和人权、国家尊严和人的尊严作为一枚硬币的两面只能并求而无从舍弃其一。但当国家安全基本得到保证国民经济长期处在上升通道时,先民富还是先国强,先保证人的尊严还是先实现国家的尊严就成为了很多人讨论的热闹话题——这一话题在2010年因为十二五规划而再度成为热词,且看来讨论必将持续下去。 这个命题和有关中国体育的一个同样争论了好些年的问题非常相似,那就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到底哪一个应该处在优先顺位。而且,人们在讨论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偷换概念各取所需的倾向。的确,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我们经济实力非常有限的那个时代曾经被人为进行过取舍。而如今再强调发展竞技体育而忽视群众体育,或者鼓吹放弃“金牌计划”都是没有必要的,不但是因为逻辑上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本来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互为条件的关系,而且还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人力物力能够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而不必有所取舍。 民富和国强之间,与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颇为类似,差别只在于民富和国强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此即彼舍此就彼的关系,而是对于民族复兴同等重要必须同步追求的两个目标,是让我们这个民族充满尊严感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基本条件。 2010年的网络上流传着一个经典段子:“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在于能不能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也不在于能买多少美国垃圾国债,更不在于能去国外几十亿几百亿下订单,而是在于让公民坐在家里不会被烧死,上街摆摊不会被扇耳光,走路不会被李刚家的宝马车撞,想吃什么都不用担心会有毒。” 扣除这段言论中的不准确细节和情绪性表达,应该承认这段话指出了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尖锐问题,即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没有让社会公众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满足感。原因在于持续多年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分配的不协调关系,在于我们的社会进步远远落后于我们的经济进步,在于我们以效率之名忽视了保证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人的尊严。不管我们能发射多少颗卫星和航天员,不管我们的巨型计算机能领先其他国家多少个月,只要中国大地上还有赵作海、还有王鹏、还有大喊“我爸是李刚”的肇事司机、还有“为领导服务”的交通警察,我们就谈不上是一个有尊严的社会,我们的民众就谈不上是有尊严的大国公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明程度和奥运会乃至亚运会毫无关系,甚至断言我们到国外下订单买国债的能力是完全不值得追求的。恰恰相反,我们这种能力的增强不但是民族复兴成就的表现,而且是我们进一步复兴的能力基础。 问题只在于我们的对外能力是否只用于办奥运会和替别人还债,还是同时也要用于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领土以及民族复兴外部条件的可持续供给,概言之,就是捍卫中华民族作为集团概念的整体尊严。 如果我们的能力只是用来树立中国在世界的温顺形象,不但我们会毫无尊严感可言,我们的能力实际上也是不能持久的——我们还能在保护主义盛行的市场上延续多长时间出口神话呢?这种神话原本就是以我们的工人对低工资低福利低尊严的容忍能力保证的,即使我们的工人还能容忍,外部市场却已经不再打算赞叹中国工人的忍耐能力。 此外,我们的经济增长还能消化多少海外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创下的记录呢?我们企业的利润不断被国际上游原料供应商和下游采购商摊薄,同时还要承担越来越沉重的环境成本。我们的出口模式早已不是我们的骄傲,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危害中国经济发展的鸦片——先是在氤氲中制造出“世界工厂”的神话让人飘飘欲仙,再让我们在精神上越来越依赖实际上在不断贬值的美元,同时在身体上逐步习惯于力气的过度透支和空气的日渐恶化。 最后,我们还能用多少自我克制来维持我们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特别是在不少国家把我们的容忍理解为退让,把我们的和平政策看作是可以无限透支的空头支票的情况下?自2010年大半个世界都在解读为什么中国外交变“强硬”了,而中国却在讨论何以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国际环境突然黑云压城。固然,是谁问对了问题本身是可以争论的,从中所体现出的问题却必须引起中国人的足够重视。那就是我们长期奉行的政策随着中外实力相对关系的变化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既没能消除外国对中国的疑虑,也没能巩固中国的安全,更谈不上提高我们的尊严,因而调整极为必要。 回顾以往我们所走过的风风雨雨中,至少有一部分是与我们在处理内外事务时不太习惯将尊严作为首要追求目标密切相关的。我们因为追求更有效率的发展而忽视对人的尊严的保证,由此,那些“谁和投资者过不去,就是和XX人民过不去”的言论不绝于耳。失去了对人的尊严的保证,国强很容易沦为垄断阶层与民争利以图自肥的幌子,像我们的“长子们”先低价外销柴油再对内哭穷喊涨。实际上,民众对海外签大单的不满很可能并非因为大单本身,而是由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大手大脚和对国内民众锱铢必较所形成的反差。而相应地,我们也曾经为了获得有利的发展环境而搁置了我们对民族尊严的要求,因此才会有人试图利用中国的战略机遇期为自己谋求战术及战略利益。放松了对国家尊严的坚守,人的尊严如何才能得到保证?这个问题不止和詹其雄及他的水手有关,还和我们的子孙后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倘若今天我们把稀土卖作白菜价而明天当他们不得不用黄金价购回的时候,他们能有什么尊严可言? 尊严应该成为2010年乃至以后中国人在思考和自己有关的任何问题时都置于优先地位的一个词汇。国富国强民富民强,原本就是一枚金币的两面,而这枚金币的计量单位就是两个字:尊严,国家的尊严和人的尊严。忽视了对尊严的渴望,最终连发展都保障不了,对个人和国家都是如此。对内建立人的尊严,对外追求国家尊严,唯有如此,中国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也才是有意义的。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国家和人的尊严?我们曾经一度认为这是一个道路问题或者说方向问题,即选择怎样的道路能够将中国和中国人带入到一个美好的新世界。然而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至少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另外一个问题则是,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以怎样的速度行走在我们的道路上。某种程度上,前者是一个价值问题,而后者则是一个技术问题。人不可能通过一条“错误”的道路取得“正确”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人即使在“正确”的道路上也不一定能避免“错误”的出现。更何况“正确”和“错误”很多时候本身就不是非此即彼的。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在当下的中国,无论是在所谓知识阶层——体制内的以及体制外的,抑或是所谓的普罗大众——统计学上的以及互联网上的,以及偶尔在两个群体之间,就任何一个问题进行的立场往往截然相反的争论越来越具有一种终极化的倾向。即喜欢将问题的讨论——通常是争吵甚至是互相谩骂——推向寻求得出根本性的结论,往往倾向于认为今天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制度问题,差别只在于是用一种别人正在使用的制度还是用一种我们曾经使用过的制度来取代现行制度。当然,也有人从阴谋论的视角认为所有针对制度的讨论都是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势力”在背后推动。 这种争论是不是有意义,并不是我要讨论的。或许有,但至少这不是当下中国唯一需要得到解答的问题。很多问题,在任何制度下,或者说选择任何道路,都是存在的,而且都可能会很严重——就像高速公路隔离带两面都可能会发生车祸一样。这当然是一个不精确的比喻,实际上,比喻本来就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论证方法。但以下问题可不是比喻: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公平有效配置、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病、全球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与技术产业化、国防现代化与军备竞赛……任何一个作为集团意义的国家以及更应该作为个体概念的人民,都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这些问题以及更多的其他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引入某种制度就会自动得到解决的——除非把“制度”抽象为宗教信条一样的原则或者具象为无所不包的全部治理政策,这两种对制度的解读显然都是没有可操作性的。 这并不是在贬低制度构建与调整的重要性,只是要主张:制度调整不会自动解决所有问题;制度调整很多情况下是要通过细节来体现的。 本书集结了我自2006年至2010年底在《国际先驱导报》、《东方早报》、《中国新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等报刊上刊载的时事评论文章。既评点中国外交、大国关系中的折冲博弈,也观照中国的国际责任和担当;既聚焦中国自身发展的进程及其乱象,也涵盖周边国家的发展以为中国借鉴;既考量中国人实现崛起梦想过程中遭遇的现实挑战,也探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价值观的冲撞。而“尊严”二字则是贯穿始终的关注点和主题。
内容概要
本书集结了作者自2006年至2010年底在《国际先驱导报》、《东方早报》、《中国新闻周刊》、《嘹望东方周刊》等报刊上刊载的时事评论文章。既评点中国外交、大国关系中的折冲博弈,也观照中国的国际责任和担当;既聚焦中国自身发展的进程及其乱象,也涵盖周边国家的发展以为中国借鉴;既考量中国人实现崛起梦想过程中遭遇的现实挑战,也探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价值观的冲撞。而“尊严”二字则是贯穿始终的关注点和主题。
作者简介
叶海林,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云南卫视《新视野》特约评论员,《国际先驱导报》、《东方早报》专栏撰稿人。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篇 崛起战略篇
第一章 战略与文化:大战略、中西文化、中西价值观的冲撞
北京奥运冲击西方价值自信
世界的汶川
为中国梦寻个坐标
多重唱应对西方大合唱
学学孔子的软实力
中国要习惯“被敌人”
中国外交:事关利益,无关强硬
中国外交须摆脱身份纠结
用“预防外交”还治其人之身
崛起的中国如何扩展外援?
中国正呈现强国的三大标志
中国外交应明确有限目标
为什么不该抵制家乐福
他们总有的说
“圣地”也要现代化
第二章 国际责任:与中国有关的其他国际问题
哥本哈根的遗憾和遗产
哥本哈根不是童话天堂
不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
新游戏老规则
8+5=?
半杯水以后
“三级跳”难跳出半岛漩涡
力拓案不能承受之重
中澳间的“生意经”
仅仅退出还不够
在“阿富巴”帮助谁?
越来越清晰的影子
麦帅不再来
2014年以后
哈德良长墙与信丹德基地
喀布尔的抢钱大战
阿富汗会议:淡、淡、淡
一块金砖远远不够
“金砖”:看上去挺美
“新”欧洲的老态
亚阿隆的使命
世间多少副萨达姆面孔
普京巧走钢丝的胜利
第三章 新边疆新挑战
向西也是海洋
有“分”才有“合”
中国如何应对海上危局
向卡普兰同志学习
……
第二篇 大国外交篇
第三篇 崛起发展篇
章节摘录
版权页:丰田给中国汽车的第二个启示或许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美国人很不喜欢这句话,不但因为这是列宁的名言,更因为如果我们把2009年的针对中国的特保措施和2010年的丰田召回事件也“联系”一下的话,得出的逻辑结论不太可能让美国人高兴。一个幽灵,贸易保护主义的幽灵,正在北美大陆上空徘徊。连克鲁格曼之类的经济学家都不在乎自由经济了,奥巴马等政治家为什么还要遵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呢?现在不是小布什时代了,那个自我感觉超级良好的、要在全世界推行民主的美国暂时让位给了一个奥巴马治下的、时不时有些沮丧的、关心自己工人的饭碗远多于关心阿富汗民主的美国。保护本国产业,为什么不呢?曾有一种说法,在贸易关系上,强者偏爱自由,而弱者则强调公平。这句话原则上正确,但细节上需要完善——强者也会主张“公平”,如果强者觉得自己的地位不太牢靠的话,而这个“公平”肯定会让某些外来者倒霉。丰田在2008年取代美国公司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业的龙头老大,2009年就被迫召回800万辆汽车。这当然也是一种充满阴谋论色彩的“普遍联系”,丰田章男面对中国记者用828个汉字回避了直接谈论这一假说。他要是不觉得这一点可能有些道理,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给一个明确的否定答案?为了至多20000个钢铁工人的饭碗,奥巴马政府不惜启动小布什拒绝了多年的“特保”,为了美国汽车产业(可不只是就业那么简单),美国对丰田“下手”恐怕一点愧疚感都不会有,尽管丰田是日本企业,而日本是美国的盟国,并且25年前曾被美国人狠狠整了一次。美国对日本企业尚且如此,对中国企业又当如何呢?这恐怕是我们那些雄心勃勃要进军国际舞台的企业应该仔细想想的。
编辑推荐
《中国尊严:还要跨越多少门槛》:一方面,我们总有事要做另一方面,他们总有话要说《中国尊严:还要跨越多少门槛》献给关心中国命运与前途的国人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纪之交,让你从门里门外重看中国崛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