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贾江华 页数:30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坚持“曝光事实真相,揭示财富黑手”的原则,详细介绍了鲜为人知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对世界金融业的影响、前苏联解体及金融体系的崩溃、日本股市的崩盘、东南亚金融风暴等内容,资料翔实,论述精彩,情节跌宕起伏。阅读本书,广大读者不仅会掌握丰富的金融知识和历史掌故,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有助于自己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罗伊·兰德曾经说过:“阅读是永恒的乐趣。”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本书中汲取有益的知识,得到无限的乐趣。
作者简介
贾江华,200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曾就能源战略、能源政治、能源发展与外交政策等能源问题发表论文10余篇。著有《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当代中国国际战略之衔变》等专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投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财富博弈 交易所的历史演变 世界上第一只股票:东印度公司股票 博傻理论的最早案例:荷兰郁金香热 引爆法国危机的“金手指”:约翰•劳 世界证券市场的第一场泡沫:英国南海事件第二章 富格尔家族:国乇背后的真正掌权者 国王当位,银行掌权 在城市中挖掘自由的财富 如果你打不过,就入伙吧 “一举两得”的赎罪券 政府破产的牺牲品第三章 罗斯柴尔德家族:50万亿美元的神秘家族 放长线钓大鱼:老罗斯柴尔德的发家之道 跨进国家财务的大门 内森在英国初露锋芒 横空竖起的“罗斯柴尔德之柱” 构建欧洲“第六强国”:罗斯柴尔德金融帝国 罗斯柴尔德家族同希特勒的生死斗法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现状:做“无形”的世界首富第四章金钱权贵:汉密尔顿荣登历史舞台 堕落人性的金融城:纽约 点燃美国独立战争的金钱问题 国债换信用:汉密尔顿的超级计划 汉密尔顿同杰斐逊的政治较量第五章 美国总统和银行间的激烈博弈 美国第一银行的建立 1812年美英大战与第二银行设立 安德鲁•杰克逊:我杀死了银行 宠物银行的盛行:自由银行时代 自由时代的终结号:1837年大恐慌 独立财政系统的实施 美国内战和林肯绿币第六章 流转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美国历史上的货币贵族 威廉•杜尔:疯狂的内幕消息操控者 亚伦•伯尔:为私有银行找个干净的理由 雅各布•利特尔:华尔街最纯正的投机者 杰伊•库克:以爱国的名义赚钱 杰伊•古尔德:华尔街的恶魔天才 海蒂•格林:擅长“低买高卖”的金融女皇第七章 摩根:华尔街的拿破仑 拼搏的家族:摩根财团的创始人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的第一桶金 所向无敌的铁路大王 钢铁巨子重组世界 “政府保护神”拯救美国 巨星陨落:远去的“摩根时代”第八章 美联储:美国的财富机构 美联储的成立 执掌财权的天王们 历届的美联储掌门人 美联储的发展历程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美联储中最重要的分支 美联储的六朝元老:格林斯潘第九章 为财富而战: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一战爆发,美联储大发横财 英国:借摩根的钱,打自己的仗 《凡尔赛和约》:银行家埋下的战争引线 “道斯计划”:扶植纳粹德国 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的跳板第十章 崩溃的边界:美元何去何从 货币变迁,以便利为导向 美元与金银愈行愈远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败功过 荒谬的美国信念:借来的钱就是挣到的钱 美元衰退打击美国国运 亚洲转型,美元崩溃第十一章 苏联解体:一场暗自进行的金融战争 美苏争霸:最强者之间的对抗 苏攻美守: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辉煌 和平演变:政治战争中没有硝烟 可怕的卢布骗局:27.5万亿美元的苏联财富被卷走 “五百天计划”:俄罗斯被洗劫一空第十二章 美日金融战与日本崩盘 美国人民心头的痛:日本崛起 经济猛增,日本应向美国说“不” 广场协议:结束日本经济繁荣的圈套 巴塞尔协议:抑制日本银行的杀手锏 美国赐给日本的“打耳光原理” 泡沫破灭:岌岌可危的太阳旗第十三章 1997年东南哑金融风暴 索罗斯:金融界的疯狂狙击手 闪光灯聚焦东南亚 泰国:战役的起始点 危机火山全面喷发 刮向香港的黑色金融风第十四章 被摧毁的世界霸主:美国次贷危机真相 次级债券:烧毁华尔街的火种 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第一声预警 被推倒的多米诺:次贷危机的发展及影响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第十五章 石油纷争:为了世界最昂贵的血液 石油之史:黑色金子的出现 石油大战:紧系中东的资源储备 石油效应:掀开1973年石油危机幕后 石油匮乏:危悬的“达摩克利斯剑” 石油危机:敲响中国石油安全的警钟
章节摘录
毋庸讳言,交易所的诞生是精明的商人促成的。早在百年前,商人们便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集中在一起进行大宗商品和票据的贸易,能够让交易变得更加轻松。定期在固定的地点碰面,适时地交换货物与信息,恰恰符合每个人的利益。于是,众人一拍即合,商定了时日,为以后的交易划定了最初的规矩。 于是,每每当交易的时间将至,在某个约定俗成的“老地方”,便会出现大量疾行的商人,他们为找到恰当的交易者而东奔西走,在时间的缝隙里挖掘自己的金币。交易场所里众声纷乱、人潮拥挤,一片熙攘热闹的景象,如同在上演一场喧闹的大戏。当然,最具有戏剧性的情节是,在这里,两个不曾相识的人很可能为了共同的财富目标而成为彼此的贸易伙伴。 交易所的日益扩大,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交易规则。例如要进入交易所应申请取得相应的交易权,成为交易参与人;确定交易的产品和种类;确定交易产品的规格、大小、品质,等等。人们在清晰的交易规则下达成交易协定,井然有序地进行交易。 这种固定地点的交易方式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捷。交易者只需要在交易所里对产品达成协议,就可以完成一大笔交易。因此,早在中世纪的时候,很多贸易中心里就都出现了现在这种类型交易所的雏形。 12世纪,热那亚就已经出现了汇票的踪影,而13到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也出现了类似于交易所的聚集场所的痕迹,然后是在1494年,威尼斯的里阿尔托广场上出现了带有证券模式的日常贸易,总之,一系列的定期金融贸易纷纷涌起,并逐渐向现代的证券贸易演化。汇票的买卖已经具有一些交易所里的交易模式了,因为那里不仅有个体商人的汇票,而且著名的侯爵家族也都使用汇票。很显然,投资者们都青睐这种票据,日常中频繁使用的均是大额汇票。 现代交易所的真正诞生,恐怕要略微迟一些。很多人认为,应当是在15或者16世纪。地点则是佛兰德尔和荷兰的港口城市。 从11世纪开始,佛兰德尔经济发展就非常迅速。等到14世纪时,其城市经济达到鼎盛,城市内的贸易相当繁荣。在佛兰德尔的贸易大都市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旅馆,名为“北部的威尼斯”。来自各地的商人在这里进行短期的聚集,并签订一笔笔买卖。没多久,人们忘记了这个旅馆的真实名字,而是以“交易所”来命名这座建筑。后来,人们提到它,就说去“交易所”进行交易。 “交易所”由此得名,并且逐渐由贸易往来中的商人们应用到其他的城市贸易地点。在1531年,另一个贸易大都市安特卫普则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交易所大厅。在这里,要想成为交易所的成员,需要进行正规的申请或者正式成员的引荐。每天,成员们走入交易所,聚集在交易所内的交易大厅,面对面地进行交易。而这里的商品,需要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最终确定价格。 虽然几百年已经过去,当人们在回顾交易所的雏形时,仍会想到这座建筑,会想起其上雕刻的碑文:“为商人服务,不管他们来自哪个民族,使用何种语言。” 等到16世纪中期,随着哥伦布的全球探险行动的开展及美洲的发现,新大陆上的金银财宝源源不断地流人欧洲,使欧洲之前的资金短缺问题有所改观,也促使西方世界走上了致富之路。而黄金和白银数量大量增加,致使资本的利率逐渐下降,从16世纪的20%~30%下降到18世纪的4%以下,并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这一现象的直接结果就是刺激了企业的产生和贸易的发展,当然也就激励了交易所中进行的买卖行为。 不过,尚处于过渡阶段的交易所,发展仍不算稳定,其仅具有雏形,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都不算发达,倘若交易者在支付时违背了道德的监管,则会让交易所的发展受阻。佛兰德尔的交易所就曾因这类问题遭受过巨大的损失。 与此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所贸易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作为一个港口城市,阿姆斯特丹兼具天时和地利,在商人往来的交易中,它聚集了世界上最丰厚的资本。 事实上,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就像是今天的美国华尔街,是整个欧洲资本最活跃的地方。在其市中心的达姆广场北侧,就耸立着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而在这个交易所中,曾经有1000多名股票经纪人在这里忙忙碌碌,规模之大,是当时绝无仅有的。也正是在这个面积不超过1600平方米的院子里,大量的金钱源源不断地流人了荷兰人的钱袋。 等到17世纪下半期,荷兰联省共和国首先公开发行了一批政府债券,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随后,很多国家也将本国政府债券在这里投放上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为了欧洲最主要的债券市场,成为了新的世界金融中心。 ……
编辑推荐
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何被称为“隐形的世界首富”? 美联储真的是银行家们的私人俱乐部吗? 卢布为何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废报? 谁才是东南亚金融风暴背后的邪恶黑手? 在走“下坡路”的美元还会重新崛起吗? 一部交织着政权、战争与人性的金融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