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华夏 作者:马国川 页数:305
Tag标签:无
前言
记得几年前,我曾为另一本大学校长的访谈录作过序,题为《大学校长: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近些年来,这种关注不仅没有消减,反而还呈增加之势。它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当我们一说起“教育家”时,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转向过去,向蔡元培、唐文治、梅贻琦、竺可祯、张伯苓这些高山仰止的先贤致敬。当年他们关于“大学之道”的理念和实践,穿越历史时空,正在今天的校园里和书斋中回响。这种反思和重温来自当下的迫切需要,而且,对历史的反思越是深入,对现实的焦虑就越为深重。科技英才钱学森的辞世,留下了“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教育“天问”;而教育部部长易人的同时“引爆”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集体质疑。 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必须破解钱学森的“天问”。教育的问题千头万绪,积重难返,虽然没有一个立竿见影、一抓就灵的办法,但是必须要有清晰的理念、目标模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当我们关注优秀人才匮乏的时候,看到的往往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但是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本质上应当是由教育家来承当的,而不是由政府来解决的。只要有一个教育家办学的体制,教育家自己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就好像农民知道该怎么种地一样,并不需要政府给他很多规定。这直接指向了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有感于当年大师办学的万千气象,“教育家办学”正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紧迫命题,这也是我们今天认识大学校长问题的关键所在。
内容概要
伴随着教育供求关系的日益宽松、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育的外部环境正在明显改善。今天我们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去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至少这一理想是清晰的:重建作为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现代大学制度,实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和学者自律,重新将大学还原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从而重新焕发出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教育大国的学术活力和创造性才智。令人欣慰的是,这不仅是一种祈愿,而且新的实践正在悄悄地产生,正在筹办中的南方科技大学从一开始就是制度创新的产物,采用国际通行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产生了朱清时校长。南方科大的办学理念十分清晰:将克服中国教育的“癌症”一一大学行政化作为重要目标,“把学校重新恢复成为学术机构,让学者们都去追求学术卓越,而不是追求行政晋升,崇尚真理而不是崇尚权力!”
作者简介
马国川,《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1971年生,河北威县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已出版《大碰撞:2004-2006中国改革纪事》、《争锋: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问题》、《观察:26位热点人物解读中国话题》。《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共和国一代访谈录》等,其
书籍目录
章开沅 回归大学主体,回归教育本性王义遒 真正的一流大学要引领国家陈懿 大学需要淡泊宁静杨叔子 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制器”刘道玉 我理想的大学什么样?罗征启 大学里不能没有故事金耀基 大学共和国杨福家 如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朱清时 大学的灵魂是追求卓越而不是权力龙宗智 寻找相对合理的改进路径徐显明 要办受人尊敬的大学张杰 未来应该走自己的路王树国 放权高校,依法治校侯建国 坚守大学的核心价值观
章节摘录
障开沅 人物简介 章开沅,浙江吴兴人,1926年7月生。1946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肄业。1948年12月赴中原解放区,在中原大学政治研究室当研究生。1949年随校南下武汉,在教育学院历史系任助教、教员。1951年9月入华中大学(即今华中师范大学),在历史系先后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等。1985-199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主要从事辛亥革命研究,兼及中国资产阶级、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近年则致力于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史》(三卷本,与林增平共同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等。 采访手记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则是武汉最有名的三所大学。更妙的是,每一所大学都有一座山,武汉大学有珞珈山,珞珈山的樱花是武汉春天最美的风景;华中科技大学有喻家山,那是武汉地区的最高峰;华中师范大学则有桂子山,其名字就引人向往,桂子山的桂花是武汉市秋天最醉人的景致。 很遗憾,我来到武汉时正值夏季,溽热的天气令人胸闷。可是一走进桂子山,树木古朴,环境清幽,顿觉清凉扑面,心旷神怡。徜徉其间,流连忘返。我曾经走过不少大学,发现好大学总是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好风景。当然,有好风景的大学不一定是好大学。一所好大学与一所普通大学的区别是什么?我认为,区别就在于提起前者人们就会想起一位校长,就像我们提到北京大学就想起蔡元培、 提到清华大学就想起梅贻琦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真的很难辨别,到底是一所大学成就一位校长,还是一位校长成就一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作为一所颇负盛名的大学,它的名字就与章开沅联系在一起。 自从六十年前来到武汉后,章开沅就几乎没有离开过这所大学。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 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必须破解钱学森的“天问”。 教育的问题千头万绪,积重难返,虽然没有一个立竿见影、一抓就灵的办法。但是必须要有清晰的理念、目标模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今天我们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去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至少这一理想是清晰的:重建作为人类文明共同成果的现代大学制度,重新焕发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吉国和教育大国的学术活力和创造性才智。 ——杨东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