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梁启超,王国维,张鹏一,李长之,李笠,高步瀛,鲁迅,朱自清,顾颉刚,钱穆,白寿彝,郑鹤声,王树民,郭预衡,安平秋,张大可,李少雍,赵生群,陈桐生 页数:331 字数:273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人。司马迁的生年有两个说法,一说是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是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两说都有很多的根据,学者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在没有发现更好的出土资料前,都难以否定另一方。司马迁青少年时代曾在家乡耕过田、放过牛,因为他从十岁就开始读古文,所以到二十岁时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情的青年学者了。从二十岁开始他到各地游学考察,前后十几年间,向南到过湖南、浙江,向东到过今山东曲阜和安徽、河南的许多地方。这是一次饱览祖国河山,寻访文化遗迹,收集历史资料,进行调查和深入学习的过程。回到长安后不久。便入仕做了郎中。郎中是皇帝的侍从人员。由于当时正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对外战争连年不断,国内的各种兴作变革也接连不休,再加上汉武帝迷信神鬼,祭祀求仙一类的活动很多,因此司马迁又扈从着去过许多地方。元鼎六年(前110),汉武帝平定了西南夷,在今云南、贵州一带设立了五个郡,司马迁又受命到这一带地区进行过考察,到过邛、笮、昆明等地。司马迁从西南地区回来的时候,其父司马谈病在垂危。司马谈临死前再三嘱咐司马迁一定要继承自己的遗愿写好《史记》,司马迁含着眼泪接受了父亲的嘱托。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至太初元年(前104),撰写《史记》的浩繁工作正式开始。至天汉二年(前99),已经埋头写了六年《史记》的司马迁,忽然大祸临头。原因是这年五月贰师将军李广利北伐匈奴,与匈奴右贤王战于天山。武帝让李广的孙子李陵为李广利运送物资。李陵不肯,自请率兵独当一面。经再三请求。武帝让李陵率步兵五千从居延出发北行,以分匈奴兵势。结果这支小部队遇上了匈奴大军。李陵与部下虽经英勇战斗,但终于因为没有后援,寡不敌众而失败。李陵也放下武器被匈奴人俘去。消息传来,满朝文武一变平时称道李陵的故态,纷纷落井下石,说李陵的坏话。司马迁深感不平。当武帝问到司马迁对此有何看法时,司马迁便陈述了李陵的平常为人;又说一支小部队与如此强大的敌人相遇,打得如此卓绝,尽管失败了也不宜深责。这使武帝大为震怒,他认为司马迁是在转弯抹角地攻击李广利,而且有对皇帝不满的意思,于是一怒之下将司马迁判了死刑。司马迁因为《史记》还没有写完,于是根据当时的规定,忍辱请求改为了宫刑。受宫刑对司马迁是一种极大的耻辱,是对其肉体、精神的一种极大摧残。司马迁是靠着一种使命感,靠着一种非凡的人生观、生死观硬挺着生存下来的,这些在他的《报任安书》中有非常明确的表白,在《史记》中也不断地流露出来。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又说:“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所不免焉。”他说:“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已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忍辱发愤著书”,但这些在当时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的。司马迁受刑后,由于条件适合,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中书令是为皇帝掌管文书的小官,司马迁之所以要接受这个职务,正是由于这个职务可以使他更有机会接近皇家的图书馆和档案,而这些是他写作《史记》所不能缺少的。就这样,他又忍辱奋斗了六年,到太始四年(前93),他的朋友任安因犯事下狱,任安从狱中给司马迁写信后,司马迁便写了有名的《报任安书》。从这篇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史记》已经写完了。《报任安书》的写作时间王国维考定在太始四年,对此人们也还有不同的看法。关于司马迁的死因与死年,历史上没有记载,人们的看法也不一致。但总体说来应该是在征和二年(前91)巫蛊之祸以后的临近几年间。司马迁的著作,除了《史记》与《报任安书》外,还有一篇不长的《悲士不遇赋》。《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共写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记》首先令我们感到惊奇而为之赞叹的是它的包罗之广泛,体大而思精:它不仅写了远古、近古,也写了现代、当代;不仅写了中原、华夏,也写了边疆、外国;不仅写了政治、军事,也写了经济、文化;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广大下层的各色人等。这种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是前无古人的;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种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也是前无古人的。《史记》中最激动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有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司马迁吸收了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说法,在《史记》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都写成是黄帝的子孙。这对于两千年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与稳定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写到汉王朝对周边国家、周边民族用兵的时候,又总是站在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掠夺的立场,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间平等友好地和睦相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司马迁是当时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共同的朋友。其二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经济思想。这包括强调发展经济,认为经济是国家强大的基础;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歧视,而歌颂他们的本领、才干,并专门为他们树碑立传等等。其三是它所表现的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他之所以写《史记》不是单纯地为了记载历史陈迹,而是明确地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记》中突出地显示了一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以及对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批判,其中有些是相当深刻、相当准确,甚至是两千年来常读常新的。其四是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当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的时候,是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他才顽强地硬挺着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当年毛泽东曾经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日《史记》,一日《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意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毛泽东的晚年生活》)司马迁的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它开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它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一道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史记》人物与先秦文学人物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的鲜明的个性化。由于作者十分注意设身处地地揣摩每个情节、每个场面的具体情景。并力求逼真地表达出每个人物的心理个性,因此《史记》的语言描写和作者为作品人物所设计的对话都是异常精彩的。试回想其中的刘邦、项羽、张良、韩信以及毛遂、蔺相如等。哪一个不生动得令人为之赞叹呢?《史记》这种超前成熟的写人艺术,对我国后代传记文学以及小说、戏剧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记》中的诸多主题,《史记》人物的诸多范型以及《史记》故事的许多情节场面都为后世的小说、戏剧开出了无数法门。前辈学者李长之和当代的美国汉学家蒲安迪(Andrew.H.Plakes)都把《史记》称作是中国古代的“史诗”,说它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就如古代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之影响后代的欧洲文化一样。《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传》(今本译作《希腊罗马名人传》)五十篇,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司马迁晚生一百九十一年,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司马迁才真正是中国与世界的传记文学之祖呢!《史记》像一座山,永远矗立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之林!《史记》像一颗不落的星辰,永远照耀在中国与世界历史的长河上!本书编选了二十篇研究《史记》的文章,以期给爱好《史记》的朋友们提供一点进一步研读《史记》的线索。所选文章从近现代开始,直至当代,有的是专著中的部分章节,有的是单篇论文。近现代部分主要是介绍一些前辈学者对《史记》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如梁启超的《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史记》指出不应仅将《史记》作为一部史书,而应将其视为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在考据、辞章之外探究其真正的写作意图,为后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王国维的《太史公行年考》第一次详细论证了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的观点,而李长之则列举了十条理由,提出了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的观点。高步瀛的《史记举要》对《史记》的流传、笔法及其与先秦学术的关系等各方面作了精彩的论述。其他如张鹏一的《(太史公年谱)序》、李笠的《(史记订补)叙例》、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史记》、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史记》等都是人们常常提到并使用的文献,我们把它们收录在一起,以便于读者查阅。对于现当代的《史记》研究,我们选择了一些在《史记》各个方面的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涉及《史记》的思想、学术、文学、史学、文献研究以及如何学习《史记》等。其中有的文章是全面的论述,有的则专论一个方面,如论《史记》“三家注”、《史记》的论赞、《史记》的纪传体、《史记》与《汉书》的异同、《史记》与秦汉学术的关系等。本书的编选目的不是全面反映现当代《史记》研究的盛况与所取得的成就,因此很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没有选入,比如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史记汇注考证》、朱东润先生的《史记考索》、程金造先生的《史记管窥》、徐朔方先生的《史汉论稿》,以及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史林杂识》等论著中有关《史记》的论述,以及港台地区与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等。我们希望有朝一日所有优秀的《史记》研究成果能够汇集成册,那定当是《史记》研究史上的一大盛事。韩兆琦、周曼2008年11月4日
内容概要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一部荡气回肠的中国史诗。《史记二十讲》遴选诸多知名学者研读《史记》的二十篇经典之作,从思想、文学、史学、文献研究等各个方面引导爱好《史记》的读者亲近这部伟大的著述,追随司马迁这位伟火的史家“述往事,思来者”,触摸中国的世道人心。
作者简介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书籍目录
一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史记二 太史公行年考三 《太史公年谱》序四 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五 《史记订补》叙例六 《史记举要》序七 汉文学史纲要·史记八 经典常谈·史记九 中国史学入门·史记十 中国史学名著·史记十一 白寿彝先生论《史记》十二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节选)十三 郑鹤声先生论《史记》的制作十四 中国史学史纲要·史记(节选)十五 《史记》与《汉书》之异同十六 《史记》三家注简论十七 《史记》的论赞十八 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节选)十九 《史记》断限辨疑二十 《史记》的学术根基
章节摘录
一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史记其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卿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仅以近世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史记》之名称及其原料《史记》之名,非迁书原名也。其见于《汉书》者,《艺文志》述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杨恽传》谓之“太史公记”,应劭《风俗通》(卷一卷六)同;《宣元六王传》谓之“太史公书”,班彪《略论》王充《论衡》同。而《风俗通》(卷二)时或称“太史记”。是知两汉时并未有名迁书为“史记”者。本书中“史记”之名凡八见:(一)《周本纪云》:“太史伯阳读史记。”(二)《十二诸侯年表》云:“孔子论史记旧闻。”(三)《十二诸侯年表》云:“左丘明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四)《六国表》云:“秦烧天下书,诸侯史记尤甚。”(五)《六国表》云:“史记独藏周室。”(六)《天官书》云:“余观史记考事。”(七)《孔子世家》云:“乃因鲁史记作《春秋》。”(八)《太史公自序》云:“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皆指古史也。“史记”之名,盖起于魏、晋间,实“太史公记”之省称耳。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古史不是片段的杂记,便是顺按年月的纂录;自出机杼,创立规模,以驾驭去取各种史料的,从《史记》起始。 ——朱自清《经典常谈·史记》 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呵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 ——白寿彝《白寿彝先生论(史记)》 常有人说中国没有史诗,这仿佛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大憾事似的,但我认为这件大憾事已经由一个人给弥补起来了,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编辑推荐
《史记二十讲》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