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杜丽燕,尚新建 著 页数:394 字数:5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人类有许多发现,任何人都无法一一细数。这些发现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有的大些,有的小些。然而,若有人问,人类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呢?答案是:人!!忒拜城国王之子俄狄浦斯,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不过,让人们记住他的,却是一个不伦的名誉,即所谓“恋母情结”。而他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正是他发现了人。当年,美女头,狮子身的双翼怪物斯芬克斯出现在忒拜城外,她蹲在一座悬岩上,向过路人提出智慧女神教给她的种种难解之谜。倘若路人解不开,就会被怪物撕碎吃掉。她给俄狄浦斯出了一个难题:早晨四只脚走路,当午两只脚走路,晚间三只脚走路。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坦然回答:这是人呀!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而无助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行走。但到了老年,生命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杖,作为第三只脚。斯芬克斯被俄狄浦斯挫败,羞愧气恼之极,从悬岩跳下摔死。斯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人,可以说这个怪物提出的问题是:“人是什么?”人若解不开人之谜,意味着人不知道人是什么。一个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的族类,只能有一个归宿,就是成为纯自然的存在,进入自然的食物链,其命运当然是被怪物所吞食。俄狄浦斯解开斯芬克斯之谜,意味着他回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俄狄浦斯首先发现了人。从答案可以看出,俄狄浦斯发现的人是自然的人,即处于自然序列中的人。也许神话故事中的俄狄浦斯并没有料到,他到底解开了怎样一个谜!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如同打开了潘多拉怪盒。与人相关的种种问题,都被这个谜释放出来。人类从此踏上了漫长的解谜之路。俄狄浦斯虽然解开斯芬克斯之谜,故事却没有结束,他犯下弑父娶母的不伦之罪,已经坠入罪恶之中。当人认识并且界定自己的自然本性、在自然序列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时,又坠入新的谜团之中。人之为人,仅仅拥有自然本性是不够的。当你借助女神赐予的智慧认识人的自然本性的时候,宙斯手中的正义释放了新的谜团:人之为人应该有德行,何谓德行?如何获得德行……西摩尼德斯诗云: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里流出血汗,才能攀登上这人性高峰。有哲人认为,人类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攀登人性的高峰:人是什么?我是谁?你是谁?第一个问题是希腊人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奥古斯丁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现代哲学提出的。这三个问题代表了探索人性的不同方向,而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恰恰构成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的主题。从希腊到中世纪、近代、现代,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对人的看法,对人性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亦发生不少争论,这便构成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斑斓的色彩。从问题的提出到现代,哲人确实“从心底里流出血汗”,艰难地“攀登上这人性的高峰”。人们不仅通过这些问题和争论认识人,理解人,而且塑造人,教化人,使人成之为人。用王太庆先生的话说,就是“把人当人”。因此,人道主义不仅是思想层面的东西,也反映在社会、政治、法律、科学、经济等各个方面,并凝结在各类制度和秩序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方人道主义是全部西方文明的精髓。尽管humanism一词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但人道主义思想早在荷马时期就萌发了。孟德斯鸠在评论蒙田的作品时说,“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在蒙田的书中,他“看到了思想的人”。我想补充一句,当我们在茫茫书海中梳理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线索时,我们从那些思想的哲人那里读懂了人,真正的人。这人凝聚着人类几千年艰难探索的结晶,血与汗的结晶。古希腊诗人萨福说:有人说世间最好的东西是骑兵,步兵和舰队。在我看来最好的是心中的爱。对,是爱!上帝是爱,信仰上帝是爱,由上帝而生的理性是爱,因此,人性是爱。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确实是人“心中的爱”。人所构想的理想人性是仁爱,是善,因而人性的根本应当是爱。如果说人道主义就是“人之为人之道”,那么这个“道”就是爱。爱即善。西方人道主义塑造人,就是要塑造善的人性,就是要让人认识善、拥有善、行善。罗马人用paideia(教化)和aret6(德行,也有译作善行)指称希腊人道主义,着实是非常贴切的概括。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进入中国。一些相关的译作和研究作品以及当时出版的工具书,使国人知道了人道主义这个词。不过从总体看,对于西方人道主义,我们是陌生的。近百年来,几乎没有出现过系统的研究。我们以为,人类不同的种族之间是有文化差异,但是,涉及人类深层的东西,不同文明之间有相当程度的共识。为了使国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西方文明,从中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我们决定共同撰写“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本课题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单位,但共同的责任感,共同的研究课题,把我们组合在一起。我们的想法是:把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的脉络,尽可能完整地献给读者。西方人道主义传统有几千年的历史,与此相关的作品浩如烟海,从中勾勒这一思想的历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课题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西方人道主义,历时10余年。古人云,十年磨一剑。此剑如何,尚不知晓。如果能让读者从中享受到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将不胜欣慰。邓朴方同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高举人道主义旗帜,从特定的角度阐发了人道主义理论,对人道主义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对学术界深入研究人道主义思想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他尤其关注对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发展史的研究工作,并对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丛书出版之际,我们向朴方同志表示深深的敬意,感佩他为宏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推进人道主义研究所做的巨大贡献。《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史》丛书从创作到出版,还有赖于学界同仁和朋友的支持。在丛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课题组向国际人道主义与伦理学学会(IHEU)和保罗·库兹(PaulKuzz)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学会和教授长期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我们的老师汪子嵩先生和王太庆先生,感谢我们的朋友朱德生教授、王树人教授、钟少华教授,特别要感谢张祥龙教授。我们尤其感谢邓朴方主席,感谢他为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事业所做的一切,感谢他和残疾人联合会为本丛书给予的出版资助。感谢华夏出版社领导为促成本丛书的出版所做的不懈努力。感谢华夏出版社李玉璞女士和陈希米女士,她们辛勤的劳动为本丛书增色不少。感谢华夏出版社与本丛书出版相关的部门和诸先生女士,他们的工作使本丛书以光彩照人的形象面世。在本丛书出版之际,我们谨向一切关注人道主义研究,热爱人道主义事业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雷永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2005年5月4日
内容概要
《回归自我: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涉及从近代走入现代的西方人道主义,其特点是对启蒙的遗产进行反思。详细叙述了20世纪欧洲最具影响的两大学派:存在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全面阐述了这两大学派在理论上和现实中对欧洲乃至世界发展进程的巨大影响。
书籍目录
导论:启蒙与人性: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什么是人性 二、中世纪基督意义上的人性 三、启蒙思想家所说的人性 四、启蒙运动营造的历史氛围西方世界世俗化 五、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和反人道主义 第一部 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先驱:齐克果和尼采 第一章 旷野呼告者齐克果:人应当成为信徒 一、生平和著作 生活经历和主要著述 齐克果其人 二、生死问题 哲学起源于思考生死问题 人民宗教已经不是真正的信仰 三、走向约伯,走向亚伯拉罕 约伯的意义 走向亚伯拉罕 自我 四、三种生存方式 感性的生存方式 第二章 尼采说:人应该是超人 一、不合时宜的思想者 第一个考察大卫·施特劳斯:忏悔者和作者 第二个考察历史的利与弊 第三个考察教育家叔本华 第四个考察理查·瓦格纳在拜罗特 呜呼,滥用权力的妹妹 二、人的理想状态:酒神与日神有机结合 三、上帝死了 哲人们说:上帝死了 基督教信仰死了 形而上学终结了 三、否定基督教道德 道德的谱系(Genealogy) 主人的道德与奴隶的道德 血腥道德 良心谴责是一种痼疾 超越善与恶 四、人应该是超人 人与超人 超人的产生 超人的意蕴第二部 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第三章 海德格尔的林中路:常人之路 一、海德格尔公案 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 大学校长致辞与海德格尔公案 关于海德格尔公案的正式观点(The“Offi cial”View) 对“正式观点”的质疑 海德格尔哲学与纳粹主义 为什么探讨海德格尔公案 二、海德格尔对传统人道主义的定位 海德格尔探讨西方传统人道主义的切入点 海德格尔如何看待传统人道主义 三、海德格尔解构传统人道主义 Being的问题上有三个偏见 此在与Being:把人从门外请进来 四、此在的生存 在世(Being-in—the—world,In-der-Welt-sein) 共在(Bein9—with,Mitsein) …… 第四章 萨特的自由之路:我决定我成为什么第三部 批判理论的人道主义 第五章 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半克福学派和批判理论 第六章 神话-启蒙-神话: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法 第七章 弗洛姆精神分析的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与弗洛伊德之间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舍斯托夫这样勾勒齐克果思想的发展:苏格拉底-黑格尔-约伯-亚伯拉罕。齐克果最崇拜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是基督教诞生前最伟大的人物。齐克果敢于否定柏拉图,却从不嘲笑苏格拉底。他认为柏拉图作品中的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玩偶,历史上活着的苏格拉底不是柏拉图的玩偶,而是一个为哲学而生为哲学而死的人。他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哲学和思想体系,他说自己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无知,他给自己的定位是知识的助产婆,把人们心中原有的知识接生出来。哲学一词的词源学意义是“爱智慧”。如果从这一词源学意义看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就是爱智慧的倾向本身,他就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黑格尔从一开始就是齐克果的敌人,是他批判的靶子。但他不是个人的敌人,他憎恶以黑格尔思想为蓝本营造出来的时代氛围,“齐克果奋起反对他所在时代的黑格尔主义风尚,但是争论的根本既非一地的,也非暂时的,因为就这些问题而言,黑格尔只不过是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代言人而已”。人们往往是在困难的时候才走向哲学的,因此当人们走向黑格尔时,他们并不是为了寻找哲学的统一性,而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然而黑格尔令他们失望。齐克果离开黑格尔后走向约伯,这意味着他怀疑哲学的根本规则和原理。他离开了理性主义,以期找到真正的信仰。约伯的意义齐克果从黑格尔苏格拉底出来,投向“特殊思想家”约伯。齐克果在《重复》中表白说,“我的朋友不去求助于举世闻名的哲学家或者‘官学正教授’,而是求助于一位非职业性思想家,这位思想家曾经拥有世界的荣耀,后来却退出生活,换句话说,他投向了约伯。约伯不在讲坛上装腔作势,摆出一副安慰人心的架势,好证明他的观点多么正确。相反,他坐在灶边,用瓦片刮自己的躯体,而不是时不时抛出线索与评注,打断这项活动。他相信他在这里找到了他寻求的东西,在他眼里,真理在约伯、他的妻子和三个朋友这个小圈子里,比在一次古希腊会饮上听起来更荣耀、更真实,更令人信服”。约伯的什么东西吸引了齐克果?若想弄清楚这一点,需简单地说明约伯问题。约伯问题我们先简单地回顾《圣经》的《约伯记》。按照《约伯记》记载,约伯“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他家人丁兴旺,富甲一方,虔诚自洁。一天耶和华召众神于前,撒但也在其中。耶和华问他约伯的情况,耶和华称赞约伯“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撒旦提醒道,你把什么都给他了,他当然敬畏你。要是你毁掉他的一切,他就会背弃你。于是耶和华让撒旦试试。灾难初次降临,约伯经受住考验。耶和华对结果表示满意。撒旦要求再试,要伤其筋骨,只留性命。于是他让约伯从头到脚都长毒疮。约伯坐在炉灰中,用瓦片刮身体。他坚信,福祸均为神所赐,不肯说一句抱怨的话。痛苦和恐惧之中,约伯萌生了一个想法,即死是最好的事。即便如此,他仍然坚信:“神所行无不公义”,“世人尽属末微”,“恶人终难免祸”,“神所惩治的人是有福的。所以你不可轻看全能者的管教”。此后是约伯受人十次谴责,约伯也确实产生了一些疑问:自己何以无辜受难?有原罪而无罪恶,何以按罪恶受罚?恶人藐视主却得平安。神没有罚恶,善人和恶人结果无异。耶和华最后在风中回答,要点如下:世界是他造,万福是他所赐,圣意不可阻。之后神再度赐福于约伯,约伯再度兴旺,最后幸福而终。《约伯记》前两章为开场白,撒旦对约伯的虔诚做出评估:约伯的宗教敬虔不过是自利的表现。为考察撒旦所说是否真实,耶和华允许他对约伯进行测试。之后,《约伯记》用3-37的篇幅来记述约伯与友人的对话,主要内容是约伯及其友人对约伯受苦有不同的理解。《约伯记》38-42为收场白,神在旋风中显现,并与约伯的交谈。《约伯记》是神学家们比较关注的一篇,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一篇。它围绕着的中心议题是义人无辜受难。苦难问题在《圣经》俯首即拾。《创世记》已经明白告诉人们,亚当夏娃破坏伊甸园之约而犯原罪,人为此“必终生劳苦”。这就注定了人的生活和命运以苦难相伴。人类先祖被逐出伊甸园,终生受苦,代代受苦,必受艰辛才能得以果腹,而且最大的苦难莫过于有死。这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和诅咒。然而约伯是虔诚的信徒,即所谓在信仰上的无辜者,这意味着他与神恢复关系,在神的眼中是“义人”,他将蒙受神恩,福泽后世。为什么会有无端的苦难降临到他头上?这不是始祖犯罪可以解释的问题。由此而引出的问题是:神是全能的吗?是正义的吗?是至善的吗?约伯在极度痛苦中,发出了大量质疑耶和华的言论,《约伯记》第7,9,10,13,21,24,25,30章都是相关的质疑。耶和华在旋风中显现时所说的话,就是告诉约伯,他必须明白,宇宙本质上就是以神为中心。人可以不明白有关神公义的事,然而这并不表示神对这个世界撒手不管。人在感叹自然界的美丽和有序时,可曾记得这是神的设计。不仅如此,神也把自然设计成一个有秩序的道德宇宙,神就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本质,正因为有神,世界是真的、善的、美的。耶和华并没有直接回答为什么好人无辜受难。然而耶和华那番话,明白透露一个意思,只有上帝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美。苦难、罪恶、不幸等当然是有的,人有原罪,生来就是受苦的。这没什么新鲜的,不过无论人如何受苦受难,人如何面临死亡和灾难,世界如何显现出无序,上帝创造的宇宙秩序依然如故。在无序中一次次地回到有序,就是神的正义。《约伯记》的结尾,约伯重新得到应有的一切就是一个说明,结果是最好的答案。这就是西方神学家所说的神正论。它最初由奥古斯丁提出,到齐克果时代,神正论已经是一种极其成熟的理论,并且是神学的核心。这个理论在基督教世界深入人心,人们就是用它来解释苦难、罪恶、不幸等。“当一个农民谈论上帝的意志时,无论其口齿如何不清,他要说的也许就是神学家所构筑的堂正庄严的神正论。”神正论取决于“一种基本的态度,它自身是相当非理性的,但它构成了一切神正论的基础。这种态度就是自我对于社会有序化力量的屈服。换言之,每条法则都需要超越个体,因此事实上都包含着一种神正论”。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本身隐含着神正论。就此而言,黑格尔那著名的梦呓“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也是一个神正论的观点。在天佑的信仰与自然、世界、社会秩序的不完满的矛盾面前,神正论受到质疑。按照20世纪最有影响的宗教社会学家韦伯的看法,神正论大体上有四种回应质疑的方式:末世学、宿命论、灵魂肉体二元论、转世。末世学主要是基督教“通过救世主的末世学,指出这个世界的革命,以此来保证公正的平等。这样一来,末世学过程变成这个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末日审判、天堂、净界、地狱等,构成末世学的基本轮廓。它意味着上帝最终会对每个人做出公正的裁决。韦伯所说的命定论,主要指惩罚的中间地带,即不是末日审判,而是像琐罗斯德教和罗马天主教的炼狱,“在这个地域所包含的惩罚只需经受有限的忍耐。……想要把对人类错误的惩罚,同要对这些人类行为最终负责的、伦理的、全能的创造者概念协调起来,总是很困难的。当人们不断思考在神的全能的灵光下世界不完美的难题时,不可避免地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在超自然的神和人类之间,存在着难以想象的伦理上的巨大分歧”。与这个观点相关的结论,就是《约伯记》最后的内涵。“那就是全能的创造者上帝,必须被设想为高于其造物的所有伦理要求,他的意图是人们无法推测的。换句话说:上帝对其造物的绝对权力是无限的,因此人类公正的标准对他的行为完全不适用。随着这一概念的发展,神正论的问题便全然消失了。”第三类就是善恶二元论,典型代表是琐罗斯德教,受琐罗斯德教影响的一些宗教也持这样的观点。第四类灵魂肉体,现世和来世的因果轮回。
后记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刚刚迈出大学校门。凭着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傻劲,很激情地共同撰写了《皮亚杰的挑战》。刚刚步入哲学界的毛头小子,通体学生味,知道的不多,但是敢说。美其名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所有的学术权威、学术问题,都抱着一种“普遍怀疑”的态度。现在想起来,不免觉得可笑。但是在当时,那可是郑重其事地发表自己的通谕。书出版后,拿到稿酬的第一件事,是请大学时的哥们儿撮一顿。席间,这班中国的“某某‘格尔’们”,依然免不了一通高谈阔论。哈,还是“喝令三山五岳开道,大喝一声,我来也。”之后,我们共同翻译过不少书,然而却一直没有合作写书。各忙各的呗。2005年,杜丽燕把《人性的曙光:希腊人道主义探源》和《爱的福音: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送给赵敦华教授。老赵戏称,你们俩写书还各写各的,一道写多好。当时只是一笑了之。可是,当撰写本书时,突然发现,这种合作是不可避免的。在写《人性的曙光:希腊人道主义探源》和《爱的福音: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之前,杜丽燕主要研究领域是20世纪哲学。尚新建的兴趣则在近代。而《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和反人道主义》恰好涉及从近代走入现代的西方人道主义,其特点是对启蒙的遗产进行反思。特定的主题,特定的历史进程,使我们俩的合作一拍即合。这是我们20年后的第二次合作。哈哈,第二次握手。写作历时3年,一千多个日夜寒暑,大多数时间是在读书、讨论、埋头写作。虽然紧张劳累,然思想默契,内心平静无为,着实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哲学史上,讨论幸福的著述浩如烟海,依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似觉得宁静淡泊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有点伊壁鸠鲁主义的味道。偶然与学界同仁小聚,多数情况免不了坐而论道。几度与程炼、邢滔滔教授畅饮茅台,于半醉之间探讨存在主义哲学,切磋“概帮”要义,不仅颇为投缘,且有酒神的意蕴。与Rockmore等人浅酌,那聪明的美国老头儿,兴奋地大谈存在主义法国化,妙语连珠,诙谐幽默。与王树人教授和张祥龙教授小聚,话题也离不开海德格尔、庄子。王老师身上那股“仙气”颇让心旷神怡。王得后教授深邃的文学造诣,特别是鲁迅研究方面的造诣,常常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启迪。海阔天空之间,流溢出文学家特有的敏捷。钟少华教授依然少不了慷慨地将他的藏书提供给我们,端得实在厚道。哲学才女杜小真教授的萨特研究,使我们受益匪浅,在价值取向上亦多有共同之处。从孙永平教授那里淘书,经常能如愿以偿。与学界同仁交往,或如早春清茶,沁人心脾;或如陈年美酒,浓香永镌。是一种美妙的“共在”,他人不是地狱!
编辑推荐
《回归自我: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分为三部,第一部,探讨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先驱者齐克果和尼采思想;第二部,探讨海德格尔和萨特思想;第三部,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