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气派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郭豫斌  页数:31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时光荏苒,老北京昔日的旧影已离我们非常遥远了。在我们的记忆中,老北京是异彩纷呈的,瑰丽、纷繁且复杂,或许那些片段会和我们渐行渐远,所幸,还有“典藏老北京”为我们保留这些关于北京的记忆,还有这些珍贵的照片呈现着曾有过的市井繁华、皇家气派、名人风流、历史风貌,为我们还原一个口耳相传之外的老北京。  《皇家气派》主要讲述与皇室有关的建筑、花园、人物、事件等。    编著者经过两年筹备,精心收集了数千幅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弥足珍贵的老照片,涉及领域广泛,包罗万象,视觉冲击力强。通过图文互动,本书深度展现出了一百多年来北京城人、事、物的沧桑变化,再现了原汁原味的京味文化。    “典藏老北京”是一套具有极强收藏性的老北京全景地图。

书籍目录

紫禁城 紫禁城的门面——门  午门  神武门  西华门  宁寿门  天一门  承光门  太和门  东华门  乾清门  隆宗门  协和门  养心门 皇帝的办公室——殿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皇极殿   钦安殿   养心殿 帝后们的卧室——宫  乾清官  坤宁宫   宁寿宫  翊坤宫    长春宫    储秀宫  延禧宫  景仁宫 “袖珍”园林——花园  御花园  宁寿宫花园 角落里的精品建筑——楼  萃赏楼  延趣楼    角楼 故宫里的“多功能厅”——阁  文渊阁   雨花阁  符望阁   畅音阁 紫禁“城”的“池”——河  护城河  金水河 御河上的玉虹——桥  金水桥    断虹桥 人中龙凤——清宫人物  慈禧   溥仪   婉容   文绣皇家园林 老北京城的“镇物”——景山   绮望楼与寿皇殿   山脊五亭    崇祯殉国处 让我们荡起双桨——北海  琼岛白塔    永安寺  团城    濠濮涧  画舫斋    大西天  九龙壁    五龙亭    小西天 层层面纱中的皇家御苑——中南海  中海东岸芭蕉园  中海西岸紫光阁  中海西岸居仁堂  中海西岸静谷  中海西岸双环亭  南海东岸云绘楼  南海南岸新华门  南海瀛台 建在废墟上的美景——颐和园  东宫门    仁寿殿  玉澜堂    乐寿堂  昆明湖  耶律楚材祠与墓  文昌阁    知春亭  铜牛  十七孔桥    西堤六桥  清晏舫    荇桥  万寿山  “云辉玉宇”牌楼  长廊    排云殿  佛香阁    智慧海  转轮藏    宝云阁  万寿山后山  苏州街    谐趣园    北宫门 饱经沧桑的历史符号——圆明园   圆明园   长春园   大水法与观水法   远瀛观   海晏堂    方外观   谐奇趣    养雀笼   黄花阵皇家祭祀 祭祀皇家祖先的地方——太庙 铺有五色土的祭坛——社稷坛 天子与天父——天坛 百业农为本——先农坛 儒家的精神圣地——北京孔庙明十三陵 十三陵中的第一陵——长陵 走进神秘的地宫——定陵清王府 众王之王的“房”——礼王府 书法家王爷的府第——成王府 两位皇帝的诞生地——醇王府 和珅住过的地方——恭王府

章节摘录

插图:紫禁城“思维八方,独尊中央:宫殿煌煌,绥靖万邦”这句话是对故宫君权神圣的皇家气派的形容。故宫为什么称为紫禁城呢?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中国古人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是天帝所居之处,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封建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是真龙天子,他们所居住的皇宫被喻为天上的紫宫。他们希望通过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达到江山永固的目的。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未经允许不得入内,故是禁地,因此又称紫禁城。在封建社会,礼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历代帝王均尊崇礼教。礼在建筑中的体现就是建筑的等级制度。都城的规划中最重要的是选择“中”的方位。礼认为“中”为最尊贵的方位,“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慎势篇》言“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周礼》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择中立宫就成为历代帝王规划都城时所遵循的原则。因此,紫禁城位居北京城的中心。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从明永乐五年(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了全国的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历经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清朝沿用以后,只对其局部进行了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上没有变动。紫禁城占地面积724250平方米,有房屋8700多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宫城,分为外朝、内廷两个部分。外朝是皇帝办公的地方,举凡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各种礼仪,都在外朝举行,它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内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建筑群。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角楼。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可谓金城汤池。紫禁城的门面——门《周礼》有“三朝五门”的记载。三朝为外朝、治朝、燕朝;五门为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紫禁城与“三朝五门”中的五门相对应的是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也有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之说)。紫禁城内的十多个门,首先是用来分隔外朝和内廷各个区域的,同时也保证了各个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和隐秘性。午门午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上,是紫禁城的正门。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体现天子威严的仪仗。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又修。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高12米,开五个门洞,正面三个,左右各一个掖门,俗称“明三暗五”。这五个门各有用途: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喜轿可经由中门进宫,通过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由此门出宫。文武大臣出入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左右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墩台上正中有门楼一座,面阔九间,60,05米,进深五间,25米,重檐庑殿顶。整座午门建筑壮丽威严,左右呼应,如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明清两朝皇帝每年腊月初一都要在午门颁发第二年的历书,这种颁发仪式叫“颁朔之礼”。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时,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明代时,皇帝在午门外广场杖打犯有过失的大臣,受“廷杖”刑罚的大臣为数颇多,当场被杖打致死的也有,所以民间有“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实际上明清两朝犯人斩首必须押往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所以在午门外行处决之刑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而已。太和门太和门是外朝宫殿的正门,也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又是宫中等级最高的门。面阔九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达1300平方米。在门东西两侧分别有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和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太和门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次年重建。太和门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地上金砖墁地,天花板描龙彩绘。四周有龙凤石雕栏,前后石阶各三出,左右各一出,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门前两侧各设铜狮一尊,左雄右雌,威武凶悍。雄狮右足踏绣球,象征权力和天下;雌狮左足抚幼狮,象征子嗣昌盛。另有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平方米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呈弧形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也就是内金水桥。广场的两侧为东、西朝房,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东朝房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和内阁诰敕房;西朝房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明清两朝均有在太和门“御门听政”的制度,即文武官员早朝时,皇帝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康熙帝在位以前的皇帝均在此听政,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清朝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神武门故宫的北门为神武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玄武门,清康熙重修时改名为神武门。城门总高31米,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个。城台之上是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四周有围廊,最外面还有汉白玉栏杆环绕。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侧通往城墙及左右马道的门为双扇板门。四面门前皆有踏跺。城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作为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神武门出入。清代选秀女时,备选的女子均由神武门进出。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直捣皇宫,皇帝朱由检出神武门逃到煤山(现名景山)自缢。1924年,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亦由神武门离去。神武门旧设钟鼓,由銮仪卫负责管理,钦天监指示更点,每日黄昏后鸣钟108响,而后敲鼓起更。其后每更击鼓,至次日拂晓再鸣钟。但皇帝居住在宫中时,神武门楼上不鸣钟。东华门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与西华门遥相呼应,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起,东华门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时所用的棉甲。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皇帝下旨在东华门外护城河边选用70间空闲围房,设立用于存贮太监应领米石的仓廒,并赐名“恩丰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汉白玉须弥座,平面矩形,红色城台,开三座外方内圆门洞。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围绕。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留铜质汉字。清朝初年,只有内阁官员才能经由东华门出入。至乾隆朝中期,特许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员出入。清代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官(即棺椁)皆由东华门抬出,民间俗称东华门为“鬼门”、“阴门”。紫禁城的四个城门中,午门、神武门、西华门的门钉均为纵九横九,共81颗,为阳数;只有东边的东华门门钉为纵九横八,共72颗,为阴数,相传也与上述原因有关。关于东华门还有个故事,清朝嘉庆年间发生了林清之变,参加暴乱的信徒在官内信教太监刘得才等人的引导下,从东华门潜入紫禁城,由于当时暴乱者急于混进宫内,与门前卖煤人争道,争执时暴露了身上所藏的兵刃,因此被守门官兵识破,迅速关闭了东华门,仅有十数暴乱者闯入,林清之变因此以失败告终。西华门西华门是紫禁城的西门,与东华门遥相呼应,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相同,汉白玉石须弥座,平面矩形,周围有汉白玉栏杆围绕。红色城台,开三座外方内圆门洞。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楼的用途是放置阅兵所用的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留铜质汉字。出于宫城总体规划的考虑,西华门的位置与东华门略有不同,西华门并不在紫禁城西侧城垣正中,而是略偏向于午门一侧。紫禁城外朝的横轴线由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构成,东、西华门分处于轴线两端。将这一横轴线继续向东、西两方延伸至皇城,恰为东安门与西安门,因此东、西华门便成为连接皇城与宫城的重要枢纽。这样的布局既有利于外朝使用,又可降低人员出入对内廷生活的干扰。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西华门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崇庆皇太后六十寿诞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均经西华门在西直门至海淀的沿途“张设灯彩、结撰楼阁”,热闹非凡。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一行仓皇西逃,也由西华门离宫。乾清门乾清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约十六米,单檐歇山屋顶,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也就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的正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是皇帝“御门听政”之处,以表示封建帝王勤于政务。听政之日,门中设宝座,辰时(早7~9时)皇帝御门,户、礼、兵、工、吏各部轮班奏事(送奏折或口奏),然后由皇帝做出决策。清代时,康熙在此听政最多,至咸丰以后就不在此听政了。乾清门坐落在高1.5米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绕着雕石栏杆。开三个门洞,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采光充足。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拱,绘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高8米,长9.7米,壁心及岔角均以琉璃花装饰,造型逼真,色彩艳丽。门前三出三阶,正中为御路石,两侧为一对鎏金铜狮子。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乾清门前横街东北侧为“九卿房”,是内阁、六部等九卿官员等候皇帝召见的地方。“九卿房”对面是王公贵族的待见处,叫“待漏房”。乾清门前横街西北侧有一排小房,东为侍卫值房,西为内务府值房,中间则是军机值房,俗称“军机处”。军机值房对面的小屋是军机章京值房。门前广场东西两端为景运门、隆宗门。清代的军机处不是政府一级衙门,但它却是清朝最重要的、存在时间最长的中央最高辅弼机构。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对西北准噶尔用兵,为方便皇帝随时召见大臣研究军政大事并能保守军事机密,在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作为临时军事指挥机构。雍正十年(1732年)军机房正式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清廷平定了准噶尔叛乱后,本应裁撤军机处,可不但未将其撤销,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使其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成为凌驾于内阁之上的国家真正的政务中心。军机处的具体职责主要有: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参与重大案件审理;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权力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事。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最多时六七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设首席军机大臣,或称领班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一般由满族亲王或大学士担任。其余任职者按资历地位、官品高低及在军机处任职先后分别被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处行走、军机处学习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等。其僚属称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文书档案,草拟一般奏章,通称小军机。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当天必须处理完每天由下面送达的奏章,以保证军机处处理政务的极高效率。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撤销。乾清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除“御门听政”外,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宁寿门宁寿门是宁寿宫区建筑的第二道宫门。宁寿门北为皇极殿,皇极殿后是宁寿宫,这种门殿交错的独特布局是清乾隆年间改建宁寿官时形成的。宁寿宫区域原为明代仁寿宫一号殿旧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建为宁寿宫,当时为工字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将其前殿改建为皇极殿,原有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并在宁寿宫区最南端添建皇极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对宁寿宫进行改建时,门制依照乾清门制度改建,门名仍为宁寿门。宁寿门建于汉白玉石台基上,中间设一丹陛,三出阶,门庭左右各置鎏金铜狮一尊。门内设高台甬路与皇极殿相连,周围以栏板为饰。宁寿门为屋宇式建筑,黄琉璃瓦歇山式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檐正中三间建为敞厅,两梢间下砌槛墙,各置四扇三交六梳菱花槛窗,中安方格风窗,两侧山墙接八字影壁。后檐以金柱为界,明间和左右次间设门,两梢间以素面饰砂绿边墙封堵。根据已有制度并参照门的历史遗迹,宁寿门的彩画早期为金龙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际改为枋心苏式彩画,1979年重修时恢复为乾隆时期风格。隆宗门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前广场西侧,西向,遥对东侧景运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重修。清沿明制,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隆宗门与景运门形制相同,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昂三踩斗拱,彻上明造,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明间及两次间辟为门道,门扉设于后檐金柱处。门道内外设礓磋慢道以便车舆出入。门内北边一排房屋是清朝最高决策机构军机处所在地,门外正西为慈宁宫。此门是内廷与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也是大臣们进宫上朝的必经之处。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便是王公大臣也不许私人。康熙、雍正、道光等几位皇帝均卒于紫禁城外的西郊皇家园林中,他们的梓宫均由隆宗门迎入,并于门内斋集举哀。嘉庆十八年(1813年)阴历九月十四日,中原一带爆发“天理教”农民起义。农民领袖林清派遣教徒200人,分为两队潜入京城,准备在十五日分头攻打紫禁城的东华门与西华门。在内应太监刘得才、刘金等人引领下,由西华门攻人的队伍迅速攻打到隆宗门,与清军展开激战,但由东华门潜入宫中的队伍出现意外,使得起义军在一番交战后失败。嘉庆在后来收入《御制诗文集》的一首诗中,心有余悸地写道:“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并破例向天下颁布了“罪己诏”。

编辑推荐

《皇家气派》深度展现出了一百多年来北京城人、事、物的沧桑变化,再现了原汁原味的京味文化。"典藏老北京"是一套具有极强收藏性的老北京全景地图。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像北京一样近于思想,注意自然、文化和生活的方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设计高度结合,这在东西方古代城市佳作中尚无此先例。而北京城更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因而北京旧城被称为是古代城市规划的“无比杰作”或“瑰宝”是毫不过分的。北京是古代都城发展的最后结晶,是中国封建时代城市建设的最高成就。自1450~1800年间,除君土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在1650~1700年间一度领先外,北京一直是“世界之最”。北京当之无愧为世界上同时代城市中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布局最完整、建设最集中的封建都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皇家气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4条)

 
 

  •   比古城旧影值,北京旅行的必备功课,不但写到了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天坛、北海等地方的建筑特色,更是融入了不少历史知识,推荐~~
  •   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就越发开始想了解他。这本书给了我更直观的理解。
  •   把老北京介绍的不错
  •   很意外地发现书里的图片都是1900年左右的老照片,很有历史感,里面的一些故宫的照片都是以前没看到过的,包括末代皇帝和一些私人照片.值得收藏.
  •   内容翔实,资料收集的比较全面,非常喜欢。有点遗憾的是书内的插图幅面大多比较小,要能开本更大些,照片再充实一些会就完美了!
  •   一幅幅黑白的老照片,反映出那个年代独有的气象,只是宫墙内外早已物是人非。
  •   第一次网上购书,感觉很好,送货挺快的,不到三天时间,价格便宜,书也挺新的,包装很完整,挺好!书的内容以后在说吧,看书去喽!!!
  •   非常棒的一本书。值得收藏!
  •   这是一本很值得当做资料留下的书,有很多历史图片,很精美
  •   就是喜欢有历史的东西.
  •   图片丰富,内容充实。要是照片能大一点就好了。
  •   超喜欢,很值得收藏
  •   大至看了一遍,不错,留着有时间再细看!!!
  •   图文并茂的一本书,看完,心痛,现在人拆了真古董造些假古董,作孽。
  •   要是图片是彩色的就好了
  •   看了几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   普及性的介绍,适合对古建一般感兴趣的朋友翻阅,只是图片实在太小。
  •   书的质量很好,浅层的了解到了北京的文化。
  •   图文并茂,内容很广,但是很浅,很适合对老北京作初步的了解。如果想要对老北京更深入的了解的话,那这套书就有点不足了!
  •   老照片很多~弥补了十一没有仔细游遍故宫的遗憾。
  •   本来照片可以再大些,此书的四边留了太多的空白。
  •   了解了我国的文化还是黑牛!!!
  •   了解明清帝王的生活和办公的地方。
  •   还不错,就是吸引不了人。
  •   书也就物品
  •   为什么邮来的是一本旧书呢?
  •   这一套书从不同角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北京值得一去的众多人文景点,不错。
  •   有点像图片说明,但是又非常详细。对了解历史有一定帮助。
  •   前几天买了一本《这里是北京》,才收推荐知道这本的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我非常喜欢历史,尤其是有关北京的我特着迷。因为当地书店不能满足我的需求,我找到了卓越。真的很好:送货又快,质量又好。以后我会经常来这里得
  •   应该算是一本搭北京奥运而兴起的北京城热众多书中的一种吧.内容为一般常识性介绍加老照片.并无太多新意.许多老照片在网上和其它类似书籍都可以看到,不过收集再一起印成一册还是比较方便阅读.适合对北京史地建制有点了解的读者阅读,因为许多老照片里风景和建筑在北京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已经变样和不复存在了.
  •   昨天刚拿到,爱不释手,准备买齐一套
  •   书还是很不错的有大量的图片 介绍的也很专业美中不足的是……这种比较厚的书 有时候容易散呵呵 好心疼的!~
  •   质量很不错,喜欢这类书!发货很快!负责我们这片的快递员也很好
  •   之前是看到<这里是北京>这套书才发现<典藏老北京>四册的,从内容和制作上都比前者好很多,纸张和图片都很精美,用作个人收藏,所以都买齐了.照片很丰富.有很多在其它书中都未曾见过.在这本里面,其实北京富有皇家气派的旧址远不止这些,嫌弃说的不够多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