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英]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页数:208 译者:张军,贾晓屹
Tag标签:无
前言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凯恩斯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了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在商讨签订《凡尔赛和约》时,他对该和约中十分苛刻的经济条款作了深入分析,并预见到其不利后果,为此,他创作了《和约的经济后果》,这是他早期的一本重要著作。该书出版后广为流传,并有各种文字的译本问世。凯恩斯因此成为“世界性人物”,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 当时经过四年多的大战,不论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战败国,还是以英法为代表的战胜国,均遭战火摧残,人员伤亡惨重,财产严重受损。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没有意识到当务之急应是着手欧洲经济的重建工作,而是拘泥于传统惯例,将战败国德国的战争赔款作为和会的中心经济议题。为了惩罚德国,英法等国向德国索取巨额赔款。此外,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它们企图从外贸、金融、资源、国土等方面限制德国的恢复与发展。 赔款是巴黎和会的核心经济议题,自然也是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中进行分析的重点章节。他以翔实的数据论证了德国能够支付的最大赔款数额为100亿美元,而赔款委员会1921年确定的最终赔款金额却高达330亿美元,是德国国民收入的两倍多。凯恩斯认为,这项巨额赔款是无法实现的,因为虽然短时间内德国可以部分矿产和物资作为赔偿,但从长远来说是要依靠加大出口、实现顺差、取得外汇或黄金来进行赔偿。加大出口直接损害了英法等国的经济利益,因而受到了重重限制,终于在1922年岁末由于德国无力偿还赔款而不了了之。这是,由于赔款的压力,马克剧烈贬值,德国出现前所未有的恶性通货膨胀,德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早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凯恩斯就看到,以巨额赔款和压制德国重建与发展的做法非常危险,它会增加德国人民的仇恨。在书中,他写道,“我敢大胆地预言,复仇将不会被平息”,它会导致“保守力量和拼命挣扎的革命力量之间的最终战争,在这场战争面前,最近的德国战争的恐怖就显得不值一提了,而且不论最终的胜利者是谁,这场战争都会摧毁我们这一代的文明和进步”。凯恩斯不幸而言中了。《凡尔赛和约》的不当处置可以说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凯恩斯在其《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对《凡尔赛和约》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补救办法,如修改《凡尔赛和约》的有关条款、解决各国之间的债务、进行国际贷款、改善与俄国的关系等。由于《凡尔赛和约》已是既成事实,以后的经济进展和国际事态的演变证明凯恩斯的论点是正确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尤其是西德的经济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大致上是受到《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中的论点的推动。因此,该书是研究凯恩斯经济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中已经表露出的凯恩斯认为政府应对失业、通货膨胀、贸易失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思想,推动了系统论证这些思想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问世。此外,由于凯恩斯亲身经历了巴黎和会,书中对主要与会者在和会上讨论的场景等都有生动的描写,因此也具有历史参考价值。 感谢华夏出版社邀请张军先生翻译《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这使我国经济学界更有条件深入研究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和两次大战结束后的世界经济进程。 范家骧 2007年12月12日
内容概要
1919年,凯恩斯参加了巴黎和会,身份是英国财政部的首席代表和首相劳合·乔治的顾问。他曾试图减少协约国对德国的巨额赔款要求,遭到失败后辞职并撰写了本书。书中,凯恩斯对《凡尔赛和约》给德国及世界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杰出的、预言性的分析,对劳合·乔治、乔治·克雷蒙梭、伍德罗·威尔逊作了细致深刻的描绘,因此,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本政治经济学巨著,它把人们对经济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提高到了一个更新和更高的水平。
作者简介
约翰·悔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其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和“战后繁荣之父”。他的主要著作有《和约的经济后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货币论》、《货币改革论》等。
书籍目录
新版序言推荐序前言第1章 绪论第2章 战前欧洲第3章 巴黎和会第4章 条约第5章 赔款第6章 和约之后的欧洲第7章 补救译后记
章节摘录
页(或试读片断) 德国不仅仅通过贸易为这些国家提供基本必需品,而且还为其中一些国家提供了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大部分资金。德国战前对境外的投资总计高达62.5亿美元,其中将近25亿美元投资于俄罗斯、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土耳其。通过“和平渗透”体系,德国不仅向这些国家提供资金,而且向这些国家提供它们同样急需的组织管理。这样一来,莱茵河以东的所有欧洲国家都并入了德国的工业轨道,它们的经济生活也相应地被调整了。 但是,仅有内部因素而没有外部因素和一些常见于欧洲的总体部署的通力协作,是不足以维持欧洲人口的。上述很多情况都是假设欧洲已经真正成为一个整体,而不仅仅适用于中欧。但是,接下来论述的都是整个欧洲体系将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Ⅲ.社会心理 欧洲的社会与经济是按照能够确保获得最大资本积累的形式组织的。虽然大部分人口的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社会的组织框架却将收入增加的很大一部分分配给了最不可能把这笔收入用于消费的阶级。19世纪的新贵们并没有带来巨大的消费支出,与即期消费所带来的乐趣相比,他们更喜欢投资所带来的权力。事实上,恰恰是财富的分配不公使得固定资产和资本的巨额积累成为可能,这种积累把那个年代与其他年代区别开来。事实上,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最主要理由正在于此。如果富人将他们的新财富都用于自我享受,那么这个世界在很早以前就会发现,这种社会制度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像蜜蜂一样储蓄和积累财富,虽然他们这样做是出于狭隘的个人目的,但是这丝毫没有减少他们对整个社会所作的贡献。 对人类大有裨益的固定资产的大规模积累,在战前半个世纪里大行其道。在一个财产被平均分配的国家里,这样的事情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在那个年代建立的铁路,就如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一座让后世子孙仰慕的丰碑。工人们不能自由地把与他们所付出的劳动等值的报酬用在即时享乐上。 这一卓越制度的发展是建立在双重误导或者说欺骗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劳动者阶级因为无知或无能为力,或是被强迫、劝说,或是被风俗、惯例、权威以及已经建立的社会规范所哄骗,从而接受了这样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劳动者只能获得由劳动者、自然、资本家联合生产的蛋糕的很少一部分。另一方面,资本家阶级却可以将蛋糕的大部分据为已有,理论上,他们并不需要消费这些产品;而事实上,众所周知,他们只消费这些产品的很少一部分。“储蓄”责任成为很重要的道德组成部分,并让资本的不断积累成为真正的宗教信仰。围绕着蛋糕永远不会被消费这一现实,一所有清教徒式的本能都产生了。在其他年代里,清教徒式的本能是远离俗世的,它不在意产品的艺术性,也不贪图享乐。如此一来,蛋糕越做越大,但是却没有明确最终结果如何预期。居民们被劝告,他们应当延期消费而不是完全放弃消费,应当培养从安全和期望中获得快乐。储蓄的原意是为自己的养老或是为子女考虑,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说法,蛋糕的优点在于,它永远都不会被你或者你的子孙后代所消费。 我这样写并不是在贬损那一代人的实践。社会于无意识之中,却知道所做的是什么。与消费的欲望比起来,蛋糕实在是太小了,如果把它分给大家,没有人会觉得这种分割能让他们的状况更好。社会不是为了当前小小的快乐而工作,而是为了人类将来的安全和改进——事实上就是为了“进步”。如果蛋糕没有被瓜分,而是让它像马尔萨斯所预言的人口那样成几何比例增长,或者至少以复利的方式增长,也许,终有一天,蛋糕会大到足够被大家所分配,那时候,后代人就可以享受我们的劳动成果了。到那时,就再也没有过度劳动、住房拥挤和食品缺乏这样的事情了。人们在满足身体的基本需要而且生活舒适之后,就会把能力投入到更为高尚的事业中去。但是,如果蛋糕和人口都以几何比例增长的话,两者就会相互抵消。19世纪的人们沉迷于蛋糕以复利方式增长这一令人眩晕的优点,而忘记了人类的繁殖能力。 这种状况有双重隐患:其一,人口的增长恐怕仍然超过积累的增长,我们的自我牺牲增加的是人口数量而不是我们的快乐;其二,在这场吞噬一切希望的战争中,蛋糕恐怕会被提前消耗殆尽。 但是,这些想法离我现在要说的太远了,我只是想指出,积累以社会不平等为基础这一原理是战前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当时所理解的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强调的是,这一原理基于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因此是不可能再现的。对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享受舒适生活的人类来说,进行如此巨大的积累并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战争揭示出:所有事物的消耗都是可能的,对许多欲望的克制是无意义的。如今,骗局被揭穿,劳动者阶级不愿意再这样忍受下去;资本家阶级也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只要有可能,他们就会去追求和享受更多的消费自由,因此加速了其财产的消耗。 Ⅳ.新旧世界的联系 战前欧洲的人民喜欢积累的习惯是维持欧洲平衡的外部因素中最重要的必要条件。 欧洲所积累的剩余资本品中,很大一部分被出口到国外,在那里,这些投资使得新的食品来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得旧世界对于新世界的自然资源和未开发的潜力产生了需求。这一因素现在成了最重要的因素。旧世界非常节俭地使用每年所应该获得的贡品。旧世界的剩余资本促进了新世界的发展,这种发展又为旧世界带来了廉价而丰富的供给,而事实上,旧世界并没有把这些供给所带来的利益推迟到将来才享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