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萧天石 页数:525 字数:4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道海玄微》一书,共凡六卷,分之可作六书参,合之则实前后贯通, 内外圆融,无不本末兼赅,万流同涵,而互相一致,可合作一书观也。初版 被选列入《道藏精华》外集第二种。 斯书为余近二十年来发扬“新道学”之传道集。其第一种即为《道家养 生学概要》,读全部《道藏》,究万卷丹经,概须由斯书入手,否則便难究 其门径也。斯书再版之印行,适主编《中国子学名著集成》百巨册竣事,而 “索引”亦告杀青。旅港三月归来,新书计划尚未定案,发行人曹哲士叠以 序相请,故乐为之书耳。本书所提倡圣功神化之道法与长生丹法,直溯羲黄 老庄,融贯三家,会通百派,而独标新宗,灏瀚汪洋,莫可与京!历代言圣 功言神化,言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而至与化为徒,与道合一者 ,千古来实无第二人。修之直可使“超天地而独存”矣。 本书既列入《道藏精华》外集,则对于《道藏精华》之为书,便中不可 不一言及之。海内外读者多谬誉之为:“自宋以来,空前第一部道藏精华与 道家学术名著。”盖以其所录不但全为万卷道藏中之精华,且尤多自明清以 来未收入藏之上乘丹经与孤本佚籍,为一般学人及藏书家所罕觏者,因能补 《道藏》书之不足。其搜罗之广博,內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贵,选刊之谨严 。堪称四绝。凡所采录,无不吉光片羽,珍侔星凤;实可称为千古来道藏精 华之冠冕。 查我国《道藏》书,为集道家道教及神仙家学术思想大成之唯一文库, 其中丹道派典籍,向为绝不公开流传之秘典,以往恒万金难得一睹!故古哲 曾谓:“洞真语录三千卷,不是神仙不许看。”又谓:“元珠密语金丹注, 俱是人间未见书。”其名贵可知矣。凡欲深究道学之玄微,丹鼎之秘奥,及 欲从事超凡入圣、超圣入神之圣功修养,如欲探究道家别传之学的内容及其 哲学思想系统者,便不可不人手一编也。本书全十七集,外集二种,共六百 余种,所选录古本、孤本、抄本秘籍,共达八百余种,注释集解者,则达千 有余家,诚堪称为空前未有千古不朽之巨编。其中尤以《道德经圣解》一书 ,出版以来,已被海内外读者群称为:“道为天下之大道,文为千古之奇文 。”而以其书“为二千余年来第一部老子解本书。”余深感汗颜无已!尚望 各方贤达,进而有以教之是幸! 最后,想借斯书再版伊始,一谈“修道之最高心法”。信道固须明道、 悟道,然主在要能行道、修道、证道;修持之行识功夫,尤重心法。 天玄子曾谓:“中国道家与道教之不传心法,在以道立教,以道垂统, 以道开化,以道救世,以道弘人,以道济物,以道养生,以道正心。”斯八 大纲宗,实为虽历亿万世而不易不移者也。且其心法,上穷其究竟意义,实 可视三教修持之最高心法。万教唯道,万法唯道,岂有二哉?虽曰八大纲宗 ,要亦一道而已矣。孔子有言曰“吾道一以贯之”,又曰“朝闻道,夕死可 矣”,复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老子则直指:“道为 先天地生,先天地存,而又为生天生地生万物者。”如其言曰:“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经中 ,作如是言,如是观者,不胜枚举。佛家尤然,我佛说法四十九年,无非是 说道、传道而已矣!三藏十二部,其所说教说法,概未能离“道”而另立一 究竟义,凡第一义谛,无一不在道中立,而亦无一不在道中行也。盖“道与 天地准”,而亦万教唯道,万物唯道也。道在天地间,“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老子语),往复循环,周而复始;无始无终,又无始始;无形无相 ,无字无文,不可究诘;至其极也,其理不可穷,其义不可说,其法不可传 ;此无说之说,无传之传,无得之得,斯其为上乘道妙也? 言心法,儒家实应以尧、舜、禹、汤历圣相传之道统,即世所谓“人心 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之心传圣脉。华山《吹笛记》則纪 太乙子曾阐述其微传曰:“人心即道心,道心即天心;本而修之,以人心应 道心,以道心应天心;复以天心率道心,以道心率人心;则三心合一心矣! ”人岂有二心哉!古德曰:“一心常不用,便尔是无心。”进之,“莫谓无 心便是道,无心又隔一重关。”总之,在此中所言三教心法者,乃引人入道 之方便法门耳。 唯修持与信奉三教人士,欲其修行有咸,则须人人能“发大心”,且具 有“诚心、信心、恒心、勇猛心、精进心”。群相与生死以之,不死不休, 方可望其万一存焉。如何为发大心?曰:如儒家张横渠之言谓:“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儒家人之发大心也。 禅宗六祖慧能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佛家人之发大心也。与天玄子自我吟所谓:“大道 无边自我修,乾坤无量自我新,宇宙天地自我立,日月星辰自我明,寿夭生 死自我转,仙佛圣人自我成,神化五方自我造。三十六宫自我春。”此道家 人之发大心也。余于《道海玄微》一书序中曾谓:“后八句教偈,尤纯是一 片性天流行,自然自在;万般皆自我,无一可由天!自命自修,自心自明, 自性自度,自神自化!独立无依,自作主宰,不假外力,全在自我,全在我 心。”斯为最吃紧处。 唯余特立此修道首宜发人心之说,以勉后学,并且以勉世之宗教家(事 功家亦然)。能发大心,则自能正其心,而以直心行事于宇宙间矣。盖“道 不可道,可道非道。名不可名,可名非名”(按:佛以“不可说,不可说” 垂训万世,即在此也)。三教圣人之所说教说道与传教传道亦然,一落言诠 ,便成死语,一着文字,便非真谛,切不可执文滞义,死于句下。“万教唯 心立,万道唯心生,万法唯心造,万事唯心通!”切不可依人脚下,而为古 人所奴! 天玄子曰:“人人自有圆圈在,为何身外更求圆。”又曰:“玄中自有 玄中妙,老子重玄有法衣。”道流!于此实宜默心会去,方能有得。人而能 透出天地外,不落万神申,方为超神,而亦能超天地而独存,岂仅为超凡入 圣之超人而已哉!余于序《道海玄微》一书时曾曰:“天地之所以为天地, 一心生之也;宇宙之所以为宇宙,一心成之也;圣功神化之所以为圣功神化 ,一心造之也。识得此心,自作主宰,复能立得此心,以合天地之心。藉使 天地之心,即我之心;天地之性,即我之性,则自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 合其明,与造化合其功矣!” 心即性兮性即心,心性本来非二物!明得此心,见得此性;复能尽得此 心,尽得此性,尤能大得此心,大得此性;则自“万化自生神”,而“宇宙 在乎手”矣。至此境界,即天地亦不能死我!死者我之形骸也,不死者我之 神也!故古之道家,重养心、养性、养神,而养气养精次之,养形养寿更次 之!千岁狐狸总是千岁狐狸,未有沐猴而冠,可为仙佛圣人也。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者,天地之正气也,宇宙之“ 真”气也。儒家宗之为圣法,庶不知道家丹道派中尚有更上重楼之圣法存焉 。道家之有丹道派,犹佛家有教外别传之禅宗,其光大道佛门庭,辉耀千古 ,各有其历史存焉。唯孟子之“以直养而无害”一语,千古来未有能得其真 解者,惜乎!因欲得其真解,明其圣义,须精于《大易》,通于《周易参同 契》,并圆其玄义,方能有得!此庄子所以自称其书为:“万世之后,遇一 大圣,得其解者,犹旦暮遇之也。”以孟子在斯章实所以传道也!故得千古 不传之秘耳。 综上所说,实为学道人与修道人之根本处,亦为世界各宗教为人处世安 身立命,与信神奉敬神以祈上入于“与神合一”之最高境界者之立脚处!舍 此而欲以信神以求神佑,以敬神而求降福,便是欲东而反之西,背道而驰矣 。夫大其心而与宇宙同体,则自能正其心,直其心,公其心,与诚其心;“ 回光返照”,而心中无一物矣!心无一物,心无一尘,心无一我,心无一念 ,则自“此心常不动,万境自如如”矣。一心不动,则圣体自见!而神光耀 然。此心寂然不动,则自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乃“易教”也。由是而感通 神天,而“上与神天接”!此实乃上入于“天人合一”与“人神合一”境界 之不二法门也。人天相应,人神感通,皆自“此心能神化”功夫中来。人在 天地申,神在天地外;身在天地中。心在天地外:能外天地万物,复超天地 万物,而寂然无我,独立无依。“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语),“无 所往而生其神”(老君法语)。至此境地,自有少分相应矣! 总之,修道证道,与成仙成佛成圣人,最要在由了其“心法”入手,尤 宜了其最高心法入手。此为千圣传道传法与修行之共法!最上一乘,尤在“ 一切心法,以无心法为心法”。故余常教人以——“圣人常无心,而以天地 之心为心。圣人常无法,而以天地之法为法。”此为无字法门之最高圭旨! 道流:无中生万化,尽在不言中;斯书多秘印,秘在汝心头。 最后,本书再版,承市隐道人刘寄生传士代为校正一遍,巨细匪遗。全 书无原稿,仅就初版书校之,亦云难矣!谨此致谢。寄生兄为道家中人,亦 尝以自隐无名为务者也;唯以非丹鼎派中人,故丹家术语,及其玄言密意, 间有所失,在所难免。内子曹哲士。为慎重计,复重加校阅,逐页再为检勘 ,并为补正。且适逢其病肠炎剧。时作时辍,耗时月余,始竞全功,亦云苦 矣!兹适付印伊始。特志数语如上,俾后之读者,能勿忘二人所耗心血之功 德焉耳!
内容概要
道家之学,在诸子百学中,最为博大高明。精微玄奥。自有古以来,我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思想。无不受其影响。道学最重学行同融,内外兼养,而一以功夫、证验与境界三者,为修行历程之权衡,以为勘证。 本书为以道为宗。融契儒佛,会通诸子于一炉之新道学启蒙书;于万卷丹经,尤能解脱缚律,不落恒蹊,提其玄要,撷其神髓,以为生命炼养、人生修证之用。全书力主功夫与理论并重,圣功与神化同参。玄言百出,精义绝神,特创生命哲学之新局,凡所敷陈,本末兼赅,体用无遗,实为丹道门庭别开生面、独成一家言之学。
作者简介
萧天石先生(1908-1986)生于湖南邵阳县龙山乡文山村,晚年自号文山遁叟。先生致力于研究和发扬中华道学,竭尽了毕生的精力,被海内外赞誉为“刊万世不刊之书,传千圣不传之学”,是公认的在20世纪研究与弘扬中华道教养生学的最大成就者。
书籍目录
自序再序编辑要旨简说卷一 圣功神化道大乘集 静学与内圣心法概述 静学与静坐之要义 静学与静坐之本体 静学与静坐之原理与功用 阴阳动静相对相生之基本原理 静定修养为学德与事功之母 附录黄宗炎晦木太极图 辨及先天无极图简释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 静学为入圣之门 道家静学心法 结语 静坐养生的原理和诀法 自然之道主静 儒释道三家静坐要旨简述 静坐的入手方法简述 静坐收功要领简述 道家性命双修长生法要 道家不传秘旨体系 玄门太极长生功——四元功秘法 脑神经修炼功法秘旨 道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 前言 三家人生修养指要 玄门圣脉真传 道家六大日用养生原则 道家丹道派之上乘养生要旨 ……卷二 先天道无极门长生丹法卷三 道家养生 药言辑要卷四 儒家圣脉及其内圣修养心法卷五 道海外集附辑 简记文山遁叟萧天石先生学术年表
章节摘录
静坐为“静学”中求静、致静、得静、证静之方便法门,乃“主静哲学 ”中之事,亦可以说是“静的哲学”之实证。静为动之对。“静的哲学”为 “动的哲学”之对。寂然不动曰静,无声无息曰静,一念不生曰静。静又有 “息”义,《礼·月令》曰:“百官静事毋刑。”又有“安”义,《郑风》 曰:“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晋书》曰:“北狄惧威,关塞谧静。”又 有洁净义,诗曰:“笾豆静嘉。”《韵会》曰:“澄也。”《广韵》曰:“ 和也。”凡此均静之义也。 “静学”为“心学”中之主学,“静法”为“内圣心法”中之主法。人 为万物之灵,亦为天地万物主宰,而心又为人之主宰。故谈人生修养,实以 心的修养为最高无上之不二法门。古圣谓:“养心莫善于静。”静则无欲, 无欲则刚;静则无念,无念则定。心无时不动,无时不外驰,无时不散乱, 故孟子以“求放心”为教。心放则收之,收拾向里,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 ;外不入内,内不缘外;使此心无思无虑,无意无念,无欲无作,则自寂然 澄然,真体独露,而得见本心。本心者,即善恶是非分别等诸念未起,与喜 怒哀乐爱憎等诸情未发前之真心也。此时之心,心无其心,寂然不动,虚灵 不昧,亦即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所谓“道心”,一发则即为“人心”矣。静 坐,主在坐断此动心,而复归于静,亦即复归于“清静无为”之道心。此亦 即“复性”功夫,正老子所谓“归真返朴”者是。 《大易》曰:“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坤文言曰:“ 至静之德方。”故老子以“致虚极,守静笃”为教,以“归根日静,静曰复 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为训。并力主“清静为天下 正”,主“无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复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牝 常以静胜牡”。故曰:“胜天下之至动者以静,制天下之至变者以定。”静 则自定,定则自静。由此可证“静学”之为用,小而施之于身心性命,大而 施之于家国天下,无所不宜。颜子之“坐忘”、“心斋”,孟子之“不动心 ”,与乎立德修业、内圣外王之功,均须由此一“静”字法门入。《大学》 曰:“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此一内圣外王心法,为孔门主静学之最佳说教。 在佛家则更以修静定为要功。天台宗之修止观,禅宗之修禅定,以及其 他一切诸法,莫不以修静定为中心主旨,并由此而可以成佛作祖。《圆觉经 》曰:“诸菩萨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其戒定慧三学。一是皆以 “静学”为本。三藏十二部佛法,总不外以静字为人门法。由上可知三教圣 人,莫不以“主静”为头脑功夫。静学,旨在学静。求一心清静;无烦恼, 无苦闷,无挂碍,无恐怖,无忧郁,无思无虑,无欲无求,一心澄然寂然, 得大自在、大逍遥。故静学实乃百家之所共享,非仅三家为然也。 如何能静?须有“致静”之方,“坐”则为“致静”方法中之基本形式 之一种,要在“主静”,无间于行住坐卧也。致力于修静与修定,概称为静 功。道家静坐以修心养性、修命了道,其中功法,全以静功为主基。《图书 集成·神异典》分目有“静功部”,即为记道家修养之事者。在道家丹鼎派 中,称此为“炼丹”。静功得力处,不但可以炼养心性,变化气质,陶熔人 品,大开慧悟,且实为“超凡人圣”之坦途。故陈白沙直称静坐为“作圣之 功”;刘宗周谓“静坐是养气功夫,可以变化气质”,实则未尽其要也!静 坐功夫,主在可以养心,可以养性,可以养精,可以养气,可以养神。次则 可以养德,可以养慧,可以养诚,可以养勇,可以养仁。全此十大修养功夫 ,便可以作圣,可以长生,可以神化,可以人道矣。故静坐法,实为人生修 养方法中之最上乘,最简易之修养方法。 宗周先生有一段论静坐最亲切的话,初学静坐者,可用之仔细检点。其 言曰:“主静功夫,最难下手,姑为学者设方便法,教之静坐。日用间,除 应事接物外,苟有余晷,且静坐。坐间本无一切事,即以无事付之。既无一 切事,亦无一切心。无心之心,正是本心,瞥起即放下,沾滞即扫除,只与 之常惺惺可也。此时技俩,不合眼,不闭耳。不跏跌,不数息,不参话头; 只在寻常日用中,有时倦则卧,有时感则应;行住坐卧,都作静观;食息起 居,都作静会。昔人谓勿忘勿助间,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真消息也。故程 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善学云者,只此是求放心亲切功夫。不会静坐 ,只学坐而已。学者且从整齐严肃人手,渐进于自然。”此极浅明而简要, 其所以苦口婆心如是者,盖唯静坐,可收拾精神向里不向外驰,可使此心湛 然明澈,可使此心寂然不动,可使此心闲邪存诚,可使此心于喜怒哀乐未发 之中体认天理,会归天道。一杂念虑,一起机心,便失本体矣。平时养此不 动之体,他日出而用世,即可肆应天下无穷之变,而不离一方寸之中也。 P1-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