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戈国龙 页数:369 字数:33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一、关于作者与成书 黄元吉,名裳,字元吉,为清代著名养生学家、传统内丹功宗师,其 生平不详。黄氏系江西丰城人,乃博学鸿儒,深究经史,兼精佛乘,曾遍 游名山胜地,卒获异人传授道门心法真诀,终而人道。据编辑《乐育堂语 录》的弟子原序中记载:“先生自丰城应运而来,设帐于兹十有余载,每 于注《醒心经》、《求心经》、《道德经》之余,辄与及门讲究性命双修 之理、天人一贯之原,无一不阐发尽致。”而龙腾剑跋中称“是书成于道 咸年间”,由此可知j清道光、咸丰年间,黄元吉自江西丰城至四川“乐育 堂”讲学,于四川自贡、富顺、荣县等地,设馆授徒十余载,朝夕讲解老 子《道德经》,并传授道门真法,门人众多,法席隆盛。黄元吉亲撰《道 德经注释》一书,门人又将其讲道语录集成《乐育堂语录》,流传于世。 《乐育堂语录》系黄元吉于清道、咸年间讲学四川乐育堂时所授道门 心法,由其门弟子记录整理而成,为流传于世的丹道巨著。据黄元吉《道 德经讲义》“自序”,《讲义》一书刊于清光绪十年(1884),则《乐育堂 语录》可推知其整理刊行的年代应为道咸之交至光绪年间。 据《乐育堂语录》“原跋”记述,黄元吉先生是元代人,并言《张三 丰集》中列举师承中有黄元吉之名。又称黄元吉遁形隐迹,直到清朝道咸 之年“犹聚徒讲学”,言黄元吉“历时几历千载”。以此说,黄元吉在世 之寿几近千岁。然查《三丰全书》,其“隐鉴”中仅有王原吉、沈元吉之 名,其事迹均与黄元吉不符,全书他处亦未见提及黄元吉。《乐育堂语录 》“原跋”所记或系讹传,但此书著成于道咸至光绪年间,黄元吉当为清 时人。 元代净明道第三代宗师亦名黄元吉(1271~1325),字希文,号中黄子 ,江西丰城人,编有《净明忠孝全书》。则此黄元吉与《乐育堂语录》的 作者黄元吉,姓名籍贯都相同,这也是一大奇案,难怪一般人容易将他们 混淆。加上清代的黄元吉生平无记载,神龙见首不见尾,从神仙长生不老 的角度上说,修道的人容易联想他们可能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仙家成就金 液大还丹,留形住世历千年之久,在神仙的意义上说也并非难事。或者可 以附会说,清之黄元吉为元之黄元吉之“再来人”。当然,这都是超出我 们一般人的认识范围的,是真是假,方外方内之人可有自己的看法。从学 术的立场上说,则凡无有确切证据的事,都要存疑。任继愈主编《中国道 教史》称“《乐育堂语录》,托名元黄元吉说,实则成书于道咸间”,则 似乎认为清代无黄元吉其人,《乐育堂语录》乃为清人托名元黄元吉所说 。按《乐育堂语录》、《道德经讲义》中并未提及元代净明道之黄元吉, 且其所述丹道思想与元黄元吉思想不类,托名之说恐非实情。实际上历史 上名为黄元吉者有多人,这与《易》有“黄裳元吉”之语有关,因而元代 净明道之黄元吉与清代内丹宗师黄元吉并非一人。 《乐育堂语录》成都二仙庵刻版原为五卷,镇江道德分社版则为四卷 ,少后一卷。泰国赞化宫、复圆堂版亦均为四卷。香港正德公司版将最后 一卷合刊于四卷末,成五卷本,其所据何版未叙明。可能此书原为四卷, 书成后黄元吉续看讲录,又录成一卷,后补入四卷本成五卷本。此书后经 多次重印,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卷本、《道藏精华》第六集之五、北京天 华馆四卷本(并收入《藏外道书》第25册)等。以上诸版本以北京天华馆所 印四卷本成书较晚(1934),校勘较为完善,字句错误最少。今人蒋门马先 生《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9月版)校 注的《乐育堂语录》是现代人整理的最新的版本,也应是点校较完善的版 本。 二、《乐育堂语录》的丹道思想及其特色 学术界一般将李道纯之《中和集》、尹真人高弟之《性命圭旨》和黄 元吉之《乐育堂语录》归为内丹学中派的典籍,中派由李道纯以“中”字 概括三教心法而得名,其实在《乐育堂语录》中“中”字并不完全能概括 其丹法之要。将黄先生的《语录》(以下依行文需要,《乐育堂语录》或简 称《语录》)归于中派,乃为一传统说法,其实《语录》应属各派内丹学之 综合集成之作品,相当于一部内丹学的综论。又,中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宗派”,其中也不一定有前后相继的师承关系,其实是一个“学派” 的概念。严格说来,丹道的派别很多是属于个人化的宗教,他们只是修炼 丹道以成神仙,功成之后再传授有缘的弟子,有的有自己松散的组织,有 的就只是隐传而已,与官方的或正统的组织化宗教有所不同。丹道思想的 流派与正统道教教会、官方组织是不同的,丹道思想的分派更多地是作为 道教一个修道思想的学派而存在的,这是我们首先要加以交代的。 综观各种讲丹道的经典,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通灵型 丹经,是由扶乩、降神等特异状态下所出的经典,皆是各类神仙降笔,问 附玄理,偶有真知,但逻辑上常常有点纷乱,可说是杂而多端。二是学者 型丹经,是由道教学者、论师所创作出来的各类丹经及注疏,其文思理一 贯,理论上较系统,但多思辨玄谈与名词术语,有时属于纸上谈兵,不切 实用。三是悟道型丹经,是得道高真著述或由讲道记录所成的作品,其文 义理深微,前后一贯,语语自心中流出,可为修道者之指南,最具理论与 实践价值,《乐育堂语录》就是属于上述第三类的丹经。 像《乐育堂语录》这样兼备通俗易懂与高深义理之道教作品,殊不多 见。《乐育堂语录》的丹法,从理论特点上说是性命双全,理法并重;从 所被根机上说是顿渐相资,普被三根;从语言风格上说是亲切详明,出语 警策;从讲道宗趣上说是三教贯通,直指大道。 内丹学南宗从命至性,其中丹禅之融通尚分成二段,较详于命功,但 其文多诗歌吟颂,不易了解。内丹学北宗由性摄命,偏重于性功而命功较 略,禅之色彩浓厚而不显丹家本色。而黄之《语录》丹禅完全融合成有机 的内在的系统,性功了悟与命功丹法俱详并重,虽融通儒佛而不失丹道本 色,是站在道教立场而融通三教的代表作,真正形成”性命双修”的系统 伟构。《语录》中既有系统的丹道理论,又有切实详明的丹道功夫与火候 的描述,理论和实践完全统一,这也是其难能可贵的地方。仅有系统理论 而无具体的实践功夫,则其理论是空的;仅有实践功法而无系统理论,则 其实践是盲的。《语录》是黄先生讲述自己的切身体悟,不尚空谈,但同 时又升华到理论的高度,义理系统精当,这样的作品,当然就是内丹学文 献中的精品了。 丹道修炼有一个由浅人深的系统的修道过程,对于不同根器的弟子, 对于修道到不同阶段的修道者,相应地他们所需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也都是有所不同的:由于《语录》是针对不同的弟子和不同的修道阶段应 机所作的开示,因而其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从下根到上根、初级到高级 等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所需要的丹法,能够适应不同人的需要,因而 可以说是普被三根的、适于广传的内丹心法。当然,这也造成阅读《语录 》时的一个困难,因为此书并非黄先生自己亲著的书,而是随机讲授、应 机说法的记录,虽然全书蕴含了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但内容的前后排列却 并不是由低到高系统组织的,有的内容是重复的,需要读者认真反复钻研 ,从中找出一贯的系统来,并寻找到适合自己当前需要的口诀与心法。 一般内丹学作品多隐语譬词,殊难了解其真义,而此书对内丹学的重 要名词术语都有直接、根源性的指示,通俗易懂但又深微精当。因为是讲 道的记录,所以语言都是亲切详明的,句句指归大道。这在当时是完全口 语化的文本,但到今天有些也难于理解了,与现代的白话文还是有差距, 可以说是比较浅近的文言文体。其中有很多的名词概念,虽然黄先生已经 用当时的浅白的语言加以解释了,然而到现在也还需要进一步地用现代语 言进行诠释。 内丹学东西两派都重男女阴阳双修的丹法,其法难行而易生流弊,《 语录》的丹法清静纯正,既有详细的下手功夫和中间过程,又指归大道, 人于无为道体,下学上达之理法俱备,可以适于普传广授,为丹道之正宗 。《语录》以丹道为中心,同时贯通儒释,随手引用儒释两家的经典加以 解释丹道的义理,体现了黄先生贯通三教、直指大道的讲道宗趣。 从理论特色上言,《语录》之于道教内丹学,犹《六祖坛经》之于佛 教禅宗。然而在实际影响方面,《坛经》为佛门显学,而《语录》则没有 取得应有的影响,实为可惜。这可能是因为黄氏并未建立宗派传法系统, 没有得大成就的后继者来光大其学。现在是我们重新发掘其重要意义的时 候了。 根据《乐育堂语录》的上述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研究《乐育堂语录》 的重要意义: (一)《乐育堂语录》可视为一部内丹学的概论,是传统各宗各派内丹 学成果的融会贯通,通过对《语录》的研究可以系统总结道教内丹学的理 论成果和实践意义。这对于道教思想史、中国思想史的研究都有很高的价 值。 (二)明清以来三教融合成为中国思想史的一大特征,其中有儒家立场 的三教融合、佛家立场的三教融合和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三种类型。《乐 育堂语录》虽为道籍,但可视为三教真传的要典。通过对《语录》的研究 ,可以了解以道教立场融通三教的代表性成果,从而加深了解中国思想史 上的三教融合特征的一大类型。 (三)《语录》对现代人的身心修养和探索人体生命的奥秘仍具有现代 意义,从现代哲学、宗教学、精神分析学、超个人心理学和人体科学等多 学科的角度,重新诠释其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乃是一富有生命力的研究 方向。 这样一部重要的道经,前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先生非常看重,指为研 究道教之必读丹经,曾经构想依据《乐育堂语录》撰写一部《口诀钩玄录 》,虽然只完成了初集,但可想见他对此书的重视。但到目前为止,国内 外尚没有对这部道经作系统的专门的研究,殊为遗憾。本书将全面整理《 乐育堂语录》的丹道思想,对《乐育堂语录》进行分章注释和研析,这将 是道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一项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开拓性的研究工作 。 三、撰稿说明 本书以《乐育堂语录》原文中的每一大段为单元,每一大段作为一章 ,每卷分章从“一”开始,以大写数字标序。每章依“本文、章旨、注释 、研析”等四项为序进行注解工作,其中有关作者、成书、思想特色等概 述性内容则在全书“前言”部分作统一的说明。章旨则概括大意,注释则 解释专有名词或难解术语,研析则申述奥义,附论己见。 因为本书的体例是注释与研析分开,注释部分主要就是对《乐育堂语 录》作文字解释的工作,只是帮助读者阅读原文,减少文字障碍,尽量少 掺入作者自己的见解,而研析部分则是作者对原文的疏通与阐释,较多作 者的理解,是对原文的进一步总结、引申和深化,包含了作者多年研究内 丹学的心得,但不敢说尽合原意,仅提供一种理解的思路供读者参考。 本书注解皆以简便明晰为主,兼顾专业读者和一般大众的阅读需要, 既有专业化的注释和学术性的问题讨论,也有一般性的名词解释与疑难问 题的说明,一切皆以帮助读者阅读理解原典为宗旨。对书中引用的典故, 则尽量在注释中给出原典,以供读者查阅经典的原文。《乐育堂语录》虽 然已经包含了系统的丹道理论,但其表达的形式并不是系统的理论建构, 而是讲道的语录,为适应不同层次听众的需要,语录前后多有重复之处。 所以在前面的注释中尽量详尽一点,对首次出现的丹道术语和重点难点都 加以注释,但后面重复性的内容,除非确有必要,不再作重复性注释。当 然,同一个概念在前后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不尽相同,故有时需根据不同的 上下文作相应的解释。 又原文每大段不再细分小段,以保持原文的分段结构。每章原文无标 题,为醒目起见,本书依其中心思想加以标题,一般以四字为题,都是尽 量采用原文中现成的语汇。本书以北京天华馆四卷本为底本,参考蒋先生 的最新校注本,对四卷本《乐育堂语录》进行分章注释和研析。蒋校本基 本上解决了《乐育堂语录》的点校问题,本书在此基础上修订了少量的错 误,因重点在注解和评析,故原文之校勘非是此书之重点,只根据已有各 版本择善而从,除非有特别意义的文本校勘加注标明外,一律不作校点说 明。本书的分段和标题,则参考各本而最后由自己综合裁定。又,天华馆 本原有少量眉批,但无关大旨,其意义不大,本书一律不加录入,读者如 有兴趣,可于其他诸本中参阅之。另外孔德先生曾内部出版过一部《乐育 堂语录注解》(十堰市气功科学研究会编印,1995年),对四卷本《乐育堂 语录》进行过译注,其译与注混在一起,不是对原文的直译,这使其译文 较生动详尽,但也有不少误解原文之处。 对经典进行注疏,本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基本写作形式,一代 代的学者通过对原始经典的不断的注解,推动了学术思想的发展,既诠释 了古人,也借以表达了注疏者自己的思想见解。现代的学术研究,已经越 来越注重系统体系的建构,而较少再作这种扎实的文献整理的工作。对我 个人来说,对道教经典进行注疏式的研究,也是我的第一次尝试,算是个 人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一种新的突破。 本书通过对《乐育堂语录》进行全面的注释与疏解,把文献的整理与 思想的诠释有机结合,一方面普及了内丹学的基本知识,对丹道的基本理 论及其话语系统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另一方面通过对《语录》的丹道思想 的阐释,研究了《语录》的内丹学理论及其思想特色,并结合作者多年的 内丹学研究心得,对《语录》所涉及的内丹学理论进行富有现代意义的诠 释。希望这种写作方式,更能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也希望此书能够推进 道教内丹学研究的继续深入,并对现代人的精神修养有所启迪。 古籍整理是一项严肃的工作,笔者虽然充分参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 但大部分工作仍是自己从头开始做,限于自己的学力,书中难免还会有曲 解古人的地方,不能充分传达先贤的大道,这是笔者需要交代的,敬请读 者谅解。只希望此书能引起读者研究《乐育堂语录》的兴趣,由此进一步 深入原典,直接探取原书中无尽的瑰宝。 戈国龙记于馨港庄园 2006年9月21日定稿 2007年9月5日复校
内容概要
《乐育堂语录》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丹经,它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朴实说理,大畅玄风,系统阐述了道教内丹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功法。其丹道思想可谓性命双全,理法并重;顿渐相资,三根普被;贯通三教,直指大道。《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以作者多年研究道教内丹学的学术功底与实践体验,对《乐育堂语录》进行了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注释和疏解,把文献的整理与思想的诠释有机结合,既普及了内丹学的基本知识,又阐发了道教内丹学的理论特色与微言大义;既对道教内丹学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是一般读者深入内丹学堂奥的最佳入门读物,对现代人的身心修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戈国龙,道号云山风,1971年2月生干江西临川。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学博士后,已出版《道教内丹学探微》、《道教内丹学溯源》等著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作者电子信箱:geguolong@sina.com
书籍目录
黄元吉先生语录序果圆序柳云亭序乐育堂语录卷一 立定脚根章第一 阳生之道章第二 无上因缘章第三 先天水火章第四 明心见性章第五 玄关一窍章第六 虚中得实章第七 一空所有章第八 太空之空章第九 进火采药章第十 真火凡火章第十一 耐心久坐章第十二 上上妙谛章第十三 积功累行章第十四 打扫心地章第十五 玄牝之门章第十六 真阳之动章第十七 调其火候章第十八 采取烹炼章第十九 进火退符章第二十 金丹始终章第二十一 先后二气章第二十二 虚无之气章第二十三 真灵之知章第二十四 性命双修章第二十五 抽铅添汞章第二十六 元精元神章第二十七 炼剑铸镜章第二十八 太极阴阳章第二十九乐育堂语录卷二 一肩斯道章第一 心性空明章第二 炼心伏气章第三 炼己事大章第四 有无之义章第五 元神为主章第六 用心行持章第七 真一之气章第八 玄窍初开章第九 下手兴工章第十 听息胎息章第十一 主人常在章第十二 观天之道章第十三 存神入听章第十四 炼精化气章第十五 真铅真阳章第十六 两重天地章第十七 自然之道章第十八 归真返本章第十九 居尘出尘章第二十 神仙之道章第二十一 阳火阴符章第二十二 真觉真意章第二十三 一念之分章第二十四 真心真性章第二十五 真一之气章第二十六 真空妙有章第二十七 吸舐撮闭章第二十八 坎离水火章第二十九 太极开基章第三十乐育堂语录卷三 单传直指章第一 虚实兼赅章第二 内火外火章第三 一惊而醒章第四 火药二物章第五 审慎行持章第六 元性本末章第七 真清药物章第八 真正丹本章第九 道即太极章第十 周天工法章第十一 半边学问章第十二 河车一法章第十三 本来现形章第十四 当前了照章第十五 勿求速效章第十六 养心养气章第十七 女子丹法章第十八 太极根源章第十九 止念之法章第二十 杳冥无朕章第二十一 仙凡所分章第二十二 性命动静章第二十三 返本还原章第二十四乐育堂语录卷四 了性了命章第一 先天之精章第二 玄关多端章第三 一窍之妙章第四 本来面目章第五 主静立极章第六 慧光慧剑章第七 天人相通章第八 勉强用工章第九 认取正觉章第十 动中修炼章第十一 自修其德章第十二 造端夫妇章第十三 完吾本性章第十四 觉照之心章第十五 世何足恋章第十六 说不如行章第十七 朝屯暮蒙章第十八 清真之乐章第十九 神仙大药章第二十 致中致和章第二十一 元精化生章第二十二 成仙首务章第二十三 诸说详解章第二十四 邵子诗解章第二十五重刊《乐育堂语录》跋
章节摘录
阳生之道章第二 诸子谈及阳生之道,已非一端,总不外无思无虑而来。即如贞女烈妇 ,矢志靡他,一旦偶遇不良,宁舍生而取义。又如忠臣烈士,惟义是从, 设有祸起非常,愿捐躯以殉难。此真正阳生也,不然,何以百折不回若是 耶?由是推之,举凡日用常行,或尽伦常孝友,或怜孤寡困穷,一切善事义 举,做到恰好至当,不无欢欣鼓舞之情,此皆阳生之候。只怕自家忽焉见 得,忽焉又为气阻。又怕自家知道,因而趾高气扬,喜发于言,形动于色 ,洋洋诩诩,不知自收自敛,视有如无,因被气习牵引而散矣。又或读书 诵诗,忽焉私欲尽去,一灵独存,此亦阳生之一端也。又或朋友聚谈,相 契天怀,忽然阳气飞腾,真机勃发,此亦阳生之一道也。更于琴棋书画, 渔樵耕读,果能顺其自然,本乎天性,无所求亦无所欲,未有不优游自得 、消遣忘情者,此皆阳生之象也。总要一动即觉,一觉即收,庶几神无外 慕,气有余妍,而丹药不难于生长,胎婴何愁不壮旺?即或不至成仙,果能 持守不失,神常返干穴中,气时归于炉内,久久真阳自发生矣。尤要知人 有阳则生,无阳则死。以此思之,纵自家鲜有功德,不能上大罗而参太虚 ,亦可迈俗延龄,为世间地仙人仙④焉。诸子从此悟得,方知阳即道,道 即虚无自然。子思子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其即此收敛阳光、不 许一毫渗漏之说欤?诸子卓有见地,吾故以铺天匝地、亘古历今之真正元阳 无时无处而不有者示之。若以此教初学人,反使无路入门,将他本来色相 一片欢欣鼓舞之机亦窒塞焉。 【章旨】 此章透彻开示阳生的种种表现,使我们认识阳生不仅是在练功时才特 有的现象,而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的,无论我们做什么,只要到达无 思无虑的境地,都属于阳生现象,关键在于阳生时不要错过,要及时收敛 精神,因而修道的人随时随地都要警觉用功。 【注释】 ①阳生:道家炼内丹,是消阴成阳,阳生从命功方面是指阳气发生, 从性功方面是指元神显现,阳生之时是练功时要把握的火候关键。②一动 即觉,一觉即收:阳生的时候要能立即觉察到,把精神收敛,不起杂念, 这样方能阴消阳长。 ③有阳则生,无阳则死:丹道中的阴阳有特殊的含 义,与一般哲理上的阴阳不同。从哲理上说,阴阳相互依存,阴阳不能独 存,而丹道中的阴阳有其象征的意义,阴代表生命中导致死亡的消极力量 和无意识的成份,阳代表生命力,代表光明和有意识的成份。 ④地仙人 仙:神仙等级在不同道经中有不同的分类,在《钟吕传道集》中仙分为五 等,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和天仙。其中人仙不离于人,只可安乐延 年;地仙不离于地,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 【研析】 悟大道的人,要有迥异于常人的高远见识,凡事要做到透彻透顶才行 。比如说道家注重阳生时的火候,要及时采取,但一般修道者多认为只有 在练功时到一定程度才会有阳生的现象,从而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其实,真正的大道不离日常生活,只有随时随地用功,将整个生活融人修 道之中,才能修到高境界。不然,你专门打坐修道的时间有多少呢?道不远 人,我们本来就生活在道中,只是我们一味向外驰求,而没有觉察到道的 显现,而道的显现就是阳生,也就是一种虚无自然、无思无虑的状态。一 般人也都可能经历阳生的现象,但不能把握采取,为习气所牵,当面错过 ,实在可惜。这里黄仙师指示随时随地一直都有的真正的阳生现象,这是 从道的高度来理解阳生的现象,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随时体认,及时返照 ,使神不外驰,真气内充,事事合道自然,如是成仙有望了。 P10-11
编辑推荐
《乐育堂语录》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丹经,《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更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朴实说理,大畅玄风,系统阐述了道教内丹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功法。其丹道思想可谓性命双全,理法并重;顿渐相资,三根普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