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德)弗里德兰德,(美)克里格,(德)沃格林 页数:261 字数:227000 译者:张映伟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柏拉图作品的篇名译法既需要统一,也需要重拟。在本编中,我有意尝试一些我们认为更为恰切的译法——比如,《法义》而非《法篇》,《王制》而非《国家篇》或《理想国》。这些译法并非不可争议,相反,恰恰为了激发争议。 要搞清楚柏拉图说的是什么,必须首先从他如何说入手。如何说与说的什么没法分开。柏拉图的作品大多是戏剧,要么是演示式的,要么是叙述式的。惟有把柏拉图的作品重演示或叙述一次,才能接近柏拉图所要说的——换言之,惟有以柏拉图的方式才有可能理解柏拉图。 这里辑在一起的三篇论述,都是以复述柏拉图《王制》的方式来阐释《王制》,作者也都是有代表性的人物。
作者简介
作者:(德)弗里德兰德,(美)克里格,(德)沃格林 著,张映伟
书籍目录
编者说明克吕格《王制》要义 一 《王制》所关注的问题 二 《王制》的结构和情节线索 三 全书主题与结构对观 四 探究理想政制时的玩笑和严肃 五 政治、哲学、教育 六 为什么回到“诗”?弗里德兰德《王制》章句 一 《忒拉绪马霍斯》 二 《忒拉绪马霍斯》的插入:充满敌意的反对力量 三 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的发言:反对力量的新表述 四 国家共同体的起源 五 护卫者的教育 六 结束——临时的——城邦建造 七 寻找正义 八 二波浪头 九 《王制》的核心定律及其证明 十 哲人的教育以及哲人融入国家整体的教育 十一 败坏 十二 最后的攀登 十三 作品的神话线索 十四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存在方式沃格林《王制》义证 一 《王制》的结构 二 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 三 反抗腐败的社会 四 建立秩序 五 秩序的瓦解 六 尾声
章节摘录
书摘 柏拉图本人在进行诗歌创作,这源于他思想中固有的贴近生活的特点,以及他在哲学对话中继续苏格拉底以对话进行研究的风格。他常常应用一些比喻和神话,这是因为他的哲学本身固有一种结构上的困境。而《王制》就以一种能够明明白白、有根有据的方式给我们指出这种内在关联。因为,如果哲学是走出洞穴的上升之旅,那么它总是从可干世界出发;如果它必须不断重复着上升下降的旅程,那么它就总要不断地落回到可感世界中。如果哲学总是只以假设的方式,从存在者的原型出发,研究原型中的存在者,如果哲学因此(正如《斐多》和《斐德若》所称的)只是回忆起真实事物,那么它就不能没有那些反映着原型的影像。因此,苏格拉底不能仅仅以理性的对话来谈论那必须观照的事物;他也不能只是依靠数学学科中真实事物的那些容易理解的纯粹影子性的图形;他必须以可感的景象作辅助手段,并且讲述故事(神话),也就是说,他必须做诗。若从他意在科学的角度衡量,这无疑只是一种糟糕的甚至(如《斐多》所指明的)悲剧性的权宜之计;但它确实是在哲学探讨的结构性困境中完全不可避免的权宜之计。由于观照与理解的不充分——这种不充分总是存在着的——原本必须“合乎逻辑的”话语变成了“神话的”话语。举例明之:政制与正义的“草图”就被赋予某种神话的特征,并且认识在多大程度上没有充分完成,神话的特征就相应有多么浓厚(376,501e)。因此苏格拉底能够——在这儿同在别处一样——在最后只借助神话就说出真正总结性的话。哲学作为“单纯的”哲学在柏拉图那儿是富有诗意的。 可是,苏格拉底又对他本民族的伟大诗人们笔下形象生动富有诗意的描写,流露出简直令人感到荒唐可笑的不理解,这怎么解释呢?怎么能对诗意表达的本质作出如此错误的认识,以至于因此而责问荷马,他是不是在他所描写的战争、政治和教育方面的“专家里手”呢? P37
编辑推荐
《柏拉图注疏集:王制要义》编辑推荐:这里辑在一起的三篇论述,都是以复述柏拉图《王制》的方式来阐释《王制》,作者也都是有代表性的人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