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离破碎

出版时间:2004-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石康  页数:222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青年作家石康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之二,小说在主人公与“陈小露”的一段感情经历中力求展示某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寻找这真实的感情的文字中,时时提醒着读者,实在的生活其实经常会在现实世俗的生活之中变得“支离破碎”。本书秉承了作者文字流畅、情节跌宕有致的基本创作风格,并且为求在创作中有所突破,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作品。

作者简介

石康

生于一九六八年三月四日
编剧
作家
石康个人网站:
http://sikang001.yeah.net
电子邮件信箱:s10k@vip.sina.com

书籍目录

第一部 夏天,夏天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部 尖锐之秋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三部 一月的情感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四部 与悬铃木斗争到底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支离破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支离破碎我原来有本盗版的,后来老婆的一个朋友借去了,没有还,索性就买一本正版的吧.看这就开心..石康是我喜欢的作家..还有卡尔维诺..但是他的全集一直买不到..希望当当能早点有卡维诺的全集..感谢当当.希望以后图书更便宜..
  •   石康的书每一本都必买,虽然最近的几本并没有全看,但好像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甚至有时候觉得他的书已经改变了我的思想甚至我的原则,不管怎样,都很喜欢他的文字。从我8年前心情激动的读第一本《支离破碎》到如今怀着愉悦放松的心态读他的《过山车》,我和他的文字共同成长!最喜欢的书!影响我一生的书!
  •   第一次看石康,感觉就是支离破碎,不是很能接受他的这本书
  •   生活的假象是这样之多,泡沫起来的时候七彩的让人忍不住去伸手触摸,可是泯灭也只要刹那,最后无非都还是一场徒劳,这个世界本来就这样,不知道最后到底是我们让它摇摆不定还是它折磨的我们的灵魂支离破碎
  •   比较喜欢
  •     
      这TM不是我吗?!
       ————————————我的感想
      
      
      
       可能是我比较肤浅,我觉得这书很好看~
      
      但是大家评价普遍偏低~我还是坚持五星,这书是我慢慢在厕所看完的~
      
      看了好几个厕所~
      
      (因为我高三不能被发现在看闲书,咳)
      
      除了操逼,周文的生活约等于我的生活。
      
      他的苦恼也差不多是我的苦恼,
      
      我也很害怕别人不耐烦,为了防止别人对
      
      我不耐烦,在我看出别人要表现出不耐烦的趋势的时候,我会比别人先表
      
      现出不耐烦~
      
      很贱是吧~(´・ω・`)
      
      我也一直这么觉得~
      
      我也觉得喜欢一个人就是永不拒绝,永远永远!
      
      我也不要上浮,绝不绝不!
      
      不如把标题改成 我也?
      
      其实我觉得它很像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觉得我侮辱了一代经典的~
      
      板砖照脸乎吧~来吧!
      
      我只看了支离破碎~正在打算去看其他的,
      
      也许看完之后我会改变主意,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依然觉得它很经典。
      
      大概是绝望得如出一辙吧。
      
      生活中你不断追求的本质上都是死亡,
      
      你渴望世俗的荣耀和肯定,然后就像精子一样,像其他所有精子一样,在黑暗潮湿阴道奔跑,
      你觉得很有意义,你觉得你成功了,其实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你从来都只有一个选择,一条道路。
      
      而爱情~
      
      本质不是别离吗?
      
      板砖照脸乎吧~
      
      毁容当整容了~
      
      
  •     石康的《支离破碎》是艺术导论的老师丁利荣推荐的。很喜欢这个老师,她在大学学的是哲学;经常给我们推荐书籍。
      
      这部小说就像书名一样,有点凌乱。但这样更能显现出一个现实社会和生活。因为,又有谁的生活像小说一样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呢。
      
      下面就是一些比较精彩的片段啦:
      
      “与一个人在一起无话可说并不可怕,特别是在两人都不知说什么的时候。可怕的是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本来无话可说却偏要说,这种情况不仅不妙,简直十分讨厌,但其中也有例外,挑一个随便讲讲,不嫌烦的话,你就随便听听,当然不可能有什么新鲜的。”
      
      说到在外面被痞子打了,被抓住,还抵赖。保安查看他们的书包,看作业本的成绩,成绩好的就没事。而那几个小痞子根本就没有作业本,而是整整一块板砖。读到这些地方,我觉得都要笑死了。看来保安还是有自己的一套的。
      
      “人世间没有任何救命稻草,生活一片死水,除了循规蹈矩地走向死亡以外,人没有任何目的可言,如果有,那也是活下去本身,活下去,活下去,无情的活下去吧。”石康说的倒是太悲伤了,太消极了。确实,我们避免不了死亡,所以我们要完善过程,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写古装剧本)其实就是胡编乱造,它的当代意义在于把对当代现实中的不满放到古代,最后,作为一个美好愿望,正义战胜邪恶,全剧终。”“写着写着不由得出结论,也许,正义就是那种经常被邪恶玩于股掌之间的东西。”“故事的结局也让我特别恼火,因为正义的一方必须得出奇制胜,在经历了那么漫长的磨难之后,在倒了那么多大霉之后,正义一方才能想出招数,让我简直就弄不清在这之前他们都干什么来着。”这段话说的特别带劲,真是说出了我的心声。也就不用多解释什么了。你们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
      
      “而我自己则具有这样的情感,即一个女性,如我在对她未了解之前具有好感的话,我会根据我的直觉向她直言相告,如遇拒绝,我也立即对她失去兴趣,之所以这么做,我是经过仔细思索的,其一,如果双方的愿望相同,那么,就应该水到渠成,继续发展。其二,如果双方愿望相矛盾,那么就应当立刻中止,任何强求都叫人味同嚼蜡。其三,如果对方对你有兴趣,表面却装做拒绝的话,那么就证明此人虚伪,对于一个虚伪的人下功夫,我想实在不值得,因为你必得对她左右分析,猜来猜去,浪费时间精力不说,还得不到正确答案,这是何苦。”这话不能完全赞同。中国的含蓄美,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况且,仅凭一面之缘你就决定要不要在一起是不是太武断了。如果这样,在一起的目的何在。还是经过长期的了解比较好。
      
      “如果有一个人,成天拉着你四处乱转,今天让你饿得半死,明天让你尝遍山珍海味,一会儿让你向东,一会儿又让你向西……然后他找个机会把你推下万丈深渊,当你快到底儿时,他又把你从半空捞起,用力丢进大海,在你被苦涩海水灌得五迷三道之际,让你浮出海面,并教你游泳,然后给你看不远处的一块陆地。”这个人就是这个世界。挺真实。我们永远不知道这个世界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就是这样子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强的活过来。一起创造美好的明天。——好假啊。
      
      越来越觉得写不出什么有深意的东西。就这样吧,好好享受文字带来的乐趣就够了。
  •     几年前,我随便从机子里捞出一篇小说看起来,名字叫支离破碎,作者的名字不知道,只当是个不具名的网络写手。我看了个开头,觉得这个作家第一人称写的现实生活,无论感情、工作确实都够碎片的可以,本就活得漫不经心,胡乱搞搞,也就这些破事胡乱说说。没看几章,就直接点开最后一章,看结尾。有时我看着看着书,时间觉得久了,因为书本身的食之无味与不足吸引力,大多以这种方式粗暴地结束我对这本书的阅读,大概就是,我看个头,晓个尾,任务便完成了。于是,我就可以说,这篇我好歹也算看过了。反正,中间再啰哩吧叽的,总归还是有个结束。而,最让我不耐的是这个中间过程,冗长无聊的过程。其实有阵子,我看小说十分功利,我要带着结尾去看过程。就跟平常,我拿着死亡这个终结点来看人生,觉得什么都是虚妄。
      
      存着什么号称必看的几十本书云云的文档,结果是,找都懒得找书来,更别提看了。唯一的感觉是,因为保存着这个书列,偶然整理的时候翻到,总觉得这些既是必看的书,有一天自己终会看完,然后陡然生出一种自己已然将这些书全部看完的傲娇来。就和,看完了一本名曰20几岁的女人必须明白的多少件事,看完了这本书,也就功德圆满地明白了,然后,自己余下的奔三路就会是坦途。谁说的,这世上只有自慰主义者和他慰主义者,我们一读起书来,自动落到劣势地位,由着他慰意图的各种书来聊以慰己。
      
      我看书说挑也不挑,往往和听歌看电影一样,看到别人推荐了,提及到的字眼抓我眼球了,才会去找过来,搁着就搁着,要看还要在另外一个起了兴致的辰光。另外大多我自动找的书,深深地埋在机子的一角。那些动辄一块砖头厚的名著,是想看的兴趣也提不起的。我自小,没有培养起静静看书的习惯,注意力也老不集中。偶尔想要看篇,随便点开来,瞅几眼。说实话,我又不要做到饱览群书,博古通今,看完手中这本我遇到的有兴趣的书就散熊。所以,也注定没文化,看的书少又没甚大想法,至多好词好句复制粘贴,而能够看完书又做学问,写起文章引经据典,发长评,动辄写上百来万字,出书立说,这些事在我看来都倍高层次了。一个人要偶尔发发牢骚,碎碎念下可以。要一直不停的发牢骚,碎碎念,而且还要发的让别人乐意来看,并且看下去,便俨然是他慰主义高手们的拿手好戏了。
      
      大学里一同学,有回跑过来见我在看书,和我搭话。在看什么呀?回以×××。好不好看呀?额,还行吧。我这温吞性子,一般不对什么发表非常正面,或者非常负面的评价,也一般不说,推荐你去看看。因为,他人若是有兴趣,自会拿过去看。要问我书好不好看,我觉得怎么回答不重要,你看了还是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不说好也不说不好。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反正无聊了,翻翻书,如果,看得合我意,正打遣走无聊,便是好,你回头再看,可能觉得并不若我说的那么好。我知道,这样的说法多少不负责任。但我也就这么个套大俗的人。
      
      然后,前阵子在一贴子里看到有人提到这么个小说,我草草地了解下,通常,我想了解一个我不知道的东西,往往先由着自己轻信别人的说法,哦,这里有人说好,呀,这里有人说妙。然后我就去看看,到底好不好,妙不妙。反正,我也就试试,试着看眼。好看便看,不好看不多看。这本书若无聊,无看的价值,我便不去强迫自己浪费时间,去看哪怕别人说或自己认为是必须要看的书。人活着,又有什么是必须要做的事?
      
      难得有了兴致将这小说点开来看。虽然读着读着,有段情节委实像是在哪里读过,但又没有深想。总之,有时作者的碎碎念,多过叙事性情节描写。本来,第一人称的生活也就是如斯碎片拼凑,大部分时间是自己跟自己在一起的。等到看了差不多十分之一,我看到又一个情节,突然想起来,这书我看过,就是我几年前,没什么心思看完的那本。不过,记忆是个奇怪的东西,你没将这个那个联系起来,觉得,就是似曾相识,但也不会去联系。等到,你恍然大悟,发现,他们确实有着或多或少,或有或无的联系时,然后,记忆就开始作怪,让那些并不存在的联系也紧紧拥在一起,密不可分。几年前的我看觉得,周文这货干的事忒不上道了些,活地忒颓废了些。可再看,我倒不对他乌七八糟的生活有丝丝反感,顶多也就无感。反正也就一副讨生活的模样,和人间其他众生的出发点并无不同。倒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无所不在的空虚,和现在躲在我细胞里的这些百无聊赖,欣喜地照了个面,颇生出些猩猩相惜。
      
      那时候,我就是顿在这个地方,然后直接看的结尾。我以为,之所以能豪无预警地不知觉地再次点开这本书,之所以能以毫无记忆不带喜好亦无任何背景知识地开始一本书,是因为大家都津津乐道的那句自我介绍,看完一遍就能顺溜地说出来,我叫陈小露,玉体横陈的陈,娇小玲珑的小,露水夫妻的露。实际,我现在能够回想起来的关于她的一点印象,还是那两细辫,因了没法顺溜地在脑袋里勾勒出来,只隐约觉得倒是可以入一张油画。周文因这细辫晃出对陈小露的露水情缘来,男人对女人的审美点总是各不尽相同,不过,既是一见钟情,便无需合乎情理的可以解释的缘由,就像,无缘由地对某一个身体部位的偏爱,或是像,我只看了十分之一,就跑来发了一通与原文并无多少实际关联的碎念。
      
      除外,我并不想对这描述的支离破碎的生活多做置评,毕竟,只是书中人的生活,可能有隐射,可能半分真,也可能全是胡扯,我也就做本份读者,与书中角色保持几分距离,看到好笑的便笑,看到不喜的便皱眉。关于这段让周文头晕目眩的爱情,倒想说些正经话。本来这些爱情念想也就周文一个人的刻画,他理性也好,感性也罢,大多数时候,只凭着私己的观察来揣测陈小露与他的感情,来幻想也许有点脱离了现实的新生活。但是,又如他明了的,当然爱情,不能止于幻想,也不能掺杂着不合时宜的希望。这点上,我同意作者观点,爱情并不是无感生活的救命草,爱情也不足够构建一个人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命题的条件。好吧,如果他想表达的是一种直白的性与爱,大概意思带到了。只是有这样的周文,便乐意遇到这样的陈小露,也可如他那通无名火气里的比诺什和基耶斯洛夫斯基,因为两个人很可能一拍即合,都够事儿逼的混在一起。但除开他这些小思想外的现实社会里,更多的是这些所谓的不辨真伪的正经男人和正经女人,其实周文也大可不必看轻正经女人。人有时思虑过多,容易钻牛角尖,也就看人偏颇,看事偏执起来。
      
      思考是一件沉重的事,让本单纯俗气的社会人变得事儿妈。人对世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性而来的部分斤斤计较,欲求不满,往往此时伤感便猝不及防地席卷而来,“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时候,在回忆的时候,在人软弱的时候”。周文生活的简单纯粹,如果说要有伤感,无外乎陈小露与写作。前部分多多少少的有些对陈小露爱而不得伤感,而后面篇章里周文对陈小露的一些回忆,不能说他已经完完全全了解把握了这个女人,因为不排除他此处亦看人偏颇的可能。但这里多少有些回归正经男人的思考模式,所谓人与人之间完全的沟通与了解,两性之间完全平等的对话并不具可实现性,爱情里本来可爱的面目一经现实的照妖镜,立马现出晦深莫测与可憎。
      
      一个女人若改头换面做正经女人,只与一个男人维持长久的性关系,周文会觉得这样故作矜持的正经女人让他难以忍受;但是,如斯与他合拍的陈小露,可以捏着自己的乳房在他面前晃荡着说,你要是对我不忠心,就滋你这样行事坦白直接的女人,周文亦会觉得失望,因为她的一些女人的习性,因为她在他身边和台湾“老公”打电话,他亦会生出扣上绿帽子的悲愤与嫉妒。他不屑正经女人某种程度上的“专一”,却仍下意识地希望自己喜欢的女人离开其他男人,只与自己打情骂俏,只与自己维持一段专一的感情或性。这里便是周文的自相矛盾之处。人能相恋只消几种方式,分手的理由却千万种,而他血液里流淌的对生命何去何从的迷惘,使得他时常逼迫自己去做无谓的思索,结果连带着对这爱情也雾里看花。终究还只是自己绕来绕去,看不开。
      
      当然,除却谈情说性,书里还插播着人生思辨和几则鬼故事(话说这里直接跳过不看)。大体上实诚不浮夸的写作,一如作者开头即表。不知道是不是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的写作区别,同是写空虚、爱情、迷惘,我想到之前看过的一本女性作家以男性视角写的小说,开始的莫名其妙,结束的也有几分矫饰。她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就在最后大剌剌地摆在了台面上。我不喜欢一览无余的表达,不喜欢皆大欢喜,不喜欢死别,生离可以,也喜欢戛然而止的结尾,后者往往比较有想象空间。故事虽说到了最后,生活还在继续。
      
  •     韩寒的《像少年啦飞驰》和孙睿的《草样年华》均受此书影响。
      风格相近。
      
      我接触石康比较晚,尽管他在前两年因为奋斗火透了,那时候也没怎么关注他,真正读他的书就在前些天,前些天我没有工作,经常一头扎进书店里头,上大半天网,看一小会说,翻翻《读库》什么的,心态特别浮躁,就在我在书店晃晃悠悠的那些日子,我晃到了石康的小说前,名字起的挺符合我的某种状态的,叫《支离破碎》,就抽出来乱翻了几页,结果竟然被他的故事所吸引,他诚恳的叙述态度,他故事中的生活状态,泡过的妞,一起混的哥们,自由编剧的身份,写的特别痛快,给人一种活痛快的劲,我买回家一口气看完了,跟村上的那本书一样,是一本能够让人一直翻页的书,中间喝了若干杯水,吸了若干根烟,撒了几泡尿,还换了一条内裤,因为上厕所没开灯尿内裤上了,笑了若干次,不停的翻页,感觉这小说就像我写的,因为我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喜欢看马丁斯科西斯的《愤怒的公牛》,还都是开心的时候,喜欢跟正经或不正经的姑娘上床,特别是着迷自己觉得天仙一样的姑娘,偶尔我也跟他一样看书,不过丫看的很多是外国的小说,我看的是石康的。
      
      他的三本小说《晃晃悠悠》《支离破碎》《一塌糊涂》被合称为青春三部曲。我也翻了他另外两本,一个是写大学里和大学刚毕业那会的事,我刚刚过完大学生活,很想离的远点,因此也不怎么想看,《一塌糊涂》就写了一个姑娘,那个姑娘我很不喜欢,因为她让我想起现实中的一个姑娘,而想起来的这个现实中的姑娘我不喜欢,所以我看书是由现阶段的个人情怀决定的,不仅仅是书包括电影音乐服装都一样。
      
      他写书特别真诚,这是打动我的地方,还有很多能让我笑得出声的地方,至少支离破碎好笑的地方比其他的两本都多,最最重要的是我喜欢她小说中的陈小露,他写的都是真事,也就是说有原型的,陈小露跟我曾经喜欢的姑娘有些像,甚至是这一类姑娘我都很喜欢,我知道我能感受到石康是真的爱上了这个姑娘,还有他常一块混的哥们,有图书编辑,导演等一些人吧,后来讲到导演唐大年离开北京去上海了,以后哥几个喝酒的时候时常想起这么个人,我看了觉得特别难受,觉得很伤感,那么好的哥们终究还是面对分离,我总是难以释怀这些分离和变迁,在我上大学那会,有俩哥们在一块不错,能聊的很开心,这很难得,但是大家都不是一个省份的,毕业就回各自家乡各忙各的了,只是偶尔发了信息逗逗乐,其实我是特别希望哥几个一块干个工作,下班了经常一块干个什么,那应该是挺愉快的一件事,但是比较难吧,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在他的这本书有很多可以大声朗读的地方,写的特别棒,他的生活哲学,他的精神世界,他对妞的狂热。还有一种忧伤,不是淡淡的,而是厚重的深沉的。
      
      他的这种文体写法,我先读的是孙睿写的《草样年华》,高中的时候看的,现在有点记不得了,好像书里也有一姑娘叫露露,直到现在我有点明白过来,孙睿可能有模仿石康的痕迹,不过这种东西很难说清楚是谁的原创,你可以这样写,他也可以这样写,两人有相像的地方,都是北京人,都是理工科出身,但石康是68年生的人,成长背景差别比较大,石康的这本书还是很扎实的,他喜欢做理论的分析,而且分析的挺到位的,我看到很多关于他的采访,知道这家伙家里书特别多,特别喜欢读书,不是那种只买不怎么看的人,他可真看。从他的书中也可以看出他走到现在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相信窘迫,痛苦,孤独,挣扎伴随了他很长时间,这哥们动不动就跟你掏心窝,掏心窝的人和书不多所以才显得珍贵,《支离破碎》将长久的伴随着我,提醒我要真诚,尤其是对自个的朋友。
      
  •     读了这本书后发现我对整本书的记忆也是支离破碎的。     书中周文的对世界感觉就是支离破碎的,思维也是支离破碎的。他与女主人公(我忘记她名字了…)的爱情,总觉得不真实,那么牵强却又让周文为之癫狂。    他们做得最多(叙述最多的)是做爱。似乎他们在肉体上是一对情人,却在精神上难以在一起。我就想啊,究竟是为性在一起呢?还是为爱? 诸如建成、老黑等比较重要的周文的朋友,似乎每次聚会他们都会说很多关于性的话题。性是人身体的本能需求,我觉得无可厚非,但若无休止的索要有何意呢?当然书中的人物并未过多的对性有所需求,或者对他们来说生活太无聊了,唯有性方面还算精彩。 他们的生活如同碎片,各个部分看似毫不相连,却又一直影响着他们。    周文对生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颓废、失望。他在寻找,他自己都不知道那是什么。 这直接影响了整个小说都处在一种破碎的情感中。他想要的爱情在生活中难寻到。或许在这种过程中反而能寻到什么也说不定。
  •      我不明白写小说的是不是喜欢让他们的女主角都叫陈小露,我记得韩寒《像少年啦飞驰》里面铁牛的女朋友似乎也叫这名字。而在石康的《支离破碎》里,陈小露这样介绍她自己:“玉体横陈的陈,小巧玲珑的小,露水夫妻的露”。
      
       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男主人公和陈小露的爱情支离破碎,整部书也充满了支离破碎的呓语,关于人生,关于爱情,关于女人,关于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迷茫和疲倦。
      
       这书是石康在三十一岁时候写成的,彼时的他,荷尔蒙还在高峰期,对于女人还有着无穷无尽的渴望,所以这本书才这么合年轻人的口味。书里的“我”和陈小露的故事没有什么意思,像无数匆匆开始又匆匆结束的爱情一样,它和杜拉斯笔下的日本男人和法国女人的情事没有什么区别。令我感兴趣的是石康在书里的呓语,它们常常在不经意中让我感到一个经历过年轻人的躁动期,如今已经立地成佛的老男人就坐在字里行间凝视着我,并不时发出嘲笑声——对荷尔蒙永恒的嘲笑声。
      
  •     大学期间看过晃晃悠悠,当时就是觉得石康的文字里面表达的那种自由那种无力那种患得患失好严重啊,大学时候流行一个词叫郁闷,于是那本书就完全贴合了那个流行词。当时我还年轻,还没有经历真正的人生和什么挫折磨难,偶尔的一点小郁闷就觉得老大事儿了,现在想想真是没事儿找疼痛。上班4年了,终于有个时间看看小说,了解别人的文字表达的情绪,顺便安静的想想自己的生活,在平静的生活笼罩着我的时候寻找寻找自己活着的意义。看这本书,用了两个午休,暖暖的阳光照着我的时候,我与周文一起感受他内心中传递出来的一种矛盾和难受。我记得一句话,“我平静下来,但我不敢停笔,因为我知道,只要我一停,等待我的将是难以忍受的不安和焦虑”这是周文爱着陈小露难以抑制的时候写下的话。当我看到这两个词的时候,我仿佛也找到了自己最近不停的看小说、听音乐,忙工作的主要原因。我怕,我怕停下来,怕静止,怕一个人。。
  •     热爱自由、追求真理等等行为应归于个人爱好,甚至隐私,如果有人在做这些工作,最好放在业余时间悄悄进行,如果能做到东躲西藏、偷偷摸摸、以至神不知鬼不觉,那就是最好,最有格调。     晃晃悠悠中,我滑落在支离破碎、一塌糊涂的青春之中。残酷、迷茫、焦灼、悲痛,但我们始终是在一起的。它是一个幽灵纠缠着我,在我对他唾骂、侮辱的时刻,它始终如一,黏在我的身旁;而当我对于这些逝去的一切进行回忆、追问的时刻,它却化身为一个羞涩的少女,不肯走出闺房半步,也不曾揭去它朦胧的面纱。          激情与迷茫,始终充斥其中,即使我已出落成人,但一切的一切,都在敲击着我的心,梆梆梆,梆梆梆,长此以往,我在我的心上雕琢出“心碎,你好”的字样,即使如此,我依然徜徉在自我构筑的世界中,口吐莲花、逶迤其上,随风飘逝,静若处子。      颠覆。颠覆了艺术的完美、精神的高尚。      看到一个纯情少女,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梳理出各样的发饰,身着参差不齐的各色衣着,黑色的丝袜,偏分下垂的黑发,曲线划过的脸庞,高耸的鼻梁,欢快平静的眼神,微微抿起得嘴唇,柔软的腰肢,稚嫩、成熟、惆怅、娇嫩、靓丽,如此这些被定格在胶片上,雕琢在我的视线之中,在我的心灵之中深深烙印,昏晃在我的眼旁。          耳边响起电吉他的演奏声,没有苏格兰风笛的清新忧郁,没有大提琴的低沉,没有小提琴的急促欢快,没有钢琴的优美,嘈杂、极速、轰鸣,金属柔情就是这样来的,金属柔情就是这样炼成的。
  •      这本书是在高考完的暑假买的。偶然在书店看到石康一系列的作品,很好奇这个奋斗的编剧会写一些怎样的作品,于是随便挑了一本——支离破碎。
       断断续续的把书看完还是在大一的寒假。书里男主人公和各种女人的感情纠葛以及他们最后的结局,看完了,也就罢了。真正印象深刻的却是石康笔下那些真实的北京,那些真实到有些可爱的北京。
       从小就莫名的喜欢北京。第一次使我对北京的感觉不仅仅停留在书上的是电视剧《外国孩子中国爸》,老胡同,小巷子,黄包车,京剧,北京烤鸭,这些是我对北京最开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印象。
       高中的时候看了《家有儿女》,北京普通的家庭里发生的普通的事情,在我看来却有趣极了。
       后来,是《奋斗》。我喜欢奋斗,如果现在你问我最喜欢哪个角色,我会说,没有。我不喜欢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但是我却十分迷恋那种感觉。哥们儿,姐们儿,恶作剧,乱损,瞎扯,没钱了就到处坑饭,有钱了请客打打台球,实在不行大家到最便宜的小餐馆AA,一上菜三十秒瞬间解决,很热闹,很快乐。《奋斗》里的背景是我现在对北京的看法,我相信也是我将来对北京的看法。不是建外SOHO,不是世贸天街,不是希尔顿或者香格里拉,而是后海酒吧,三里屯,西单,秀水街,又或者是向南杨晓芸按揭的青年之家。
       石康的《支离破碎》,是另外一种北京,另外一种很可爱的北京。这里的白天使汗水、辛劳与忙绿,这里的夜晚是叹息、精液与眼泪。这里痛苦长存,奄奄一息,这里也获利不见,青春永驻。我想,这才是真实的北京。
       很可惜,我和北京无缘。高考报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掉档了。以一个失败者的眼光看自己,鄙视自己。那些曾经的梦想在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录取结果面前显得如此苍白。At that moment, all the dreams about Beijing falled apart .
       在西安待了两年,但是对北京的向往丝毫不减,这个夏天去上北京新东方,期待ING.
       最后摘下《支离破碎》中的一段:这里四处飞扬着垮掉的灵魂,这里大片匍匐着寂寞的灵魂,空间在这里腐朽,如同绿洲拨落成沙漠。时间在这里静止,如同流动的大河刹那成冰。
      
  •     慕容雪村写的城市言情小说,很多痕迹有石康的影子,石康的书看上去也是男主角年轻多金,女主角漂亮风情,男人有点帅有点坏,有点钱有点闲,满世界耍流氓。看似很热闹,其实宣扬的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石康的书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架构,因为石康的书揭示的事都市青年的种种情感模型,他对现当代青年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他的作品中你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且告诉你许多规律性宿命性的东西,藉此来干预你的行为。
  •     就是反复的咬文嚼字?
      太矫情了吧,整本书贯穿下来都在写一种颓废、无聊、支离破碎,那干嘛还那么把自己当盘菜。
  •     第一次认识石康的时候,是通过《晃晃悠悠》。我一口气把他读完,作者把这种晃晃悠悠的状态描写的无处不在。
      
      就是从东到西,从学校到学校外,从朋友到情人,从食堂到商场,从工作到生活,从一切的一切都外在晃晃悠悠的状态,也许世界也是晃晃悠悠的.....
      
      而这本《支离破碎》也正是他青春三部曲之一。
      
      “ 我三十一岁,我读书,我睡眠,我写作,我厌倦,我坐立不安,我四下走动,我探头探脑,我漫不经心,我无聊至极,我孤独寂寞,我单调乏味,我不值一提,我的生活支离破碎。”
      
      “三十一岁是讨厌的年龄,我这么说的原因是——到了三十一岁,我发现自己走入荒原。”
      
      剧情我就不透露了,以免豆友拍砖
      
      但却是一本好书。
      
      
  •     我不轻易去捉弄一个人。不过某些时候,我会捉弄。我会紧盯着那人的眼睛问他:“你小时候想着以后干嘛来着?”我看着他们,看着他的眼睛,先是愕然一惊,接着苦苦回忆,眼睛一闪之后神色一下子黯然。最后,他们都装作若无其事的说:
      “没有。”
      我不管他们的回答会是什么,光看着他们眼里的尴尬就足够让我乐不可支。没有什么作弄能比得上这个。就算你往他们背后贴一百张“我是猪”的纸条也没有这个尴尬来得高明。因为,他们尴尬的是,我让他回忆起人生最无奈并且最痛苦的一样东西,就是梦想。我如同一个观众,冠冕堂皇地坐在台下,观看着他人的悲剧,以作娱乐。难道还有比这种娱乐更为高明吗?
      前一阵子,我参加的一个演讲比赛。
      这次要求我用十来分钟的时间,告诉评委,到底什么是梦想,我有什么样的梦想。其实他们才不在意我他妈有什么梦想,他们只关心我的梦想够不够名正言顺光彩照人并且为和谐社会,为社会共产主义作出贡献。
      到了台上,我搜肠刮肚,无可奈何。一脸尴尬,站在台上一分钟,最后说了一句:关于梦想,我只好弃权。
      
      关于梦想,对人生来说太过奢侈。按照管理学上面来理解,它无非是一个计划。计划若干年后,名为XXX公司盈利多少负债几何,在市场上面处于何种地位。这就比较好理解了。但是,计划和现实会出现偏差。比方说一开始造纸的诺基亚若干年后,满地球地卖手机——再比方说,一开始要走的某某主义路线,到了现在,变成了不三不四路线。
      人类无知,未来多变。我凭什么去计划一个人生?
      明知道这个计划必然会失败,梦想去到A点最后只能去到B点或者干脆直接到了Z点,那我何苦为了这么一个梦想而执着努力永不妥协?
      我不否认,世界上的确有一群人,为了自己的梦想,营营役役渡过一生。他们梦想着爬上一座山,或者去某一个地方,或者当一个科学家,或者搞多少钱,或者搞上哪个女人。他们总能将所谓的梦想给具象化,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要怎么去得到他。
      关于他们,我真的很疑惑。梦想地我,如同一幅五彩斑斓的抽象画。明明觉得自己快看出一点什么,但是眼睛一转的时候,它已经变换成其他的事物,或者干脆一下子将自己给埋藏在色彩缤纷之下。
      有时候我觉得这群人天真并且固执,但是,我又不得不十分羡慕他们。
      面对一片茫然的人生,他们就能认准一个方向,就算他们根本没有方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走。但是他们就是认准一个虚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一切都是徒然。在我看来,没有方向的航行避免不了原地打转的可笑。但是,真的有那么一些人,到达了某个地方。这种人后来被挂在我的教师里面,人称哥伦布。
      话说当年,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的《致中国皇帝书》和《致印度皇帝书》,一路向西,最后到达美洲。他登陆的第一件事,我猜他跪在沙滩上高呼:
      “我终于到了印度(India)啦~~~~~”
      并且到他死的时候,他都不愿承认那里其实是块美洲。因为他的固执和他的伟大,只好冤枉了美洲人,把他们叫印第安人(Idian)
      对这种人的梦想,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因为我对梦想无话可说,无从说起。所以我喜欢听别人说梦想。
      面对这个话题,就算是大师就算列夫•托尔斯泰就算杰克•伦敦,也免不了尴尬。
      一个一个孤独的灵魂,在纸页之间挣扎,为了梦想受了无尽的折磨,到了最后,被捉弄一番,坐在我面前,如同一个被生活戏弄之后,戛然闭幕的一个木偶。
      
      前些时间,我百无聊赖之下,独自一人去学校的图书馆。随手翻书。结果翻到石康的书,这本《支离破碎》。我站在书架那里,一口气读完。
      所谓支离破碎,属于石康的青春三部曲。其实这三本书你随便找其中一本读读就好。没多大的分别,都说一个郁闷男人,如何喜欢上一个女孩,那女孩如何的好,他如何不惜代价搞上之后,最后都一无例外地分手。
      每次读书我都会或多或少地记住书里面的一些句子。编剧石康的东西我看的不多——作家石康写的句子,有意思的不少。这本书虽然让我浮想联翩,但是,遗憾,我只记住了里面的一句话,而那句话却不是石康的。
      他在《支离破碎》这本书后面引了切•米沃什的一些诗。我记住了里面的一句话:
      
      “你因梦想而在这个世上受苦,
      就像一条河流,
      因云和树的倒影而不是云和树受苦。”
      
  •   石康的小说如快餐。几个小时迅速搞定。并且诚如你所说:“他对正经女人标准自相矛盾。”说穿了,他受不得女人的不忠,却又没有能力给心爱女人稳定的守护。陈晓露,如果真的跟周文了,结局一定是周文不久就厌倦。再多变亮丽的妖,落入尘世也要低眉顺眼老道俗套了。
  •   掏心窝
  •   我印象里《晃晃悠悠》里也有陈晓露。
  •   大爱慕容雪村,小爱石康
    www.ebants.com
  •   挺有想法的人,真是这样,看完第一部,根本看不下去第二部,同样的题材和郁闷写个三遍。
    “其实这三本书你随便找其中一本读读就好。没多大的分别,都说一个郁闷男人,如何喜欢上一个女孩,那女孩如何的好,他如何不惜代价搞上之后,最后都一无例外地分手。 ”
    没错,就是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