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学概论

出版时间:2003-5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田小岫 编  页数:415  字数:250000  

内容概要

民俗学是现代世界各先进国家都普遍关注的一门学科。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民俗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从民间文学的视角来看,民俗学又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是因为民俗包含内容广泛的级故。其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政治学、考古学等学科。人类科学的研究首先是从对人体构造的研究和人类起源的研究开始的。

作者简介

  田晓岫,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民俗专家。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编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 民俗 第二章 民俗学第二编 中国民俗学史略 第一章 中国古典民俗学史略 第二章 近现代的中国民俗学附录 中国各族民俗志略 第一章 北方及东北地区各族民俗志略 第二章 西北地区各族民俗志略 第三章 西南地区各族民俗志略 第四章 中南、东南地区各族民俗志略 第五章 汉族民俗志略

章节摘录

  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首先,民俗是现实社会中保留的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和遗留。  民俗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并遗留于民间的文化,因而被称为“遗留文化”。大家都知道,民俗的存在和人类社会同样古老。远在文字产生之前,适应当时社会的各种民俗就已经产生,并以口头传承和示范传承的方式一代一代沿袭下来。在社会发展,经历变革之后,有些民俗不受社会变革的影响独立传承,所以称为历史的遗留。“遗留”(survival)这个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最早引入科学的。在著名的《原始文化》一书中,他写道:“遗留”是“这样一些礼仪、习俗、观点等,它们既由于习惯已从它们所属的一个文化阶段移植到另一个较晚的文化阶段,同时,又是过去的活的见证和纪念碑”。英国民俗学家兰格(A.Lang)0著《习惯与神话》(《Custom and Myth》1957),认为民俗学是“遗留的研究”。  书摘1  这种研究方法的关键在于,首先,尽可能广泛地收集流传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地理区域而具有共同母题的各种民间传说的具体形式。然后,用简明的语言把每一种传说归纳为若干情节。再比较同一传说的各种异文情节,追溯其原始型、发生地、确定其萌生期、传播路线及流传中的具体变异情况,然后加以论证和说明。一般把情节最简单、流传最广的类型当作原始型。其最早产生此传说的时期即为萌生期。  卡尔·克伦的弟子阿涅(A.Aarne1867—1925)著《民间故事类型引得》,将类型学分类法引入民间故事研究,奠定了欧洲民间故事分类体系的基础。如灰姑娘型(后娘故事)、天鹅处女型(羽毛衣的故事)。中国有“蛇郎型”、“田螺姑娘型”等。阿涅的分类体系经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Stith.Thompson)补充修订完善,称为阿涅——汤普森分类法,简称“AT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把在不同国家所收集到的同一母题的民间传说来进行分类。首先按语言的族系来分。先看这一个民间传说使用什么语言讲述,就归人那个语言一类,用这种语言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首先在那一国发现,又用代表这个国家的字母来表示;再按同一类传说的发现顺序给这个传说做数字编号。如果这个故事从首先发现的那一国传到另一国,就再添加传入国名的代表字母。根据某一个故事的代码和编号,我们马上就可以知道,所收集到的这个传说是用什么语讲的,首先在哪一国发现,是相同母题传说的第几例发现,之后,这个传说又传播到哪一国。以上情况还可以在地图上标示出来,明白显示各民间故事的传播路线和分布地区范围。通过A-T分类法已经将发现的各种民间传说的和所有记录档案编人索引中。今天,对于一个有兴趣通过寻找各种手抄本来调查某一特殊故事的研究者来说,这就是很方便的了。现在既有印刷出来的目录,又有抄写的记录档案,还有经过复制的条目。如果舍得花钱,还可以得到优良的文本。这种对于民间故事作情节分析,并加以归类,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方法,通常被西方人类学家所采用。  近代,民间故事类型学传入中国。以杨成志、钟敬文合译的《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影响比较大。  当代,中国民俗学人文学派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为主要研究中心。编写了《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1998年),《中国民俗与民俗学》(张紫晨,1985年),《中国民俗学》(乌丙安,1985年),《中国民俗学发展史》(王文宝,1987年),《民俗学论集》(刘魁立,1998年),《民俗学概论》(陶立墦,1987年)、《民俗学原理》(乌丙安,2001年)等民俗学教材、民俗学基本理论方法及民俗学学科史著述。设立了博士点和硕士点,培养民俗学博士生和硕士生。在由中国各学科著名民俗学家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钟敬文等老专家倡议下成立的中国民俗学会的具体工作中,民俗学人文学派的学者做出了比较多的具体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代中国民俗学人文学派虽然立足于中国民间文学专业,但他们的研究范畴并不限于民间故事或民间文学,而是涉及包括物质生产生活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在内的整个风俗习惯的调查研究。在方法论上,他们重视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但也部分地向人类学和历史学靠拢。这一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钟敬文教授。  二、民俗学心理学派及其研究方法  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民俗中的心理现象,形成民俗学心理学派。民俗学心理学派研究依赖民俗因素和条件的心理活动,以及民俗中所体现出的人们的心理状态。例如,社会化风气、民俗动机、民俗与个格(个体的人格特质)、相符风气、集体行为、习俗上的约束力等。民俗心理学派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心理学的观察法。  在西方,民俗学心理学派的代表是奧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8),他首创精神分析学理论(又译为心理分析学),著《精神分析引论》(1917年),《梦的解析》(1900年)等。他把精神分析法引入对原始人的风俗和宗教信仰,如外婚制、禁忌、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等原始民俗的研究和解释中。著《图腾与禁忌》(1912年)。被称为“心理探索者”。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1.潜意识论(被压抑的欲望作为心理过程实际存在,并对意识行为起重要作用。弗洛伊德把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2.泛性论(“欲力”系统普遍存在,既是性本能的心理功能,又是一切行为的驱迫力)。3.梦分析(从梦中情景分析它的隐匿的意义)。4.升华学说(“欲力”的转移,由此产生世界上一切艺术珍品和创造成果)。  精神分析学的积极意义,在于首次把人的意识的本能冲动和一般心理性质作为研究对象,对它提出一种理论的说明。其学说的片面性,是过分夸大性欲的作用。  由于这一学说与中国传统的道德和伦理观念相径庭,因而在中国学术界虽有影响,但并未形成学派。近年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张寿祺教授开设“民俗心理学概论”课程,并著有《民俗心理学概论》教材(铅印本1984年),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理论来说明民俗心理现象,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三、民俗学人类学派及其研究方法  民俗学人类学派把民俗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用研究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民俗。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1832—1917)利用民俗学资料发表了两大名著:一为《人类远古历史研究》(《Research into Early History of Mankind》,1865),一为《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1871)。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他提出“万物有灵论”和“遗留说”。论证了原始人的思维模式,解释了现存的各种奇怪习俗信仰的来源。泰勒论证整个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历史,而不推崇亘古不变的“民族精神”。民俗作为历史的遗留物,是一个应该加以改革的对象。从进化论来考察民俗事象的社会功能,以“遗留说”解释现代民俗中的不合理成分。他认为,“遗留”是“这样一些礼仪、习俗、观点等,它们既由于习惯已从他们所属的一个文化阶段移植到另一个较晚的文化阶段,同时又是过去的活的见证人和纪念碑”。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培养了一批人类学民俗学家。这个学派的领袖兰格(A.Lang,1844—1912)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主要著作有《习俗与神话》、《巫术与宗教》、《宗教的产生》等。他根据泰勒的学说,从农民和当代不发达民族生存的信仰和风俗研究人手,发挥了“遗留”(Survival)学说。从而确立了英国民俗学家新的理论传统。民俗学家根据遗留说构拟占代人类的风俗习惯。弗累则(J.C.Farzel 1854—1941)著《金枝》、《旧约中的民俗》等人类学民俗学著作,很明显影响英国民俗学的基本理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总序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在20世纪50、60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沈家驹、陈风贤、施联珠、吴恒、朱宁、黄淑娉、王辅仁和王晓义等著名学者。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它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论文集。《杨成志民俗学译述与研究》。林耀华先生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先生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先生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学研究论文集》(1981--1993年,共9册),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我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毕竟是一个自西方传来的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近几十年来又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干扰,所以,与我国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中国的民族学无论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薄弱的学科。因此,今后本学科的重点是加强民族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建设。  为此,我们认为需要长期坚持两个方面的工作。一、积极了解和借鉴外国学者有关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这要求我们既要翻译、介绍国外一些经典的名著,又要随时掌握国外研究的动  向,将其最新的代表性作品翻译介绍给国内的读者和同行。二、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继承我院50年来的传统,坚持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紧密联系  实际,加强实地调查,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的总结,为建立独树一帜的,有中国特点的民族学理论而努力。  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使我们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并且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我们的教材。因此,我们于2000年成立了“民族学教材与研究丛书编委  会”,目的是以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为基地,系统地编辑出版民族学专业的教材和以实证性研究为主的专著、调查报告和论文。  编委会将重点支持以下内容的教材和著作:  1.民族学专业主干课和紧缺的必修课教材。  2.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的专题研究著作。  3.国外民族学名著或前沿理论与方法的译著。  4.有重要学术资料价值且规范的田野调查报告。  5.本院教师实证性研究的论文集。

编辑推荐

  民俗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有人类社会开始,就开始有了民俗。但是,民俗学的确立,即学者对民俗这种文化现象进行学术研究,使之成为一门具备近现代学科形态的民俗学,一般认为开始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这和欧洲民族学研究开始的时间相当。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民俗学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