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代表作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汪曾祺 著,何镇邦 编选,中国现代文学馆 编  页数:298  字数:31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现代文学,一般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一阶段的文学,其间跨度有30年左右。30年在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不过忽然而已,然而这30年的文学史却是不可忽视的。在惊天动地的时代巨变、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寻觅人生的辛苦遭逢中,不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传世之作,而且其文学主潮,从那时起,就为今天的中国文学积攒着激情和趋向,成为了今天中国文学的前奏。最早,五四新文学运动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这一时期的文学,不仅以白话文的倡导推进了文学向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的回归,而且在作品内容上,也和旧民主主义文学风貌迥异,即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其中尤以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的创作影响巨大,一批优秀作家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推动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流派的形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了伟大的奠基与开创。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为口号提出并形成运动,特别是随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越来越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作家直接间接地受到革命思想的洗礼,开始自觉地把文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左联”以外的进步作家,亦因其坚持人民的立场和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同样成就斐然,融会成进步的文学洪流,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进入成熟阶段,使那时的文学呈现出繁荣、复杂、丰沛的格局。“七七”事变以后,家国危殆的局面更加激发了作家感时忧国的情怀。随着解放区的创立和发展,解放区文艺运动也蓬勃高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制定了革命文艺运动的路线和政策,深刻回答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学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的结果,使解放区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气象。与此同时,“国统区”的文学,虽然环境和条件均和解放区不同,但进步文艺界在鞭挞黑暗呼唤光明方面同样高潮迭起,奔涌着走向新中国,走向人民文艺的伟大会师。  每一个选家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见仁见智,可以阐释、讨论、争论,甚至势不两立。其实,或许正因为选家迭出、见解纷纭,才给读者一个判断、选择、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因此我以为,绝不可自诩本丛书如何高超于别人之上。不过,由于中国现代文学馆自身的一些优势以及本书编选过程的一些特色,我以为,这次我们编选的“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还是有以下优长:  其一,编选者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本丛书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直接出面,组织全国最权威的研究专家参与编选,这样就保证了本丛书的学术质量。  其二,规模最宏大。本丛书在品种数量上是目前为止最为宏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系。这次所选的108位作者,都是经过专家学者一再筛选分析然后才确定下来的,除了我们过去一直注重的主流作家之外,还兼顾了很多过去曾经被忽视却成就较高、自成特色的非主流作家的作品。我们认为,这有利于广大读者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其三,版本最原始。本丛书所选作品,基本上都以该作品初版版本为依据。众所周知,有不少知名作家在政治运动的风浪中曾对自己的代表作进行了违心的修改。恢复这些代表作的原貌,是对文学史原始资料的保存,将为研究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道路,提供有力的帮助。  其四,编校较严谨。本丛书此次出版,不论是在装帧形式上,还是在文字编校上,都本着一丝不苟的原则,从严把关,以保证送到读者手中的图书是合格的、值得珍藏的图书。  相信这套“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不会使读者失望。  是为序。  陈建功  2008.1.19

内容概要

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汪曾祺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和人道主义的作家,《受戒》是其代表作。在这个充满桃源理想的乌托邦水乡世界里,他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出发,体现出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凸显出一种诗意自然以及诗意生存的整体和谐之美。
本书为“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之一,收录了汪曾祺的数十篇小说、散文和文论。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师从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等诸位先生,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在海内外出版专著全集30余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故里三陈》等,曾任中学国文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解放后,曾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1962年初,调到北京京剧团当编辑。曾任北京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顾问等。

书籍目录

汪曾祺小传
小说
职业(初稿)
职业(修改稿)
复仇
庙与僧
鸡鸭名家
老鲁
绿猫
艺术家
戴车匠
异秉
邂逅
受戒
大淖记事
故里三陈
虐猫
安乐居
小芳
兽医
散文
花园
蔡德惠
礼拜天早晨
国子监
湘行二记
泰山片石
初识楠溪江
初访福建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金岳霖先生
怀念德熙
林斤澜,哈哈哈哈
香港的高楼和北京的大树
林肯的鼻子
人间草木
胡同文化
故乡的元宵
贾似道之死
七十书怀
多年父子成兄弟
随遇而安
文论
短篇小说的本质
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揉面”
关于小说语言(札记)
沈从文的寂莫
美——生命
林斤澜的矮凳桥
关于《受戒》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文集自序
论精品意识
汪曾祺主要著作书目

章节摘录

  职业  (修改稿)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小教堂的牧师,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她把“有”字切成了“一——尤”,破空而来,传得很远(她的声音能传半条街)。“旧衣烂衫”稍稍延长,“卖”字有余不尽:“一——尤旧衣烂衫……找来卖……”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想来还不小。不过它之出名可能就因为出一种叫化风丹的东西。化风丹大概是一种药吧?这药是治什么病的?我无端地觉得这大概是治小儿惊风的。昆明这地方一年能销多少化风丹?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当然会有人买的,否则他吆喝干什么。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  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蚤药!”  壁虱即臭虫。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昆明人叫玉米为包谷,苗人叫玉麦),下一点盐,蒸熟(蒸出后粑粑上还明显地保留着拍制时的手指印痕),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放的是糖精,不是糖。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马锅头,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永胺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总是騕騕??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是:  556——532?——椒盐饼子西洋糕  ??放了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  556——532?——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外婆大概炖了肉)。他妈已经先去了。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这孩子长得不难看,大眼睛,样子挺聪明),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见我,我去看一个朋友,正在倚门站着),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捏着鼻子吹洋号!……”  复仇  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  ——庄子  一支素烛,半罐野蜂蜜。他的眼睛现在看不见蜜。蜜在罐里,他坐在榻上。但他充满了蜜的感觉,浓,稠。他嗓子里并不泛出酸味。他的胃口很好。他一生没有呕吐过几回。一生,一生该是多久呀?我这是一生了么?没有关系,这是个很普通的口头语。谁都说:“我这一生……”。就像那和尚吧,——和尚一定是常常吃这种野蜂蜜。他的眼睛眯了眯,因为烛火跳,跳着一堆影子。他笑了一下:他心里对和尚有了一个称呼,“蜂蜜和尚”。这也难怪,因为蜂蜜、和尚,后面隐了“一生”两个字。明天辞行的时候,我当真叫他一声,他会怎么样呢?和尚倒有了一个称呼了。我呢?他会称呼我什么?该不是“宝剑客人”吧(他看到和尚一眼就看到他的剑)。这蜂蜜——他想起来的时候一路听见蜜蜂叫。是的,有蜜蜂。蜜蜂真不少(叫得一座山都浮动了起来)。现在,残余的声音还在他的耳朵里。从这里开始了我今天的晚上,而明天又从这里接连下去。人生真是说不清。他忽然觉得这是秋天,从蜜蜂的声音里。从声音里他感到一身轻爽。不错,普天下此刻写满了一个“秋”。他想象和尚去找蜂蜜。一大片山花。和尚站在一片花的前面,实在是好看极了,和尚摘花。大殿上的铜钵里有花,开得真好,冉冉的,像是从钵里升起一蓬雾。他喜欢这个和尚。  和尚出去了。单举着一只手,后退了几步,既不拘礼,又似有情。和尚你一定是自自然然地行了无数次这样的礼了。和尚放下蜡烛,说了几句话,不外是庙宇偏僻,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山高,风大气候凉,早早安息。和尚不说,他也听见。和尚说了,他可没有听。他尽着看这和尚。他起身为礼,和尚飘然而去。双袖飘飘,像一只大蝴蝶。  他在心里画不出和尚的样子。他想和尚如果不是把头剃光,他该有一头多好的白发。一头亮亮的白发在他的心里闪耀着。  白发的和尚呀。  他是想起了他的白了发的母亲。  山里的夜来得真快!日入群动息,真是静极了。他一路走来,就觉得一片安静。可是山里和路上迥然不同。他走进小山村,小蒙舍里有孩子读书声,马的铃铛,连枷敲在豆秸上。小路上的新牛粪发散着热气,白云从草垛边缓缓移过,一个梳辫子的小姑娘穿着一件银红色的衫子……可是原来描写着静的,现在全表示着动。他甚至想过自己作一个货郎来给这个山村添加一点声音的,这一会可不能在这万山之间拨浪浪摇他的小鼓。  货郎的拨浪鼓在小石桥前摇,那是他的家。他知道,他想的是他的母亲。而投在母亲的线条里着了色的忽然又是他的妹妹。他真愿意有这么一个妹妹,像他在这个山村里刚才见到的。穿着银红色的衫子,在门前井边打水。青石的井栏。井边一架小红花。她想摘一朵,听见母亲纺车声音,觉得该回家了,天不早了,就说:“我明天一早来摘你。你在那儿,我记得!”她可以给旅行人指路:“山上有个庙,庙里和尚好,你可以去借宿。”小姑娘和旅行人都走了,剩下一口井。他们走了一会,井栏上的余滴还丁丁咚咚地落回井里。村边的大乌柏树黑黑的。夜开始向它合过来。磨麦子的石碾呼呼的声音停止在一点上。  想起这个妹妹时,他母亲是一头乌青的头发。他多愿意摘一朵红花给母亲戴上。可是他从来没见过母亲戴过一朵花。就是这一朵没有戴上的花决定了他的命运。  母亲呀,我没有看见你的老。  于是他的母亲有一副年轻的眉眼而戴了一头白发。多少年来这一头白发在他心里亮。  他真愿意有那么一个妹妹。  可是他没有妹妹,他没有!  他的现在,母亲的过去。母亲在时间里停留。她还是那样年轻,就像那个摘花的小姑娘,像他的妹妹。他可是老多了,他的脸上刻了很多岁月。  他在相似的风景里做了不同的人物。风景不殊,他改变风景多少?现在他在山上,在许多山里的一座小庙里,许多小庙里的一个小小的禅房里。  多少日子以来,他向上,又向上;升高,降低一点,又升得更高。他爬的山太多了。山越来越高,山头和山头挤得越来越紧。路越来越小,也越来越模糊。他仿佛看到自己,一个小小的人,向前倾侧着身体,一步一步,在苍青赭赤之间的一条微微的白道上走。低头,又抬头。看看天,又看看路。路像一条长线,无穷无尽地向前面画过去。云过来,他在影子里;云过去,他亮了。他的衣裙上沾了蒲公英的绒絮,他带它们到远方去。有时一开眼,一只鹰横掠过他的视野。山把所有的变化都留在身上,于是显得亘古不变。他想:山呀,你们走得越来越快,我可是只能一个劲地这样走。及至走进那个村子,他向上一看,决定上山借宿一宵,明天该折回去了。这是一条线的尽头了,再往前没有路了。  他阖了一会眼。他几乎睡着了,几乎做了一个梦。青苔的气味,干草的气味。风化的石头在他的身下酥裂,发出声音,且发出气味。小草的叶子窸窣弹了一下,蹦出了一个蚱蜢。从很远的地方飘来一根鸟毛,近了,更近了,终于为一根枸杞截住。他断定这是一根黑色的。一块卵石从山顶上滚下去,滚下去,滚下去,落进山下的深潭里。从极低的地方传来一声牛鸣。反刍的声音(牛的下巴磨动,淡红色的舌头),升上来,为一阵风卷走了。虫蛀着老楝树,一片叶子尝到了苦味,它打了一个寒噤。一个松球裂开了,寒气伸入了鳞瓣。鱼呀,活在多高的水里,你还是不睡?再见,青苔的阴湿;再见,干草的松软;再见,你硌在胛骨下抵出一块酸的石头。老和尚敲磐。现在,旅行人要睡了,放松他的眉头,散开嘴边的纹,解开脸上的结,让肩膊平摊,腿脚舒展。  烛火什么时候灭了。是他吹熄的?  他包在无边的夜的中心,像一枚果仁包在果核里。老和尚敲着磐。  水上的梦是漂浮的。山里的梦挣扎着飞出去。  他梦见他对着一面壁直的黑暗,他自己也变细,变长。他想超出黑暗,可是黑暗无穷的高,看也看不尽的高呀。他转了一个方向,还是这样。再转,一样。再转,一样。一样,一样,一样是壁直而平,黑暗。他累了,像一根长线似的落在地上。“你软一点,圆一点嘛!”于是黑暗成了一朵莲花。他在莲花的一层又一层瓣子里。他多小呀,他找不到自己了。他贴着黑的莲花作了一次周游。丁——,莲花上出现一颗星,淡绿的,如磷火,旋起旋灭。余光霭霭,归于寂无。丁——,又一声。那是和尚在做晚课,一声一声敲他的磐。他追随,又等待,看看到底多久敲一次。渐渐的,和尚那里敲一声,他心里也敲一声,不前不后,自然应节。“这会儿我若是有一口磐,我也是一个和尚。”佛殿上一盏像是就要熄灭,永不熄灭的灯。冉冉的,钵里的花。一炷香,香烟袅袅,渐渐散失。可是香气透入了一切,无往不在。他很想去看看和尚。  和尚,你想必不寂寞?  客人,你说的寂寞的意思是疲倦?你也许还不疲倦?  客人的手轻轻地触到自己的剑。这口剑,他天天握着,总觉得有一分生疏;到他好像忘了它的时候,方知道是如何之亲切。剑呀,不是你属于我,我其实是属于你的。和尚,你敲磐,谁也不能把你的磬的声音收集起来吧?你的禅房里住过多少客人?我在这里过了我的一夜。我过了各色的夜。我这一夜算在所有的夜的里面,还是把它当作各种夜之外的一个夜呢?好了,太阳一出,就是白天。明天我要走。  太阳晒着港口,把盐味敷到坞边的杨树的叶片上。海是绿的,腥的。  一只不知名的大果子,有头颅那样大,正在腐烂。贝壳在沙粒里逐渐变成石灰。  浪花的白沫上飞着一只鸟,仅仅一只。太阳落下去了。  黄昏的光映在多少人的额头上,在他们的额头上涂了一半金。  多少人逼向三角洲的尖端。又转身,分散。  人看远处如烟。  自在烟里,看帆篷远去。  来了一船瓜,一船颜色和欲望。  一船是石头,比赛着棱角。也许——一船鸟,一船百合花。  深巷卖杏花。骆驼。  骆驼的铃声在柳烟中摇荡。鸭子叫,一只通红的蜻蜓。惨绿色的雨前的磷火。  一城灯!  嗨,客人!  客人,这仅仅是一夜。  你的饿,你的渴,饿后的饱餐,渴中得饮,一天的疲倦和疲倦的消除,各种床,各种方言,各种疾病,胜于记得,你一一把它们忘却了。你不觉得失望,也没有希望。你经过了哪里,将去到哪里?你,一个小小的人,向前倾侧着身体,在黄青赭赤之间的一条微微的白道上走着。你是否为自己所感动?“但是我知道我并不想在这里出家!”  他为自己的声音吓了一跳。这座庙有一种什么东西使他不安。他像瞒着自己似的想了想那座佛殿。这和尚好怪!和尚是一个,蒲团是两个。一个蒲团是和尚自己的,那一个呢?佛案上的经卷也有两份。而他现在住的禅房,分明也不是和尚住的。  这间屋,他一进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墙极白,极平,一切都是既方且直,严厉而逼人。而在方与直之中有一件东西就显得非常的圆。不可移动,不可更改。这件东西是黑的。白与黑之间划出分明界限。这是一顶极大的竹笠。笠子本不是这颜色,它发黄,转褐,最后就成了黑的。笠顶有一个宝塔形的铜顶,颜色也发黑了,——一两处锈出了绿花。这顶笠子使旅行人觉得不舒服。什么人戴了这样一顶笠子呢?拔出剑。他走出禅房。  他舞他的剑。  自从他接过这柄剑,从无一天荒废过。不论在荒村野店,驿站邮亭,云碓茅蓬里,废弃的砖瓦窑中,每日晨昏,他都要舞一回剑,每一次对他都是新的刺激,新的体验。他是在舞他自己,他的爱和恨。最高的兴奋,最大的快乐,最汹涌的激情。他沉酣于他的舞弄之中。  把剑收住,他一惊,有人呼吸。  “是我。舞得好剑。”  是和尚!和尚离得好近。我差点没杀了他。  旅行人一身都是力量,一直贯注到指尖。一半骄傲,一半反抗,他大声地喊:  “我要走遍所有的路。”  他看看和尚,和尚的眼睛好亮!他看着这双眼睛里有没有讥刺。和尚如果激怒了他,他会杀了和尚。然而和尚站得稳稳的,并没有为他的声音和神情所撼动,他平平静静,清清朗朗地说:  “很好。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  万山百静之中有一种声音,丁丁然,坚决地,从容地,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迸出来。  这旅行人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一口气。父亲用手指蘸着自己的血写下了仇人的名字,就死了。母亲拾起了他留下的剑。剑在旅行人手里。仇人的名字在他的手臂上。到他长到能够得到井边的那架红花的时候,母亲交给他父亲的剑,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按手臂上那个蓝色的姓名去找那个人,为父亲报仇。  不过他一生中没有叫过一声父亲。他没有听见过自己叫父亲的声音。  父亲和仇人,他一样想不出是什么样子。如果仇人遇见他,倒是会认出来的:小时候村里人都说他长得像父亲。然而他现在连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了。  真的,有一天找到那个仇人,他只有一剑把他杀了。他说不出一句话。他跟他说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说。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  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么?仇人死了呢?  然而他依然到处查访这个名字。  “你们知道这个人么?”  “不知道。”  “听说过么?”  “没有。”  “但是我一定是要报仇的!”  “我知道,我跟你的距离一天天近了。我走的每一步,都向着你。”  “只要我碰到你,我一定会认出你,一看,就知道是你,不会错!”  “即使我一生找不到你,我这一生是找你的了!”  他为自己这一句的声音掉了泪,为他的悲哀而悲哀了。天一亮,他跑近一个绝壁。回过头来,他才看见天,苍碧嶙峋,不可抗拒的力量压下来,使他呼吸急促,脸色发青,两股紧贴,汗出如浆。他感觉到他的剑。剑在背上,很重。而从绝壁的里面,从地心里,发出丁丁的声音,坚决而从容。他走进绝壁。好黑。半天,他什么也看不见。退出来?不!他像是浸在冰水里。他的眼睛渐渐能看见面前一两尺的地方。他站了一会,调匀了呼吸。丁,一声,一个火花,赤红的。丁,又一个。风从洞口吹进来,吹在他的背上。面前飘来了冷气,不可形容的阴森。咽了一口唾沫。他往里走。他听见自己跫跫足音,这个声音鼓励他,教他走得稳当,不踉跄。越走越窄,他得弓着身子。他直视前面,一个又一个火花爆出来。好了,到了头:  一堆长发。长头发盖着一个人。匍匐着,一手錾子,一手铁锤,低着头,正在开凿膝前的方寸。他一定是听见来人的脚步声了,他不回头,继续开凿。錾子从下向上移动着。一个又一个火花。他的手举起,举起。旅行人看见两只僧衣的袖子。他的披到腰下的长发摇动着。他举起,举起,旅行人看见他的手。这双手!奇瘦,瘦到露骨,都是筋。旅行人后退了一步。和尚回了一下头。一双炽热的眼睛,从披纷的长发后面闪了出来。旅行人木然。举起,举起,火花,火花。再来一个,火花!他差一点晕过去: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有三个字,针刺的,涂了蓝的,是他的父亲的名字!一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那三个字。一笔一画,他在心里描了那三个字。丁,一个火花。随着火花,字跳动一下。时间在洞外飞逝。一卷白云掠过洞口。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然后,又回来,回来,好,他的脸色由青转红,他自己充满于躯体。剑!他拔剑在手。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  铿的一声。  他的剑落回鞘里。第一朵锈。  他看了看脚下,脚下是新开凿的痕迹。在他脚前,摆着另一副锤錾。  他俯身,拾起锤錾。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给他腾出地方。  两滴眼泪闪在庙里白发的和尚的眼睛里。  有一天,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  约一九四四年写在昆明黄土坡

编辑推荐

  《汪曾祺代表作:受戒》收录了汪曾祺的数十篇小说、散文和文论。汪曾祺的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丛书在品种数量上是目前为止最为宏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系。这次所选的108位作者,都是经过专家学者一再筛选分析然后才确定下来的,除了过去一直注重的主流作家之外,还兼顾了很多过去曾经被忽视却成就较高、自成特色的非主流作家的作品。我们认为,这有利于广大读者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所选作品,基本上都以该作品初版版本为依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汪曾祺代表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3条)

 
 

  •   汪曾祺的小说是一种散文化的小说。他的小说不靠紧张曲折的情节取胜,读者完全被他的语言所吸引,听其娓娓道来,故事讲着讲着,笔锋一转,便又铺宣开另一大段妙趣横生的文学,或是写景,或是记人,真是妙心在手。  汪曾祺的小说大致以他的生活为背景,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以他童年少年生活的江南为取材对象。如《受戒》《鸡鸭名家》《大淖记事》《异秉》《故里三陈》《岁寒三友》《八千岁》,二是以在昆明西南联大的生活为源泉,如《老鲁》《日规》《跑警报》《鸡毛》,三是在他被划作右派下放到张家口的那段生活,如《黄油烙饼》《七里茶坊》;四是对师友的记述,写得颇富趣味,如《金岳霖的逻辑》《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的很多小说写的都是小人物,可平凡中却显那么鲜活可爱,有时让人心生敬意。陆鸭、八千岁、明子、老鲁、王二、蔡德惠、巧云、十一子、岁寒三友--------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 “我曾戏称自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大致差不离。” “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读汪曾祺的文字,就如走在江南长长的老巷中,迎面拂来的干净醇香的风,又像有涓涓细流注入心田,那是种不动声色,而却沁人心脾的。我喜欢这种简约平和,洁净淡定的文字。  
  •   汪曾祺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和人道主义的作家,《受戒》是其代表作。在这个充满桃源理想的乌托邦水乡世界里,他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出发,体现出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凸显出一种诗意自然以及诗意生存的整体和谐之美。
  •   全面收录汪曾祺最精华小说、散文、文论名篇,中国现代文学馆权威选编
  •   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等受到读者的喜爱与欢迎,一生有作品200多万字,出版著作数十种,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本书精选出他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让你能集中体味他“文化小说”的独特艺术风韵,字里行间的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你总觉得他的小说是用毛笔写的,而且是竖写的,写在毛边纸上的……
  •   这个版本小十六开,外形不错,压膜耐藏,排版紧致。汪曾祺先生的小说轻松愉悦,散文闲雅幽趣。多是短小精悍的小品,开卷即有闲庭信步般的享受,散文让人想起明朝的袁宏道、谭春,小说让人想起《搜神记》和唐人传奇,都是那么典雅谐趣!……无怪乎人们称汪先生的作品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称他是“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因为他太有陶渊明、建安七子的遗风了,身经百难而仍是乐观向上,仅此一项也让人感受高山仰止啊。
  •   汪曾祺最精华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   非常好 汪曾祺的小说散文充满生活乐趣,其中受戒里小和尚和女孩的感情也是生活趣味浓厚。
  •   读高中的时候学过汪曾祺的《受戒》里面很多词觉得非常熟悉,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扬州高邮人,近两天看他的散文《花园》,会觉得如此熟悉,很多时候,因为地域方言的关系,你会一下子拉近距离感,就比如现在,就会觉得他的书一股家乡气息
  •   汪曾祺的很多散文都收录其中,其中白看不厌的《受戒》,喜欢他的文字
  •   给学生推荐购买,价格便宜。含汪曾祺小说、散文、文论等代表作,内容丰富,选目包括大部分汪老的佳作。非常适合学生阅读。
  •   《受戒》这篇小说在高中的阅读课本中出现过,我认真的阅读过,很美的故事,很美的语言,我很受感动。这次看到这部合集,没有任何犹豫就买了,因为我爱《受戒》,我爱汪曾祺。
  •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语言有行云流水之美,展现人性而有隐秀之气,比之现在网络文学作品的渲染、纵情声色,真如霄壤之别。还是多读几十年前的经典或者优秀之作,远离当前浮躁媚俗的流行作品吧。
  •   “受戒”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文笔平和、朴实、细腻,非常好的书。...
  •   是受人推荐买的,汪曾祺先生的小说语言有行云流水之美,展现人性而有隐秀之气
  •   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以前看过几篇,真不愧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家,文笔平和、朴实、细腻,读后有淡淡的韵味,回味无穷,百看不厌。这次买到了这本汪老精选集,可以作为经典书来收藏,慢慢看、细细地品味。非常好的书。
  •   喜欢,里面只是一小部分是受戒,还有很多其他汪曾祺的作品,挺好的!
  •   汪曾祺精选集《受戒》内容不错
  •   很喜欢汪曾祺,《受戒》很美好。
  •   汪曾祺精选集《受戒》
  •   很喜欢汪曾祺,看了他的别的散文集,现在买了小说来看看,内容不错,不过纸质一般
  •   汪曾祺,人道主义的抒情者,长于慰藉,善于咏叹,不愧是中国最后的一位士大夫!
  •   汪曾祺 美文感人 特别是《受戒》
  •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的代表作,清新儒雅,非常喜欢
  •   在这个文化快餐的时代,打开电子版图书的首页,充斥着各种穿越,后宫小说。手捧一本汪曾祺的散文,在淡淡的茶香中静静品阅,让喧嚣的心,回归宁静。
  •   《受戒》是一篇饱含诗情的小说,表现的是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小说描写的内容包括和尚们的宗教生活和民间的世俗生活两部分。和尚们的宗教生活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或者说世俗性的。聪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出和尚。当和尚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因为当和尚有很多好处,可以吃现成饭,可以攒钱,将来还可以还俗娶亲。不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庙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满了尘世的气氛。荸荠庵的小和尚过着很清闲的日子,连早课、晚课也不做,只是敲几声磐,然后挑水、喂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和尚中,大概只有一个老和尚最守规矩,他是吃斋的,但过年时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当家的”,掌管寺庙里里外外的俗务。二师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俩在庙里过起了逍遥自在的小日子。三师父精明能干,风流倜傥,能玩牌,会“飞铙”,还长于唱山歌小调。这个庙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他们也举行宗教仪式,可那欢快的场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时,“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
  •   收录的都是很经典的一些文章。
    超级喜欢汪曾祺,正如他说的,不求深刻,只求和谐
  •   上高中时在语文报纸上读过汪曾祺的《八方吃食》,特别喜欢,就像现在看《舌尖上的中国》,感觉很想吃啊。老先生笔触细腻,平实,自然。所以再看到他的作品就买了...还是那样的风格,还是很喜欢
  •   大致看了下,我喜欢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很有韵味,贴近生活。文字朴素却不失神韵,很值得学习。
  •   第一次看汪曾祺先生的文字,真的是一种享受,好得不得了的感受啊!
    文笔很温婉,很有趣,很生活,又很有深意,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封皮我也很喜欢,和文化名家笔下的那一套书很像,值得收藏的一本好书!
  •   一直很喜欢汪曾祺的文字,清新的淡淡的,尤其喜爱他的散文。
  •   汪曾祺文字简洁传神,小中见大,深得沈从文真传,又有自己的风格。
  •   很超值很厚的书 特别喜欢
    纸质也好
    喜欢汪曾祺作品的人果断下手吧~
  •   最喜欢汪曾祺,买他的书,应该的
  •   不愧是沈从文的学生,沈从文婉约,汪曾祺清新。
  •   汪曾祺写的东西大都不错,不过这本书我是图便宜买的,印刷装帧都比较一般。如果想收藏的朋友,最好买印刷装帧更好的版本吧。
  •   汪曾祺的文字魅力真是现代很多作家无法比拟的
  •   汪曾祺的风格,朴素,淡,但很有味道。
  •   看了一遍了。汪曾祺的语言很朴实,知道细细品位
  •   汪曾祺是个好作家,但不是篇篇好,有些如玉,有些则平淡了些。
  •   汪曾祺的不用说,,很好,,很喜欢,,,但是数的封皮有折角,,,不能用于收藏啦
  •   一直很喜欢汪曾祺的作品,不错
  •   很喜欢汪曾祺的作品,书不错,会认真读读。
  •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真是篇篇佳作、字字玑珠。汪老的主要作品都选在里面了。不错!
  •   每次读汪曾祺的书都感觉是在老北京的胡同里走门串户似的,甚爱那股子清爽洒利的老北京风情的文字
  •   细细品读,才发现其中的美。汪曾祺的文笔细腻,可以触到生活的底部,可见其功力非凡。
  •   这本书很,一直喜欢汪曾祺的书.
  •   汪曾祺作为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书值得一读
  •   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但是一百年后评价汪曾祺的成就,首推的可能是剧本《沙家浜》。
  •   喜欢汪曾祺
  •   书挺厚的,看起来就很不错。很喜欢汪曾祺的书
  •   一如既往的喜欢汪曾祺的书
  •   喜欢汪曾祺的文笔 这本是帮别人买的
  •   大家之作,喜欢汪曾祺的朋友自会明白
  •   很喜欢汪曾祺的文字
  •   喜欢汪曾祺的朋友一定要买,真不错
  •   超级喜欢汪曾祺
  •   汪曾祺的语言平实质朴,丝丝动人。
  •   认识汪曾祺是学习《胡同文化》这篇课文,值得一读
  •   汪曾祺经典的基本上都涵盖了,书籍不错,风格很好,但是有的东西涉及风俗什么的,读起来不太顺。
  •   第一次读汪曾祺的书,还行,发现有点破损,拿胶布修补过,不影响阅读。
  •   我真的觉得汪曾祺是一个不得复制的人1!!!!!太帅了!!!赞!!!
  •   很好,早就想买了,汪曾祺的文章值得收藏。
  •   汪曾祺的书还是值得收藏的,打折的时候买的。
  •   汪曾祺的作品,值得反复品读。
  •   汪曾祺文章的精华,一本好书,发货快,当当的价格也是响当当
  •   汪曾祺的文字总是能把很普通的事物描写的充满生趣~
  •   今年正好教到汪曾祺的文章,买回来和学生一起看。
  •   因为想了解汪曾祺,所以买了这本书,小文章不错
  •   汪曾祺的书真的很不错,值得推荐
  •   比较齐全的一本汪曾祺选集,适宜我随手翻翻
  •   很久没看汪曾祺的书了,书收到后,看了几页,很朴实,也很简单!
  •   还行,尝试着看汪曾祺的书
  •   忘了在哪看的推荐,买了一堆汪曾祺,都不错。适合下雨天,躺床上,打发时间。
  •   整个书见只好到不行,只是汪曾祺的东西看不太懂
  •   办公室两个人看了后都又自己买了本。汪曾祺的其他的书折扣多点的话我还买,呵呵。
  •   从高中时读《受戒》,便开始喜欢这种小说风格,平凡的人过着质朴的生活,有种恬静的美。《受戒》读了有三四遍,每次读起都很喜欢,因为那里少了世俗的纷争。
  •   还没看,但是书很厚,收录了小说、散文和文论,装帧也很好,让人看着舒服,五折购入,超值。
  •   《受戒》《大淖记事》是我很喜欢的两部作品
  •   书如其名,确实是最精华的小说、散文、文论,不错!!!
  •   最爱受戒了 还有很多别的小说 都很好看
  •   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底初期,我在高中,在小说月报读了受戒,就觉得是奇妙的文字,那一期小说月报收藏至今。
  •   一直很喜欢他的文章,也仔仔细细拜读过受戒,写的很有那种感觉
  •   曾经,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祝汪老千古
  •   还没有读,不过听说他的文章很优美,这本书包含了小说,散文,应该是收录的很全面了,打5折买的,觉得还是不错的
  •   《受戒》很早就听说过,这次读了,觉得很不错,的确有《边城》的味道,清新,自然,淳朴,很喜欢
  •   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
  •   看了朱自清的散文,再看汪老是散文和小说,别有情调
  •   受戒这本书很不错,可是我一直看不懂里面的含义,遗憾啊
  •   书完好,内容丰富,经典的作品都在,有小说有散文,字体也合适,书大而不重,闲时候翻翻很好。
  •   受戒非常有意思,后面的还没看
  •   初中读了他的受戒 现在还是觉得余香满口 不错的推荐
  •   多年前读过《受戒》,买来再读!
  •   很好。就是想看那个受戒,老师让买来看看,受益匪浅。
  •   一直都很喜欢汪老爷子写的东西,朴实不失飘逸,平淡不失幽默。文如其人,汪老不愧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   内容不错,包含了挺多的散文小说,但感觉排版略差
  •   非常喜欢先生的小说
  •   这本丛书有利于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   非常喜欢汪的小说,描写人间的真善美。带给人的是人性的关怀。非常喜欢
  •   正版,中文系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小散文写得很精致,读起来很舒坦,一本值得买的书。
  •   书收录了作者的一些散文,总体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