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者:吴浊流 页数:277 字数:30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亚细亚的孤儿》是以一次人战期间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为背景,揭露殖民者的压迫和奴役、走狗的无耻与卑劣,反映台湾下层民众的苦难、呻吟和抗争。
本书收录了他的亚细亚的孤儿、水月、泥沼中的金鲤鱼、功狗、先生妈、陈大人、波茨坦科长等九篇作品。
作者简介
吴浊流(1900年6月2日-1976年10月7日),台湾著名诗人、教师、记者、小说家。本名吴建田,生于新竹县新埔镇,祖藉广东蕉岭县,毕业于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师范部。1940年赴南京任《大陆新报》记者,一年后返回台湾。1964年创办《台湾文艺》杂志。1969年为推动台湾进步文学事业发展,变卖家产,创立“吴浊流文学奖”。以《亚细亚的孤儿》、《无花果》、《台湾连翘》等长篇社会批判小说闻名。曾居苗栗、南京(与李白滨同住),后移居台北市。台北师范毕业,栗社诗人,为台湾二次大战后重要的文学作家,曾创办《台湾文艺》杂志,并在晚年设立吴浊流文学奖,被誉为“铁血诗人”。
书籍目录
吴浊流小传
亚细亚的孤儿
水月
泥沼中的金鲤鱼
功狗
先生妈
陈大人
波茨坦科长
铜臭
路迢迢
吴浊流主要著作书目
章节摘录
亚细亚的孤儿 第一篇 苦楝花开的时节 和暖的春天太阳照射在背上,胡太明被爷爷牵着手,一面数着脚下的石子,一面爬上通往后山的小径。小径的两旁是杂木林;几只不知名的小鸟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吱吱”地叫着。卵石铺成倾斜的山径,像永无止境地伸延着。喘息着的胡太明,不知几时停止了数石子,留神一看,已经落在爷爷的身后去了。老人正在山坡上一块较平坦的地方等候着落后的太明,他气吁吁地好容易才赶了上去。 老人解开长长的黑头巾,让风吹在头上;太明也学着脱下圆碗帽,抹抹额上的汗珠,辫子渗透了汗水,发根痒痒的,但经风一吹,汗水立刻就褪干了。老人忽然想起要抽筒麟烟(日治时期的烟丝),便把解下来的头巾重新缠在头上,一屁股坐在石头上,在那枝用惯了的长烟筒上装满了烟,让太明替他点上火,“斯斯”地抽起来,像是非常有味似的。太明从小就听惯了这种“斯斯”的声音,一听到这种声音,就像将引发出长长的故事以前那种带有诱惑性的先声,不可思议地会把太明带到一个心神向往的境界。 老人突然耽溺在遥远的回忆中,他把烟管的铜斗在石头上“咯咯”地敲着说: “一切都改变了!爷爷小的时候,这一带都是高大的松树、樟树、枫树、赤柯、楠仔、楮仔和各种树木的大森林,山藤和蛇木也很茂盛,大白天里也会肆无忌惮地窜出狐狸和松鼠来的,再大胆的男人,也不敢独自在这儿经过。可是,太明!爷爷在二十岁的时候,有一天就曾经一个人在这儿走过。” 从前,那山坡是土匪、强盗出没的地方。如果途中有人被抢去了耕牛什么的,便再也休想找回来。穿龙颈(坡顶)一带尤其可怕,万一有人在那儿被盗匪杀死,由于地近蕃界,盗匪总是把罪行推在蕃人身上,然后自己逃得无影无踪,官兵也奈何他们不得。可是,老人有一天就曾经若无其事地独自在那儿经过,那时他还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当他走到山坡中途的时候,突然一阵阴森凄厉的狂风向他迎面袭来,他大叫一声,本能地把身体隐蔽起来,眼前扬起一阵漆黑的飞砂,全身蜷缩着动弹不得。好容易定神向脚边一看,竟有一条很大的雨伞蛇出现在他的身旁,他战栗着倒退了几步,拾起足边的一块石头正想打去,不知怎地,巨蛇突然不见了,那仅是三四秒钟之间的事。由于事态过于离奇,他把手中的石头向草丛中一丢,竟吓得半晌不能动弹。以后一点动静也没有,倔强的他便到目的地办事去了。可是,归途中他走到先前的那地方,那块丢弃在草丛中的石头,竞赫然安放在路中。老吓得目瞪口呆,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背心上直逼下来,失魂落魄地跑回家里,就这样发起高烧来,头重腰酸,老人深信自己遇见了鬼,但他却不肯请人捉鬼,只是每天一面发着高烧,一面嘴里这样骂道: “鬼东西!是你自己找上老子的,要钱也得找个倒霉的家伙呀!老子可不会有什么东西给你的!” 这就是老人的抵抗方法,可是鬼怪老是纠缠着不离去,母亲放心不下,请了个巫者来赶“鬼”——所谓鬼,大概是指“赤脚大头神”而言——巫者用金纸一千、银纸三百、线香五支、替身白虎一对、饭一碗、汤一盅、鸡蛋一个,从病床送出一百二十步,然后把金银纸烧化了。第二天,老人的热度便豁然而退了,鬼怪纠缠了六七天,结果仍是一无所获,看起来还是失败的。老人这样说着,豪放地笑了。 讲完了故事,老人说: “太明,走吧!”说着,他站起来依然走在前面。 越过穿龙颈,视界展开了,炫眼的嫩绿茶园一望无际,在那遥远的碧绿的边际,横亘着青翠得像洗涤过的中央山脉。刚才所听到的关于穿龙颈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就像一场了无痕迹的春梦般消逝了。 突然,相思树背后传出一阵少女的歌声——是采茶女唱着俚俗的山歌。她们听到太明他们的脚步,立刻停止了歌唱,就像有一股期待的力量扼住了她们的咽喉似的。可是,当她们看清了来人的身份时,竟大失所望地带着戏谑的口吻说: “哼!原来是老头儿和小孩子!”说着,又传出一阵放肆的笑声。 “这种地方风气坏极了!”老人一面感慨地嘟哝着,一面加紧脚步,恨不得早些离开那儿。 当时的士君子和读书人,是不肯随便唱山歌的,视山歌如蛇蝎的老人,似乎觉得自己的耳朵都给她们玷污了。 不久,二人下了古松蓊郁的山坡,走到面临榕树广场的云梯书院前面。书院位于距榕树不远的一座庙宇对面,利用庙宇的一栋房屋作教室,小小的书院里也有四十个学生。教室里琅琅的书声和学生们的嬉笑声混成一片,一直传到户外。人带着太明向这所古老的建筑物走去,因为突然从明亮的户外走进晦暗的屋内,视界一时模糊不清,过了一会儿,才慢慢地看清室内的陈设:室隅有一张木床,床上摆着四方的烟盘,烟盘上封灯闪着黯澹的火光。那昏暗的灯光凄厉地照耀着烟枪、烟盒、烟挑等杂乱无章的鸦片用具,和横躺在旁边的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床前桌上堆满了书籍,还有一个插着几支朱笔的笔筒。这时离夏季还有一段相当时间,但笔筒中却插着一把污秽不堪的羽毛扇,看起来很不顺眼。正面墙上挂着一张孔的画像,线香冒着一缕缕的青烟……这一切,使屋内充溢着隐居的气氛,显得越发浓重了。 老人走到床前,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 “彭先生!” 那床上的学究张开迟钝的眼睛凝视着他的脸,突然用意外而有力的声调说: “哦,胡先生!久违久违!” 彭先生说着,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整整仪容,又向隔壁的教室望了一眼,大声地申叱两句,顽童们的嚷嚣声顿时沉寂下来。 彭先生是胡老人的同窗秀才,学生时代曾经受过胡老人的照应,十载寒窗,终于得中秀才。他到处巡回着拜了一次客,富户们帮助他不少贺仪,彭秀才竞因此变得相当富有;但不久他又把那些钱财花得一千二净,依然恢复昔日贫困的生活。 当时乡间的读书人所能做的事,只有地理师、医生、相士和教书先生。彭秀才选择了教学的生涯,在云梯书院当一位塾师,他一心向学,还做着未来举人、进士的美梦。可是,自从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台湾以后,教育制度大加改革,从前那些登龙之术早就行不通了。彭秀才腾达的迷梦破碎以后,便在云梯书院的小庙里度着虚的课徒生涯,三十年如一场春梦,与其说是作育英才,毋宁说聊以*是口更为适切。他和胡老人谈话的时候,总喜欢用“斯文扫地”、“吾道衰微”之类的话,大叹其圣学没落。而且,他只有对着太明,才会改用“贵公子今年几岁?”一类的语气去问他,这一方面是为了缅怀他自己已失去的童年,另一方面也有几分寄予期望的思。太明照老人教他的话从容地回答着,还念出原乡唐山住址使彭秀才听了非常高兴。 . 老人今天带太明到这里来,原想请彭秀才来教育他的,但彭秀才认为通学距离太远,对于九岁的太明不大相宜,劝他过一两年再说。可是胡老人无论如何要让孙儿学习汉文,现在乡间的私塾都停办了,除了云梯书院再也没有别的地方,就连这云梯书院,也不知什么时候会招致封闭的厄运,所以他觉得再等一两年就太迟了。 由于胡老人竭力坚持,终于决定把太明送入云梯书院,为了通学不方便,所以改为寄宿。老人离开心爱的孙儿,心里虽然有些舍不得,但为了他的学业前途,也不得不硬一硬心肠。 他们离开云梯书院的时候,彭秀才用红头绳穿了一百二十个铜钱,挂在太明的脖子上送给他。不久,当苦楝花开的阳春三月,太明穿着母亲为他新制的布鞋,戴着新碗帽,到云梯书院入学去了。 云梯书院 胡太明最初开始读《三字经》,先由老师口诵,然后跟着念,这样反覆念了两三遍,然后自己单独念,每日还要在老师面前背诵一两次。从深邃的人生哲理到人文历史,包罗着各种格言的《三字经》,对于少年们未免过于深奥些,因此他们只能认识字义而已。太明在家的时候曾经学过一些汉字,读《三字经》并不觉得怎样困难,所以学业进展得很顺利。但云梯书院的那些顽童们,课余之暇总要找些快乐的消遣,譬如:下象棋、捉迷藏,还有半开玩笑式地偷窃附近人家的蔬菜或果物。他们所偷窃的果物,春天是桃子、李子,夏天龙眼是少不了的,秋天最丰收的东西有番石榴、柚子、柿子等,冬天则有蜜橘。顽童们的恶作剧几乎已成了日常的功课,通常他们总是趁彭秀才午睡的时间出去偷的——彭秀才最喜欢午睡,他每天从正午到下午二时是非睡不可的。这种恶作剧常常引起附近人家的物议,可是最有趣的是这些顽童们的行为,无形中似乎也有些侠义之风。譬如书院邻近那些人缘较好的老农们的果园,要偷的话无论多少都可以偷得到的,但他们却从不去偷;那出名的吝啬鬼老太婆的园子,却是他们掠夺的对象。她防范得严密,顽童们躲在里面便愈觉得有趣。这与其说是为了偷窃果物,毋宁说是对于这种行为——一种煞费苦心的狡狯的设计——得以顺利达成,感到无限的诱惑。 不过,这些顽童们倒是很怕彭先生的,他的教学法非常严厉,对于品性不良的学生,总是毫不容情地惩罚。彭先生因为吸鸦片的关系,早晨起身极早,天还没有亮,就可以听到他“呼噜呼噜”吸水烟的声音了,那声音停止以后,接着房门便“呀”地一声打开了。寄宿生一听到这种讯号,便起身去帮助他种花草,彭先生这才把蚊帐似的长袍下襟塞在腰间走下台阶来。他除了教书的时间以外,大白天也躲在房里抽鸦片,所以他那瘦削的脸庞,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虽然映照在晨曦中,但仍然看不见一点红晕。他的嘴唇是青灰色的,牙齿是焦黑的,那只端着水烟筒的左手指甲,差不多有一寸多长,他除了吸鸦片以外,对于世上任何事物都漠不关心,也不与人交往,除了教学以外,对学生几乎完全不开口。他每天早晨要到庭院里看花,这已成了他日常的课程,尤其特别喜爱兰花和菊花,三十年来,他几乎就是这样生活着的。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太明和四五个同学正在书院附近的野外游玩,忽然对面来了一头水牛,它一面吃草一面慢吞吞地向太明走过来,太明却把它当作周围那些游牧风物中的美丽的点缀品来欣赏,所以丝毫不具戒心。他站起来摸摸水牛的角,想对它表示亲善,谁知正当他的双手触到水牛角的瞬间,突然感到眼前一阵昏黑,同时全身失去平衡,重重地被撞倒在地上,顿时便昏厥过去。受惊的水牛把头一晃,牛角正好刺人太明的腰间,太明只恍恍惚惚地记得有人把他抱起来,但不久便陷入昏睡状态。醒来的时候他已经睡在床上,父母焦急地望着他,腰问疼得直发麻。 太明看见母亲在哭,才明白自己发生了什么事,并且回忆起被水牛角刺伤时的惊险镜头,可是那已经像是遥远的记忆了。 太明的父亲——他是中医——见他苏醒了,回头对周围的人说: “没有什么关系了,大家不必担心,伤口已经敷了熊胆,参汤也喝过了。” 彭秀才也陪伴在枕边,口里连声说着: “恭喜!恭喜!” 太明见了彭秀才,才迷迷糊糊地记起这里是云梯书院,他的父母是得了消息以后,越过穿龙颈赶到这里来的。 第二天,太明为了回家休养,便乘轿子离开了云梯书院,从此开始疗养的生活。那时因为西医太少,只好用草药敷敷伤口;另一方面母亲每天到处求神拜佛,许愿祈求他早日痊愈,又带回些香灰给他吃。幸而伤口没有化脓,医治经过相当良好,但太明离开病床的时候,已经快近腊月了。 太明的伤势终于痊愈了,腊月也一天天地接近,家人都忙碌起来:母亲专心一意地在灯下做太明的新鞋和妹妹的新帽;她把破布一块一块排好,细心地用麻丝缝好做鞋底。鞋面却是用黑鹅绒做的,上面绣有山茶花。妹妹的绢子上绣着鲜艳的牡丹花,和红色的公鸡,还系上两个小铃子。父亲每天一早就出门去,见面的机会很少;哥哥和男佣在田里收甘薯,要工作到很迟才回家;嫂嫂把甘薯装在大桶里,让它发酵制酒……他们之中只有胡老人比较空闲些。孩子们有的谈做年糕的事,有的得意洋洋地比赛新鞋,有的老早便开始计算杀猪的日子了。
编辑推荐
吴浊流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作为著名的台湾爱国作家,吴浊流被台湾文学界誉为“默默耕耘的‘血性男儿’”,“推动战后台湾新文学运动的灵魂人物之一”。吴浊流的小说,多半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直面惨淡的人生,撷取台湾社会、尤其是社会底层的种种病态,予以无情的暴露和鞭挞。 本书收录了他的亚细亚的孤儿、水月、泥沼中的金鲤鱼、功狗、先生妈、陈大人、波茨坦科长等九篇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