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读本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作者:邓先瑞  页数:161  字数:80000  

内容概要

中国亚热带,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位于我国季风区热带与温带之间,两连青藏高原,东临辽阔海洋。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温湿,地表形态复杂,土地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这里名山多姿,江河浩荡;这里有锦绣苏抗,两湖粮仓,也有沿海特区,江南水乡。它是一片“绿洲”,也是一方“宝地”。邓先瑞编著的《中国亚热带》带你了解中国的亚热带地理知识。

作者简介

邓先瑞(1938~),湖南耒阳人。1960年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本科毕业;1960~196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修自然地理与气候学。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华中师大原地理系主任兼地理研究所所长及旅游系主任。历任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一、二届高校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学科组成员,全国高校城市气候研究中心委员,中国地理学会长江分会委员,湖北省自然资源、地理、气象、土地等学会副理事长或常务理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学报编委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著作《长江文化生态》、《气候资源概论》、《湖北省志•地理》等16部,发表论文《我国中亚热带地区自然特征的东西差异》等近百篇。其传略被《群星谱》、《当代世界名人传》、《国际名人辞典》(第23卷,英国剑桥)等众多传记或辞典收入。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一方宝地
一 区位独特的地理空间
二 东亚季风的天赐恩惠
三 自然过渡区与生态交错带
四 华夏腾飞的重心区域
第二章 自然地理特征
一 地貌类型多样,红层广布
二 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
三 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四 植被与土壤呈典型地带性,类型多样
第三章 自然区域
一 带内南北差异的三个亚带
二 带内对比显著的东、西部地区
三 各具特色的自然区域
第四章 山水景观
一 山石景观
二 水体景观
三 水利工程景观
第五章 生态建设
一 山区的开发与整治
二 江南丘陵区红壤侵蚀及其防治
三 平原湖区的利用与治理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长江三角洲平原,是长江带来的大量泥沙在人海处江流海湖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长江三角洲的顶点在镇江、扬州一带,从顶点向东沿着通扬运河直达于海,是三角洲的北界,从顶点向东南直至杭州,杭州湾的北岸是三角洲的南界。这里地势低洼,长江北岸有些地方海拔仅2米,比海滨部分还要低。由于河流输沙量巨大,平原向海伸展迅速,据粗略估计,每60年伸长约1公里。太湖原是海滨的泻湖,如今已距海120公里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东西绵长,达1800多公里,总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居全国第三;而水热资源比前两者丰富。长江中游平原年平均气温16℃~18℃,10℃以上时期的积温5100℃~5600℃,无霜期250~280天;长江下游平原年均温14℃~17℃,10℃以上时期的积温4500℃~5100℃,无霜期230~260天,年降水量800~1300毫米。从气候状况看,江南、江北有一定差异,例如鄱阳湖平原,冬季比较温暖,江淮平原一般只适宜于稻、麦或麦、棉两熟,江南可种双季稻或冬油菜、双季稻或冬小麦、双季稻,年可三熟。亚热带经济林如毛竹、柑橘等,在两湖平原多能正常生长,江淮平原则不能种植。江南大多具有鲜明的亚热带特色,江北则明显地呈现向暖温带过渡的特点。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土壤为黄棕壤、红壤和水稻土。前者是本区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边缘岗丘地上,面积比较小。大面积的土壤乃是广泛分布于冲积淤积平原的草甸土、沼泽土以及盐渍土经水耕熟化而形成的肥沃水稻土。由于人类长期经济活动,本区几乎全部辟为农田,岗地丘陵除了部分地区栽种了亚热带经济林和果园、茶园或垦为耕地外,其余的主要为次生灌木林或人工栽培的马尾松林。根据现存植被观察,植被类型主要是由壳斗科的栋属和常绿阔叶树的苦槠、青冈等组成的落叶常绿栎类混交林。鄱阳湖、洞庭湖平原边缘丘陵岗地地带性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常绿树种为主要建群种,其次为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冬青科等树种组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读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