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作者:卜希霆 页数:251
Tag标签:无
前言
2009年,新中国60华诞,中国传媒大学也迎来了55岁生日。在历史的长河中,55年不过是短暂的瞬间,而对于共同经历创业年代和成长岁月的中传人来说,这55年,是拼搏奋斗的55年,也是取得成就的55年。留下了一行光辉的足迹,也描绘了一部历史的画卷。 从北京南郊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技术人员培训班,到今天享誉国内外的广播电视传媒精英人才的摇篮;从50年代简陋的校舍狭小的空间到今天充满新世纪时代气息的国际化校园;从学科相对单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行业院校,到多学科协调发展、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完整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经过几代人的不懈追求和艰苦奋斗,如今的中国传媒大学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了独特的位置,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并享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成为信息传播领域中的知名学府,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的摇篮。 55年的风雨兼程,55年的艰难探索,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浮变迁,回望中国传媒大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伴随学校成长与发展的,不仅有各种物质形态的建设,更有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其精神的内质要求和价值指向,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传媒学子,成为凝聚师生的精神力量和源泉。 “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是学校多年来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这个知行合一、文化传承与开拓创新并重的校训,反映了学校作为传媒高等教育的重镇,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所进行的思考与探索,昭示着学校为培养和塑造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传媒精英人才所付出的努力与贡献。 为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学校立足于以全部教育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凝练出“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育人理念和模式,将学校的物理空间、信息网络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没有时空界限的大课堂,又将传媒机构作为学生磨砺职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的大舞台。传媒学子们从校园大课堂出发,走向社会,走遍天下,担当起传媒业界和传媒学界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仅走上传媒大舞台,也走向自己人生的华彩乐章。 55载光阴中,学校逐渐形成了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拼搏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精神,学以致用、严谨求实的精神,这些精神为学校的发展和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文化的底蕴,提供了思想的动力。 基于对学校人文精神的追溯、传承与弘扬,学校相关部门组织编写了《我的传媒梦》一书。这本书关注的是30名曾经的中传校友、现在的传媒行业杰出人才、业界领军人物和学界专家。这30名校友,是中国传媒大学成千上万名优秀毕业生的缩影。尽管他们的出生年代不同,专业领域不同,人生际遇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在核桃林与白杨树下度过了最宝贵的青春时光,都曾沉浸于以人为本、自由生长的教育氛围,充分汲取了母校博采百家的知识养分,从而养成了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精神气质;他们都从同一个校园登上人生最初的舞台,以独特的洞察力和行走方式进入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传播领域的前沿,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先锋。推动着中国乃至世界传媒事业不断前进与发展。 《我的传媒梦,一书既记录了校友们在中传校园时期丰富知识和磨砺技能的成长,记录了他们初入职场时的感悟与心得;也记录了他们在创业时期的勇气、激情和守业阶段的责任和毅力。书中的中传校友以传媒人特有的敏锐和坚毅书写了自己的青春故事,在书里每位中传人的采访文字中,都能体现出他们身上作为中传校友的开拓创新的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学以致用的奋斗足迹。 这本书,既是对中传55年的人文回顾,也意在鼓励尚处塑造传媒梦想的后继者努力开拓,成为可以与杰出校友比肩的人才。由此,我认为,本书的组织编写者做了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囿于时间等原因,尚有许多杰出校友未能囊括,期待着编写者们出版相关续篇。 今天,历经55年风雨洗礼的传媒大学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信念、有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传媒精英人才,以大学深厚的智慧和丰富的资源,致力于将大学的精神,文化的精粹薪火相传,在传媒影响世界的今天,担负起教育引领传媒的历史使命,服务、支持和引领信息传媒业,力争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端传媒人才,为传媒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是为序。
内容概要
《我的传媒梦>一书既记录了校友们在中传校园时期丰富知识和磨砺技能的成长,记录了他们初入职场时的感悟与心得;也记录了他们在创业时期的勇气、激情和守业阶段的责任和毅力。书中的中传校友以传媒人特有的敏锐和坚毅书写了自己的青春故事,在书里海位中传人的采访文字中,都能体现出他们身上作为中传校友的开拓创新的意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学以致用的奋斗足迹。
这本书,既是对中传55年的人文回顾,也意在鼓励尚处塑造传媒梦想的后继者努力开拓,成为可以与杰出校友比肩的人才。由此,我认为,本书的组织编写者做了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囿于时间等原因,尚有许多杰出校友未能囊括,期待着编写者们出版相关续篇。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界面 说者
老毕的梦想,
行者至,思者达
新闻因人而生动
背后的故事
我不是黄蓉
机会选择有准备的人
一直在路上
第二部分 学界 师者
第三部分 业界 行者
章节摘录
家庭影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鲁健的座右铭。这个来自内蒙古爱骑马的小伙子在播音主持这条路上一直在不断地努力,不断挑战自己。如今的鲁健可以说是成功的,但他把这些成功归功于家庭。 鲁健:我感谢我的父母,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是不会有今天的。1988年8月8日,这个听上去很吉利的一天,我考上重点高中,就在这一天,父亲突发脑血栓,全身瘫痪。到现在20多年了,我的母亲就这样照顾着父亲20年。她坚韧的性格也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去面对。 高考上的是师院,但我不喜欢当老师,老呆在一个地方,我最受不了的就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这时,在银川工作的姐姐告诉鲁健银川电视台需要招聘新闻播音员。凭着对播音主持的热爱和先天富有磁性的声音,鲁健从500多个竞选者中被选中,成为银川电视台的主持人。 鲁健:刚到银川电视台的时候,特别满足,觉得这个工作真的挺好的。这一做就是三年。让我改变的是在银川电视台派我到北京广播学院进修之后。 到北京进修后,已经在北京工作的姐姐常常带着鲁健去北京的各大高校,接触那里的学生、老师。和这些人聊天,鲁健觉得自己就像一只井底之蛙。他觉得应该改变自己的生活。 鲁健:我想了很多,觉得自己应该到北京来。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考研,考广院播音系的研究生。我这个人对生活是很有规划的。希望走出的每一步都踏稳一点。因为当时我可以有很多种选择,直接出去打工,考双学位也可以,但双学位没有重新分配的机会。考研对我来说是最难的,英语底子薄,压力非常大。 风雨考研 回忆起自己当年考研的经历,鲁健说这归功于自己的父母和姐姐。 从北京进修回到银川后,他买回了整套考研的资料,开始着手准备。鲁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 鲁健:我很感激父母,他们从来没有限制过我的想法。其实想想我觉得挺对不住他们,因为我在银川,他们就在银川买房,搬到银川没多久,我又想考研离开。爸妈一直以来对我比较宽容,听到我辞职的消息,竟然什么都没说。这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了。 然而,第一次考研以失败告终。 鲁健:我回到银川的时候,距离考研只有两三个月的准备时间了,我只想试试,想看看自己到底怎样。结果,其他的课程都通过了,就是英语不过关。差了20多分。 第一次失败并没有让鲁健灰心,他参加了英语考研辅导班,准备第二年接着考试。为了方便学习,鲁健没有回家和父母同住,而是住在单位分的小宿舍里,条件非常艰苦。 鲁健:单身宿舍冬天没有暖气,没有热水,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就连卫生间都没有。我的床前就是书桌,每天晚上看书的时候,屋子里就像冰窟一样,冷极了。我只好捂着被子或穿着大衣坐在书桌边看,手脚往往是冰凉冰凉的。因为房子是冲阴面的,长期不见阳光,加上生活不规律,晚上睡得晚,白天有时又要赶上班的时间,又忙又累,顾不上好好吃饭,我的胃病可能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妈妈看见我这样心里非常难受。从小到这么大,我还没吃过这样的苦。她觉得我特可怜。 身体上的苦还能接受,最让鲁健头疼的是英语。 鲁健:我的英语水平一直不高,而研究生要求英语必须过六级。说实话,我报考研究生班后,看到英语书就像看天书一样,什么也看不懂。心里这个急呀。我的笔记做得非常详细,每一页书都是满满的,生怕自己遗漏了什么地方。那个学期特别充实,当我终于把英语书啃下来时,觉得自己又上了台阶,似乎又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考试成绩下来后,鲁健再一次名落孙山。此时父亲身体不好,鲁健有些犹豫。 鲁健:那时我的心理压力非常大,同事都知道我在考研,可考了两年我都没考上,加上父亲身体又不好,我心里拿不定主意。 分析了自己的问题,他想,在银川,自己的熟人朋友太多,应酬多不说,单位工作也不轻松。自己是不是该横下一条心,把工作辞掉,专心准备考研呢? 鲁健:辞职压力特别大,当时最大的难处倒不是单位丢了,是我爸我妈刚刚退休,到银川买了房,希望跟我一起稳定的生活。我当时唯一的顾虑就是我父母,担心他们反对。 银川电视台的制度非常严格,如果上学职位不予保留,我的关系必须马上转到人才交流中心。当我把关系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时,我觉得自己没有退路了。 鲁健得知广院在招收电视新闻专业的进修生,学期一年,不颁发毕业证书。他觉得自己可以一边在进修班上课,一边准备考研,就考入了电视新闻进修班。 鲁健:到广院后,我谁也不认识,这样的环境对我的学习非常有利。每天我除了吃饭、睡、就是看书。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占个位置,每天都坐在那里看书。真有种如饥似渴的感觉。看书之余,也会偶尔为自己的明天发愁,想如果还没有考上该怎么办。 而在北京工作的姐姐给了鲁健心理上极大的安慰和支持。 鲁健:我永远也追不上她,我到银川,姐姐从银川去北京,我到北京,姐姐又去了意大利,姐姐是领跑的。她一直鞭策着我。当时有勇气选择放弃已有的工作毅然来到北京,和姐姐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北京工作的姐姐给了我心理上极大的安慰和支持。 我那时还报了人大的考研复习班,周末去那里上课。广院在北京的最东边,而人大却在西边。我一般周五就住在姐姐家,离人大近一点。周六姐姐就会很早起床给我做好早饭。有时,外面下着大雪,我要早起挤公车赶去上课。一整天都呆在学校。现在来看,一点也不觉得苦,觉得那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生活。 当广院的录取通知书终于拿到手的时候,鲁健的心里悲喜交加。 鲁健:我不止一次设想考上后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四个字——悲喜交加。刚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非常开心,开心过后,一股悲伤涌上心头。然后又很开心。真有点范进中举的感觉。只不过幸运的是我没有发疯。那年,广院播音系一共招了三个人,全是从外地考进来的。 学业有成 考上研究生后,鲁健的学习反而变得轻松了。 鲁健:大概是因为考试把所有的书都背得滚瓜烂熟。所以,真正考上后我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开阔眼界。 张颂(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教授):鲁健他是第一个经过几年拼搏以后高分录取的硕士研究生,所以我印象比较深。他思维敏捷,语言流畅,声音很好听,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分析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对他的评价还是不错的。但他写在论文过程时让我着了一通急。那时是他在中央五台实习,工作也忙,论文要求又高,所以他找我的机会少,我说,你过两天再不给我拿论文来,我就不看了。结果他就急急忙忙跑到我家去了,当时很紧张,晚上10点。我一看框架不太好,说你得调整,咱得详细说,去把椅子搬过来,他一搬椅子,把我家刚买的一套家具书柜给我磕了一块去,也算是有了纪念意义了。每当我看到这块斑痕,就想起鲁健,所以以后起了名,谁来了,我就说,这就是鲁斑。 鲁健:我安分守己地完成了学业,带着一堆证书报到了——毕业证、学位证、中央三台优秀研究生奖学金证、普通话一级甲等和大学英语六级证,是一个典型的乖孩子。 【追梦】 寻求定位 考上研究生一年半后,鲁健开始到中央电视台“打工”。刚开始到体育部主持一个关于篮球的节目,临毕业时,去中央四套海外中心实习。2001年,鲁健毕业后,顺利地进入了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播新闻。 鲁健是个“不安分”的人。播了一段时间的新闻后,他开始寻求改变。这期间,鲁健尝试着做了很多节目,做过与科学家面对面访谈类的节目《科学历程》,也做过《科学探索》,还做过纪录片性质的
后记
大学生活是自由奔放的,它承载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多彩鲜明的梦想;大学生活是活色生香的,它引领着追寻者们去建造他们自己的“理想国”……在中国传媒大学55周岁生日来临之际,校友们把自己心中的感激、美好、忐忑连同一张张“成绩单”都化作笔下的眷恋与祝福,献礼于我们的最亲爱的母校。 这书中的很多人和事,于年轻的在校生是一种传奇,而今却一下变得触手可得。在采访时,作为倾听者,时常沉浸于他们的故事中,一起品尝校园青春的绚烂,体会创业时的艰辛,和他们同喜同悲。我们跟随着这些校友,一次又一次地体味着人生,感受着人性,感慨着命运。在这本书中的每一次写作,都是与一个心灵相识会意的过程。人们在大的时代洪流中常常只被凝结成一个名字、一个符号、一个标签。可是当我们把电视里、杂志上那些扁平的名字铺展开来,却发现是那样的异彩纷呈,而那些逝去的青春也又一次次地鲜活起来。 在这本书中,凝聚了传媒人的光荣与梦想,寄托了传媒人的感动与希望。在这里,我们将会与刘长乐、马国力、胡正荣、毕福剑、梁冬等诸多校友师长相遇,分享他们成功背后的感动与震撼。长江学者、央视一索福瑞的总经理、《大国崛起》的总策划、张艺谋“铁三角”中唯一的一位女导演、央视知名主持人、优秀华人记者等重量级人物将在这里一一亮相。在走近他们的过程中,我们捕捉到他们执著的人生态度。在一群鲜活的人物、一个个迥异不同的人性姿态、一段段发人深思的生命历程中穿梭,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无愧为这个传媒时代真正的明星。他们虽然成就非凡,然而他们的心路历程却如此的相似。人世沉浮中,世事变迁下,信念与豪情支撑着命运的晴空,他们不仅塑造着自己的品格,他们同时也影响着所处时代的风向。在众生喧哗的娱乐化时代,他们的文化锋芒、他们的新锐思想叩响了时代的脉动;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的人文情怀触动了内心的共鸣:他们的人性光辉、他们的细腻情感足以让我们动容、动情。 “时光如梭”曾是我们儿时最爱用的一个词,但那时不过是不识愁滋味的“强说愁”,而今我们却真真地感受到母校55年的时光和30个人的年少在笔端下流淌。写这样一本刻有广院烙印、熨帖着温暖记忆的书,不仅旨在为母校和校友奉献一份庆祝建校55周年的庆生礼物,也意在激励作为中国电视发展新生代力量的继承者,站在一个特别的角度上,与当今的传媒先锋对话,与今日的精英思想碰撞,感染他们对传媒的奉献与执著,传承他们对文化的理念与创新。再者,在拾起这些名人校友关于“广院”的记忆碎片的同时,我们要渐渐找寻归纳出广院如何为他们搭建起事业的平台,如何为他们造就了滋养一生的传媒梦。 中国传媒大学就是有着这样一种独特力量——包容万千又浓缩经典,尊重传统又摒弃陈旧。在中国传媒大学这个时刻活跃的群体里,每一个个体永远与时代同步跳跃。通过这本书,我们要让读者感受到“广院”所拥有的巨大接纳力、重塑力、包容力,让更多的梦想者找到一份作为传媒人的骄傲感与归属感。 《我的传媒梦》自2009年7月启动,历经近3个多月的约稿、采访、编辑,至2009年10月定稿。在其中总是有很多难以忘怀的事情:由于参与本书编写的同学课业、实习较多,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连夜挑灯写稿,放弃了大部分暑假的休息时间…… 《我的传媒梦》是在中国传媒大学各届校友的支持帮助下,由中国传媒大学社会与服务发展办公室主任卜希霆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组织完成的。全书分为界面、学界、影视、业界四个部分,本书首先由邵冰雪、范伟坤、郭玮璇、杨松源、吴慧玲等同学商讨完成了《约稿函》和采写及出版策划的撰写,然后在周瑶、张颖、阚静雅等的集体商讨下,进行了分工联系及采访约稿。其中范伟坤、阚静雅、周瑶、张颖、吴慧玲、郭玮璇等同学及《传媒人》的记者们承担了主要采访任务。本书在编创过程中,得到了每一位撰稿和接受采访的校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他们在百忙之中提供文字、信息和图片,使本书内容日臻丰富。另外,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刘翔校友不辞辛苦对版式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本书得以完美的呈现。 此外还要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北美校友会会长屈建平老师、凤凰中文台刘春校友、凤凰资讯台董嘉耀校友,在联系工作方面给予的帮助。 卜希霆老师作为本书的主编,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总体把握布局方向,亲审稿件,并在相关联系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 谨以此书献给在传媒大学度过55载青春的一代又一代的校友! 献给我们55华诞的母校——中国传媒大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