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作者:金树华 页数:51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怎样做记者》的书稿摆在我的案头,作为第一读者我饶有兴趣地读完了全书。
这本书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案例实用,语言生动,观念颇多创新。全书五十多万字,分《学会经营自己是成长的金钥匙》、
《学好采访是记者的第一基本功》、《新理念是写作的灵魂》、《内参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对外宣传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六编二十一章七十五节,包括二百多篇新闻作品
(其中不少作品获得过中国新闻奖,
中国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省市级新闻奖等),涉及记者工作的方方面面。打开本书好像进入高等学府大课堂.令人如沐春风,耳目一新。
《怎样做记者》一书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纪律、基本国情教育为重点,引导编辑记者打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基,增强做好党的新闻Z-作的光荣感、使命感。本书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炉,将生动的事实、令人折服的论据和深刻的哲理结合于一体,采用讲座、研讨、案例分析、主题实践等多种形式和手段,生动活泼、入脑入心地诠释了记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原创新闻、独家新闻的技巧。
《怎样做记者》在许多方面填补了新闻教材教学内容的空白。比如,
内参报道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宣传任务之一。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新闻专业教科书里对内参的采访与写作少有涉及。
《怎样做记者》的第四编《内参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论述了内参报道的重要性,而且运用案例提出了如何挖掘内参报道线索,采访、写作供高级领导层决策时参考的内参报道的新理念、新思路。能够帮助大专院校新闻专业在校生和青年记者快速学会采写内参报道。又如,对外宣传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之一,
《怎样做记者》在第六编《对外宣传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里,以五章十四节的篇幅,系统地论述和讲解了对外新闻的采访、写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地方记者学会把地方新闻变成“中国新闻”,掌握挖掘有地方特色的外向性新闻和从普通人的社会生活Z-作领域寻找对外报道新闻的思路和诀窍。
作者简介
金树华,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45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依安,原籍河北滦南,满族人。1970年毕业于北京轻工业学院(今北京工商大学)机械工程系,被分配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1981年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天津记者站任记者、副站长、站长、第一站长。1998年起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地方记者管理中心主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集团)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专业高级职称评委,2007年初退休。从事新闻工作36年来,先后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海内外数十家报刊发表新闻作品近1000万字,有100多篇获省部级以上新闻奖,其中10篇获中国新闻奖和中国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等奖项。出版专著《广播采编运营管理方法论》、《和谐的夜晚》、《公道在民心》;主编出版了《走向辉煌的天津》、《求索》、《足迹》、《向走读官亮黄牌》、《流动儿童的呼唤》等10部书。曾获得“天津市首届十佳记者”称号,被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政府授予“天津市先进工作者”称号。曾担任的社会职务有: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天津市新闻学会)副主席;中央及外地驻津记者联谊会理事长等。 金丽琛,女,1977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祖籍河北滦南,满族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现任天津广播电视报社编辑(中级职称),专门负责报纸头版及相关新闻版面的编辑工作。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和天津市等各级各类新闻奖项7项,其中2003年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新闻奖全国省级广播电视报第十三届好新闻”三等奖;2006年获“天津市新闻奖”三等奖;2008年获“天津市新闻奖”二等奖;2008年获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新闻奖全国省级广播电视报第十八届好新闻”三等奖。她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多篇论文并获得各种新闻奖,如2004年撰写的论文《浅谈广播电视报版面编辑的美学创作》,刊登在全国广播电视优秀期刊《中国广播》杂志上,该篇论文获中央及外地驻津记者联谊会2004年度“王朝杯”好论文三等奖;论文《地方记者也要捕捉全国性宏观报道》获中央及外地驻津记者联谊会2006年度“王朝杯”好论文二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编 学会经营自己是成长的金钥匙
第一章 职业生涯要有规划
第一节 精心设计业务成长目标书
第二节 锁定出精品 主攻政府奖
第二章 搞好自我包装
第一节 学会撰写业务报告
第二节 学会参评新闻奖申报方法.
第三节 国家政府奖附录
第二编 学好采访是记者的第一基本功
第一章 首先学会传统的采访方法
第一节 采访开始于发现和挖掘新闻线索
第二节 采访的通用方式和方法
第三节 采访前的准备
第二章 采访的技巧
第一节 采访要耳听八方,面面俱到
第二节 学会用眼睛采访
第三节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四节 怎样从会议中抓新闻
第五节 怎样采写独家新闻
第六节 要多采写原创新闻
第三章 重大报道是扩大记者知名度的重要载体
第一节 小记者也要策划组织重大报道
第二节 地方一线记者怎样参与重大报道
第三节 地方记者也要捕捉全国性宏观报道
第四节 学会采写连续(系列)报道
第五节 怎样搞追踪报道
……
第三编 新理念是写作的灵魂
第四编 内参报道是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编 充分发挥新闻*论监督作用
第六编 对外宣传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
后记
章节摘录
13.参评稿件捎带“零碎儿” 对于广播新闻作品来说,每篇参评作品只需报道推荐表和文字稿及录音带就成了。在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选时,常常发现一些记者把一些无任何作用的零七八碎带了上来。比如听录音时,插上录音带或MD盘,收录机里往往先出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联播》节目的开始曲,接下来是“提要”,然后才是参评作品,这些零碎比新闻类短消息的参评作品时间还长,白白浪费评委的时间,令人扫兴、生厌。不知作者这么干的初衷为哪般,也许为了证明作品是在中央台重点节目播发的?也许是对参评要求不甚了解?也许是拿奖心太切?殊不知各类新闻奖的评比是不分稿件是在哪类媒体上发表的,只要是合法的大众新闻媒体公开发表的,符合该奖项参评要求的就有效。县级的、省市级的媒体发表的作品与中央、国家级大媒体的作品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谁能获奖,仅取决于新闻作品的质量。所以,报送参评稿时,千万不要捎带“零碎”,“零碎”不是见面礼,它是降分剂,千万要不得。 14.多篇参评稿件录在同一盘上 各类新闻奖都要求广播新闻稿要报送录音,毋庸置疑,肯定是一稿一带(一盘),可有些记者总是把几篇参评稿件录在一盘录音带或MD上,有的篇目是长消息,有的是短消息,有的是专题,有的是连续(系列)报道,还有的是社教类的,个别的把全站几个记者的参评稿件录在一盘带子上。评选时要倒来倒去,既浪费时间又让评委心烦。参评作者一定要记住,一篇稿件录在一盘带子上并注明名称、时间、作者姓名等,千万不要一勺烩,自己省了点事,给评委添麻烦,作品评比减分丢票,最终吃亏的是送评者本人。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