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作者:彭少健 编 页数:417
Tag标签:无
前言
当一个人在咀嚼他今天的人生样态与品格时,往往会回过头去从小时候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的某种影响中探寻最初的因子或原点。的确,一个人的人生底色、品格底色往往是在小时候开始形成的。当代青少年虽然同他们先辈的青少年时期一样,也生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教育、成长环境中,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中社会对青少年影响的张力空前巨大,以致家庭教育被极度弱化,甚至学校教育的权威地位也受到挤压。原因在于当今的社会已成为“媒体社会”,媒体几乎占据了孩子们全部的业余时间。由于电视的普及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如今人们每天接收的信息数量比20年前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接收信息数量的总和还要多。青少年每天都处在媒体提供的信息、形象和观念的包围之中。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家庭、学校和媒体在促进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如何都互为正数、共做加法,或者说媒体如何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个良性补充和拓展,而非相反。要解决这个问题,家庭、学校、媒体与政府都各有责任与担当。不能否认,媒体的发达、新媒体的日渐普及是一种社会进步。它对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信息的迅速传播与交流是一种巨大推力,对于人们共享各国的优秀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渠道与平台。相对于以围墙、教室、黑板、课本及自上而下的灌输为特点的学校传统教育方式而言,电视及网络所提供的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形象性、生动性、方便性和全时空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魅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解构与革命。南京大学姚乐撰文说,他的一些学理工科的朋友对三国及日本战国史津津乐道,但却从未读过《三国志》,更未研究过日本战国史。他们的知识均来自有关三国及日本战国史的电子游戏或历史剧。这说明,电子游戏和历史剧对部分青少年发挥了学校历史课应发挥的作用,甚至其效果更生动、更有效。另据《人民日报》报道,不少成年人把网络妖魔化。谈网色变,企图让孩子拒网络于千里之外。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学习意识与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学生在学习中对电脑的使用率远低于其他三国。认为“学生阶段疏远网络、回避网络,缺乏对网络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可能导致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内容概要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我国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是众多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者——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者,还是教育实践研究者的结晶和心血,是他(她)们的读、思、做、写之集大成。 这本《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共收录论文、实证研究等文体的文稿64篇,我们按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香港特稿”,这是《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编辑工作中的一个亮点。第二部分“媒介素养现代性、时代性和本土化研究报告”收录的13篇文稿,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媒介素养现代性、时代性和本土化”研究展开的,当然也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文章。第三部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报告”,集中的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方面的文稿,是本书四个报告厅中文稿数量最多的、实践研究最多的部分,这说明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领域对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生这一层面研究的重视。也说明了,对青少年的研究已经从理论研究开始进入实践研究领域。第四部分“传媒人媒介素养研究报告”是对传媒人自身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对传媒人自身的媒介素养的研究还刚刚起步,但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对李长春“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要求的深入人心,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放射出更为灿烂的光芒。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报告厅 香港特稿 媒介教育对学生媒介分析技巧的研究 传媒教育融合正向心理学:培养快乐年轻人 探问媒体论“学生为本”的传媒教育 香港真道书院的传媒教育课第二报告厅 媒介素养现代性、时代特征和本土化研究报告 公民媒介素养现代性的意义审视 “三善”:媒介素养的时代课题 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观念对撞 浅析媒介形态演进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互动关系 媒介素养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 传媒素养教育:美国传媒素养中心的经验 全球化教育视野中的媒介素养 从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看如何提高官员媒介素养——山西省太原市公务员调查案例分析 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训实践研究 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试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对改善农村受众环境的现实意义 提升政府官员的网络媒介素养初探 一个侗族村寨居住者的媒介素养调查第三报告厅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报告 高等院校与媒介素养教育 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误区及解决路径 中小学反媒介素养贫乏教育的缺失、实践和政策框架的研究 青少年媒介素养与媒介权利 青少年“粉丝”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考察分析——以广州、长沙两地青少年“粉丝”为例 青少年上网的家庭监管:问题与对策 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报刊的责任与实践 高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省十所高等职业学院为例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思考一 网络社群生成与群体性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 SNS与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探析 从博客使用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走向 媒介素养教育——高师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特色之路 媒介素养教育:信息时代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课题 认识·甄别·应用——基于高中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日本动漫文化对我国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认识、难题和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课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实验研究 农村小学生媒介功能和知识典型研究 媒介素养教育与小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注儿童,倾听儿童心声——从儿童角度看小学生上网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少年儿童媒介素养社会教育案例研究 小学生媒介素养环境与问题、对策研究——以渤海大学大学生农村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宣讲团在锦州市宝地小学、八家子小学的媒介素养活动为例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探索 把枯燥的作业变成多样的报纸 充分挖掘媒介优势让德育工作充满活力 媒介、媒体、传媒词语辨析 融入式媒介素养教育可行性初探 媒介素养教育与数学思维训练——以小学数学统计图教学为例 浅谈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差异 幼儿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与幼儿电视的发展第四报告厅 传媒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报告 论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人的专业素养 危机信息传播的草根化与主流媒体应对 从媒介干预到媒介参与:基于“栏目课程”设计的地震灾区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建构与路径抉择 传播失范的根源探究及修正途径 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政治参与 动画媒介公共空间与未成年人价值构建——兼论电视动画的媒介素养引导 试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对传媒素养教育发展的影响 试论人类传媒素养教育的历史开端和古今传媒素养课程的设课方式 寓教于乐和而不同——“芝麻街”的节目特点要素分析 媒介素养,新闻热线接线员不可或缺的素养——部分媒体新闻热线接线员素养调查分析 真人秀娱乐节目的自律:重构人文精神传播新范式 媒体首先要与社会和谐起来——对陕西凤翔长青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媒体传播的观察思考 从“开心网偷菜”谈媒介素养教育 影视传媒对男性青少年男性气质塑造之影响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二、课程中单元的结构——醒觉、批判分析、表达课堂以醒觉、批判分析、表达创作为基本结构,如广告单元中,第一课节先以广告商标唤起学生对硬照广告的注意,以不同的问题区分商品的种类及特性,用意是可在不同商品中作比较,此为作批判分析第一步。分析电视广告环节内容,以学生的生活知识作课程选材,四个广告的相同处为食品广告,前三者有动听的广告歌、画面多姿优美,而以益力多广告的故事性较强,而所选的歌曲为辅助形式,非为广告创作的广告歌作一对比。工作纸为学生的创意表达部分,分别为广告硬照及故事版创作作结。类似的设计应用于流行曲/儿歌、电视及新闻的课堂,令学生熟习以相同的结构学习不同的课题。三、批判学习——学生已知及未知的知识批判部分主要透过拆解,明白传媒节目主要组成部分,如电视剧中的主要人物,故事矛盾及起承转合等,然后从不同剧集中,了解其相同及不同之处,以作比较。以广告为例,透过几个不同的饮品广告,比较其中以故事表达的商品及非故事表达之商品。学生的批判学习工作纸上以相同的项目(内容、产品/服务、广告歌、标语、商标、故事/非故事、气氛及正面讯息),解构不同广告的内容。此乃应用Sholle and S.Denski 1994年于Media Edu-cation and the(Re)production of Culture一书中论述,拆解传媒节目的必要和理由。拆解的必要,是令不同的传媒节目,能根据教师所定的教学目标及范围,相互比较,学生从而能摄取当中正面讯息,学会筛选。目的是令不明显的传媒影响元素,更有系统地呈现课堂(ShoHe and S.Denski,1994)。学生已知及未知的知识部分,以儿歌及流行曲的课节为例,整体课程以儿歌/流行曲运作录制流程、音乐版权范围、歌手宣传推广及形象设计等常识为未知的常识,熟悉的歌曲及歌手为已知的内容,熟悉的内容引起学习动机,未知的部分增强对已知内容的了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吸收(Buckingham,2003)。四、选材一生活经验及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影响Williamson曾于“How does gift number twenty understand ideology?”中提出,要令学生明白意识形态,或能作适切反思,必先从其生活经验开始(Williamson,1981)。所以选材是首要的功夫。以学生的生活知识作课程选材,笔者选择了维他奶、咀香园、太兴及益力多(30周年一夫妇篇)作解构分析。
编辑推荐
《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是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8年度社科重点课题《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成果之一,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资助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