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作者:李素云 页数:209 字数:174000
内容概要
《西医东传与针灸理论认识之演变》介绍了自步入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大学殿堂的那时起,笔者对中医与西医的比较、中医学古今之变就萌发了浓厚的兴趣。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从事针灸文献、理论研究工作,结合本专业,笔者对西医影响下针灸理论发生的演变十分关注,平素一直注意积累这方面的资料。2007年,“西学东渐对传统针灸理论的影响”课题获得立项,从此更加专注于此项研究,对明清至民国时期,受西学影响的针灸理论资料开展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研读。寒来暑往,数年的辛勤耕耘终于见诸笔端,一份关于西医东传对传统针灸理论影响的研究报告已初步成形,于是不揣浅陋,欲将其修稿成书,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或研究线索。
作者简介
李素云,江西省新干县人,1977年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推拿学博士,现任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2002年攻读硕士研究生以来,从事中医针灸文献与理论研究已10年,毕业论文曾荣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参与国家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针灸理论文献通考——概念术语规范与理论的科学表达”,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参与北京市中医药数字博物馆“针灸馆”建设,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获得2011世界信息峰会大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主持院级课题“西学东渐对传统针灸理论的影响”,发表学术论文18篇,参编著作7部,任《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书籍目录
绪言
第一章 西医东传与中医对其的反应
第一节 明清西医传入背景
一、性理学译著的传播
二、西医著作的译介
三、西医刊物的创办
四、西医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民国中西医论争与中医“科学化”背景
第三节 我国中医医家对西医的接受状况
一、清代的中西汇参
二、民国时期的中西结合
第二章 中西交会视角下的针灸理论解读
第一节 经络理论
一、采用血管形态解读经络实质
二、参合神经比附解读经络实质
三、剖析奇经八脉的对应实体结构
四、采用西医肉筋(即肌肉)解读经筋实质
五、参合西医循环、呼吸生理阐释经脉营卫交会
六、在中西医学的比较中明确经脉气化属性
第二节 腧穴理论
一、腧穴定位引入西方解剖学描述
二、区别两种经络理论模式
三、认识经络理论的气化属性
第二节 合理借鉴西方科学的长处
一、认知经络腧穴的物质基础
二、科学阐释针灸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 实用的解读方法_
一、古今文字的正确转换
二、探究针灸理论的本质内涵
三、领会古人的思维方式
附录一 日本针灸近代化发展简介
附录二 已发表的专题研究论文举隅
唐宗海之经脉气化观浅析
西方“nerve”的译人及其对经络研究的影响探源
附录三 清代至民国受西医影响的主要医家医著’
写在书后的话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纵观上两段引文中“脉络之根与血同生发于心者也”、“由心炼生活甚热至纯之血,贴于血脉之下,运行周身”等内容,可知王宏翰以为“心”是血脉循行的起源。他简单地将中医营卫循行与西方心血运动论等知识糅合、堆砌在一起,以示汇通。 实际上,西方心血运动论与十二经脉循环流注不同,中医经典并没有认识到心脏跳动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而一贯认为十二经脉循环流注,开始于手太阴肺经,始于中焦,王宏翰对此并没有做任何深层鉴别、分析与对比,而是只浮于语词文字上的沟通,丝毫达不到对中医理论的更深理解和认识。或许正由于两种循环理论具有不一致的起点和流注形式,所以在后两卷经络、腧穴专篇,他一改前人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编排腧穴的习惯,转而按照脏腑高下次序进行编排。 2.唐宗海 在了解西医血液循环、血管等知识后,唐宗海认为西医所言血液循环就是传统医学中的“脉气流经”,营卫交会的实迹即血液与呼吸气体交换。中医经络理论中有“大络散众络,众络散孙络”之说,他认为其“言其出而不言其复”,与“流经”二字不确切,为了更清楚地对其具体过程进行说证、阐发,他将西医血液循环(亦即现代医学的体循环与肺循环知识)、肺换气过程详细引录以说明“脉气流经”实际过程: 脉气流经者,谓流行于各经络而回复有常。西医云心左房之血,由出血管导行于周身,心体动跳不休,每一跳则周身之脉应之而跳,血既行遍周身则转入回血管,其色变紫以受炭气也。紫血由回管递传,复返于颈会管得肺气呼出,则炭气出而紫色退复变为赤,入心右房转至左房而又出也,则脉气流经之谓矣。时医有大络散众络,众络散孙络之说,言其出而不言其复,与流经二字尚不确切,故引西医之说证之。(《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气所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