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作者:丛中笑 页数:398 字数:450000
前言
九三学社是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和感召下,于抗日战争后期成立的,她参与新中国的建立,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爱国统一战线中八个民主党派之一。在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九三学社始终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的传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国家建设、改革、发展征途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在此历史进程中,九三学社发展成为拥有13万多名社员、组织比较健全、有较强参政能力和较高社会地位的政党。 九三学社走过的历程,是一部无数优秀人物引领广大同仁一往无前、执著追求的奋斗史。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碎,九三学社创始人或多方奔走,参与抗日,或介绍新知,宣传救国。解放战争时期,面对独裁专制、民不聊生,九三学社同仁或大声疾呼民主,反对暴政,或积极主张科学,倡导革新。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九三学社同仁和全国人民一起殚精竭虑、奋斗不止。九三学社各个时期旗帜性人物身上体现出的崇高风范和优秀品质,是我社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回顾九三学社的历史,我们有勇往直前、舍生取义的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有淡泊名利、刻苦钻研的科学家,有不畏权势、追求真理的人文学者,有忍辱负重、甘为人梯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共同铸就了九三学社一以贯之的灵魂——爱国、民主、科学,九三学社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 九三学社中央一直重视整理保存社史、发挥社史资政育人的作用,2007年又启动了以史料抢救和整理为重点、包括七个方面内容的社史工程。几年来,社史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社史研究通讯》的编辑出版、社史专题片的拍摄、口述史工作的启动、社史文物收集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进展。“九三学社人物丛书”作为社史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各方面辛勤的努力,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第一批图书己完成了撰写、编辑,即将出版。这套丛书选取九三学社重要创始人、早期著名社员、历任社中央领导,以及在本人所从事领域里取得突出成就的旗帜性人物,力图以翔实的史料和平实的语言再现前辈先哲们曲折丰富的人生历程和绚丽夺目的光辉业绩。我相信,丛书的出版必将激发我社成员和广大读者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体会他们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感受他们坚毅从容的人格风范,学习他们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为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是为序。 韩启德 2012年8月
内容概要
《九三学社人物丛书:王选传(套装共2册)》其中上册主要内容包括:故土家世、青春年少、北大学子、峥嵘岁月、相濡以沫、惊世原创、原理性样机、印刷革命;下册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创新、甘为人梯、山高水长、鞠躬尽瘁等。
书籍目录
上册
第一章 故土家
第二章 青春年少
第三章 北大学子
第四章 峥嵘岁月
第五章 相濡以沫
第六章 惊世原创
第七章 原理性样机
第八章 印刷革命
下册
第九章 技术创新
第十章 甘为人梯
第十一章 山高水长
第十二章 鞠躬尽瘁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故土家世 第一节祖籍无锡 王选的祖籍江苏省无锡市具有三千多年历史,是人杰地灵、秀丽富饶的鱼米之乡,自古名人辈出,从古代的顾恺之、李绅、徐霞客、顾宪成,到近现代的薛福成、华蘅芳、刘半农、徐悲鸿,再到当代的周培源、陆定一、荣毅仁、钱钟书……人文荟萃,灿若星辰。 王氏是无锡有名望的大家族,老宅在无锡城中风光桥附近,被称为“城中王氏”。到清朝一共出了32名进士。王选的曾祖父王縡,清朝同治年间中了进士,成绩优异,名列二甲第60名,北京国子监的石碑上刻有他的名字。王缚后来官至福建主考,王家祠堂中供奉着王縡的牌位,每逢他的生目、祭日,全家人都要燃香祭奠。 王选的父亲王守其1956年曾写过一份自传材料,为我们了解王家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从中可以得知,王选的祖父王蕴亨,清朝时曾在苏州府和常州府谋事,辛亥革命后为避时难,于1912年迁往无锡北乡张泾桥,1916年随全家迁回城中,隐居家园,不问世事。王选的祖母识文断字,为补贴家用,开设了一家学馆,招收学徒,教授四书五经。由于家中没有固定产业,所以一家人过得并不宽裕。 1903年王选的父亲王守其(1903-1996)出生,由于晚年得子,又是唯一的儿子,王选的祖父母对王守其格外宠爱,自幼教其习读古书。他聪敏好学,1917年以优等生从县立高等小学毕业。14岁的王守其本打算继续投考北京清华学校(即现在的清华大学),不料王选的祖父在这一年过早地去世,王守其只好辍学,在家守丧一年。多亏家中里里外外有王选的祖母操持,她精明能干,持家有术,把几个孩子一一抚养成人,并坚持让王守其到上海继续读书。 1918年秋,王守其考入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附属中学。1922年毕业后直升大学,攻读铁路管理专业,1926年毕业时,学校己改称“交通部南洋大学”,即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与王守其同届毕业的同学中有后来的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两人既是同乡,又是同舍。 王守其大学毕业后,被分派到湘鄂铁路工作,由于当时王守其已经与王选的母亲成家,加上王选的祖母舍不得儿子远离家门,王守其便放弃了这份工作,经人介绍,到上海新通工程贸易公司谋得一个职位。开始时月薪为银元30元,上海生活费用不菲,虽然家里当时只有王守其和妻子、母亲三人,有时也感到接济不上,告贷度日。好在王守其任职的新通工程贸易公司,做的是机械工程方面的进口贸易,抗战以前生意兴隆,王守其工作踏实,恪尽职守,几年后收入渐渐充裕,一家人日子才好过起来。 王选的母亲周邈清(1901—1990),原是王守其的表姐,两人自幼订婚。周家也是无锡书香门第,王选的舅舅周伯符曾写过一篇题为《我的补充叙述》的回忆材料,从中可以得知周家的发展渊源。王选的外曾祖父周士锦做过江苏沭阳县训导,是专管一县秀才的教官。他崇尚儒家思想,笃信程朱学说,讲究“敦品行,励气节”。王选的外祖父周道章是一代了不起的人物,他继承了父亲周士锦的思想,认为“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曾考中秀才,年轻时去日本留学,进修化学和测绘专业,是中国第一代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深受日本维新思想的影响,反对满清统治,追求开明进步。他在无锡时曾师从我国近代著名数学家华蘅芳学习数学,打下了很深的数学功底。此后,周道章先后在南京江南格致书院、北京高等实业学堂等任教20年,成为当时凤毛麟角的工科教员,造就了一些人才。周道章还积极倡导西学,据周伯符回忆说,周道章“是我国将数学书和讲义改成横行文字的第一人,也是我国用阿拉伯数字和拉丁字母书写算式的第一人”,这在当时是很新潮的做法,受到不少阻碍。王选后来喜爱和选择数学专业,与外祖父的遗传不无关系。190i年周邈清出世,不久随赴北京供职的父亲周道章来到京城。周道章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对太平天国很支持,常对女儿讲述“长毛”(当时百姓对太平天国成员的称呼)怎么英雄,清政府如何腐败,贪官污吏实在“该杀”。他不许王选的母亲和姨妈缠小脚,甚至王选的舅妈嫁过来后,也让她把缠好的小脚放开了。所以与当时多数少女不同,周邈清没有受过缠足这一“酷刑”,这使她从小就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受着开明进步思想的熏陶。 周邈清长大后被送到北京著名的教会学校贝满女中读书,周道章还一度计划送周邈清到法国勤工俭学,后来因周邈清与王守其定了亲,而王守其的母亲不赞成女孩子读太多书,周邈清没有读完高中便中断了学业。1921年4月,温婉清秀的周邈清嫁到了上海王家,聪慧的她依然喜爱读书,关心时事,自有一派大家闺秀的气质。 在王选的记忆中,还有几个学者型的亲戚对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王选的舅舅周伯符,年轻时考入培养外交人才的北京译学馆学英文,毕业后几经辗转,到国民政府的外交部任了职。他为人正派,工作勤奋,后来曾做过驻比利时使馆一秘和驻墨西哥使馆二秘,精通英文、法文和当地语言。周伯符对中国古文字和历史也很有研究,把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古文字研究上,曾写成专著准备出版,但书稿在“文革”中被销毁,成了一件憾事。 王选的姨夫庄前鼎,是老清华毕业生,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回国后长期在清华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动力机械系主任,对中国煤的分类很有研究。庄前鼎教育子女也很成功,他的四个孩子都考上了清华大学。 王选的姑夫李泰云,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曾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在交大做系主任。因为学的专业是机械,希望实业救国,为了把研究成果变成产品,自己办了一家工厂,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一名实业家,同时仍担任交大一个研究所的所长、教授。 王选小时候还听说过表姐夫辛一心的故事。辛一心在上海交大上学时,有个同学比他成绩好,他竞争不过,就独辟蹊径,挑选了一个冷门的专业——造船,并去英国留学深造,新中国成立后在交通部一个造船研究院当了院长,参与了我国解放初期主要船舶的设计工作,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之一。P1-6
后记
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字符,我长长地舒了口气,两年来夜以继日,不辍笔耕,终于完成了这项重要使命。 这是我第三次写有关王选老师的专著。2002年和2004年,受科技部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委托,我分别撰写出版了《王选的世界》和《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王选》两本著作,都得到王选老师和夫人陈堃鲸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书出版后,王老师在《王选的世界》扉页上亲笔给我留言:“扎实的文学基础,再加上熟悉情况和辛勤努力,使你写的这本书文笔流畅,具有可读性,从而得到各方的好评。”让我深受鼓舞。 然而,写这部《王选传》时,敬爱的王选老师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2006年2月王老师不幸辞世后不久,九三学社与我联系,让我写一本王选教授的新传记。后来,韩启德主席亲自征得了陈堃鲸老师的同意,邵鸿副主席正式跟我谈了关于编纂出版“九三学社人物丛书”的情况,写王选传记的事终于定了下来。但我并没有急于动笔,一是忙于王选先进事迹宣讲活动、整理出版王选老师的文集和纪念文集、筹建纪念陈列室等工作,静不下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我感到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和压力,不能简单重复以前写过的内容,而应该认真搜集资料,潜心研究,写一部真实深刻地反映王选老师一生的经历成就、思想精神、风格品德的大传、全传。 接下来的两年间,我通过参与一系列纪念王选老师的活动,积累了丰富新鲜的写作素材,对王选老师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通过参加“王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宣讲活动,深入了解了王选老师在科技创新、参政议政、品德风范等方面的感人事例;在建设王选纪念陈列室和无锡王选事迹陈列馆过程中,收集了王选遗嘱、设计手稿、工作日记等大量珍贵资料;通过编纂纪念文集《风范长存》、协助拍摄专题片等工作,从有关领导和部门以及王选生前的亲朋好友、同事学生和医护人员的深情回忆中,感受到了一个更为立体鲜活的王选。 更为重要的是,在上述工作进行过程中,陈堃銶老师一直亲历亲为地参与,通过当面讲述、录音等形式,提出指导性意见,耐心讲解有关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原理和应用推广过程中的艰难困苦,讲述王选老师鲜为人知的往事和人格魅力,他们一生携手相伴、为激光照排拼搏奉献的历程使我深深感动。另外,陈老师还提供了许多首次面世的宝贵手稿、图片和实物。尤其让我惊喜的是,陈老师在整理展品时,无意间找到了1988年王老师和她给《中华之光——王选传》一书作者录制的多盘回忆录音磁带,真是雪中送炭!使我得到了详细而权威的珍贵资料。 经过两年的积累沉淀和梳理构思,2008年3月,我开始正式动笔。这之后,一边忙日常工作,一边早晚不停地写作。开始时写得不顺利,因为我满怀着对王选老师的崇敬,总想着如何用最好的、充满感情的文笔去描述他,总想着超越自己以前的作品,所以仿佛捆住了手脚,虽然绞尽脑汁,但仍觉下笔拙涩。带着这些苦恼,我请教陈老师,陈老师答复说,这部书“不宜歌功颂德,不要把王选写成高大全人物,王选也有缺点、不足和失误,要展现一个客观、立体的王选给大家”。简单几句话使我豁然开朗,用平实严谨的语言、丰富生动的事例,把一个真实的王选呈现给读者,就是这部书的写作宗旨。在风格上,则继续延续《王选的世界》中“客观描述和口述实录相结合”的手法,除王老师外,又加入了陈老师和其他当事人的“口述实录”,把以前没有写过的内容,尤其是王老师后半生的经历和精神作为重点补充进来,从多层次、多视角来刻画人物,还原历史。上述原则确定后,我再写起来感觉“如有神助”,顺畅多了。 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我沿着王选老师的人生足迹,一步一步地走着,一字一句地写着,我被王选老师坎坷传奇的一生、坚韧执著的毅力和纯厚无私的品德激励着,被他和陈堃鲸跌宕起伏、始终不渝的爱情感动着,时而开心,时而愤懑,时而激动,时而悲痛,时而欢欣鼓舞,时而唏嘘泪下……2009年11月一个深秋的上午,近40万字的初稿终于完成,我的思想和心灵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净化和洗涤。 一个人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对他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本书第一章“故土家世”、第二章“青春年少”,叙述了王选的青少年时光,和谐开明的家庭教育使他从小树立了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形成了正直善良、诚实宽厚的人格和“做个好人”的人生观;在上海南洋模范学校所接受的良好教育,则为王选的大学学习和日后取得成功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往往只有几步。第三章“北大学子”着重描述了王选的大学时代,他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要选择”——选择计算数学方向,并通过参加“北大一号机”的改进工作,对于计算机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四章“峥嵘岁月”和第五章“相濡以沫”所描述的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是王选人生的低谷时期,他不顾疾病缠身、环境恶劣,通过自学提高英语水平,进行软、硬件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我国早期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佼佼者。他与生命的另一半陈堃銶结为患难夫妻,两人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艰难岁月。 1975~1993年间,王选全身心投入到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中,和同事们顶住压力,艰苦攻关,锲而不舍,不断创新,先后研制出六代激光照排系统,在国家、协作单位和用户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大规模推广应用,掀起了一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惊世原创”(第六章)、“原理性样机”(第七章)和“印刷革命”(第八章)用浓墨重彩详细记录了上述伟大历程,以及王选求实创新的科研作风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 第九章“技术创新”重点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王选与同事们持续创新,研制出一系列先进成果推向海内外市场,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行业的过程,并对王选的创新思想进行了总结再现。 第十章“甘为人梯”描述了王选老师以提携后学为己任,“爱才如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现和培养青年科技才俊的感人故事。 王选老师之所以感动人们,不仅因为他的巨大贡献,更因为他高尚的品德风范。第十一章“山高水长”,再现了王选淡泊名利、生活俭朴、严以律己、宽厚待人、真诚坦率、虚怀若谷等高尚品德,也描述了他为人处世的特点和弱点。首次集中叙述了王选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人大常委和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等职务期间,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所做的重要贡献。作为方正的“精神领袖”,本章对王选在方正集团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产学研相结合道路上所做的成功实践进行了总结,也对他遇到的挫折和坎坷进行了客观描述。 第十二章“鞠躬尽瘁”,是对身患重病后的王选晚年的集中重现:身为绝症患者,他泰然立下遗嘱,乐观豁达,坦然面对生命;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为国家发展和单位建设殚精竭虑、死而后己;作为梨园挚友,他对传统京昆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倾注了极大关爱。他挥笔著文、发表演讲,反映出独具魅力的科学思想、人文情怀与哲学智慧:他笑对病魔,顽强抗争,以超凡的毅力和胸怀实践“好人观”,奏响了一曲超越生命的华彩乐章……山河失色巨擘折,九州花雨为君殇,本章还记叙了王选老师逝世后各界对他的沉痛缅怀和纪念活动。 我把初稿传给陈垫鲸老师,请她审阅把关。陈老师回复说:“你能把这么丰富的材料组织起来,写成这部书,实属不易,许多内容没有亲身体会是写不出来的,你辛苦了!我一定仔细阅读你的心血之作。”接下来的半年多里,年迈体弱的陈老师除日常事务外,几乎每天伏在电脑旁,花费大量精力审改书稿。她考虑问题周到细致、深远全面,对书中细节认真核实和补充,力求准确完整:她委婉地提出,为了方便读者阅读,书稿应简洁一些,一些细枝末叶可以去除,一些章节可以合并或调整顺序,使全书的结构更顺畅,文字更精练,重点更突出。在修改一些重要内容时,陈老师总是通过电话细细与我商量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对我因充满感情而偏于华丽拔高的描述语言,陈老师特地用黄色标出,嘱我改得平实自然些。有陈老师把关,我心里感觉特别踏实。 经过半年多的修改,六易其稿,从最初的40万字缩减到33万字,这部《王选传》终于定稿。在此,我要对陈堃銶老师表达最衷心的感谢! 另外,衷心感谢九三学社韩启德主席、邵鸿副主席、岳庆平主任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学苑出版社总编孟白先生、编辑方晓喆女士等为此书的出版所做的努力。 感谢通过各种形式为本书提供素材的王选老师的亲朋好友、学生同事以及各界人士,他们的真情回忆为本书增加了历史真实性和可读性。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走进王选老师的办公室,这里还是他离开前的模样。望着墙上王老师的照片,想起1998年我第一天上班,王老师为了缓解我的紧张情绪开的那个南方口音的玩笑,他说:“丛中笑,名字很好听,可是平时叫你‘小虫’、‘小虫’,却成了虫了。”一晃12年过去了,生命随光阴水一般流逝,王老师却仿佛从未离去,他那和蔼可亲、充满鼓励信任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清晰依旧;他留下的宝贵精神,灿若星辰,将永远闪耀在浩瀚宇宙之间、祖国人民心中。愿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研究王选,学习王选,像王老师期望的那样“超越王选”,沿着王选老师的路,继续走下去。 丛中笑 20io年7月5日终稿 2012年8月修定
编辑推荐
丛中笑编著的《王选传(上下)》是“九三学社人物丛书”之一。其中上册主要内容包括:故土家世、青春年少、北大学子、峥嵘岁月、相濡以沫、惊世原创、原理性样机、印刷革命;下册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创新、甘为人梯、山高水长、鞠躬尽瘁等。作者通过参与一系列纪念王选老师的活动,积累了丰富新鲜的写作素材,对王选老师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通过参加“王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宣讲活动,深入了解了王选老师在科技创新、参政议政、品德风范等方面的感人事例;在建设王选纪念陈列室和无锡王选事迹陈列馆过程中,收集了王选遗嘱、设计手稿、工作日记等大量珍贵资料。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