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周珊、 朱玉麒 学苑出版社 (2012-07出版)
内容概要
西域文学与文化论丛·第1辑,ISBN:9787507740622,作者:周珊,朱玉麟 主编
书籍目录
中古时期吐鲁番地区汉文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新出吐鲁番文献中的古诗习字残片研究 唐诗“交河”语汇考论 唐诗三种创作主题与西域器乐关系的流变考释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的人性内涵——《高适岑参诗选评》序 萨都剌丝绸之路相关题材诗歌创作引论 徐步云生平及其西域诗作研究 浅析萨迎阿的新疆诗歌创作 中俄划界途中严金清与易寿崧唱和诗论 新世纪新疆汉语文学文化资源和主题精神 新疆和田约特干出土的陶制小猴弹乐器的形象——以俄藏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为中心 作为典籍符号的图像叙事——西域石窟壁画阿阇世王题材再探讨 论游牧、定居的分离对西域神话的影响 从“瞎子摸象”故事的流传看丝绸古道上的文化交流 汉代汉语文在西域的流行——从西域人汉字名字谈起 历史上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互动探讨 试论新疆地名中的地域文化因素 新疆汉语方言词语拾遗 《突厥语大词典》中诗歌所体现的生命意识 论《突厥语大词典》中的乌古斯各氏族名称 关于艾利希尔·纳瓦依研究的若干问题 维吾尔族的语言道德 维吾尔文献中的伦理文化观及现代意义 维吾尔谚语镜射出的维吾尔商业文化 新疆蒙古民间信仰历史寻踪 蒙古族婚俗之定亲习俗考 卫拉特蒙古当代文学的地方特色及其价值 柯尔克孜族民歌——约隆歌 哈萨克族诗人阿拜国籍变更考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三、吐鲁番汉文文学的传播与接受 从以上对吐鲁番文书中汉文文学资料作品类型和写本形态的分析来看,中古时期吐鲁番的汉文文学,是与中原地区文学的发展声气相应、共同消长的。作为一个远离文学中心的边地,这种呼应在文学传播与接受方面的体现,可以总结出以下特征。 (一)内地移民的传播 中古时期的吐鲁番盆地,是一个汉族移民社会,传世文献与出土文书都已经印证了这一事实。《魏书·高昌传》记录北魏孝明帝的诏书称:“彼之田亡庶,是汉魏遗黎,自晋氏不纲,困难播越,成家立国,世积已久。”中原民众因为动乱而迁徙到河西地区,形成重视儒学的“河西文化”,其间民众又进而西迁吐鲁番盆地,汉代以来史不绝书。即使到唐朝初年,这种移民趋势也没有改变,因而成为唐太宗灭高昌国的原因。当吐鲁番成为西州之后,唐太宗更是从行政上下达了向西州移民的募诏,充实了这一边州地区的实力。根据对吐鲁番出土文书姓氏的统计,高昌王国时期汉人占吐鲁番总人口的比例高达700%~75%。他们普遍对内地故乡有一种依恋的情结。从吐鲁番文书书写与拥有者的角度来做考察的时候,一个传播史的角度也就形成。 广义而言,吐鲁番既然是一个移民社会,其依附的文学生产自然都会打上移民传播的烙印。但是考虑到后面提及的文化制度确立带来的中古时期吐鲁番文学的本地传承,移民传播文学仍然有直接和间接的分别。中原移民从内地直接带来文学的文本,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如前揭《前秦拟占诗》残本(Dx.11414+Dx.02947),据徐俊考订,这一拟古诗抄是前秦建元八或九年至十三年之间(372或373—377)的抄本,并推测:“诗的传钞地点或许就在前秦都城长安,未必经过辗转传钞,亦即说不是凉州、敦煌、高昌或其他河西地区写本,而是随着建元十二年(376)八月前西征前凉的大军流徙至凉州、高昌,一年之后在当地被剪裁成小张,以作券契文书用纸。”我们虽然无法确知这种移民的身份,但是《前秦拟古诗》代表了当时京城的流行文学风尚直接传入高昌,移民及其文化传播的意义对于吐鲁番文学的影响不言而喻。 民间通俗文学没有文化制度的传承保证,这些文本的出现自然都是由移民传播带入吐鲁番的。其中有些可能是口耳相传,如《唐景龙四年(710)卜天寿抄〈十二月新三台词〉及诸五言诗》(67TAM363:8/2〈a〉),其中的诗篇错字连篇,必然是在能够写出之前便因易于诵记而在校门之外就传诵习得了,这些作品被考证在敦煌文书中也有大量文本,应是由东向西随着移民的脚步进入到吐鲁番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中的。 此外,如《禅门十二时》(Ch.1421v〈TIIT2068〉)。、《散花乐》(Ch.3002r〈TIII20.1〉)这类宗教教化的佛曲,在敦煌文书中也大量出现,敦煌文书中的“十二时”抄本达30多个,“散花乐”也有15个以上。所以吐鲁番流传抄本的源流,明显也是随着汉地佛教从河西走廊的回传而由移民带入高昌的。 (二)文化制度的保障 吐鲁番中古时期汉文文学能够得到传播和接受,还有一个与内地同步的地方行政制度提供政治的保证。 随着汉族移民的到来,吐鲁番地区从东晋咸和二年(327)高昌置郡开始,便在行政体制上参照中原,与内地政治社会并行发展。沮渠氏的建国,更是沿袭了北凉带来的河西文化传统,而保持了“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隋书·西域传》)的面貌。因此,中古时期的吐鲁番虽然经历了郡一国一州的政局变化,其间对于中原政治制度不间断的继承,却使得汉文化在吐鲁番社会中持续发展。与文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文化教育制度,也正是因为与中原内地的高度一致,而成为吐鲁番民众社会的组织基础,保证了汉文文学无所扦格地被继承下来。
编辑推荐
《西域文学与文化论丛(第1辑)》以西域文史研究中心升级为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契机,我们推出两种论丛的第一辑。此后,我们将以不定期、分专题的方式,汇集中心专职与兼职成员新近发表的研究成果,持续不断地提供给学界,从而体现我们为历史时期西域文明的研究、为当代新疆的文化建设所做出的努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