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冯兴华、 史一焱 学苑出版社 (2012-05出版) 作者:冯兴华,史一焱 著 页数:153
内容概要
《家庭实用小儿常见病特效推拿手册》记录了冯老医生用推拿疗法治愈的小儿感冒、发烧、流感、急性乳突炎、小儿手足口病等多种常见病、急症病例30多种,以及她对小儿推拿的认识和感悟。因冯医生治疗小儿常见病、急症病时,不打针、不用药,全凭手指推拿,所以病人称她为“手指医生”。
作者简介
冯兴华,女,79岁,河北博野县人,1959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疗系(西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30年,曾任儿科医师、内科主治医师,1986年病休。退休后为治自己的病及家里人的病致力于中医耳穴、小儿推拿的学习及研究。4年间不但治好了自己的多种疾病,退休25年来还为家人、亲朋、邻居,及慕名而来者,治疗各种疾病上百种。冯老医生还不顾年迈,编写了《家庭实用小儿常见病特效推拿手册》一书。该书记录了冯老医生用推拿疗法治愈的小儿感冒、发烧、流感、急性乳突炎、小儿手足口病等多种常见病、急症病例30多种,以及她对小儿推拿的认识和感悟。因治病不打针、不用药,全凭手指推拿,所以病人称她为“手指医生”。
书籍目录
概述 小儿推拿的基本知识 一、操作注意事项 二、推拿基本手法 1.推法 2.拿法 3.揉法 4.运法 5.掐法 6.按法 7.点法 8.分法 9.合法 三、常用穴位 1.百会穴 2 天门穴 3.攒竹穴 4.鱼腰穴 5.丝竹空穴 6.黄蜂入洞穴 7.人中穴 8.脾土穴 9.肝木穴 10.心火穴 11.肺金穴 12.肾水穴 13.少商穴 14.中冲穴 15.左端正 16.右端正 17.肾顶穴 18.肾纹穴 19.大肠穴 20.小肠穴 21.四横纹穴 22.小横纹穴 23.板门穴 24.小天心 25.内劳宫 26.内八卦 27.运土入水穴 28.运水入土穴 29.分阴阳 30.合阴阳穴 31.合谷穴 32.二扇门 33.精宁穴 34.二人上马穴 35.外八卦穴 36.外劳宫穴 37.乙窝风 38.总筋穴 39.列缺穴 40.阳池穴 41.上三关 42.退六腑 43.天河水 44.天突穴 45.气海穴 46.龟尾穴 47.涌泉穴 48.桥弓穴 49.天柱骨穴 50.肩井穴 51.老龙穴 52.十宣 53.胃经 54.七节骨 55.耳门 56.听宫 57.翳风 58.足三里 59.丰隆 60.腹 61.天枢 62 曲池 小儿常见病治疗 一、呕吐 二、夜啼 三、鹅口疮 四、自汗、盗汗 五、小儿脐疝 六、腹股沟疝 七、小儿肌性斜颈 八、泄泻 九、腹痛 十、外感咳嗽 十一、感冒、高烧、惊风 十二、腮腺炎 十三、鬓秃 十四、哮喘 十五、遗尿 十六、口疮 十七、乳蛾(即急性扁桃体炎) 十八、疳积(营养不良) 十九、手、足、口病 二十、睑板腺囊肿 二十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二十二、睑腺炎 二十三、尾骨骨折或脱位 二十四、目赤痛(红眼病) 二十五、痢疾 二十六、荨麻疹 二十七、小儿癫痫 二十八、鼻衄、齿衄(鼻出血、齿出血) 二十九、小儿脑性瘫痪 三十、便秘 三十一、脱肛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六、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小儿常见病,由于出生以后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合,形成缺损,当腹内压增高时,比如哭啼、咳嗽等,腹股沟有光滑、整齐、稍带弹性的肿物突出而发生疝气。 (症状) 当疝发生时,在腹股沟一侧或两侧可见光滑、整齐、稍带弹性的肿物突出或进入阴囊,若站立咳嗽时,肿块处可触及膨胀性冲击感。患儿安静平卧时即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也可用手指由下而上轻压肿物,还纳入腹腔。复位时或可听到气过水声。 当突出的内容物过大,时间过久没有复位时,则局部有明显的肿胀疼痛,还纳就很困难,这就称为嵌顿症,可出现腹痛、呕吐、腹胀、肠梗阻症状。应立即送医院。当晚期因血行障碍,肠管坏死时,则出现发烧等全身热毒症状,疝部也红、肿、热、痛。 (治疗) (一)推拿 取补脾土200~300次,清大肠150次,清肝木200~300次,点气海100次,揉天枢100次,揉足三里100次,揉百会100次。 手穴双侧取,2~3次/日。 方义浅解:以上穴位调整大肠功能,舒肝合胃,健脾益气,补虚扶弱,补血生肌,升阳举陷,帮助还纳。 (二)捏脊 见本书第58页“小儿脐疝捏脊”。 (案例)我们的邻居钟小姐,2002年生了一对儿子。大儿子叫麒麒,二儿子叫麟麟。发现麟麟在哭闹的时候,右侧腹股沟有一肿物突出,肿物似核桃大小,有弹性,有时进入阴囊,当安静平卧时,肿物缩小,有时完全消失。去深圳儿童医院和深圳市医院,医生都说是“疝气”。说孩子太小,等几岁的时候如果没能自然痊愈,可以手术治疗。钟小姐夫妇不忍心等,更不忍心给孩子手术,来找我给想想办法。我画出小儿推拿治腹股沟疝图,教给钟小姐推拿方法。钟小姐给孩子治病心切,在月子里就给孩子推拿起来了,推拿一个月,孩子腹股沟疝完全好了,未用捏脊。 七、小儿肌性斜颈 小儿肌性斜颈系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及变短引起的,头倾向肌肉挛缩一侧,下颏转向对侧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胸锁乳突肌经筋受损,可能是生产时通过产道受损,也可能由于胎儿时期,胎头长期不正造成。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小儿经筋受损,瘀血停着,聚而不散,经筋挛缩而成。 (症状) 头偏向患侧,下颏转向对侧,该症状可在初期即出现,也可在生后2~3周出现。轻者2~3周症状自然消失、痊愈。重者4~6周加重,头颈斜歪日趋严重,屈向健侧的活动受限,患侧面部变短,健侧面部长圆。更严重者颈椎甚至胸椎出现侧弯畸形。 触摸患侧颈部,可触及一梭形肿物,质硬,大小似小指粗,与胸锁乳突肌走行一致,无痛,皮肤无异常。 (治疗) 主穴:桥弓(即胸锁乳突肌全部)。
编辑推荐
《手指医生冯兴华:家庭实用小儿常见病特效推拿手册》是“手指医生”冯兴华,小儿推拿20年的经验实录,治愈30多种小儿常见的病症,对症奇效,简便易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