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治验汇编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作者:王咪咪  页数:541  字数:38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共收集1900年~1949年间中医期刊论文134篇,都是由长期从事临床、有经验的大夫所写的有关同一类病证治疗经验的论文。这类文章不是简单针对一个疾病或一种症状,而是面对有共性、有个性,又互相联系的一组病症,通过对比分析、溯症求源、鉴别用药,为读者展现不同的治疗过程,这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提高读者识病和鉴别疾病的能力。
如秦伯未先生写的《火症之种种及其疗法》一文,文中从多角度对统属火证的不同表现做了描述,包括心火、相火、肝胆火、胃实火、虚火、风火等,讲到这些火证在表现上的同与不同,强调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以及在治疗上如何选方用药更具针对性等等,且依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提出了治火证的大法——“实火泻之,虚火补之,郁火发之,阳火宜直折,阴火宜温引”
,同时列有基本选用方剂。这类文章虽不是医案,却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性,是临床辨病、用药选方的重要参考。
《名医治验汇编》前二十二篇论文是每一篇文章论述一种病,并将同一医家的多篇论文集中排在一起,主要是希望给读者一个对比阅读的环境。如前五篇文章都是秦伯未先生的,分别叙述了火症、厥逆、温病、惊风、阴虚五种病证的治疗特点。每篇论文包括了同一种病的不同表现形式。除前面提到的火症外,如厥逆,在病因上又分为寒热、气血、食痰、尸虫、痿痹、风痛、骨痛等,这些都可导致厥逆症状出现,临证又因病因不同而有不同表现,治疗亦随之不同;温病、惊风、阴虚三种病证也都是这样,重在突出同一种病证的不同病因及临床表现形式,对比、鉴别、区分这些病症的个性与共性。这些不只对病证的辨证治疗有了更系统的认识,还对相关医家的辨证思路和学术模式也能有所体会,读者也会感觉与阅读单一的医案有所不同。

作者简介

王咪咪,副研究员。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文献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学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史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分会秘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文献研究。
参与国家新闻出版署课题《中华大典。药学分典》的编纂工作,任副主编;参与国家科技部在研课题《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的电子版保存》;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4年中标课题:1949年前中医期刊及相关文献的收集研究与数据库的建立等项目。
主编、副主编或编委编著的学术著作有:《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敦煌古医籍考释》、《本草纲目索引》、《唐容川医学全书》、《二十世纪初中医名家医学文集丛编》等三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书籍目录

1.火症之种种及其疗法
2.厥逆症之治疗分析
3.温病之症治及其变化
4.惊风管见
5.阴虚病之治疗律
6.伏气春温之治法
7.神经衰弱之症状与疗法
8.肝火冲肺治法说
9.冬温证治
10.论消渴治法
11.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12.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
13.关节痛痹之成因和治疗
14.中国心理疗治法
15.腰痛答案
16.泄泻西名急性肠炎
17.论秋燥复气为病并治验四则
18.内科伤寒留饮案
19.痰饮病之研究
20.痛证辨
21.痿痹脚气之原因症候病理诊断治法处方并中西应用有效之验方试分别言之
22.湿温治疗漫谈
23.湿温化热证治
24.湿温论治
25.湿温治法一得论
26.血症概论
27.血证论治
28.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
29.血证零话
30.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
31.因凉而得之吐血治法
32.吐血之研究及其调理法
33.吐血之原因及治疗法
34.失眠之心理疗法
35.失眠之原因及疗法
36.失眠论治
37.失眠症之原因及疗法
38.遗精早泄阳萎治疗法之研究
39.青年遗精病之治疗
40.癫狂病的研究
41.癫狂痫症
42.痫症
43.论肝病治法
44.肝气病之治法
45.论肺病治法
46.肺炎病治法
47.肺风论治
48.肺病之自然疗法
49.肺痨病一夕谈
50.总论喘证治法
51.肺劳咳嗽治法
52.哮喘之辨别及治疗
53.论气臌治法
54.论血臌治法
55.治水鼓病经验谈
56.论治淋证
57.五淋赤白浊中说分为二种,西说分为急性与慢性试研究其病理症候及疗法
58.胃病治疗之管见与治验
59.胃病指南
60.论胃气不降治法
61.呃逆论治
62.肠梗阻
63.食道癌
64.论噎膈及反胃治法
65.论中风之原理及治法
66.中风 西名脑出血
67.中风论治
68.中风论治
69.中风预防及治疗
70.伏暑逗留之因及其治法
71.暑病论治
72.脚气概论
73.脚气概论
74.脚气病之研究
75.谈谈脚气病(Beriberi)(Kakke)
76.脚气病考
77.干湿脚气分别症治之经验
78.奔豚证治考
79.奔豚症治考
80.治水肿胀的良法
81.肿胀病之研究
82.寄生虫之来源及其病变
83.时病新论
84.疟块之病源及治法
85.疟疾论治
86.论胎疟并三日疟之治法
87.霍乱浅说
88.霍乱之治疗及预防
89.论霍乱之病因及治法
90.霍乱症治概论
91.痢疾病理证脉并治
92.论痢证治法
93.噤口痢虚症治法
94.痢疾论治
95.便痢探讨
96.关于无传染性之痢证
97.鼠疫治验谈
98.炭疽又名脾脱疽(兽疔症)
99.黑热病(痞块病)
100.流行性脑膜炎
101.脑膜炎论治
102.猁犬录
103.猩红热中名烂喉痧
104.花柳病综合治疗法
105.小儿习见之胃肠病
106.小儿肺炎之治验报告
107.急惊
108.急慢惊风之原因及疗法
109.痧子之原因与治疗
110.痧疹之初起与已出时期
111.麻痦概论
112.麻疹之症状及其治疗
113.论治白喉之心得
114.咽喉审治法
115.喉风症治浅说
116.牙齿病的治疗方法
117.舌病之种种疗法
118.鼻渊痰核合并病之原因及治法
119.慢性鼻炎之研究
120.疡科一般疗法
121.瘰病之四种治法
122.瘰疬症之种类有几试分别其原因症候病理诊断治法及类症鉴别并详述中西应用之有效验方
123.瘿瘤病理及治疗
124.冻疮之原因与治疗
125.疔疮论治
126.黄师治某妇厥症节略
127.调经宝生论
128.论月经超前落后之治法
129.白带之病理和疗法
130.产后风
131.子痫风
选编索引
著者名录
引录期刊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肺出血之治法 肺出血有二种不同之现象,其一为大吐血,即成口而出者,其一仅痰中带血,并不若何显着,一丝一滴而已。大吐血者,病邪盘踞肺部已深,腐蚀肺叶,伤其大络,于是血即大出,痰中带血,大都为肺痨之初步,痨菌由浅入深,侵及血络,故其咳出之痰中,遂带血丝或血点。若久而不愈,则愈趋愈甚,亦能损及大络,发生大吐血。 王肯堂云:“痰中带血,当于治痰药中,加入止血药,如贝母,瓜蒌仁,茯苓,麦冬,元参,竹茹,苏子,苡米之类以治痰,犀角,阿胶,柏叶,黑栀之类以止血,黄芩,黄连之类以降火,或调花蕊石末四五分,徐徐服之,以救急,又法用竹沥一碗,人阿胶二两,溶开,将石膏煅过一两,蛤粉一两,青黛五钱,好墨一两,共为末,调和丸,如米黍大,每服一钱,香茗送下,其效甚捷。余以为痰中带血,无用犀角之必要,竹沥阿胶一法甚妙,其轻者,用阿胶珠三钱,墨旱莲二钱,麦冬三钱,黛蛤散(包)三钱,川l贝母三钱,瓜蒌仁三钱,橘皮络各七分,炙百部钱半,云茯苓三钱并服。” 大吐血之出于肺部者,当宗十灰丸法,先止其血,鲜生地一两,捣汁冲,大小蓟各一钱,丹皮炭二钱,黑山栀二钱,茜根炭钱半,白茅六钱,仙鹤草三钱,阿胶珠三钱,牛膝炭三线,丝瓜络三钱,淡秋石五分。有热,又当酌用石斛、麦冬、青蒿、柴胡、地骨皮、犀角等。咳嗽可加入川贝、款冬、紫菀、杏仁、远志、陈皮等品。 吐黄绿之脓痰,而发腥味,吐出之血,成暗紫色者,大都为肺痈,用葶苈子一钱,薏苡仁五钱,贝母钱半,甘草节钱半,陈皮一钱,桔梗一钱,金银花一钱,白芨一钱,青芦管六钱,煎吸。如血来过多,仓卒不易得药,其势又甚危险者,服童便即止,再服药调理。 吐粉红血之治法 粉红血者,血淡不赤,盖缺乏赤血球之故,方书称为不治,以其生化内绝也。经云, “中焦取汁,变赤而为血”,今不能取汁变赤,致赤血球减少,是中焦之生机已绝,纵生机不绝,亦已失其大效,不死何待,然此症亦有非生机垂绝之兆,而为瘀血为患者,盖经又云,“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足见中焦所取之血,又必藉乎肺气,而后变为赤血,若肺之部分,有瘀血留着,脉道被阻,血汁至此,尚在已成未成之际,不能归脉道流通,虽变红活,而未成赤,遂因咳上行,逆出于口,成此血液混淆之情形,所谓吐粉红色之血也,其证状若胸肋板痛,必为瘀血无疑,用旋复花(包)四钱,川贝二钱,陈皮一钱,炙桑皮钱半,南沙参三钱,归须三钱,桃仁三钱,海浮石四钱,海蛤壳四钱,丝瓜缎三钱,使瘀血导去,新血有能循环,可以无忧。 吐血后之调整 吐血之后,虽因药力而一时使血暂止,然调理不善,必有复发之虞,调理之法,可分药疗与卫生二端。

编辑推荐

《名医治验汇编》为读者提供在病证治疗上多方面的参考,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提高读者认识疾病、鉴别疾病的能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名医治验汇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本书收集了1900年~1949年中医期刊中的各类非医案体例的治验文论134篇。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医家在多年临证的基础上所写的有关同一类病证治疗经验总结,这类文章不是针对一种疾病或一个症状,而是面对一类有共性、有个性,又互相联系的一组病证,通过对比分析、溯证求源、鉴别用药,为读者展现病证的治验过程。本书为读者提供在病证治疗上多方面的参考,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提高读者认识疾病、鉴别疾病的能力。
  •   内容丰富,名家之作。
  •   质量很好,内容比较实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