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秦俑-考古亲历者的视角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作者:王学理  页数:545  字数:712000  

内容概要

  俑群同车马固然因受坑内空间的限制,放置得相当紧密,但这只是临战队形,显然是不能对敌的。一旦接战,拉开距离,就变得相当疏散。这是因为长兵器的挥斥需要足够的空间,车、步同时作战还得互相掩护。况且单辕战车转向不灵活,本身也需要疏散。那么,雄壮的秦阵,在各部分兵力的布置上,就为迅速展开作了巧妙的安排。“散”的结果,无论是从横的或是纵的方面,都会构成一个以石击卵、强鹰捕食的态势,对敌人形成无比的军事威慑。

作者简介

  王学理,196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兼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鼎湖宫、汉阳陵考古队队长)、省文物局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生导师,现为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顾问、中国秦文化研究会顾问、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先后参加并主持秦都成阳、秦始皇陵、汉鼎湖宫、陕西省汉陵等大型考古工程。  学术专著有《秦都成阳》、《咸阳帝都记》、《秦始皇陵研究》、《秦俑专题研究》、《秦陵彩绘铜车马》、《汉景帝与阳陵》、《秦都与秦陵》、《王学理秦汉考古文选》、《成阳原上的汉帝王陵园》等,合著有《秦物质文化史》、《陕西历史地理沿革》(“历史地理述略”部分)、《陕西古代简史》、《陕西风物志》、《秦俑一号坑考古发掘报告》(上下册)、《秦文化》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曾先后到瑞典、挪威、奥地利、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美国等国参观访问,并做学术交流。

书籍目录

军事篇
 壹 一幅秦代的陈兵图——论秦俑坑的性质及其编成
  一兵马俑坑的设置意图
  (一)作用和属性
  (二)“陈兵”形式
  二秦俑一号坑——一个完成了布阵程序的形式
  (一)矩阵的格局
  (二)构成特点
  (三)阵法意义
  三秦俑二号坑——一个兵营性质的形式
  (一)“营”的概念
  (二)是“营”非“阵”
  四 秦俑四号坑——一个未完成的战阵形式
  五 简单的结论
  (一)陈兵同陵的关系
  (二)秦俑四坑的格局
  (三)指挥坑内无指挥
 贰秦俑矩阵的历史意义——再论始皇陵一号坑中武士俑群的编成
  一一个军事学术史上的新课题
  (一)矩阵由来尚矣
  (二)新型的矩阵实例
  (三)便于战术机动的临战队形
  二秦矩阵的历史性战例选析
  (一)秦、晋的“韩原之战”
  (二)秦伐棼的“拔郢之战”  
   ……
兵器篇
艺术篇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从而给予“八阵是方阵自身队形变化的统称”(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的合理解释。那么,秦俑矩阵自身的队形变换,除了由内部各作战单位不断调整战车和步兵的位置外,大概还创造性地运用“八阵”,由“中军握奇”(阵中的指挥者)向八个方向上作频繁地队形变化,从而形成“变化制敌,则纷纷纭纭,斗乱而法不乱,混混沌沌而势不散……散而成八,复而为一”的局面(《李卫公问对》)。  (三)便于战术机动的临战队形  秦俑矩阵的正方向面东,阵体作38路的纵队,是个全正面的规则阵形。但它不是作纵队进攻的战斗队形。道理很简单,纵深太大固然“末甲劲,本甲不断”(《孙膑兵法·擒庞涓》),但因为接敌面相应地变小,使得大部分后续部队发挥不了战斗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断:秦俑矩阵既不是战斗队列,也非行军队形,而属于临战队形。如果在平坦地域上进军或者是一旦会战,其队形将会疏朗地作多种变换。  对阵前,隔相当距离,对正面之敌的攻击首先是万弩齐发,形成类似火器时代那种“火力网”。重创以至于摧毁敌人的阵地,后再近战而占领之。发弩的作用在于:一是侦察对方的作战意图;二是打乱敌人阵脚,寻找战机;三是军事威慑,为肉搏战的取胜创造条件。苏秦说秦军布阵和攻击的兵器配备是“强弩在前,锬戈在后”(《史记·苏秦列传》),有时则是长戟在前。在这里,秦俑矩阵提供了攻击性队列的实例,如前锋一律是穿战袍(轻装)、执弓弩(远射程器)的“射兵”,接后是擐铠甲(重装)、持戈、矛、戟、铍等(长兵器)的战斗步兵。  弩射取得成效之后,或向两侧闪开,令战车和战斗步兵作正面冲击;或出两角,形成两翼包围。《孙子兵法·行军篇》说“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阵也”。轻车,是攻击型的战车。布阵时,使轻车先出军门,故而孙武把它看做判断敌情的标志之一。但在战国时期,由于车战不再是唯一的作战方式,因而从兵种到阵形以及攻击方法就自然不同于以前。当然,全正面进攻在车阵战中都极为少用,更不用说在多兵种与战的战国时期。接战的先奏,往往是从正面冲击,在行进中很快斜行展开,成为“角”的队形,从两侧包抄接敌。纵队只有在急速冲锋中,沿着敌军两侧方向迅速运动,变成更为疏散的作战横队,源源而进的战车和战斗步兵才在白刃格刺中派上了用场。根据军事指挥者的策划,出现在战场上的必然是,高明的决策所追求的那种宽大界面和纵深地域。  有着特大纵深的秦俑矩阵,无论是在入主阵地或是行进中,如有必要,随时都能向左或向右旋转90度,变为作战的横队。这时,持远射程兵器的两侧翼队就变成了前锋和后卫。而战车无论是单车或是双车的关系也没有变,只随车的战斗步兵变成了“弥缝”的那部分罢了。  ……

编辑推荐

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葬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的一大“奇迹”。“奇”,就奇在它气魄的雄浑、内容的丰赡,使人类进而认识到秦人创造力之伟大,中华文明的璀璨。    《解读秦俑——考古亲历者的视角》是由资深的考古一线研究员王学理经过长达17年的沉淀、过滤后推出的研究巨制。作者从军事、兵器、艺术三个篇章,70多万字的篇幅为读者系统的展示和剖析秦俑坑及其文物的深层文化意义。本书所含图片和图表,大多来源于作者的手绘、拍摄以及学术报告以为更为全面的参考研究之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解读秦俑-考古亲历者的视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秦俑学研究专著,作者是著名考古学家,书中内容详实,值得购买,价格高,不过考古类书籍一直价钱较高,建议当当多高活动~~
  •   在书点看到的是精装本,但装帧实在一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