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学苑 作者:周学海 页数:16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中医诊断学专著,清代周学海撰于光绪二十年(1894)。本书分上下两卷,其书卷上论形诊,卷下论色诊、外诊。其书取材广泛,《内经》三诊之文全在,《难经》以下,择其切要能补《内经》未备者收之。至于书名“简摩”二字,后人评日:“简则撷英取精由博返约,摩则如切如磋反复研索。”此书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学生和中医工作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周学海,(1856~1906),字澄(瀓)一字谜之,浙江建德(今东至县)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官至江浙候补道儒而通医、尤精脉学。著有《脉义简摩》(1892年)、《脉简补义》(1892年)、《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1893年)、《形色外诊痢学》(1894年)、《内经评文》(1896年)、《读医随笔》(1898年)、《伤寒补例》(1905年)等书。《形色外诊简摩》撰成后,未刊印单行本.而是收入《周氏医学丛书》三集,印行于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此时周学海已过4年。
书籍目录
形色外诊简摩 卷上一、形诊总义 1.身形内应脏腑部位篇 2.身形内应脏腑病证篇二、形诊生形类 1.三人篇 2.阳人阴人篇 3.五人篇 4.二十五人篇 附:形色相胜年忌 附:相家五形五色五声 5.三阳上下气血多少形状篇 附:妇宦无须 附:六经气血多少 6.辨皮色不胜四时之风篇 7.辨寿夭肥瘦勇怯忍痛不忍痛胜毒不胜毒 形状篇 8.辨善病风厥消瘅寒热痹积聚善忘善饥不 瞑多卧形状篇 附:壮不昼瞑老不夜瞑 9.辨人身气血盛衰时日篇三、形诊病形类 1.五脏病证总例篇 附:五邪病证心例 附:六气病证总例 2.尺肤滑涩肘臂掌 3.百病头身手足寒热顺逆死生篇 4.形气有余不足篇 附:营卫病形 5.诸病以肥瘦决难治易治篇 6.骨槁肉陷篇 附:损至脉证 7.诊大肉消长捷法篇 8.病深而形色毛发有不变者篇 9.百病虚实顺逆篇 10.诸病以昼夜静剧辨阴阳气血篇 11.百病善恶形证汇述篇 附:李东垣内外伤辨证 12.五脏阴阳绝证篇四、形诊络脉形色类 1.络解篇 2.络形篇 3.络色篇 形色外诊简摩 卷下五、色诊面色总义 1.面部内应脏腑外应肢节并男女左右顺逆篇 附:仓公诊色分界法 2.面部脏腑肢节分位图说篇 3.察色真诀篇 4.五色吉凶通义篇六、色诊面色应病类 1.《内经》面部五色应病总述篇 2.五脏风证并诸风肥瘦寒热形色篇 3.《千金》面部五色入门户井灶及五脏卒死 吉凶篇 4.面部五色吉凶杂述篇 5.面目五色生克篇 6.伤寒面部五色应证篇 7.温病面部五色应证篇 8.杂病面部五色应证篇七、色诊目色应病类一 1.目部内应脏腑部位篇 2.目胞形色应证篇 3.目睛形色应证篇八、色诊舌色应病类 1.舌部舌色内应脏腑篇 2.舌质舌苔辨 3.舌苔有根无根辨 4.伤寒舌苔辨证篇 5.伤寒舌苔辨证篇二 6.温热舌苔辨证篇 7.杂病舌苔辨证篇 附:产妇诊唇舌辨母子生死法 附:小儿苗窍诊法总论九、外诊杂法类 1.诊毛发法 附:眉毫鼻毫 2.诊鼻法 3.诊人中法 4.诊唇法 5.诊齿法 6.诊耳法 7.诊爪甲法 8.按法 9.嗅法 10.闻法 11.问法
章节摘录
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肝胃后而附脊,脾居胃下而附腹;肝下即迫小肠,脾下即迫大肠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好耳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①,易伤于②邪。肾高则其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矣。 五脏皆小者,少病,苦燋(燋,音灼)心,大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上叙五脏形证。) 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也。(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
编辑推荐
辨证论治神圣工巧言中诊,望闻问切四诊玄机详斯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