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作者:天坛公园管理处 编 页数:182
Tag标签:无
前言
雅乐,诞于“以礼制乐”的西周,大体涵括古代宫廷乐、祭祀乐、礼仪乐,升奏于庙堂之上,不流于俗,可谓是中国古代音乐殿堂中的一袭“阳春白雪”。雅乐,独特而别致,紧合严整规范的古礼,对人们精神境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至明清,雅乐定名“中和韶乐”,昭示出其社会功能性。《礼记·中庸》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一词被历代视为儒家道德修养的准则,是致万物和谐的标准,雅乐作为礼乐的教化之意更为突出。中和韶乐,中正平和,采用宫、徵、商、羽、角声音阶,有乐必有歌,一字一音,保存和延续了先秦雅乐的特征;八音俱备,使用以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进行演奏;钟声磬韵,体现“金声玉振”的特点。天坛神乐署是明清时期演练中和韶乐乐舞的专门机构,这里遗存了丰富的实物信息资料。在大力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需求下,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的保护和发展得到了各界的充分重视和支持,2006年中和韶乐被列入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价值正日益广泛地得到社会认可。在庄严神圣的天坛,当荡涤尘世杂芜的中和韶乐响起,愿人们在古朴典雅的乐曲声中陶冶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体味生活的美好。
内容概要
坛神乐署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座为祭天大典培养祭祀乐舞生和演练中和韶乐的场所,综合反映了中国祭天文化和礼乐文明的发展成果。神乐署自2005年向社会开放以来,在宣传展示中国古代皇家音乐成就,尤其是皇家祭天音乐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和韶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重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知,聆听神乐署的中和韶乐已成为人们到天坛来的重要参观项目之一。
书籍目录
礼乐之府——天坛神乐署 这里有错落有致的署院,枝叶扶疏的古槐,陈列有造型古朴的乐器,这是一座神秘的古代祭祀音乐殿堂。萦绕在人们耳畔的古乐时刻诉说着一个个久远的历史故事……华夏正声——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历代沿袭,一脉相承,其乐音纯正,舞姿庄重,颂词唯美,具有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受到了儒家学者和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的推崇,被认为是最和谐完美、最具伦理道德的音乐,成为“德音雅乐”,被尊为“华夏正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 中和韶乐乐队编制严谨,乐生选培严格,使用由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演奏,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向天神表达着人们的歌颂与崇敬。八佾起舞文德武功 雅乐舞蹈与国家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中国礼乐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两朝中和韶乐继承历代雅乐舞蹈的主要内容,同时融入了各自的社会特点与民族特色。文、武舞生手持羽答干戚,八佾起舞.文而不弱,武而不野,中正平和,场面壮观。祭天乐舞衣冠服制 祭天乐舞生服饰作为皇家祭祀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历史就像一条缓缓流动的长河,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在中国古代以衣为赋、俸衣为荣的不容逾越的封建等级制度下,镌刻帝王文明与等级制度的祭天服饰文化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公元581年,北周隋王杨坚称帝,建立隋朝,结束了自汉末以来三百六十多年分裂的政治局面,同时也恢复了衣冠服制。开皇二年(582年),隋朝沿用的还是北周的雅乐,于是隋文帝下令乐工齐树提重新整理,结果整理后的雅乐更加混乱。不久沛国公郑译奏本,请求重新修订雅乐。于是召集太常卿牛弘、国子祭酒辛彦之、国子博士何妥、协律郎祖孝孙等人一起议论整理雅乐,史称“开皇乐议”。“开皇乐议”实质上是在音乐领域内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场历史大辩论。开皇十四年(594年)三月,雅乐最后制定,历时十余年的有关隋代音乐制度的争论总算告一段落。在此期间,由协律郎祖孝孙制定文舞、武舞,更文舞名为《治康》、武舞为《凯安》。凡初献,作文舞之舞;亚献、终献,作武舞之舞,舞者各六十四人。文舞生左手执筲右手执羽,与执纛二人皆戴委貌冠(委貌冠,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复杯,以皂色绢制成,与玄端素裳相配),黑素,绛领,广袖,白绔,古时指套裤,即无裆的裤。绔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是汉族传统服饰之一),革带,乌皮履。武舞生左手执干右手执戚,与执旌、鼗、铎、金锌、铙、相、雅共十四人,演奏者二人,除头戴平冕外,其余服饰皆同文舞服饰。隋开皇九年(590年)平南朝陈,获南朝宋、齐旧乐。于是隋文帝下诏于太常寺置清商署专管,并亲定祭祀乐舞,武舞为《大壮舞》,文舞为《大观舞》,各八佾。乐工戴介帻,穿殊连裳、乌皮履。乐人皆戴平巾帻(魏晋以来武官所戴的一种平顶头巾),穿绛禧衣,履袜。歌工戴进贤冠,穿绛公服。
编辑推荐
《德音雅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是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