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话剧剧目导读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作者:杜长胜 编  页数:466  

前言

在世界戏剧艺术之林中,中国戏曲独树一帜,以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惊叹。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广大群众保持着紧密的精神联系,具有广泛的群众陛,不仅是大众最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也是培育优秀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中国戏曲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心理、道德观念和审美意识,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洪舁、孔尚任等人的杰作,与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经典之作一样,同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近代以来在地方戏广泛发展的基础上舞台艺术勃兴,经过历代艺人、文人的反复磨砺,锤炼出大批优秀传统剧目和许多杰出艺人,京剧是其集大成者。20世纪中叶以降,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广大戏曲工作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戏曲改革工作,无论在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方面,还是在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田汉、欧阳予倩等大批当代作家创作了许多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前人的优秀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现代戏的日趋成熟,为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无限光明宽阔的道路,这是新时代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话剧虽然是从外国引进,但在近百年的发展中,逐步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同样形成鲜明的民族特征,成为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产生了郭沫若、田汉、老合、曹禺等创作大家和大量经典的、优秀的作品。学习、研究我国戏剧的优秀成果,对于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以其强势如潮水般涌来,如何坚守和维护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更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但是,倡导民族戏剧和弘扬民族文化,并非盲目排外,恰恰相反,是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放眼全球的目光,广采博收,取精用宏,为我所用。事实上,中国戏剧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特征和传统,在广泛吸收营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内容概要

《中西名剧导读》共选中西舞台演出剧本80个。其中戏曲剧本60个,中西话剧剧本20个。编选原则以时间为纵线,上承古代,侧重近现代,兼顾名家名作以及主要的剧本文学风格流派。除此之外,近现代戏曲作品兼顾主要剧种;中国话剧以1949年前为选本的时间范围,惟难舍老舍先生传世名作《茶馆》,故破例入选。     本书为《中西话剧剧目导读》之二,收录了《罗斯莫庄》《闯入者》《樱桃园》《鬼魂奏鸣曲》《推销员之死》等西方经典话剧剧本,并请专家进行了注释,撰写了导读。

书籍目录

培尔·金特罗斯莫庄闯入者樱桃园鬼魂奏鸣曲琼斯皇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推销员之死后记

章节摘录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1828-1906)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戏剧家之一。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中国文化界就出现了大量关于易卜生的译著和介绍文章,其《玩偶之家》等剧也被搬演到舞台,娜拉等剧中角色还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人物,影响了当时的一代人。1918年,《新青年》推出了“易卜生专号”,赞誉他是“欧洲近代第一大文豪”,并有了“易卜生主义”之说。在中国话剧发展的进程中,好像还没有哪个戏剧家的影响能超过易卜生。从1849年左右创作第一部剧作《凯蒂琳》,到1899年完成《当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在整整50年问的时间里,易卜生总共创作出了25部剧作,可以大致把这些作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49年到1868年之前,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是历史剧和哲理剧,它们大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富于幻想,冲突尖锐,代表作为诗剧《布朗德》和《培尔·金特》。第二阶段是从1869年到1883年,这一时期易卜生的创作领域由民族历史神话传说转入现实社会生活,风格呈现出现实主义特色,代表作为《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第三阶段从1884年到1899年,这一时期的作品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人生哲学与戏剧人物心理的剖析进一步深化,期间易卜生共写了《野鸭》、《罗斯莫庄》、《建筑师》和《当我们死人醒来的时候》等8个剧本。实际上,我们只是出于分析上的方便才人为地把易卜生的戏剧创作分为以上三个阶段。易卜生从一开始走上戏剧创作到完成最后一部作品,始终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贯穿其中,那就是力图通过个体精神的历炼以通达“绝对”和“完美”的路途。通观他的作品可以看到,两种感情上的气质形成了易卜生这个人:一种是想逃避他生养之地黑暗压抑的困境的要求,另一种是想走进并拥抱光明的自由王国的强烈欲望。这种永不休止的冲突和不能自拔的痛苦,由易卜生的内心一直涌动到他的笔端,渗透在他的每部作品和每个主要人物之中。而其作品风格和题材的差异,仅是这种冲突和痛苦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而已。

后记

五年前,当我将多年要编一套《中西名剧导读》教材的想法告诉身边的朋友和专家领导时,得到了众多的支持和鼓励,但也有反对的意见。支持和鼓励者认为,将中国戏曲古典作品与近现代不同剧种的优秀作品,和中西话剧、歌剧的优秀作品纳入一体的编法还是第一次;由文本向舞台艺术本体延伸的想法和作法是可取的;对于拓展研究生的艺术视野,树立戏曲艺术的主体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演剧文化必要的尊重与信心是有帮助的。反对者则从现实的角度认为:架构过于宏大,研究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的阅读量并进入深层思考,是不现实的;作家、版权,以及现行的项目财务规定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制约本想法难以实现的障碍……总之,这是一项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善意的提醒有助于深入的思考,在几经调研和讨论之后,放弃了将歌剧文本纳人本书的设想,同时,也缩小了原有所选剧目的规模和范围。在几位学术顾问的帮助下,很快确定了人选剧目及剧目导读撰写人员名单。与作家联系版权授权工作也随后展开。五年来,为了联系有关作者及其亲属,除了我们自己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外,也曾烦请相关机构人员帮助联络,目前,联系到了大部分剧作者及其亲属,但仍有一小部分作家由于过世已久或工作变动,失去了联系的方式,至今还有一部分剧作家和译者未能联系上。

编辑推荐

《中西话剧剧目导读(2)》:中西名剧导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西话剧剧目导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