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贯珠集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作者:尤在泾 编  页数:159  译者:张立平 注解  
Tag标签:无  

前言

  学苑出版社已将影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清代御医薛福长批阅句读)刊行于世,今又将《伤寒论注十人书》出版,此实为中医学界之兴事也。余不才,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任教二十余年,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对医圣之书略晓一二,受益颇多。值此之际,不揣冒昧,赘言几句,与同道共勉。  《尚书》言: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余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言医之大道也。后世学者将此三书尊为中医学之经典,崇仲景谓医圣,恰当至极也。仲景在其大论中,创六经辨证之法,将疾病系统化分类定位:总摄八纲,寓卫气营血及脏腑经络辨证之端倪以定性;撰用《黄帝内经》之理、《神农本草经》之药用,集中医理法方药之大成,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大论中有方百一十三首(佚一方,实存百一十二首),剂型上有汤、丸、散等之分,方药上有随证加减变化之异,兼详明煎服方法及治禁,实为方书之祖。

内容概要

尤怡于仲景之学钻研甚深。其所著《伤寒贯珠集》,对不但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逐条注解,还采用以六经为纲,治法为目,以方类证的方法,对《伤寒论》原文次序做了重新的编排和归类,突出了伤寒治法特色。    该书共八卷,就六经各提其纲,于正治法之外,又列各经之变治法。如太阳原出之病以正治之法,其他则赅以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及类病法等。阳明腑病多于经病,腑病予正治之法,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异;次为明辨法,以攻下及外导润下等法;又其次为杂治法,或散或下以疗病变发黄、蓄血等证。少阳居表里之间,当肓膜之处,外不及于皮肤,内不及于脏腑,有汗吐下之戒,惟小柴胡汤方和解表里,为少阳正治之法;其次则有少阳权变法,和解而兼汗、下之法;又其次为刺法。太阴中风则以桂枝汤发汗之法;经脏俱病之证,与先里后表之法。少阴为太阳之里,居厥太二阴之间,有邪在太阳而已内及少阴者,有寒中少阴而仍外连太阳者,有邪在少阴而或兼厥阴、或兼太阴者,其治法不外清法、下发、温法、生死法。厥阴病,阴极阳复,故宜先辨厥热进退,以明生死之机,次论生死微甚。厥阴有寒热,治则有清法、温法之别,次又有瘥后劳复等法。    尤氏《伤寒贯珠集》,以治法提挈纲领,条理通达,又不囿于古人,颇有自己的创建,于我们学习《伤寒论》及临床辨证应用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作者简介

尤怡,字在泾(一作在京),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清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尤氏自幼聪颖好学,性格沉静,工诗善书,曾因生活所迫而鬻字于寺院。后转攻医学,就学于苏州府名医马俶(字元仪),颇受器重,医术益精。至其业医故里,初不著于时,后因其论病深中肯綮,疗疾每获奇效,而名噪一时。然尤氏不求闻达,而闭户潜修医理,著书立说,著有《伤寒贯珠集》八卷、《金匮要略心典》二卷、《金匮翼》八卷、《医学读书记》三卷附《续记》一卷、《静香楼医案》二卷等。此外,尤氏尚有《北田吟稿》、《北田读书录》文学著作刊印行于世。

书籍目录

伤寒贯珠集序卷一 太阳篇上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太阳正治法第一    太阳病脉证三条    桂枝汤脉证七条      桂枝汤方    桂枝汤禁三条    麻黄汤脉证七条      麻黄汤方    合病证治六条      葛根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      黄芩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白虎汤方    辨伤寒受病阴阳不同一条    太阳病愈时日及欲解之候与传经之证六条  太阳权变法第二    不可发汗例十条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小青龙汤方    十枣汤证治一条      十枣汤方    五苓散证治一条      五苓散方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四逆汤方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调胃承气汤方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小建中汤方      炙甘草汤方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太阳斡旋法第三    服桂枝汤后证治六条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卷二 太阳篇下卷三 阳明篇上卷四 阳明篇下卷五 少阳篇卷六 太阴篇卷七 少阴篇卷八 厥阴篇

章节摘录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此太阳中风之脉的证也。太阳篇中,原有伤寒、中风、风温、温病、中湿、风湿、湿温、痉喝等证。仲景盖以诸病皆有发热,皆能传变,与伤寒同,其实所受之邪则不同,故特列而辨之,所以清伤寒之源也。王叔和氏分出痉、湿、喝三种,以为与伤寒相似,宜应别论。其中风、风温等病,仍汇太阳篇中,要之中风、风温、温病虽并得称伤寒,而其病发之状,与治之之法,实与伤寒不同。叔和汇列于此者,又以正中风、风温、温病之始也。然详仲景篇中,每多风寒互举之处,似有不容分别而出之者,岂非以风寒之气恒相兼,与阴阳之致可互参耶?余故以中风、伤寒并列于此,而风温、温病则隶于类病法下,遵先圣之旨也。至于汗出脉缓之理,成氏暨诸贤所谓风性解缓,而卫不外固者韪矣,兹不复赘。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日伤寒。  此太阳伤寒之脉的证也,与前中风条参之自别。盖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阳气疾,阴气徐,故中风身热,而伤寒不即热也。风性解缓,寒性劲切,故中风汗出脉缓,而伤寒无汗脉紧也。恶寒者,伤于寒则恶寒,犹伤于风则恶风,伤于食则恶食也。体痛呕逆者,寒伤于形则痛,胃气得寒则逆也。然窃尝考诸条:中湿、风湿,并兼体痛;中风、中喝,俱有恶寒;风邪上壅,多作干呕;湿家下早,亦成哕逆。故论太阳伤寒者,当以脉紧、无汗、身不即热为主,犹中风以脉缓、多汗、身热为主也。其恶寒、体痛、呕逆则以之合证焉可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伤寒贯珠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9条)

 
 

  •   伤寒贯珠集——伤寒论注十人书值的看一看学学
  •   伤寒医之祖,精方今之华。诸家细参研,贯珠需细品。
  •   伤寒论注解不错的版本,有助于研读伤寒,推荐一读
  •   思路清析,条理分明,使复杂的问题相对简单化。对认知《伤寒论》有帮助。
  •   看吧,伤寒十人书
  •   伤寒注释,有意思
  •   《伤寒》入门的好书!
  •   哪天再把近代十人论也买回来看看
  •   这套书我买来收藏的,以后有时间会全部看完
  •   学习中 对我帮助很大
  •   非常好的一本书,让我获益匪浅。
  •   好书开卷有益
  •   要读懂经典,就得博览众家之说。
  •   不错,正品的。一直想买
  •   读过了 还算可以吧
  •   编排得不错,学伤寒必备。
  •   伤寒注本必读之一
  •   虽然不喜欢读医,但是内容很好
  •   这书需要慢慢以细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