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作者:安岗 页数:239
内容概要
《成长的岁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早期师生忆往事》记述、回忆了安岗同志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史实。“今年恰逢安岗同志90大寿,编辑、出版此书正可作为对安岗同志90华诞的祝贺。”书中,除安岗同志的文章、讲话外,还有部分师生对安岗同志当年的回忆等。 《成长的岁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早期师生忆往事》中汇编了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经济日报社原社长、中国公关协会会长安岗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张虎生、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安子贞、国内贸易部原副部长、中国粮油协会会长白美清、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原副部长、作家陈昌本、学苑出版社原社长王世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成美、作家沈碧娟、吴芝兰等人民大学老教师、老校友的文章多篇。全书约20多万字,主要内容为中国人民大学早期新闻系师生的集体回忆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安岗记忆”,为新闻系首任主任安岗对50年前创办新闻系的回忆等文章,以及一些师生对当年新闻系办学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回顾与探讨,还有80年改革开放中安岗创办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开拓性实践;第二部分为“成长岁月”,为早期新闻系校友们对当年校园内外学习生活及多年来师生情谊的回忆文章。《成长的岁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早期师生忆往事》还收集有一些珍贵的师生老照片。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安岗记忆回忆50年前办新闻系我办新闻系、办剪报公司、办新闻印刷厂和大学生谈公关谈政论文随安岗在邢台采访忆新闻系创办初期的三次调查我观安岗的新闻教育思想新闻专家、新闻教育家安岗同志安岗——中国大陆受众研究的奠基人第二部分 成长岁月用“反刍”的方式读书情系出版班我的一份歉疚二十七年后的一次邂逅受教一届 得益终身从海运仓到铁1号——人大新闻系学习生活漫忆从这里走上新闻之路对母校的记忆铁一号,临街那排砖雕灰楼回忆在沈阳实习培育之恩,心中永存风雨如磐 师恩似海——敬贺安岗师九十华诞难忘的三年大学生活校园内外经风雨——忆新闻系一九五六级八班二三事“记者要记,编辑要辑”同窗情谊深似海我的挫折和成长难忘的岁月往事并不如烟——回忆中国人民大学校园生活对人大新闻系的回忆片断在人大新闻系学习前后毕业前去湖北等地实习后记
章节摘录
回忆50年前办新闻系 1954年秋天,我接到乔木同志的电话,要我考虑在人民大学创办新闻系,由我担任系主任。乔木同志跟他过去一贯的作风一样,就是向下级宣布决定之前,都是以征求意见的口吻提出问题的。我当时听了,说我没想过做新闻教育工作,但我可以考虑。乔木同志说,过两天我们一块商量。当时,正处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好时机,中央的精神就是要把形势发展得更好、更快一些,这个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所以自己在工作上也考虑到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我们的新闻队伍如何跟上形势,如何壮大起来。当时,中央提出抓教育办新闻系,而且提出要适合于中国的形势,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建立起来的这么一个新闻教育阵地——新闻系,我反复考虑这件事值得一办,但是考虑到我自己的条件,我又觉得有点胆怯。因为,第一,我没有上过大学,我来当大学的新闻系主任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第二,我当时很年轻,也不过三十几岁。像燕京、北大、复旦都有新闻系,这些系都是很有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是个新人,没有经验,我能够干得了吗?我对自己怀疑起来。第三,我也不希望离开报纸工作,因为在城市办报,还需要有新的发展,如果我在新闻工作实践上没有取得新的认识,我很难在新闻教育上提出一些准确的、符合新闻教学规律的意见。正因为有这几点,我自己犯了踌躇,我想按照我的老办法向乔木同志提出问题,最后由他做决定。于是,我带着这些问题,就去看乔木同志。在这次谈话里,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他确实是一个语重心长的新闻改革家,这一点在乔木同志逝世后发表的生平材料和传记中都没有涉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