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作者:王振和,李春晓 页数:140
前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康百万庄园座落于河南省会郑州市西60公里处巩义市的邙山脚下、伊洛河畔,是一座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它始建于明朝中叶,清初初具规模,蔚为壮观,逐步建成了寺沟、张沟等明代窑院和龙窝沟、寨上主宅区、南大院、栈房区、店铺、饲养区、祠堂、花园、金谷寨等清代庄园建筑群,占地16万余平方米,从而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气势宏伟的大庄园。它以邙岭半腰作为宅基和核心部分,依次向东、南、北方向的寨下发展,庄园主宅面向洛水,背靠邙岭,北凭黄河天险,南瞻嵩岳屏障,取“金龟探水”之势,居高临下,“独占鳌头”。这里山水优美、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十分优越。 康百万庄园是中华民族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是凝固于时间之河的多重性艺术,它见证了一个家族20余代的兴衰荣辱,也记录下了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场景,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可被称为中国第一庄园。 康百万庄园的丰人自明、清四百多年来都是河南巨商,后因慈禧太后的赐封而名扬天下。其中有康大勇、康道平等10多人被称为“康百万”,以清中期的康应魁及其子康道顺、康道平最为突出。这个声名显赫的大家族的发家史众说纷纭,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运用手中财富,凭借洛河、黄河舟楫之便,搞航运,进行木材、粮食、药材贸易,成为中原一大富豪。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期间,康家曾为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在黑石关修建行宫、架设浮桥、御道,还向朝廷奉献白银百万两,得到慈禧太后的封赏。此后,“康百万”的称号名扬天下。民间将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合称“三大活财神”,并印成年画张贴,祈致财富。 中国人常言“富不过三代”,而康百万家族却繁荣兴盛了十二代四百余年。有民谣称其“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在几个世纪中,他们精心设计建筑的康百万庄园,在今天仍以其沧桑的面貌向人们讲述着康家的历史,也成为中国乡土建筑音乐中曲风最典型的一章。 我国古代建筑,由于几千年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先人们崇尚自然、效法自然,深知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应运而生。康百万庄园充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综合运用了建筑、花木、山水组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工。靠山即“龙脉”所在,面水以兴运聚财,康家深知其中奥妙。因此康家在选址、建造庄园的过程中,就以邙山为骨架,以洛水为血脉,依山傍水,形成了完美的风水意象,因而也就有了“神龟探水”、“莲掩金龟”的美称。如今看来,整座建筑背山面水、重楼叠阁、堡墙高筑、庄重典雅,融南方之古朴幽雅与北方粗犷厚重于一体,堪称17、18世纪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其整体建筑特点是: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现存建筑包括主宅区、栈房区、作坊区、南大院、祠堂等十余处,约6.43万平方米,以主宅区保存最为完好。 寨上主宅区是庄园的核心。其南北长83米,东西宽73米,有寨墙围绕,以中院为轴线左右展开。从山脚到半腰,墙高12~15米,青石为基,青砖砌筑,上砌墙垛。墙内的建筑有3 3个庭院、53座楼房、97间平房、73孔窑洞,共计房屋571间。一扇黑漆大门隔开了两个世界,坐西向东的大门上镶嵌着98颗铜质门钉和两个狮面铜铺首,显示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进入大门,由30余米长的通道缓步顺坡进入寨上。寨上有7座院落,分别为“花楼重辉”院、“秀芝亭”院、“克慎厥猷”院、“知所止”院、“芝兰茂”院、“书忍字”院、“旷世怀”院,每座院落的名称或精致典雅,或富有哲理。 这些院落各有特点、各有用途,是一座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等级森严的典型封建社会建筑的代表。庭院建筑基本属于封闭式两进或三进式四合院,既各成体系,又互相联系,形成引人注目的整体。院落前院多采用古代园林艺术传统的“障景’’法设计,以假山、曲廊、月亮门及花墙增加层次,用葡萄、石榴、竹子等作点缀,达到移步换景的艺术效果。侧门相通各院,后院则用传统的“衬景”法,以小衬大,以幽衬深,欲扬先抑。院落之间以狭窄的过道相通,曲径通幽,由过道进入庭院,豁然开朗。前后院曲径相连,能启能闭,启则浑然一体,闭则各成体系,启闭自如。 或许是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缘故,注重防御也是庄园建筑的重要方面。康百万庄园除高筑堡墙外,在主宅区内还建造了用于防御的建筑,即寨上通道口四面三窗的“打更房”,这是庄园家丁守护的第一道防线。与之相对的西墙是一座砖雕照壁,其后斜坡长16.7米、宽3.22米,设青石踏步40级,直通崖顶,站在崖顶可俯视主宅区全貌。上建二孔砖券窑洞,俗称天窑,家丁在此可与下面的打更房遥相呼应,是第二道防线。再往上西南角,靠山筑窑洞三孔,院落一座,居高临下,总览庄园全境,是庄园的第三道防线。这三道精心设计的安全防线,似可让居住者高枕无忧。 主宅东寨墙50米外的栈房区,是旧时的商业活动区。现存坐北向南院落3处,分别是东院顺记、中院魁记、西院崇义德院,大多建于清光绪十一至十八年(1885~1892年)。当时康家利用河洛之便,店铺遍及河南、陕西、甘肃,生意做到京、津、苏、杭,甚至日本等地。由于客商云集,栈房区内专设客房、接待室、办事处、仓库等,便于商贾在这里交易。主宅区东寨墙下是作坊区,沿墙根建有坐西向东9孔砖券窑洞和坐北向南3座青砖瓦房,组成“庆令居”院、木、石作坊、粉房院和大伙房。寨门东隔路建有轿房和石雕作坊院,是康百万出入上下车的场所和庄园里工匠的活动场地。 康百万庄园中,最高大宏伟的建筑是位于寨下东南洛河西侧台地上的南大院,这是处官式建筑。门前原有戏台、旗杆、石刻及大门、垂花门等,现已无存。主院由五间六柱式“方五丈”、六明柱式东西厢和东西厢房组成。西侧院有出檐明廊式“方三丈”和元宝顶式“敬直义方”院,过厅挂有慈禧所赐匾额的丁字窑已塌圮;东侧院由“经腴史华”藏书楼和“书带生庭”院(书馆院)组成。书院垂花门楼内尚存东西厢房和上房3座,过厅与垂花门楼之间东边有平房一问。南大院中的雀替木雕、柱础石雕、墀头砖雕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佳作。 康氏祠堂位于主宅区北约300米处,坐北向南,为三进式祠院。现存殿堂、房舍9座35间,砖、石券拱筑雕三门牌楼l座。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前殿、牌楼、元宝顶过厅(拜殿)、享殿;前院有东西廊庑为五架小木结构。拜殿、享殿为明末清初建筑;前殿、牌楼为清晚期建筑。祠堂建筑装饰有窗楹木雕、对联石雕和二十四孝、八仙砖雕,是康百万庄园中的精华之一。 龙窝区位于主宅区北部崖下,是一条土沟,依山靠岭在南北两崖中下部,随高就低挖筑有许多青砖窑洞。与其他窑洞不同的是,各个窑洞甚至侧门都有青石或灰砖阴刻题额,有别具风格的“仿杜甫草堂”窑,有“永修正果”窑、“乾坤持宁”窑等等,有的高大富丽,如“居严永康”;有的较窄而深,且有类似古代监狱的粗木栏槛门;有的洞中套洞,深邃莫测;有的洞龛还镶有石屏对联。这些窑洞的题额、建制与作用,含义深长,耐人寻味。 金谷寨位于主宅区西南一公里的邙山上,独峰,上有平台,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50多米,下临深崖,东西建寨门。寨上原有80多问房子和40多孔窑洞,是康氏家族为对抗捻军和其他农民武装而联合乡绅在此修建的一处军事堡垒。现大部分已被拆毁,仅留下两孔砖券窑洞及20多孔土窑洞。尽管如此,登上金谷寨,俯瞰寨外,视野开阔,仿佛可以听到当年康家团勇抵抗捻军的金戈铁马之声。 在康百万庄园中还有两座精妙硕大的建筑艺术品:康霖三神道碑楼和康道兴妻王氏石牌坊。康霖三神道碑楼位于主宅区南侧约200米处,是记载山东候补知县康霖三的“功绩”碑,还刻有兵部侍郎郑元善、进士牛碹及各地乡绅的颂辞。碑楼外表分四层,布满石雕、砖雕花卉和人物故事,令人叹为观止。石牌坊位于主宅区东100余米处,坐北面南,为三间四柱七楼式。一楼、二楼各三间,皆雕刻花卉、故事瑞兽类高浮雕图案,坊下栏板刻“清旌表节孝武生康道兴妻王氏石坊”。下部四柱,南面各有蹲狮和抱柱石,阴阳两面均刻有歌功颂德的石对联,系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所建。整座石坊设计严谨、内涵丰富、构图完美、雕工精湛,是石牌坊中少有的艺术佳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依山而建,靠山的部位利用崖壁的自然条件挖建窑洞,窑洞全部为青砖券砌,洞内还搭建楼层,称“窑楼”。康百万庄园每座院落几乎都有窑楼,窑楼内用不同质地、不同图案的雕花隔断隔开,庄重气派、华丽典雅,加之冬暖夏凉,环境适宜,就成为主人居住的首选,这在古代民居建筑中也是鲜见的。 康百万家族饱受河洛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有文化内涵的豫商。在庄园里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集书法艺术、雕刻艺术、装饰艺术、建筑艺术于一体,彰显了康氏家庭的信仰、道德伦常和喜好。既有谦虚礼让、正直清廉的“留余”、“端洁退让”,又有修身养性、处事中庸的“居贵敬”、“行贵简”,还有倡导团结和睦的“花楼重辉”、“知所止”等等,特别是一些别有深意的楹联,诸如“处世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见义则为锄其德色,当仁不让养其心苗”等,不一而足。这些富含伦礼教化、重义轻利的匾额、楹联,不仅熔铸了历史、哲学、文化、艺术,表明了康家治家理念和对后世子孙的希望寄托,也体现了康家兴盛十二世绝非一时使然。其中家训《留余》匾记录了留耕道人的《四留铭》及其后人由此生发的感悟,它不仅是康家家训,就是对今人来说,也有教育作用。 康百万庄园中那些巧夺天工、别具特色的石雕、木雕、砖雕装饰,也成为院中一景。房上有飞檐翘角,檐下有木雕饰,门楣高悬匾额,门楼左右有砖雕、木雕,内至厅前的碧纱橱,窑中的落地罩,屋内的花窗棂,院后的对花墙等,造型不一,大多博古镂空,工艺精细淳朴,其无处不在的细节,让宏大的庄园更显韵味十足。还有耗费1700多个工日的顶子床、丈八条几、雕花牌楼,甚至祭祀先人的楼阁式神橱等,雕刻或粗犷传神,或生动细腻,民间气息十分浓厚。例如门窗、檐下栏板、雀替、斗拱用“福、禄、寿”、“喜鹊登梅”、“花开富贵”等图案木雕彩绘;门墩、柱础采用石雕狮子、“麒麟送子”等图案;屋脊装饰砖雕“福、禄、寿”篆字;山墙上有栩栩如生的狮面像及八卦图案;其中不乏“拜师求读”、“尊老爱幼”、“立志成才”、“五子夺冠”等富有教益的雕刻图案。 今天,我们无法计算,当年到底有多少黄金白银从这里流过,但是,从整个庄园里镂空的门窗椽檐,雕刻着飞鸟走兽的阶石栏杆中,可以想象出庄园曾经有过的繁华富有。从明末年问到民国初年,400多年的时间,康家连续十二代执豫商之牛耳,一直在经商的路上凯歌高奏。他们在累积则富的同时,不经意间,义给后世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庄园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康家庄园建设先后历经300余年,才算真正完工。这座占地面积为64300平方米的庄园,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庄园。康家十二代,就是在这里运筹帷幄、谋划收支;在这里耕读修身、观赏咏叹。这里是他们名副其实的理想精神家园。 康百万庄园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南大院、方五丈、丁字窑、石屏窑已成为当时的旅游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康百万庄园、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被称为全国三大庄园。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2月,康百万庄园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康百万庄园作为17、18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堡垒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作为我国北方居民建筑的典范,反映了中原地区民族的心理、爱好、信仰、习俗,为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民俗,提供了珍贵标本。
内容概要
《走进康百万庄园》试图从康百万庄园兴衰史、人物故事、馆藏精品及讲解内容等方面诠释这个庄园,为广大读者了解康百万庄园提供参考。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氏家族的统称,后因慈禧太后的赐封而名扬天下。康百万庄园距河南省郑州市约60公里,是17、18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庄园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它背靠邙山、面临洛水,依照中国“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思想选址向建。全庄园由19个部分组成,占地240余亩。现存主宅区、栈房区、作坊区、南大院、祠堂等十余处,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是中原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1963年列为河南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籍目录
走进康百万庄园庄园精粹中华名匾——《留余》匾“三大活财神”木刻版年画康百万庄园的吉祥图案雕花顶子床石雕精品门枕石窑洞极品——窑楼康霖三碑楼节孝流芳王氏牌坊功垂桑梓碑康家门前叶氏井福、禄、寿紫檀木雕像书法、雕刻珍品十六屏康家神秘藏宝洞满汉全席器皿“天官赐福”藏字游戏石案铭绣鞋烟枪竹根雕老寿星康百万庄园馆藏“乾隆御制瓷碗”咸丰款粉彩“御窑厂图”方形斗杯庄园兴衰史和庄园人物故事康家四百年沉浮兴衰康绍敬与康家的起兴“伟略堪钦”康大勇一代人杰康应魁“留余忌尽”康道平康建德与钦赐“康百万”悬壶济世康建勋康建壁更名记刚毅恢宏康庭煜“康朱联姻”说康氏家谱一览表从康百万庄园看豫商精神附录康百万庄园景区解说词后记
章节摘录
石雕精品门枕石 位于康百万庄园主宅区的三院一组门枕石,是康百万庄园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品。 这对门枕石选用整块青石上下分三层雕刻而成,构图新颖,雕工精湛,人物、动物形象生动逼真、情景交融、栩栩如生。它以其精细的雕刻工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且还是我国一级石刻的定级标准,堪称国宝。 门枕石的第一层图案雕刻了一对雌雄卧狮。狮子的形象在宫廷、庙宇、陵园里都非常多见,或蹲或站,怒目圆睁,威风凛凛,神圣不可侵犯,令人望而生畏。这对狮子却俯卧下来,憨态可掬,显得十分温顺可爱。 第二层是这对门枕石的精华部分。它采用剔地突起的雕刻手法,刻出了一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人物故事。这组图案与垂花门楼两侧楹联互为照应、相映生辉。对联出自清代监察御史刘毓楠之手,上联是:“处世无他莫若为善”,康家主人深知“百善孝为先,孝以善为本”的道理,因此门枕石上正面相应雕刻的就是一幅“尊老爱幼”图,内侧雕刻的则是“妯娌和睦”图,隐寓“家和万事兴”。下联是:“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康家主人更深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古训,所以相对应的就雕刻了“拜师求读”图。年轻的后生低头弯腰,双手打拱,毕恭毕敬,夜读时遇到了难题去求教老师,慈祥的老者一手提灯笼,一手捋着胡须,眼睛里流露出赞许的目光。内侧雕刻“宾客宴饮”图,教育后人以礼待人。一幅幅传统礼仪画面跃然石上,父子爱、妯娌亲、师生情、朋友谊,在这里被工匠刻画的淋漓尽致。 门枕石的第三层雕刻的是一组传统的图案,正面雕刻“凤凰牡丹”,寓意“荣华富贵”;内侧雕刻“麒麟送子”和“金鸡报晓”图,寓意“吉祥如意,官上加官”。 据说这对雕刻精绝的门枕石是一件应试的杰作。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的一天,康家的院落前,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招聘石匠的考试会开始了,当考官提出要求后,场上便响起一片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几十名应考者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其中来自偃师县猴氏牛头山的一名叫车清元的小伙子,引起了十六世康无逸的注意。只见他选材、构思、打坯,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成了这组门枕石,他的构件、造型、速度、创意,无论何人都不能企及,引得在场众人一片喝彩,车清元自然也成为康家石匠的首选。 车清元的具体情况,已经无从考据,只知道,自打他应聘到康家当石匠,康家上下院的建筑雕刻,就全由他承包了。在漫长的时光中,一锤一钎,年复一年,车清元从来没有中断过。如今看到康家的门前院后,雄健威凛的狮子老虎,缜密精工的人物故事,刀法细腻的草木花卉,古拙威严的牌坊碑楼,车清元雕刻的作品有多少,谁也没有计算过,但留给后人的,件件都是令人惊叹的杰作。 窑洞极品——窑楼 窑洞,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居建筑。它依山靠崖、妙居沟壑、凿地挖洞,以其古朴的风格,形成了最基本的居住形式,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景观。 我国窑洞是在黄土高原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主要分布于北部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窑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气候,是历史与民俗的交融,是劳动人民取于自然、融于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佳体现。常见的窑洞形式有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主要功能是居住。 我国窑洞通常造型简洁,上部拱圆,下方端直,切合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思想。建筑古朴凝重,与周围土丘浑然一体,建筑时就地取材,可分为土窑、砖窑、石窑等。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窑洞多有赞誉: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窟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又凉。 在中原豪宅康百万庄园,在这处有着四百多年传奇历史的古建筑中,主人依山而居,奇思妙想,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把所有窑洞构筑成为寻常百姓人家无可比拟的独特窑楼。其特点是在土窑洞的基础上,用青砖券砌,中间再以二层或三层的棚板隔开,每层开设天窗,楼层问用木梯相连,窑洞底部以青砖铺设。这样既利用了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又弥补了其潮湿、通风不畅的不足。 其中,被称为一绝的是康百万庄园现存的一幢明代窑楼。窑洞为砖石接口窑,窑门向东,洞室却自然随地势呈偏北方向,窑洞的奇特之处在于砖石接口上方修建“窑上楼”。窑上楼分为四层,用密集的木板做为楼层的问隔,窑上楼南北两侧有两个较小的木窗,三层与四层均在朝东墙壁上开辟一较大的木窗,楼层问用木梯相连,窑洞门里北侧挖掘一阶梯形通道与窑楼相连,此楼为康家未出嫁之女居住,正符合当时社会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传统思想。 此外,康百万庄园还有当时被传为美谈的“丁字窑、枕头窑”等等,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窑洞多已损毁。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去恒量,可以说,康百万庄园把窑洞的建筑发展到了极致,把窑洞与房舍的结合推向了一个繁复精深的境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