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中药学

出版时间:2001-01-01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作者:曾昭龙  页数:461  

内容概要

  《实用临床中药学》精选了临床常用的中草药共338味,根据其主要功效进行分类论述,每一味药均按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应用、鉴别应用、配伍应用、现代临床应用经验、用法与用量、使用注意等项进行编写,重点阐述其临床应用部分,而对中药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则简单地介绍。  众所周知,中药的炮制方法不同,功效则有差异,临床应用及适应症亦有所不同;同一类药物,性味、功效相似,但临床应用时往往各有所侧重,用之巧妙,药到病除,反之,徒劳无益,贻误病情,如何选药、用药,需凭借临床经验的积累,故专门介绍炮制应用和鉴别应用经验;中药的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组方施治的基本步骤,认真研究他人和总结积累自己的临床用药配伍经验,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用药质量的重要途径,故配伍应用又是临床应用经验介绍中的重点内容;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新的用药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借鉴,《实用临床中药学》特将现代医家们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收集于“现代临床应用经验”之中,供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解表药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麻黄(1) 桂枝(5) 羌活(8) 紫苏(11) 荆芥(12) 防风(14) 藁本(16)白芷(17) 香薷(19) 细辛(21) 辛夷(23) 苍耳子(24) 生姜(25) 葱白(27)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薄荷(30) 桑叶(31) 菊花(33) 牛蒡子(35) 柴胡(37) 升麻(40) 葛根(42) 蝉蜕(44) 蔓荆子(46) 淡豆豉(47)第二章 清热药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石膏(49) 知母(53) 山栀(54) 天花粉(56) 芦根(58) 淡竹叶(59) 黄芩(60) 黄连(62) 黄柏(65) 苦参(67) 龙胆草(70)第二节 清热凉血药犀角(73) 生地黄(74) 玄参(77) 丹皮(78) 赤芍(80) 紫草(82)第三节 清虚热药地骨皮(84) 银柴胡(86) 胡黄连(87) 白薇(87) 青蒿(88)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银花(90) 连翘(92) 大青叶(93) 板兰根(95) 青黛(96) 蚤休(97)紫花地丁(99) 蒲公英(100) 野菊花(101) 土茯苓(102) 鱼腥草(103) 红藤(104)败酱草(105)白鲜皮(106) 马齿苋(107) 白头翁(108)鸦胆子(109) 秦皮(110)山豆根(111) 射干(112)马勃(113)第五节 清肝明目药决明子(115) 夏枯草(117) 青葙子(118) 密蒙花(119)谷精草(120) 木贼(120)第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半夏(122) 天南星(124) 白附子(126) 白芥子(127) 白前(129) 旋覆花(130)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桔梗(132) 前胡(133) 瓜萎(134) 贝母(136) 竹茹(137) 枇杷叶(139) 海藻(140) 昆布(141) 胖大海(141) 海浮石(142) 海蛤壳(143) 礞石(144)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杏仁(145) 款冬花(147) 紫菀(148) 桑白皮(149)紫苏子(151) 葶苈子(152) 百部(153) 马兜铃(155)第四章 芳香化湿药藿香(157) 佩兰(159) 苍术(160) 砂仁(162) 白豆蔻(164) 草豆蔻(164) 草果(165)第五章 消导药鸡内金(168) 山楂(169) 神曲(171) 麦芽(172)莱菔子(173)第六章 理气药 枳实(176) 枳壳(178) 青皮(179) 厚朴(180) 陈皮(181) 木香(183) 乌药(184) 香附(186) 佛手(188) 薤白(189) 川楝子(189) 橘核(191)荔枝核(192) 大腹皮(193) 檀香(194) 沉香(195)第七章 泻下药第一节 攻下药大黄(197) 芒硝(200) 芦荟(202) 番泻叶(203)第二节 润下药火麻仁(205) 郁李仁(206) 蜂蜜(207)第三节 峻下逐水甘遂(208) 大戟(210) 芫花(211) 牵牛子(212) 商陆(213) 巴豆(214)第八章 驱虫药使君子(217) 南瓜子(218) 雷丸(219) 鹤虱(219) 槟榔(220) 榧子(221) 苦楝皮(222)

章节摘录

  1.细辛配白芷  二者气味辛温,均具有发散风寒、祛风胜湿、止痛的作用。二药配用,有较强的散寒除湿止痛作用,且其止痛效果长于其它解表药;同时,二药配用,其通窍止痛作用增强。适用于外感而致头面疼痛较重者,对于非外感性头痛、眉棱骨痛、齿痛等证也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一般性外感头痛身痛及风湿性关节疼痛,二者反而不常合用。  2.细辛配柴胡  细辛善升少阴肾阳而散寒止痛,柴胡善升肝经清阳而疏肝解郁;二药配用,能升正气上济于头,散经气之郁而止痛。适用于风寒郁遏经气不宣之头痛、胸胁疼痛,也可用于外伤性头痛。  3.细辛配川芎  细辛辛温气香,善通利耳鼻诸窍,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川芎善走散,可上行头目巅顶,且能活血祛风。二药配用,在祛风散寒的基础上,止痛作用增强。适用外感风寒之头痛、牙痛,对于疮痈肿毒、外伤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4.细辛配独活  二者皆有祛风除湿止痛的作用,合用后发散风寒和止痛之力增强;善治感受风寒波及少阴所致的头痛如劈、痛连齿颊,及外感风寒之肢节疼痛;也可用于寒湿痹痛。  5.细辛与辛夷  细辛能通达全身之阳气,宣泄郁滞而通诸窍,长于止痛;辛夷体轻性浮,能发散风寒,走气而人肺,善散肺中风邪而升清阳以通鼻窍,长于通鼻窍。二药配用,疏散温通之力大增,更能升达清气、通利鼻窍。是临床上常用于鼻科的药对之一,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头胀、鼻窍不通等症,及鼻渊等。但二药性偏温,临床上以证属寒者最为适宜;若为热证,则需与寒凉清热之品配伍。  6.细辛与石膏  细辛气清而不浊,辛散利窍,有较好的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石膏气味寒凉,有清泄阳明胃火之功。二药配用,细辛之温则被石膏之寒凉所抑制,细辛之升浮又可引石膏上行而清头面之热。二者寒热相配,各取其用,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祛风止痛;适用于风热上攻或胃火上炎之头痛、牙痛、齿龈肿痛等。  7.细辛配附子  细辛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所不至,内可宣经络而疏通百节,外行孔窍而直达肌肤;附子大辛大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品,能外达皮毛而除表寒,里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有真寒,无不皆治。细辛偏散表寒,附子偏散里寒,二药配用,表里内外兼顾,在内则附子治之,细辛托之散之;在外则细辛疏之,附子鼓之助之;具有较好的散寒止痛之功。适用于寒伤内外而见形寒肢冷、头痛身痛、骨节酸痛,阳虚外感风寒,风寒湿痹证而寒湿较明显者。但二药均有一定的毒性,应注意掌握剂量。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实用临床中药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