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华盛顿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  作者:王冀  页数:270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47年,于2004年退休。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在时间充裕的时候,把自己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美国图书馆界闯荡的经验和体会记录下来,以供同仁们分享。于是,退休之后,我即开始撰写这样一些文字。结果思如泉涌一发不可收拾,不光是国会图书馆的内容,还有这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都一齐涌上心头。既如此,不如索性信马由缰,朝花夕拾,写一本70年生涯的回忆录。    这一年半以来,我每天都会抽空写上几笔,想到多少就记多少,到目前为止就算是大体完成了。虽然总感觉还有很多人和事没有写完,但对于一本这样的书,我认为300多页的篇幅比较合适,太长人们就没兴趣读下去了。    这本所谓的回忆录,为的是把自己有记忆以来所经历的、并且值得一记的事情都写下来。自20世纪30年代卢沟桥事变起,到新世纪初在国会图书馆退休止。不求精彩详尽,但求真实确切。希望能让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我本人的读者们,既可以通过我的视角看看这70年来的变迁,也能够分享我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观察、体会和思考。    全书内容跨度70年,其中所提到的时间、地点和人名不可避免会有偏差之处。我衷心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将来如有机会再版必定更正。    我年岁已高,手写很慢,也不会用电脑打字。幸亏巧遇一位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同学高青。他会打字,文笔也很好,于是我请他共同合作。在他的帮助下,这本回忆录顺利完成。这也是一段很幸运和有趣的经历。    在美国,70岁以上的老一辈中国学者们,大多和我有所往还,他们中写回忆录的并不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回忆录,一是芝加哥大学何炳棣教授所著的《读史阅世六十年》,何教授国学造诣深厚,我对他的精深学问一向钦佩不已。他的这部回忆录记叙了他从求学到治学的往事,亲切温暖,我看后十分感动。    另一位是哈佛大学现代文学教授李欧梵。我平时的一大爱好是逛书店,每次回国,都会在各大书店的人文图书书架旁驻足很久。有次回香港,看到书店有他的一本《我的哈佛岁月》,就买下来在回美国的飞机上拿出来阅读。一翻看就被深深吸引,手不释卷。他的文笔流畅有趣,思路清晰独特,读起来兴味盎然,我非常喜欢。这也是我读过最吸引人的回忆录。    如今,来美国留学的年轻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他们聪颖勤奋、积极好学,在美国这片土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像我这样老一辈留美知识分子也有必要把自己的历程和体会介绍给年轻一代,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中参考经验、吸取教训,少走点弯路。    对我影响颇深的两位忘年之交张学良将军和宋美龄女士都曾和我聊过写回忆录的事。他们都说回忆录不好写。若把自己写得太不堪,心有不平;若写得过高,则难免自我吹嘘之嫌。我写回忆录,希望能尽力做到实事求是。我并非一流学者,也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或多或少在学术界和中美关系方面做过一些事情,文中涉及之处,是否是自吹自擂,我相信读者自有判断。    我这一生,从出生到工作退休,一直都很幸运,没受什么磨难。生在大户人家,常有贵人相助,又得贤妻体贴照顾。不像其他很多来美求学的中国学生有艰苦奋斗的磨砺。我平生最大的遗感就是父母去世前没有机会床前尽孝。    一帆风顺走到今天,我必须要感谢那些在人生道路上给我指点和帮助的人,尤其是在国会图书馆共事40年的老同事们。    最后,借用张学良将军经常说的一句话:“上帝一直在眷顾我。”    2007年8月华盛顿

内容概要

  《从北京到华盛顿:我的中美历史回忆》作者王冀出生于民国政要家庭,其父亲王树常系原东北军高级将领,与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张群、顾维钧、陈立夫、韩复榘等国民党政要,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林彪、聂荣臻、杨尚昆等中共领导人往来密切。作者从小耳濡目染留下了关于这些名人的许多鲜为人知的记忆。  1949年作者来到美国求学,并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在此期间,作者频繁穿梭于中美两国和台湾、香港地区之间,不仅与台湾地区的国民党领导人交往密切,而且与美国政要、中共高层领导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者是尼克松访华后第一位具有官方背景返回大陆的华侨,亲身见证并参与了抗日战争、中美建交、中美学术文化交流、两岸会谈、1995年宋美龄国会演讲、江泽民与胡锦涛访美和连战访问大陆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作者与张学良将军和宋美玲女士交往密切,曾经积极为张学良秘密访问大陆穿针引线,并成功地策划了1995年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第二次演讲,轰动世界。作者对这两段交往的回忆为我们揭示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幕。

作者简介

王冀,1932年生,祖籍中国辽宁,为东北军高级将领王树常之子。1949年赴美国求学,1957年进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1975年担任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直至2004年退休。20世纪70年代,王冀受美国国务院指派秘密访问大陆,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发起并成立了美中政策基金会,旨在加深美中两国从高层到民间的广泛交流。王冀先生交友广泛,常年频繁穿梭美国与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与内地之间,不仅与台湾地区的国民党领导人交往密切,而且与中美两国的政要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亲身见证并参与了中美建交、中美文化学术交流、江泽民与胡锦涛访美接待等重大活动,并一手策划了1995年宋美龄在美国国会的演讲、2006年连战访问大陆等重大历史事件。

书籍目录

前言 自序 一、我的童年 1.1我的家庭 1.2儿时的记忆 1.3西安事变 1.4国难当头 1.5抗战胜利后的北平 1.6解放战争 1.7辗转赴美求学 二、初到美国 2.1在纽约 2.2进入马大 2.3大学学习 2.4日常生活联系 2.5担任中国同学会会长 2.6开餐馆的经历 2.7排演话剧 三、教书岁月 3.1外交学院 3.2进入乔治城大学 3.3留校任教 3.4学术社团组织 3.5教书轶事 四、国会图书馆的岁月 4.1初识国会图书馆 4.2工作机会 4.3国会图书馆简介 4.4中文收藏沿革 4.5初期的工作 4.6编写中国科技工具书 4.7科技部的工作 4.8光荣进入中文部 4.9国会图书馆善本书典藏 4.10中文部的工作伙伴们 4.11前往香港 4.12担任中文部主任 4.13中外学者 4.14与美国政界人士的往来 4.15重返香港中文大学 4.16其他工作 4.17经历9•11 4.18中文部去留风波 4.19退休前后 4.20国会图书馆内幕 五、华盛顿五十年 5.1个人生活的杂忆 5.2美国种族问题 5.3华盛顿的变迁 5.4在美华人 5.5台湾见闻 5.6台湾驻美外交官 5.7大陆驻美使节 5.8成立美中政策基金会 5.9基金会活动 5.10美国智库介绍 六、与大陆的联系 6.1首次回国 6.2促进中美图书馆界交流 6.3中美建交前夕 6.4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我访问大陆 6.5和大陆各界的往来 6.6我所参与的几次重大活动 6.7基金会参加外事接待的经历 七、我与张学良将军的往还 7.1背景 7.2建立联系 7.3首次见面 7.4张学良口中的历史 7.5我与张将军的亲密关系 7.6回大陆的努力 7.7张学良在美国的三个月 7.8终成泡影 7.9最后的日子--张学良夏威夷的岁月 八、我与宋美龄晚年的岁月1994-2003 8.1宋美龄往事 8.2首次拜见宋美龄 8.3推动宋美龄重返华盛顿国会 8.4宋美龄最后的日子 九、我与台湾国民党的几段往事 9.1促成连宋配 9.2连战访美 9.3连战大陆行 9.4大陆行之后 9.5两岸关系的思考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1我的家庭 我在高中时期就离开父母前来美国,大学毕业40年来一直是和我的妻子、儿子一起生活。我和妻子是在乔治城大学上学时认识的,她对我的照顾体贴人微。我的儿子喜爱写作,在《华盛顿邮报》做编辑,现在每个星期依然会回来看望我们。我很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一起生活这么多年,他们对我长期以来的生活工作帮助非常大。 但是,在我7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对我为人处世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我的父母。 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那十多年的情景,我现在仍然时常想起,无法忘怀。我的童年是在父亲的教导和母亲的呵护下度过的。我和父母的关系很密切很亲近,无话不谈,不像旧社会中国很多大户人家,父母和子女都有一定距离。我家里除了父母外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我大哥比我大十几岁,二哥比我大七八岁,他们1939年到1948年生活在美国,也都是非常恋家的人,出门在外时常想着家里。1943年姐姐出嫁后,母亲身边只有我一个亲生孩子,我和父母单独相处的时间更长,感情也格外深厚。 我的父亲名叫王树常,字庭五,1885年出生在辽宁省辽中县(今属沈阳市)三台子村一个殷实的农村家庭。我出生时祖父已经过世,父亲有四个兄弟一个妹妹,他们都在农村成长生活,没有机会进城。我的祖父非常希望父亲能够走进城市,出人头地。因此,从小就把他送进私塾读四书五经。在他六岁时,父亲的生母去世,所以父亲自小就失去了母爱。不过非常幸运的是,那时家里有一位女工,叫做李周氏,从那时起祖父让她负责照顾父亲。李周氏对父亲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她看到父亲很喜欢写字,就常常自己跑去镇里为他买来笔墨。父亲生病也多亏了李周氏的照料服侍。父亲年老后常常提起这位李周氏,他总是说,不要忘记对自己有恩惠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我印象很深。父亲1905年参加中国最后一届乡试,考中了秀才,这在当地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当时村里敲锣打鼓,好不热闹。祖父也非常高兴。我的母亲罗淑宜,出生在辽阳县满清正黄旗家庭,虽然是皇族,但当时已经家道中落,经媒妁之言于1908年和父亲结婚。那个时候父亲在辽中县教书。徐世昌当时在奉天做东三省督军,他要选拔20位有为青年去日本东京士官学校深造,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这是第八届中国学生前往东京士官学校,后来这些留学生大多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根据父亲的回忆,他当时坐船从大连到东京,一行有近百名学生,除了来自东北的还有从南方来的学生,这些南方学生普遍更加摩登更加新潮,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在这群学生中有两个人后来影响了我父亲的一生,他们就是蒋介石和张群。父亲和蒋介石及张群是在船上认识的,一见面就相谈甚欢。张群问我父亲学哪一科,父亲说打算学军事测量学,张群说,学测量最高只能当测量局长,少将军衔而已。父亲想想觉得张群说得很对,到了日本后学的是步兵科,而张群学的是炮兵科。在学校,父亲和蒋介石住在同一间宿舍里。父亲是个读书人,一门心思学习研究,而蒋介石却经常出去玩,四处交朋友,反倒不怎么用功读书。 父亲1910年毕业先到了南京参加辛亥革命,后来袁世凯赶走孙中山自己坐上了大总统的宝座,我的父亲这时也到了北京参谋本部担任作战科科长,后来在段祺瑞手下做《陆军杂志》的编辑。1915年袁世凯迭从全国送8名高级军官去日本陆军大学培训,日本陆军大学在当时堪称东方的西点军校、将帅的摇篮,水准地位与士官学校不可同日而语,袁世凯的选拔要求是最低官衔必须是少将。我的父亲当时是上校,不符合要求,本来无法人选,但是由于这8人中有一位年纪较大不愿远行,父亲于是递补成行。母亲也一并随行陪伴,并在日本家政学校学习,我的大哥就在这期间出生于东京。1919年父亲学成回国,继续在北洋政府中任职。经过日本留学时的同学韩麟春介绍,黑龙江督军吴俊生把他请去做督军公署少将参谋长。1922年张作霖东北军军制改革,父亲和日本士官学校同学杨宇霆、韩麟春一起为东北军改革主要人物。1925年郭松龄兵变,父亲成为张作霖身边最亲信的军事将领之一,被任命为总参议。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入主东北军。父亲担任军令厅长(即东北军政部长)。1929年杨宇霆被处死,父亲成为东北军实际上的指挥核心。父亲一直宣导中国应该结束军阀割据的分裂局面,归由统一的中央政府领导,由于张学良和当时已经是国民政府首脑的蒋介石从未打过交道,于是父亲成为东北和中央建立联系的桥梁,一举促成东北易帜。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合倒蒋,拉开中原大战的序幕。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派父亲率军人关,阎锡山、冯玉祥败退,蒋介石终于战胜国内所有军阀,这也达成了父亲长期以来盼望国家统一的心愿。后来父亲出任京津卫戍司令、河北省主席,并被授予上将军衔,此后一直住在北京。1935年12月,父亲被任命为军事参议院副院长,抗战时辗转于河南、武汉、香港等地。抗战胜利后,父亲看到民心所向,国民党的统治不得人心,于是在平津战役时动员傅作义接触解放军,实现北京和平解放。 父亲是个很顾家的人,他不喜欢出去应酬,常常和我在院子里聊天,谈古论今,说些古今中外的故事和为人处世的道理,还会带我去一些当时知名人物的家里去拜访,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就来源于此。父亲总是教育我要牢牢记住三条:一是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国家;二是对家庭亲人要多加关心;三是和朋友、同事要好好相处,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父亲说自己一生中做过三件有意义的事:其一是1928年到1929年促成东北易帜,国家统一;其二是1930年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召开扩大会议试图推翻蒋介石,并发动中原大战,父亲并同张群、吴铁城与双方代表谈判,同时东北军人关调停,父亲从此做河北省主席以协调华北、中原一带军阀矛盾,并管理当地东北军;其三是退休后,他看到民心向背,支持共产党政府统一全国。1949年闲居北京时虽然和共产党领导人没有深交,但他从民族大义出发,为和平解放北京而出力,并从此留在大陆。

后记

回忆录到这里即告一段落。读者朋友们看完之后也许会对我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无论如何,我这一生一直是愉快而又幸运地走过,而我自己也确实乐在其中。    我生在一个大户人家,20世纪20年代,父亲成为东北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东北各地的亲戚纷纷前来投靠,王家上百口人一直生活在一起,人丁兴盛。从我一出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仅佣人就有几十个的大家庭里,这样的规模在当时全中国也并不多见。即使是抗战逃难,我也从来没有为衣食发过愁,整个家庭也没有分散。历经辗转重返北平之后,父亲卸职归隐,但是声威依旧,王家近百口人依旧生活在深宅大院之中。父亲对置业购房颇有心得,对挑选房产既精通也热衷,他总是希望能够让依附他的全族人生活得更加舒适。    我在1949年离开祖国前往美国求学,解放后家中的情况不得而知。。起初还会收到父亲的家书,告知一切安好。再往后中美联络中断,直至1972年秘密访华,方才重新建立联系。    那次是我20多年后首次回家,深切感受到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家中的境况也出乎我的想像。父母已经过世,兄嫂支撑全家。哥哥告诉我,解放后,父亲颇受礼遇,关照有加。但是毕竟新中国已经不再是从前的社会。父亲所住的府邸依然留给我们家,但是其他各处的房产都收归国有。家里的几百口人也陆续散去,前往各处自谋生路。    “文革”开始后,全家已经没有几口人了,只有两个哥哥还在苦苦支撑。而散落各地的亲戚,都受到冲击,我在东北的堂兄有的投河自尽,有的下放北大荒,遭遇颇为凄惨。    到今天,我的哥哥姐姐们都已经不在,这一代人只有我一人还在人世。父亲留下的房产都已充公,仅有北京一处还剩几间由我侄子一家人居住。正如巴金的《家》、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一样的故事情节,我的家庭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经历了从兴盛到没落的过程。的确,盛极而衰周而复始正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规律。不光是我们家,看看当年不可一世的蒋家,也逐渐走下坡路,现在连台北蒋中正纪念堂都已难以保全。我作为一个亲历者和见证人,身处其间,不由得感慨万千。    但毕竟,我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并没有带给我多少磨难和不幸。自小受到父母的荫庇,出国避开了“文革”的波及,在美国的生活舒适愉快,家庭幸福。这都要感谢上天给我的运气和身边所有帮助和照顾我的亲人朋友。    年老之后,我常常想到自己的归宿,希望能够落叶归根,回到故土。每次回国,我都会到几十年前父亲和我曾经居住过、逗留过的各地走走看看,追忆旧事,自然免不了抑或旧貌新颜;抑或物是人非的感慨。不过,父亲以前的地产都已经不在,我现在回国已是无处可居,无枝可依。我正打算向有关部门请求将原先父亲的住所返还给我,然后修复改建成王树常故居和纪念馆。一来使我有个安身之所,二来也尽一份孝心了却一桩心愿。    我一生中最值得宝贵的岁月是在国会图书馆中文部度过的。在这样一个中国以外世界范围内最大、最好、最权威的中文藏书宝库工作,为知名学者、政界人士以及对各类课题有兴趣的研究者提供帮助的过程,是非凡的体验。在与很多学术巨擘的接触中,我充分看到自己知识的肤浅和视野的狭窄,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我一直说自己从来都不是一流学者,没有做出什么一流的学问,但是,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自己是个一流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我在大陆高中毕业出国留学,大学读的是农科,最终能在国会图书馆中文部担任主任一职,这也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就像自己因为种种关系能够有如此的经历,尤其是重大事件的见证以及和要人的交往,这也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人生总是这样充满着未知的惊喜。    另外就是在乔治城大学教中国历史的历程,这也是和很多图书馆界同仁不太一样的经验。比起图书馆工作,我的教书生涯更加久远。我热爱教书,热爱历史学,热爱传授知识,同时从学生身上汲取新鲜养分,让我始终都乐此不疲。从事自己兴趣所在的事业是很享受的,每每和莘莘学子济济一堂,研究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十分快乐的经历。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始终关注中美关系。在从国会图书馆退休之后,依然想方设法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庶竭驽钝,弘扬中国文化,为中美两国的友好关系的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岁月蹉跎,一晃而过,回想起来就如同大梦一场,所幸的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美好的记忆。    这本回忆录到此已至尽头,希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教。由于时间跨度有六十年之久,有些年代时间已记不确切,若有偏差之处,还请原谅。本书得以顺利出版,离不开商务印书馆Steven Luk董事总经理、徐昕宇编辑以及美国的高青同学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媒体关注与评论

王冀先生丰富的一生,主要有两种身份:一是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并协助成立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另一是在冷战时期穿梭于中美两国和台湾、香港地区之间,促进互动,协助结束冷战时期,引向和平。《从北京到华盛顿》一书,正是他生动可读的自传。     ——余光中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    王冀博士在美国政府机构中地位甚高,在中美知识界重启交流大门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通过和平对话解决台湾问题作出杰出努力。作为名门之后,若留在中国,他也许将另有一番发展;而在美国,他同样成长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和他所遇到的人,造就了一段传奇的人生故事。相信此书定会让你手不释卷。    ——傅立民大使  资深外交家,前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  前美国驻华公使,前美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  尼克松访华之行首席翻译    王冀的回忆录《从北京到华盛顿》追述了他只身从中国到美国留学、创业的故事。由于他的军政首长家庭背景和生长在一个大动乱的特殊年代,这本书揭示了许多当代风云人物的生活侧面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幕。    ——亓冰峰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    王冀在美国60年,作为大学教授培育了不少英才,也积极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对内地与香港、大陆与台湾都有着透彻了解,也清楚很多历史事件背后的运作过程和周折,还曾促成蒋夫人宋美龄参加美国国会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50周年活动,并发表演讲。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张汉昇 美国《世界日报》社长

编辑推荐

《从北京到华盛顿:我的中美历史回忆》编辑推荐:王冀是克林顿、希拉里、宋楚瑜的老师;他“在美国政府机构中地位甚高”,他是中美40年交往的亲历者,历史细节缔造了一个人物的传奇。中美建交之际,美国国务院为何偏派他秘访大陆?张学良终获自由,回归大陆之计为何夭折?50年后,宋美龄究竟如何重返美国国会山发表震惊世界的演讲?从反目到联合,2004年台湾“大选”“连宋配”怎样达成?2005年,国共领袖再次握手,连战怎样终登大陆?

名人推荐

王冀先生丰富的一生,主要有两种身份:一是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并协助成立香港中文大学的图书馆,另一是在冷战时期穿梭于中美两国和台湾、香港地区之间,促进互动,协助结束冷战时期,引向和平。《从北京到华盛顿》一书,正是他生动可读的自传。 ——余光中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王冀博士在美国政府机构中地位甚高,在中美知识界重启交流大门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通过和平对话解决台湾问题作出杰出努力。作为名门之后,若留在中国,他也许将另有一番发展;而在美国,他同样成长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和他所遇到的人,造就了一段传奇的人生故事。相信此书定会让你手不释卷。——傅立民大使  资深外交家,前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前美国驻华公使,前美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尼克松访华之行首席翻译王冀的回忆录《从北京到华盛顿》追述了他只身从中国到美国留学、创业的故事。由于他的军政首长家庭背景和生长在一个大动乱的特殊年代,这本书揭示了许多当代风云人物的生活侧面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幕。——亓冰峰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王冀在美国60年,作为大学教授培育了不少英才,也积极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对内地与香港、大陆与台湾都有着透彻了解,也清楚很多历史事件背后的运作过程和周折,还曾促成蒋夫人宋美龄参加美国国会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50周年活动,并发表演讲。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张汉昇 美国《世界日报》社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北京到华盛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哈,终于拿到手了,好好看一下。
  •   作为自传来说,书不厚, 但作者的经历很传奇,虽说不可复制,但看得到一个人的奋斗历程。
  •   作者作为历史事件亲身参与者,揭露张学良晚年未能访问大陆之谜,宋美龄眼中的国共纷争、连战访问大陆台前幕后,绝对震撼,超级推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