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的吸引力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皮耶罗·费鲁奇、 席玉苹 华文出版社 (2009-08出版)  作者:皮耶罗·费鲁奇  页数:249  译者:席玉苹  
Tag标签:无  

前言

仁慈——一种立场,一种生活方式老太太连东西都懒得吃了。在世上孤零零的,她觉得所有的人都忘了她。她万念俱灰,连吞咽都困难。光是想到咀嚼食物就让她无法忍受。她把自己锁在无声的悲伤里,一心等待死亡。这时候,蜜黎娜闯了进来。蜜黎娜是我的姨妈,每天下午她都会四处巡视,照顾无家的游民,敬老院里被遗忘的老人、被忽视的孩童、被社会放逐、适应不良的边缘人,垂死挣扎的病人。她会想办法让他们开心起来。蜜黎娜遇到了那位不再吃东西的老太太。她对她说话,想引她开口。老太太用微弱的声音说起她的儿女,说他们太忙无法照顾她,现在更是不来看她了。她没有病,她只是因为吃不下,所以没有力气,又因为没有力气才吃不下东西。蜜黎娜建议:“要不要来点冰淇淋?”很怪的点子,要一个奄奄一息的人吃冰淇淋。可是这点子奏效了。随着一匙匙冰淇淋下口,虽然极缓慢,老太太的气色、声音和活力都恢复了不少。就这么简单,有如神来之笔:给无法进食的人容易入口的美味,很快就能让她精神一振。不过,这个解释只是片面的。蜜黎娜会想到用冰淇淋的办法,是因为她把老太太放在心上。因为她看得出来,老太太需要的不只是食物,而是关怀和关注;这和我们所有的人需要的没有两样,一如我们需要氧气。老太太在吃到冰淇淋之前,先感受到了被理解的温暖,而让她的脸色恢复红润的不单是食物,更重要的,是一个简单的仁慈举动。仁慈?或许我们想到这个主题都会觉得荒谬。我们的世界还有暴力、战争、恐怖主义和毁灭。然而,生命之所以继续,正是因为我们以仁慈对待彼此。我们只是不以为意,没有替它大肆宣扬而已。明天没有一家报纸会刊载某个母亲为孩子在床边讲故事、某个父亲替家人准备早餐、某个人专心倾听别人说话、某个朋友替我们加油打气、某个陌生人帮忙提手提箱……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会发现日常生活当中,仁慈处处可见。我们很多人都是仁慈的,只是连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做仁慈的事情,纯粹是因为那是对的。我的邻居尼可拉一向忙碌,可是他绝不错过任何帮助人的机会。每当我或妻子、孩子必须从我们位于乡下的家前往机场时,他立刻说要送我们去。之后他会替我们把车开回家,在车库停好,如果我们要离家很久,他还会为我们取出电池。等我们归来,他会到机场接我们——不管是酷暑难当还是天寒地冻,他一定到。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什么驱使他花掉半天的工夫、不分昼夜地帮我们这个忙?他大可选择其他更紧急或更有趣的事情去做。他大可把我们载到最近的火车站就好。可是他不,永远是服务到家。只要能力所及,他总会想办法伸出援手。这就是纯粹、不涉及利害关系的仁慈。这样的事听来或许特别,却绝非特例。恰恰相反,它包含了诸多人际互动的因子。盗窃、谋杀我们时有耳闻,可是幸亏有尼可拉这样的人,世界才能继续转动。我们生活的经纬是由关怀、同情心、互相服务这些纤维编织而成的。这些特质深植在日常事务当中,我们因此不曾留意。接受仁慈对我们的益处,请你回想一桩别人曾经对你做过的仁慈举动。它可大可小:一个为你指点车站方向的路人,或是一个为了让你免于成为波臣而纵身投入河中的陌生人。这件事对你可有什么影响?这样的影响大多是有益的,因为如果有人在我们亟须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我们会感到如释重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心声被听到,喜欢得到温暖友善的对待,喜欢被了解、被呵护。仁慈,让我们的生命得到了救赎。这种关系的另一面也有同样的效果;施予仁慈和接受仁慈一样,对我们的好处不分轩轾。如果你接受我在本书所勾勒的广义的仁慈定义,你大可拍着胸脯保证,因为科学研究证实过,仁慈的人比较健康长寿,比较受人欢迎、生产力较高、事业较为成功,也比较快乐。换句话说,仁慈的人比较强健,势必要比欠缺这种特质的人更有趣,也更能拥有完美的人生。仁慈的人等于有更好的装备,去面对人生的诡谲莫测和惊涛骇浪。不过,我已经听到有人驳斥的声音: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和长寿而以仁慈待人,那么我们岂不是扭曲了仁慈的本质?如果仁慈流于心机的计算、自我利益的考虑,它就不再是仁慈。一点也不错。仁慈本身就是它的目的,不能出于其他任何动机。仁慈真正的好处就是居心仁慈。仁慈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意义和价值,带领我们超越烦恼和争斗,让我们对自己满意,重要性或许更甚于其他生命要素。就某种意义而言,所有显示仁慈好处的科学研究都是无用的——这些研究并不是有用的诱因,因为仁慈唯一的诱因就是伸出援手的渴望、慷慨助人、关注别人生活而得到的乐趣,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研究还具有非凡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如果体贴关怀、富于同情心、开放心胸接纳他人的人比较健康,这就表示我们的仁慈是与生俱来。进一步说,任由敌意滋生或是抱恨终生,我们不可能达到最好的境界。而如果我们忽视或压抑这些正面的特质,很可能既伤人也伤己。一如精神学者亚柏多•艾柏提(Alberto Alberti)所说,没有表达出来的爱会变成恨,没有尽情享受的喜悦会变成压抑。是的,上苍造人的时候,已经为我们设计了一颗仁慈的心。科学研究是了解自己的有用工具,不过并不是唯一具有决定性的工具。随年龄而增长的智慧、伟大的艺术成就、自我独立的直觉,都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我们后面会看到,仁慈具有种种不同的面向,它可以变成一场卓越的心灵升华,彻底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让我们加快个人和心灵的成长。诸多关于性灵的传统思维都将仁慈和利他思想看做是救赎或解脱的关键。例如,佛陀曾经列举仁慈的好处,沙伦•萨兹柏(Sharon Salzberg)曾于她优美的著作《爱上仁慈》(Loving Kindness)中引述如下:如果你仁慈——一、你会安然入睡。二、你会容易苏醒。三、你会有甜美的梦。四、你会受人爱戴。五、天神(神明)和动物都会爱你。六、天神会保佑你。七、外在的危险(毒药、武器、烈火)不能伤害你。八、你会容光焕发。九、你会心境澄明。十、临死之际一无所惑。十一、你会重生于极乐世界。在伟大的诗人眼里,爱护天地万物、与所有的生灵和谐共存乃生命的精髓,也是人生最大的胜利。例如,但丁在《神曲》中历经了地狱和炼狱之旅,在目睹各种人性的扭曲和不快乐之后,他升入天堂,趋近旅程的终点。在那朵神秘的玫瑰花当中,他看到一位“含笑的美女”——那就是圣母,女性的原形。根据某些译者的阐释,整部《神曲》其实是一趟发现之旅,是一个男人和他阴柔面及失去的灵魂重新聚合的过程,而这里的灵魂指的就是这个人的心,以及感受和爱人的能力。殊途同归的是,德国剧作家歌德在他毕生呕心沥血的巨作《浮士德》中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根据浮士德和魔鬼订下的契约,他必须在一生中找到某个让自己的生存富有意义的时刻,否则就得永远成为魔鬼的俘虏。他在感官享受的极致、钱财权势的狂喜、科学知识的大梦中孜孜寻找快乐,可是一无所获。最后,当他似乎丧失了一切,洋洋自得的魔鬼前来索取胜利时,他却在永恒的女性特质中找到了生命的完满——爱、柔情和温暖。且让我们回到现实。现在各位应该很清楚,我说的是真正的仁慈。上苍让我们免于虚伪——出于自利的礼貌、工于心计的慷慨、流于浮面的礼数——也让我们不至沦于违反自我意愿的仁慈。如果某个人帮我们的忙只是出于罪恶感的驱使,还有什么事比这个更尴尬?心理分析学界也提到了另一种仁慈:暗藏着愤怒的仁慈,亦一种“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想到自己满心愤怒,我们就不免心烦意乱,因此我们在潜意识里就压抑这个阴暗面,刻意孜孜行善。可是,这是一种虚假、不自然的仁慈,和我们心底真正在乎的毫无关联。另外,脆弱有时候会以仁善的面目现身:你心里很想说不,却每每点头答应;因为想讨好别人,所以随波逐流;因为害怕得罪人,所以节节退让。一个太过懦弱、凡事唯唯诺诺的人,到头来会落得全盘皆输。所以,让我们扬弃所有这样的仁慈。我的重点是:真正的仁善是一种强韧、真诚、温暖的自然状态。它是好几种不同特质的交互作用,例如温暖、信任、耐心、忠诚、感恩,不止一端。本书各章就是以每一种特质的角度来谈仁慈的,就像同一个音乐主题有不同的版本变化。这些特质缺一不可,否则仁慈既不真诚,也欠缺信服力。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用心培养、发扬光大,每一种特质都足以促成心灵的改革,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而这些特质一旦携手合作,行动会更有效,成果也更丰厚。从这个观点来看,仁慈不啻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仁慈和源出于它的各种特质好处多多,不一而足。为什么心存感恩的人做事较有效率?为什么有归属感的人比较不会垂头丧气?为什么为别人着想的人较为健康,信任别人的人比较长寿?为什么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比较漂亮?为什么养宠物有益身心?为什么常跟别人聊天的老人较少罹患阿兹海默症?为什么受到较多爱与关怀的孩童比较健康也比较聪明?因为这些态度和行为都关乎仁慈,能让我们更接近人生的目的和本质。它的道理其实基本之至:人我的关系越融洽,我们就越快乐。我们后面会看到,仁慈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可是它的精髓却简单至极。我们会发现,仁慈是一种无须太费力的处世之道。它是至为经济实惠的态度,因为它省去了我们浪费在猜疑、忧虑、愤恨、钩心斗角或是无谓设防上的大量精力。这种态度是减法,将不必要的东西剥减殆尽,我们便能回归到简简单单的本来面目。仁慈关乎我们身上最柔软、最亲密的一面。它是我们的本性之一,可是这个层面往往没有充分表露——尤其是我们文化中的男性,女性亦然。这是因为我们害怕自己脆弱的一面一旦曝光,会受苦受罪——我们会遭到攻讦、嘲笑或耍弄。可是我们后面会看到,我们之所以受苦受罪,反而是因为不将仁慈表露于外。事实上,只要我们触及了这个柔软的核心,整个感情世界会变得生气蓬勃,无数的可能性也随之开启。只是,这个工作不见得容易。我们有时置身的状况常是败事有余,这是因为人类自身处于一种“全球冷化”当中。人际关系越来越冷漠,人与人的交流有如急就章,仿佛事不关己。利润、效率之类的价值观重要性日益升高,人情温暖和实体接触因而被牺牲。亲情和友情受到磨难,越来越难持久。全球冷化处处有迹可寻,尤其当它化身为日常生活的小灾小厄而影响到我们的时候,更是明显可见。你打电话要找个人谈话,结果听到的是语音录音,告诉你一大串选项。你停了车,发现停车场的服务员已经变成计费码表。你等朋友写信来,结果收到了电子邮件。你深深喜爱的农场不见了,水泥建筑取而代之。你注意到,老年人得到的照顾和尊重今不如昔。你的医生不听你说话也不看你,只专心看检验结果。小孩子不再到后院玩球,只在电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活动筋骨。另一方面,寻常生活的人情味日益减少,人情温暖被当成了商品贩售:家庭手工冰淇淋、古法烘焙的面包、老奶奶擀制的面条、仿佛让你回到子宫的汽车、让你有如当面对话的电话。人类的感情不可能恒久不变;它的主调和重点会随着世纪的变迁而异。现在,我们不妨来谈谈情感的历史。我相信我们正经历一场心灵的冰河时期,这个时期大约始于工业时代,一直持续到如今的后工业年代。冰河时期的导因不一而足:新的生活情境和工作形态,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家庭的衰落,将人们从出生地连根拔起的大批移民潮,价值观的薄弱,现代世界的分崩离析和浮浅化,快马加鞭的生活步调。别误会我,我并不是怀古恋旧。恰恰相反,我认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很不平凡的世纪里。想培养同情心、仁慈、对他人的关怀,我们拥有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丰富的知识和工具,成功的几率也更大。话说回来,我们目前置身的冰河时期令人忧心。如果说它和忧郁症、惶然无措这两种流行病是联手的盟友,我不会感到惊讶,因为这两种心理疾病最可能的导因除了日益薄弱的归属感外,就是缺乏温暖和一个令人安心、提供保护的社群。仁慈本身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它是我们生活的中心要素。它的力量惊人,足以让我们洗心革面——说不定比任何心态或技巧的威力都大。阿尔多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3,英国作家、批评家)在研究各种旨在发挥“人类潜力”的哲学和技巧上堪称先驱,他研究过林林总总的方法,例如吠陀哲学(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学)、幻觉、劳筋动骨、静坐冥思、催眠和禅学。他在临终前的一次演讲中说:“常有人问我,转化生命最有用的技巧是什么。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实验,我实在有点难为情,可是我必须说,最好的答案就是——仁慈一点。”

内容概要

  如果简化掉心理的旁枝杂叶,将在潜移默化中制造出新的惊喜,而我们的人生也会发生质的转变。而本书提供的就是一种至为精简而又根本的方法,见证奇迹的人生!  ——张德芬  有这样一副画,一扇窗户开向满是乌云的天际,窗帘翻飞,下面写着一行字:我不记得你说了什么,可是我记得你说话时的表情。  人的一生都难免会受到多多少少负面因素的影响,从出世、童年、第一天上学、青春期、交友、恋爱、工作,我们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里程碑。  如果有人在我们亟须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我们会感到如释重负。每个人都希望自已的心声被听到,渴望受到温暖友善的对待,喜欢被呵护、被了解。  而这些的前提是要我们有一颗接纳他人的心。  科学证实,体贴关怀、富同情心、开放心胸接纳他人的人比较健康,进一步说,任由敌意滋生或是抱恨终生,我们不可能达到最好的境界。而如果我们忽视或压抑这些正面的特质,很可能既伤人也伤己。精神学家亚柏多?艾柏提说,没有表达出来的爱会变成恨,没有尽情享受的喜悦会变成压抑。  如果把精力都投注在争斗、与人的冲突、猜忌、愤恨和设防上。  这些往往是浪费时间、损耗精力的莫大虚掷。  本书提供一种至为精简敏行的方法。  如果简化掉这些旁枝杂叶,将在潜移默化中制造出新的惊喜,而我们的人生也会发生质的转变。

作者简介

作者:(意大利)皮耶罗·费鲁奇 译者:席玉苹皮耶罗·费鲁奇(Piero Ferrucci),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著有《孩子是个哲学家》。1946年生于意大利都灵(Torjno),都灵大学哲学博士,师承综合心理学大师罗贝托·阿萨吉欧力(Roberto Assagioli)。他担任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在佛罗伦萨执业已30年。译者简介:席玉苹,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际贸易系毕业,美国德州理工大学企业管理硕士,任《管理杂志》特约撰稿人多年。三度获得梁实秋文学翻译奖。现居高雄,从事译文、写作。译作有《赢家通吃的社会》(智库)、《科学的新娘》、《21世纪三事》(台湾商务)等20余部作品。

书籍目录

引言 一种立场,一种生活方式  /11. 诚实凡事变得更容易2. 温暖快乐的温度 3. 宽恕活在当下4. 接触感动人也被感动 5. 归属感我属于,故我在6. 信任你可愿意冒险? 7. 专心当下就是唯一 8. 同理心 知觉的延展 9. 谦逊 世上并非唯你独尊 10. 耐心你是不是把灵魂留在身后了?11. 慷慨重新划定边界 12. 尊重仔细看,用心听 13. 弹性顺者昌,逆者亡 14. 记忆你有没有忘记什么人?15. 忠诚不要乱了头绪 16. 感恩最容易的快乐之道17. 服务大好良机 18. 喜乐我们的自然状态 结语

章节摘录

我们就像佛教寓言中的一群小孩,在沙滩上堆土盖城堡。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城堡,各有各的领土。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最重要:”这是我的!””是我的!”,甚至因此吵架、打架。夜晚来到,孩子纷纷归家,他们忘了沙做的城堡,沉沉进入梦乡,而所有人的作品都被浪潮冲洗得干干净净。我们最宝贵的物品就像沙做的城堡。我们真的要把自己看得那么严重吗?慷慨,能松开我们紧抓着不放的执着,让我们放手。一个人在一天中总要遇到二十三个挫折(十年前是十三个)。你打算跟这些挫折宣战还是随之起舞?能屈能伸的弹性,对人际关系有深远的影响。或许我们生就温暖友善,可是因为无法适应新的事物,一旦有突发事件就意气消沉、情绪恶劣、横眉竖目甚或一蹶不振,哪有力气将我们最好的一面展现于外?我们的魂像是掉了一半——另一半拿去抱怨、抵抗、和现实打仗去了。有弹性的人比较容易相处,因为他们能坦然接受眼前的事实。如果你和某人坠入爱河,私心希望对方永远不变,因为你已经习惯了那样的他(她),那你等于在跟保单谈恋爱,而非活生生的人。反之,给对方越多空间去改变、实验、摸索,你们的恋情就越可能像一场探险,两人都带着好奇,盼望下一步的到来。且让我们扬弃所有这样的仁慈。我的重点是:真正的仁善是一种强韧、真诚、温暖的自然状态。它是好几种不同特质的交互作用,例如温暖、信任、耐心、忠诚、感恩,不只一端。就像同一个音乐主题有不同的版本变化。这些特质缺一不可,否则仁慈既不真诚,也欠缺信服力。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用心培养、发扬光大,每一种特质都足以促成心灵的改革,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而这些特质一旦携手合作,行动会更有效,成果也更丰厚。从这个观点来看,仁慈不啻是心理健康的同义字。仁慈是一种无须太费力的处世之道。它是至为经济实惠的态度,因为它省去了我们浪费在猜疑、忧虑、忿恨、钩心斗角或是无谓设防上的大量精力。这种态度是减法,将不必要的东西剥减殆尽,我们便能回归到简简单单的本来面目。而商场上又如何呢?我们依然可以获致同样的结论。剥削劳工,破坏环境,欺瞒顾客,助长浪费风气的企业短期内或许能获利,长远的竞争力则远不如重视环保,不占员工便宜,诚心为客户服务的组织。政治圈内,仁慈是放下强权主导的心态和长年的钩心斗角,同时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需求和历史。大家越来越清楚,以暴力和战争来解决世界的纷争,是极其粗糙又无效率的手段,它只会挑起众怒,从而制造新的暴力、纷乱、苦难、贫穷和资源的浪费。如果你早上醒来第一个念头就是防卫自己、担心自己或家人会有不测,比起你将世界视为温暖的观感来,你当然悲惨得多。一个涉及百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这些五十五到八十岁的男男女女,信任别人的人不但健康较佳,对生活也较为满意,而十四年后做的后续研究更发现,信任他人的人活得更久。关于专心,佛陀曾经训示:让你看到的只剩下目之所见,听到的只剩下耳之所闻。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先入为主的想法束之高阁,一无成见地迎接当下,完全专心一意。这才是完全的开放。你必须容许自己被当下这一刻所惊喜。

编辑推荐

《仁慈的吸引力》:在这个标新立异、呼唤原创性、和别人竞争、要当第一名这样的观念准则下,我们该如何释压,并有效发挥出自己的天赋和特质?生活有许多不同的面向,可是它的精髓却简单至极。本书倡导一种至为经济的生活态度,一种无须太费力的处世之道,一种更广阔的心灵天地。它省去了我们浪费在猜疑、忧虑、忿恨、钩心斗角或是无谓设防上的大量精力,让人回归到简单的面目,因而事半功倍。

名人推荐

如果简化掉心理的旁枝杂叶,将在潜移默化中制造出新的惊喜,而我们的人生也会发生质的转变。本书提供的就是一种至为精简而又根本的方法,见证奇迹的人生!    ——张德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仁慈的吸引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为了满意自己的心理需求而买,质量不错
  •   我必须得说,我只是看了一下目录和文摘。我相信这本书不会让你失望的,仁慈不仅仅是利他,更是利己。 关爱他人,快乐自己。让世界充满快乐与温馨。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如果你想做一个关爱他人,被人尊重的人。它值得你一看。
  •   给别人买的书,应该还不错
  •   仔细读过两遍,收获颇多,浮躁、功利、身心失衡的当今,尤其需要。
  •   书里的内容给很温暖的感觉,希望有更多人能喜欢这本书
  •   机缘巧合,这本书送给朋友了。
  •   德国人写的书,只是感觉翻译的不是很好,一本好哲学书,最好看原版的!
  •   活动时免费得的,还行吧
  •   写的比较平实,也富有洞见,值得一读。
  •   为什么会没有人推荐呢?... 阅读更多
  •     经科学研究,仁慈的人总是比较长寿、比较健康、比较快乐、比较受人欢迎、比较有个人魅力。  施予仁慈和接受仁慈一样,对每个人都有很大影响,能够学会仁慈,对凡事尽可能地付诸善意,凡是或许就会变得更容易。
  •     每日活的疲惫无效,尽管有着欲望和期许,不是不够想要而是觉得自己无力——尽力学习如何负责、如何计划、如何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断地奔跑,筋疲力尽也不敢停下看看脚下这片土地,抱着青云的梦想走在显示的土地上,这样的落差成了压力,成了痛苦,成了找不到幸福感到原因
      
      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缺少仁慈,对自己、对别人,我每天走得太快,丢失了灵魂,把自己变成了欲望的工具,贪图享受却被享受贪图,定睛一看才发现我们哪里都没有去,什么都没得到。
      
      其实这本书谈的是各种美德,耐心、忠诚、宽恕、感恩。。。
      一项一项看过这后,发现这些我曾有的东西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被丢或被扭曲,再或被遗忘,急冲冲的走向明天,却丢失了今天,结果生活变成了追逐永远不会到达的明天,所以,我懂了,慢点,再慢点。仁慈要我们细心点,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自己看待别人,用轻松的信心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在风尘仆仆中我们的心像是被包裹了风化的岩石,变得冰冷而强硬,现在我们应该打掉这层结石,柔软起来。
      
      仁慈要付出代价,要冒风险,所以我们常常走不出恐惧的幻觉,所以我们拒绝了仁慈。也因为如此,我们的世界不再安全,我们到不了那个想去的地方,也成为不了想要成为的人.
      
      有太多这样的书,但是这本更柔软更温暖,让我们不再麻木的前进下去。
  •   生活中多点仁慈,让人生更完美
  •   幸福的感觉是用眼睛多观察自己的内心,外面世界诱惑太多了,放慢脚步问问自己到底要什么,你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了,然后你越发的觉得要有爱,爱自己爱别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